当前位置:首页>
在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广州市某工地发生的惨剧,一男子被长达5米的钢管穿腹,生命垂危。在接到120电话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迅速出动,仅用时20分钟完成了出车、到达现场、急救、截断钢管、转院、开始手术等一系列急救流程,创下同类重大事故抢救最短时间。
此次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用自带手机与伤者保持联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急救医生刘江辉在救护车上就已打通伤者手机,了解到现场最新情况,通知消防队进行协助,同时遥控指挥现场急救,保住了伤者性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教授王维平建议,为广州市每辆救护车配备一台手机,并与120系统联网,让出诊医生能够随时和病人保持联系。目前,我国的急救流程中,医生与报警患者缺乏沟通,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极大的耽误了抢救时间。
王维平教授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医生与报警患者缺乏沟通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极大的耽误了抢救时间。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10分钟内如果能得到医生指导下的急救,生存几率将提高50%以上。
为尽早了解患者病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规定每名医生上救护车前必须自备手机,向120系统查询到报警人电话,了解最新病、居住地点、交通状况,同时指导病人开展早期急救。
目前,广州市急救系统所属的救护车均配有车载手机,但均为05、06年前的老式手机,仅有英文操作界面,实际工作中基本闲置。而一部通话质量良好的手机目前市场价不过千元,完全能够承受。
王维平教授表示:一部手机,不仅仅是硬件配置上的缺失,更是急救思维理念的老化。让医生随时保持与患者的沟通,既节省了医疗资源,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急救系统应该考虑这一建议,而不是让医生自备手机,承担通话费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对于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一系列基本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危急程度。根据不同的危险程度,医生会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低危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是首选,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减缓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程。常用的药物包括扩冠状动脉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对于高危患者,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冠状动脉造影是介入治疗的金标准,如果患者冠状动脉75%以上严重堵塞,就需要介入治疗,放置支架。如果放置3个以上支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冠脉搭桥术。
冠脉支架治疗和冠脉搭桥术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经济状况以及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支架治疗适用于病变程度较轻、单支病变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冠脉搭桥术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伴有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的患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淘宝女店主“过劳死”,浙江女主播感冒后运动猝死,体育解说员酒后猝死等事件,都引发了社会对年轻人健康的关注。那么,年轻人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猝死呢?
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过劳:长时间熬夜、加班、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引发猝死。
2.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是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
3.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风险。
4. 感冒等疾病:感冒、腹泻等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猝死。
5.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过大,如过度悲伤、激动等,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猝死。
预防猝死,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3.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4.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
5.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一旦发生猝死,我们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2. 尽快进行心肺复苏,争取“黄金四分钟”。
3. 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总之,预防猝死需要我们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上海杉达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上篮球课时突发意外,不幸离世。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年轻人也应重视身体健康,预防猝死。
事件回顾
该学生姓汤,大二年级。在体育课上,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热身运动,随后进入篮球课程。然而,在无任何冲撞的情况下,小汤突然倒地。同学们、老师和校医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小汤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经过抢救,小汤最终不幸离世。
据校方表示,目前医院尚未给出具体的死因,但小汤生前并无心脏病史。事发后,学校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与家长共同处理后续事宜,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
年轻人猝死原因及预防
年轻人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节律不正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猝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轻人猝死原因:
预防年轻人猝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总之,年轻人应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预防猝死的发生。
猝死,这个看似突然又神秘的现象,其实并非毫无预兆。据相关数据统计,心源性猝死中,约有80%是由冠心病引发的。2005年,著名演员高秀敏因急性心肌梗死不幸去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那么,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猝死呢?首先,冠心病患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暴饮暴食、情绪易激动的人,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稳定的情绪波动,更容易引发猝死。此外,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的人,以及吸烟者,也都是猝死的高风险群体。
寒冷天气也是导致猝死的一大诱因。研究表明,猝死多发于寒冷季节的星期一上午,尤其12月和1月的星期一上午10时至11时发生率最高。这是因为寒冷天气容易导致心血管痉挛,诱发大面积心梗,最终导致猝死。
那么,如何预防猝死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波动等不良习惯。其次,要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此外,还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突发情况下及时施救。
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以下六个关键词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猝死:
1. 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 心态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应尽早戒烟限酒。
4. 学会赖床: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魔鬼时间”在凌晨到上午10点,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
5. 不要贪凉:避免在寒冷天气中过度追求凉爽,以免引发心血管痉挛。
6. 饮食清淡:保持合理体重,避免过重负担心脏。
近期,沈阳连续发生两起大学生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提醒我们,心脏性猝死不容忽视,了解其病因、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跳骤停,患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死亡。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发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预防心脏性猝死,首先要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也有助于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当遇到疑似心脏性猝死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进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心肺复苏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除了以上措施,以下方法也有助于预防心脏性猝死:
总之,了解心脏性猝死的病因、预防和应对方法,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治疗过程中,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一些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一、常见心血管疾病用药风险
1. 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过量使用或与其他能提高其血药浓度的药物合用,可能导致洋地黄中毒,严重者可引发心室纤颤,危及生命。
2.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3. 平喘药物:如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严重后果。
4. 抗抑郁药物:如丙米嗪等,可能降低血压,诱发心律失常。
5. 电解质补充药物:如钾、钙剂等,血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二、如何安全用药
1.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购药或随意调整剂量。
2. 了解药物副作用:患者应了解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3.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4.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三、总结
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牛奶和榴莲,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近年来却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食物相克的讨论。
有人说,牛奶和榴莲同食会导致咖啡因中毒,甚至猝死;有人说,榴莲泡芙、榴莲冰淇淋等甜品中都含有牛奶,为何没有人因此中毒?那么,牛奶和榴莲真的不能同食吗?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食物相克。所谓的食物相克,是指某些食物在一起食用后,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甚至中毒。然而,食物相克并不是绝对的,它与个人的体质、食物的种类、食用量等因素有关。
那么,牛奶和榴莲是否相克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食物的成分。榴莲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而牛奶则富含钙、磷、铁、锌、铜、锰、钼等矿物质。这两种食物的成分中,并没有咖啡因这种成分,因此,牛奶和榴莲同食并不会产生咖啡因中毒。
至于网上流传的关于食物相克的案例,如海鲜和牛奶同食会导致过敏、喝牛奶会拉肚子等,这些案例的发生率极低,且与个人的体质有关。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例就否定食物相克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牛奶和榴莲同食会导致猝死呢?这可能与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关。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存在这些危险因素,那么牛奶和榴莲同食可能会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因为牛奶和榴莲同食而猝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牛奶和榴莲并非相克食物,可以放心食用。但是,以下特殊人群还是不宜多吃榴莲:
1. 糖尿病人:榴莲糖分较高,不适合多吃。
2. 体质容易上火的人:榴莲性温热,容易上火。
3. 肾病和心脏病患者:榴莲中含有较高的钾,不适合多吃。
4. 感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榴莲热量和糖分较高,不适合多吃。
猝死,这个看似遥远的名词,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看似健康的人,突然倒地不起,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猝死,顾名思义,就是指突然发生的心跳骤停。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猝死呢?以下四种情况,可能是猝死的“诱饵”。
1. 过度劳累:身体的“透支”者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为了生活、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过度劳累。这种状态下,人体各个器官都处于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长时间过度劳累,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脏疾病,增加猝死的风险。
2. 心肌病变:心脏的“隐秘杀手”
心肌病变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肌病变可能是先天性,也可能是后天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肌病变会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从而增加猝死的风险。
3. 冠心病:心脏的“老顽童”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脏提供血液和氧气,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或堵塞时,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4. 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的“节拍器”失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不规律,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严重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搏动无力,无法有效泵血,从而引发猝死。
为了预防猝死,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 健康饮食,控制体重,降低血脂。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5. 学习急救知识,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只有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才需要警惕猝死风险。然而,健康人群同样需要关注猝死信号,因为猝死可能悄然而至。
心脏病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猝死的90%。其中,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病因。除了心脏病,高血压、胰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引发猝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存在猝死的隐患。例如,心脏肥厚、心肌病、供血不足等问题,可能在体检中被发现。
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员中常见的猝死类型。这部分人群往往对猝死的防范意识不足,更容易发生意外。此外,特殊基因、严重缺氧、用药不当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猝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疲劳作战、精神紧张、焦虑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猝死。过度劳累、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猝死风险。
为了预防猝死,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方面:
1. 警惕猝死信号:心慌、胸闷、胸痛、眼前有蒙黑感、晕厥等都是猝死信号,一旦出现,请及时就医。
2. 定期体检:年轻人每年查1次,中老年人每年查2次,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3. 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急用。
4.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
5. 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压力,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