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别用力摇晃婴幼儿以免伤脑部

别用力摇晃婴幼儿以免伤脑部
发表人:病友互助家园

近年来,婴儿摇晃症候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因婴儿头部受到剧烈摇晃而造成的脑部伤害,不仅严重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成因多样,主要包括照顾者情绪失控、缺乏育儿知识、对婴儿哭闹缺乏耐心等。婴幼儿的头部占全身重量的比例较大,脑部组织柔软脆弱,颈部肌肉力量较弱,因此在摇晃过程中,头部容易受到冲击,导致脑部受损,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预防和治疗婴儿摇晃症候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育儿知识普及,提高家长对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认识。

2. 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伤害婴儿。

3. 学习正确的安抚婴儿方法,如轻轻拍打背部、摇晃摇篮等。

4. 如遇婴儿哭闹,及时排查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5. 若怀疑婴儿头部受到撞击,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婴儿摇晃症候群,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育儿环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哭闹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哭闹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孩子的哭泣是家长常见的困扰,面对孩子的哭泣,有的家长会不知所措,有的家长会溺爱纵容,有的家长会大声喝止……专家表示,孩子的哭泣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家长需要正确理解和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常见的哭泣原因包括:

    1. 胆怯:孩子因为胆怯或害怕而不由自主地哭泣,家长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建立自信心。

    2. 任性:有的孩子利用哭泣来威胁家长,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家长应该坚持原则,不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

    3. 宣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如玩具损坏、被推倒等,会通过哭泣来宣泄情绪。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安慰和支持。

    其次,家长应该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1. 保持冷静: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

    2. 理解原因: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 鼓励孩子表达:鼓励孩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用哭泣。

    4. 给予安慰: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慰和关爱,帮助孩子度过情绪低落期。

    5. 转移注意力:用其他事物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逐渐忘记哭泣的原因。

    最后,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过度溺爱:避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学会独立。

    2. 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3. 不要用打骂解决问题:打骂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和逆反。

    4. 不要过度焦虑: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疾病困扰。如何正确应对宝宝的疾病,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一、常见儿童疾病及应对方法

    1. 发烧:宝宝发烧是常见的现象,体温超过38℃即可视为发烧。首先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及时补充水分,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应及时就医。

    2. 感冒:宝宝感冒时会出现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家长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为宝宝清理鼻涕,避免交叉感染。

    3. 拉肚子:宝宝拉肚子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食物,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4. 龋齿:宝宝容易出现龋齿,家长应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定期带宝宝进行口腔检查。

    5. 腹泻:宝宝腹泻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食物,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1. 选择儿童专用药品:儿童专用药品剂量、成分更适合儿童体质,家长应优先选择。

    2.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家长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进行用药。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家长应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4. 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并非万能,家长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性。

    三、儿童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应为宝宝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挑食、偏食。

    2. 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应教育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剪指甲等。

    3. 加强体育锻炼:家长应鼓励宝宝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 定期体检: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 新生儿夜哭现象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尤其是对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肚子饿或尿布湿是常见原因。然而,对于1岁半以上的宝宝,夜间哭闹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本文将介绍宝宝夜里哭闹的5种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

    一、胀气

    胀气是导致宝宝夜间哭闹的常见原因之一。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加上进食后容易积食,导致胀气。此外,奶嘴洞过大或过小、便秘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宝宝胀气。为了避免宝宝胀气,家长可以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并注意观察宝宝的进食量和进食方式。

    二、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的一种严重疾病,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排便异常,如西瓜水或草莓酱一般。家长若怀疑宝宝患有肠套叠,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波检查。如确诊,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腹绞痛

    腹绞痛是满月到4个月宝宝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宝宝在傍晚4-6点或半夜12-2点时狂哭不止。轻度腹绞痛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而中重度腹绞痛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通常,腹绞痛会在宝宝5-6个月大时自然消失。

    四、缺钙

    宝宝长期夜间哭闹,可能是因为缺钙导致的佝偻病。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家长可以通过补充富含钙质的食物,如酸奶、奶酪、豆类等,以及补充维生素D,帮助宝宝预防佝偻病。

    五、心情焦虑

    宝宝夜间哭闹也可能是因为心情焦虑。家长需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避免宝宝因焦虑而哭闹。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宝宝,家长可以采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宝宝克服恐惧。

  • 宝宝从出生开始,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恐惧。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如黑暗、陌生人、动物等,都可能成为宝宝的噩梦。那么,宝宝为什么会恐惧这些看似安全的事物呢?本文将探讨宝宝常见的六种恐惧,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

    恐惧事件一:怕黑暗

    宝宝害怕黑暗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泛灵心理,即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因此往往会把黑暗中出现的鬼怪、怪物等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

    恐惧事件二:怕陌生人

    宝宝害怕陌生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以及对未知的恐惧。他们担心陌生人会伤害自己,或者把自己带走。

    恐惧事件三:怕动物

    宝宝对动物的恐惧可能来自于成长经历中的负面经历,或者父母对动物的恐吓。

    恐惧事件四:怕打针

    宝宝害怕打针主要是因为疼痛和陌生感。他们担心针头会刺痛自己,以及医生和护士的陌生面孔。

    恐惧事件五:分离焦虑

    宝宝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害怕母亲离开自己。

    恐惧事件六:怕较大的噪音

    宝宝害怕较大的噪音主要是因为他们听力敏感,以及对未知声音的恐惧。

    针对宝宝的这些恐惧,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2. 多与宝宝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 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勇敢面对恐惧。

    4. 给宝宝提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了解世界。

    5. 避免过度恐吓宝宝,以免加剧他们的恐惧。

  • 孩子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他们将从家庭的小圈子踏入集体生活,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分离焦虑、哭闹、不适应集体生活等问题都会在孩子入园初期出现。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关。

    一、入园前的准备

    1. 正面引导:家长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向孩子介绍幼儿园,让他们对幼儿园充满期待。可以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

    2. 培养独立性:提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减少入园后的不适应。

    3. 调整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他们在幼儿园的午睡。

    二、入园初期的应对

    1. 克制情绪: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和不舍。

    2. 积极沟通: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在幼儿园的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3. 与老师合作:与幼儿园的老师保持沟通,共同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三、常见问题的应对

    1. 分离焦虑:通过正面引导、培养独立性、调整作息时间等方法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2. 睡眠问题: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培养良好的午睡习惯。

    3. 生病问题: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4. 交往问题: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解决矛盾,避免冲突。

  • 新生儿的哭闹是让许多新手父母头疼的问题,婴儿的哭声是他们的自然交流方式,通过哭声,婴儿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饥饿、困倦、不适等。然而,面对婴儿的哭声,许多父母往往感到焦虑和无助。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婴儿哭闹的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宝宝。

    首先,了解婴儿哭闹的原因非常重要。婴儿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饥饿、尿布湿、困倦、身体不适等。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行为,判断哭闹的原因。例如,如果宝宝哭闹时伴有饥饿的表现,如吸吮手指、寻找奶瓶等,那么很可能是饿了。

    其次,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安抚婴儿情绪非常重要。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12-16小时,父母需要根据宝宝的生物钟,合理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

    以下是一些缓解婴儿哭闹的方法:

    1. 捂抱安抚:宝宝喜欢被抱在怀里,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以轻轻抱起宝宝,用温柔的声音安慰他。

    2. 摇晃安抚:轻轻摇晃宝宝,可以帮助宝宝平静下来。但要注意摇晃的方式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3. 轻拍安抚:轻拍宝宝的背部或屁股,可以帮助宝宝缓解不适,安静下来。

    4. 喂奶安抚:饥饿是婴儿哭闹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需求,适时给宝宝喂奶。

    5. 环境安抚:保持宝宝的睡眠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和噪音干扰宝宝。

    6.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宝宝缓解不适,如轻轻摇晃宝宝的摇篮、给宝宝做婴儿抚触等。

    7. 注意观察:父母需要时刻观察宝宝的行为,了解宝宝的需求,及时调整照顾方式。

    总之,面对婴儿的哭闹,父母要保持耐心和细心,了解宝宝的需求,采取适当的安抚措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父母可以更好地应对宝宝的哭闹,成为合格的父母。

  • 宝宝游泳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体能,还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然而,不少家长发现,宝宝在5个月龄后对游泳的热情似乎减弱了,甚至出现哭闹、恐惧等情绪。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宝宝游泳的原理。宝宝在母体内时就生活在羊水中,每天都在游泳,因此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他们还会保留一种原始的游泳反射,这使得宝宝们对游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然而,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这种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大约在5个月龄左右,宝宝开始学会抬头、翻身、坐等动作,这标志着他们开始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时,宝宝对游泳的热情可能会减弱,甚至出现恐惧情绪。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对游泳产生恐惧呢?首先,家长可以观察宝宝在游泳时的表情和反应。如果宝宝在游泳时表现出不安、哭闹等情绪,那么很可能是对游泳产生了恐惧。其次,家长可以观察宝宝在水中是否能够放松身体,如果宝宝在水中表现得紧张、僵硬,也说明他们对游泳产生了恐惧。

    那么,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对游泳的恐惧呢?首先,家长可以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游泳环境。其次,家长可以多与宝宝互动,让他们在水中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逐渐适应水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宝宝在5个月龄后,除了游泳,还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锻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宝宝进行爬行、翻身、坐等大动作锻炼,以及抓握、投掷等精细动作锻炼。这些锻炼有助于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 新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宝宝喂养的问题。宝宝不会说话,如何判断他是否吃饱呢?有些新手妈妈以为宝宝哭闹就是饿了,但其实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尿湿了、受到惊吓、想要人抱等等。盲目喂奶不仅会影响妈妈的休息,还可能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呢?以下是一些方法:

    1. 观察宝宝的体重增长。健康的宝宝每月应增加500-1000克体重。

    2. 观察宝宝吃奶的过程。宝宝吃奶时应该有连续的吞咽声,吃完后应该主动放开奶头。

    3. 观察宝宝的情绪。宝宝吃饱后应该情绪稳定,不会哭闹。

    4. 观察宝宝的大小便。宝宝吃饱后应该有大便,且大便次数正常。

    5. 观察宝宝的睡眠。宝宝吃饱后应该能安静地睡上两三个小时。

    除了以上方法,以下是一些育儿建议:

    1. 按需喂养,不必定时定点。宝宝饿了就喂,不要让宝宝饿着。

    2. 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宝宝的餐具要定期消毒,避免宝宝生病。

    3. 保持宝宝的睡眠环境舒适。宝宝的房间要保持安静、清洁、温度适宜。

    4. 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定期带宝宝去医院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5.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与宝宝互动,增进亲子感情。

  •   宝宝的夜奶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夜奶不仅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宝宝戒掉夜奶。

      一、夜奶的危害

      1. 影响宝宝睡眠:夜奶会打断宝宝的睡眠周期,导致宝宝睡眠不深,影响睡眠质量。

      2. 影响生长发育:夜间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频繁夜奶会影响宝宝的生长激素分泌,影响生长发育。

      3. 增加龋齿风险:夜间喂奶容易导致宝宝口腔卫生问题,增加龋齿风险。

      4. 导致肥胖:夜间喂奶容易导致宝宝摄入过多热量,增加肥胖风险。

      二、戒掉夜奶的方法

      1. 逐渐减少喂奶次数:从宝宝4个月起,可以逐渐减少夜间喂奶次数,让宝宝逐步适应不喝夜奶。

      2. 延迟晚餐时间: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顿奶要延迟,并确保宝宝吃饱,以防止宝宝夜间饿醒。

      3. 学会安抚宝宝:宝宝半夜醒来哭闹时,不要立即喂奶,可以采取安抚措施,如轻拍、唱歌等,帮助宝宝重新入睡。

      4. 使用安抚奶嘴:如果宝宝哭闹是因为吮吸需求,可以给予安抚奶嘴,满足宝宝的吮吸欲望。

      5. 喂足辅食:宝宝添加辅食后,要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夜间生长需求。

      总之,戒掉夜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和坚持,帮助宝宝逐步适应不喝夜奶的生活。

  • 儿童肾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容易被家长忽视或误诊。本文将从儿童肾结石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儿童肾结石的症状

    1. 疼痛: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常从腰部或侧腹部向下放射至膀胱区、外阴部及大腿内侧,疼痛程度可轻可重,甚至出现疼痛性休克。

    2. 血尿:肾结石划伤尿路时,可引起血尿,尿液颜色可呈淡红色或鲜红色。

    3. 恶心和呕吐:疼痛可引起恶心、呕吐。

    4. 发热、畏寒、寒颤:肾结石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5. 不适: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腰部不适、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儿童肾结石的诊断

    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疼痛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注意腰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

    3. 辅助检查:B超、X光、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儿童肾结石的治疗

    1. 药物治疗:针对感染、疼痛等症状进行治疗。

    2. 外科治疗:对于较大的肾结石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需进行手术治疗。

    四、儿童肾结石的预防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饮水,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2.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3.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