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儿用药只要注意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虽然按年龄折算剂量是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对于小儿的合理用药来说,仅仅关注剂量是不够的。
由于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排泄较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逐渐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也有所不同。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避免引起中毒。口服药物吸收差异较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注射吸收最快,药效可靠。磺胺药可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不宜用于新生儿。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至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以免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为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较易发生酸、碱血症;应用利尿药较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现象;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比较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可使牙釉发育不良,牙龈发黄,因此7岁以内忌用。用药时,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发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新生儿禁用药物:
由于下列药物可导致新生儿疾病,甚至死亡,故家庭用药时须特别注意: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伯氨喹啉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有血样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疾病困扰。如何正确用药,避免误诊误治,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首先,针对宝宝用药,家长应谨慎选择药品。成人与儿童的生理结构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地以成人剂量减量使用。最好选用专为儿童设计的药品,如儿童感冒药、儿童退烧药等。
其次,联合用药要控制。有些家长认为,多种药物一起使用可以更快地治愈疾病。但实际上,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用药剂量要严格计算。小儿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计算。家长切勿自行随意增减剂量,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不足。
营养药不可滥用。许多家长认为,营养药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实际上,营养药并非多多益善。过量补充营养药可能导致营养过剩,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喂药方法要适当。家长在喂药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强迫孩子服药。对于婴儿,可以将药物研碎后与奶粉或母乳混合喂食;对于大孩子,则可以耐心解释药物的作用,使其配合服药。
总之,宝宝用药需要谨慎对待。家长应掌握正确的用药原则,避免误诊误治,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以下是一些儿童用药的禁忌,家长和医生应予以重视:
(1)慎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虽然对缓解儿童发热、疼痛有一定效果,但12岁以下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中毒症状,需谨慎使用。
(2)忌服维生素A
过量摄入维生素A可能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影响孩子身高。因此,不建议随意补充维生素A。
(3)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速效感冒胶囊对婴幼儿的肝脏和神经系统有潜在风险,可能导致惊厥、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4)忌滥服补药
滥用补药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等问题,家长应避免盲目给孩子进补。
(5)新生儿忌用退烧药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退烧药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
(6)小儿服用维生素C时忌吃猪肝
猪肝中的铜元素会降低维生素C的吸收效果。
(7)小儿补钙期间忌食菠菜及其菜汤
菠菜中的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
(8)服铁剂禁忌
空腹服用铁剂刺激胃肠道,与某些食物同服会影响铁的吸收。
(9)忌用氨茶碱
氨茶碱过量可能导致急性中毒,需严格按医嘱使用。
(10)忌滥用抗菌素
滥用抗菌素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听神经损伤等问题,应谨慎使用。
(11)新生儿忌用药
氯丙嗪、磺胺类、亚硝酸类、奎宁、伯氨喹啉等药物对新生儿有潜在风险。
(12)婴儿忌用药
呋喃旦啶、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制剂和麻黄素、维生素D、硬脂酸和红霉素、肼苯哒嗪等药物对婴儿有潜在风险。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用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新生儿期: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排泄功能都较弱,因此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一些药物如氯霉素、氨苄西林等,在新生儿期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婴幼儿期:婴幼儿的吞咽功能较差,神经系统发育也不完善,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婴幼儿在发热、惊厥等症状时,需要适当使用镇静剂,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儿童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些药物如激素、抗生素等,可能对儿童的骨骼发育、牙齿生长等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常见用药误区:
1. 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并非万能药,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2. 解热镇痛药滥用: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
3. 感冒药滥用:感冒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滥用感冒药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4.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滥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过量摄入可能导致中毒。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例如滴剂、口服液等。
2. 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3. 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与食物或饮料同服可能会影响药效,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4.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药物后,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宝宝的健康是每位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但面对宝宝生病时如何用药,许多家长都感到迷茫。担心药量过大导致副作用,又担心药量过小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本文将介绍几种科学计算宝宝用药剂量的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为宝宝用药。
一、简易快速计算法
当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时,可以使用简易快速计算法。具体公式如下:
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3)
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月龄+2)
例如,成人服用痢特灵每次100毫克,8岁儿童一次应服用多少?按照公式计算:100(毫克)×0.05×(8+2)=50(毫克)。即8岁儿童服用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毫克(即半片)。
二、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许多药物已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换算成天或每次的用量。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小儿,可以按实际测得的体重(千克)计算用药量。具体公式如下:
小儿剂量=每公斤每天(或每次)用药量×体重(千克)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50(即成人平均体重)
对于没有测知体重的小儿,可以按以下公式推算:
婴儿6月前体重(千克)=月龄×0.6+3
3个月~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0.5+3
1周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7
三、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①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其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体重(公斤)×0.035+0.1=体表面积(平方米)
②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
例如,30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1.15平方米,35公斤体重者为1.25平方米,40公斤体重者为1.35平方米。
四、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这种计算方法只要知道成人剂量就可以按年龄比例推算出小儿剂量,简便易行。具体比例如下:
出生~1月:1/18~1/14
1月~6月:1/14~1/7
6月~1岁:1/7~1/5
1岁~2岁:1/5~1/4
2岁~4岁:1/4~1/3
4岁~6岁:1/3~2/5
6岁~9岁:2/5~1/2
9岁~14岁:1/2~2/3
14岁~18岁:2/3~3/4
五、注意事项
在为宝宝用药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2.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有不适及时停药并就医。
3. 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和体重的药物。
4. 注意药物的保存方法,避免药物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