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麻醉医生的社会认知为何不理想?

麻醉医生的社会认知为何不理想?
发表人:主任医师安建雄

中国有近十万麻醉医生,意味着高学历组成的十个师的大部队,一个庞大的专业人群,每年完成至少6千万例手术麻醉,不仅避免了这些手术病人围术期的疼痛,在恶心和失眠的控制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就了外科学和外科医生。但即使是近三年来声势浩大的麻醉宣传工作后,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和关注麻醉医生的工作?凭什么麻醉学科没有院士?麻醉医生能治好一个病吗?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无数的麻醉学从业者。

1997年我曾在郑州一次全国疼痛会议上做个一个报告,把麻醉医生描述为外科医生通向成功的一座桥,今天看来这个比喻仍然是有道理的,但并不能精确反应麻醉在外科甚至医学中的确切作用,透彻地说,麻醉措施的临时性(temporariness)和非重复性。 比如,我们麻醉医师建立气道的特点是快,但都是临时性的,而耳鼻喉科医生就不一样,前一阵一位朋友家孩子患有腺样体肥大,喉科医生切除腺样体后,气道堵塞及其所致的缺氧和影响发育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肿瘤或者异物堵塞也一样;再如呼吸支持用的呼吸机,支持循环的体外循环技术等,这些所谓麻醉学核心技术,都是基于临时措施,并不是长期性问题解决方案。至于麻醉最原始的初衷-镇静(意识丧失和抗焦虑)和镇痛更是典型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看来,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建立的措施仍然是桥,但这座桥是临时搭建的浮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 内科医生很多措施也是临时性的,为什么社会认知度并不低?不错,内科很多支持疗法也是临时性的,但当我们仔细思考,发现他们的方法有不断重复性的特点,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需要终身评估和服药,需要内科医生不断指导和调理。这种重复性在医疗技术持续改进,医患关系维系,提高对医生认知等方面,显然都有巨大促进作用。

麻醉的亚学科发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疼痛医学主要是对付慢性疼痛。起初麻醉医生用局部麻醉药反复注射而达到疼痛更持久缓解的目的,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临时性和非重复性,但也有一段时间(化学或物理性)损毁或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非常流行,由于神经破坏并不是基于解决疼痛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不仅会破坏了痛觉以外的感觉功能,有时甚至损伤了运动功能,更重要的我们多年反复研究证实,除外丘脑痛等中枢疼痛外,多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都具有“全神经性(total nerve injury or damage),即从皮层、丘脑、脊髓和神经节等整个神经系统都有损伤并参与了疼痛的形成,神经阻断法的疗效不仅伴有其他神经功能损伤,而且复发几乎不可避免。更糟糕的是复发后医生和病人都可能无路可走。心肺复苏术和重症医学本质也是帮助病人度过危重状态,而不是根治一个疾病;上世纪末麻醉医生们尝试的麻醉下快速脱毒,甚至早年的输血和现代麻醉学的血液保护,都有浓重的临时性医学措施色彩。

麻醉医生尝试治疗失眠由来已久,但简单地认为通过反复药物诱导麻醉或镇静就可以治疗慢性失眠纯属想象,慢性失眠病人都已经有神经细胞结构损伤,需要长期、反复纠正为自然睡眠或仿生睡眠,神经损伤才能得以纠正。不幸的是与常用的安眠类药物一样,多数麻醉药物包括常用的安定类和异丙酚,反复使用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并容易依赖和成瘾。用麻醉学原理治疗失眠需要创新,选用方法不仅可以诱导出自然睡眠,而且长期反复使用也不导致依赖和成瘾。病人自控睡眠技术已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但遗憾的是病人自控睡眠不能解决所有慢性失眠问题。

利用麻醉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根治某种疾病可能是提高麻醉认知的另外一条途径。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股骨头坏死是一个股骨头“必死无疑“的疾病,有良心的骨科医生通常的结论是等到坏死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丧失关节功能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多数保守疗法都被认为是欺骗,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幸运的是,我们近十年的探索已经证实,三氧介入治疗确实可以逆转大部分股骨头坏死进程,核磁检查证实,二期内的病人甚至可以完全康复。这种治疗可以完全颠传统麻醉学暂时性和非重复性临床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麻醉学的临床实践内容,也为社会对麻醉学科(家)刮目相看。

建立初级麻醉保健制度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科和麻醉医生认知的另外一个良好途径,也就是让老百姓不仅在接受大手术前可以接触到麻醉医生,在常规的诊疗如胃肠镜检查,短效微创治疗镇静镇痛前都能接触到麻醉医生,大医院的麻醉门诊主要是为大手术病人服务,伴随门诊手术和舒适医疗的普及,创新麻醉工作制度,让麻醉医生更早地参与初级保健工作,更早地介入人群保健服务,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认知最有效途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声明:作者安建雄仅授权《麻沸散俱乐部》刊发本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足是一种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足部的感觉异常、血液循环障碍和感染等症状。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足部神经和血管受损有关。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足部溃疡、坏死甚至截肢。因此,防范于未然,早期识别和了解糖尿病足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首先,要学会观察足部症状,如足部出现麻木、疼痛、热感异常、皮肤干燥、色素沉着、脱皮、瘙痒、溃疡、坏死等情况,都可能是糖尿病足的表现。另外,如果患者出现步态异常、足部形状改变等情况,也应警惕糖尿病足的可能。

    在临床上,帮助判断糖尿病足,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神经功能检查:主要检查足部的触觉、疼痛感、温度感和振动感,检查是否存在感觉神经病变。

    2.血管功能检查:主要检查足部的血液循环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血管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脉搏触诊、Doppler超声、血管造影等。

    3.是否感染的检查:如果足部出现溃疡、坏死等情况,需要进行感染检查,包括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足部骨骼、软组织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质破坏、骨髓炎等情况。

    5.生化检查:作为糖尿病的常用的检查手段,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通过以上检查,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糖尿病足的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糖尿病足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治疗感染、保护足部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就医,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进一步发展,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 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统称,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慢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

    1.症状: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常于夜间发作,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剧烈时,可放射到右肩、肩胛以及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和急性胆囊炎类似,但更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重症情况,可表现为寒颤、高热以及严重的腹痛。
    • 慢性胆囊炎:症状一般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上腹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牵涉到右肩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胆囊炎,如果出现痉挛和疼痛等不适,可以采用解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哌替啶等;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对于慢性胆囊炎,可服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如 50%硫酸镁口服、去氢胆酸片口服等。由胆固醇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可采用熊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进行溶石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加重,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 饮水多且尿少可能与生理因素、肾结石、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明确原因后需合理治疗。

    1.生理因素:天气炎热,在饮水以后频繁运动,出汗较多,尿液生成量较少,可导致尿少,属于正常现象。改善周围环境、多饮水,可使症状逐渐改善。

    2.肾结石:可能与环境因素、药物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结石堵塞输尿管,尿液无法排出,可导致尿少,伴有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结石直径较大,无法自行排出,可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3.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使尿液生成量减少,伴有蛋白尿、下肢浮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出现少尿的症状。

    饮水多且尿少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长期尿少或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可能是存在异常,建议就医诊治。

  • 小腿走路疼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神经炎、肌肉劳损和神经受压等,也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引起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通常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进行缓解。

    1.神经炎:如果疼痛是由于神经炎引起的,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甲钴胺等,同时搭配按摩、推拿、针灸热敷等理疗方式进行治疗。

    2.肌肉劳损:如果疼痛是由于肌肉劳损引起的,患者可以使用塞来昔布和乙哌立松片来控制疼痛,并搭配红外线、热敷、超声波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

    3.神经受压:如果疼痛是由于神经受压引起的,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及时解除压力来缓解疼痛,如果神经受压比较严重,那么需要采取减压的措施,同时搭配甲钴胺、乙哌立松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如果小腿走路疼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可以考虑进行牵引治疗,如果是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华法林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Xa因子抑制剂等,严重的患者还要采取手术治疗。如果小腿走路疼痛的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躺着或蹲坐时间久了,突然起身一阵头晕、眼前模糊、站立不稳......这种情况在夏天更为常见。

     

    天气越来越热,血管也可能“热胀冷缩”,血压也随之降低,不少人会遭遇低血压的偷袭。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容易被夏季低血压盯上的几类人,教你6招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线内。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教授 夏珂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郭艺芳

     

    血管也可能热胀冷缩

     

    夏季气温迅速上升,由于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人体内的血管也随之扩张,血管阻力减小,血压相应下降。

     

    此时人体多汗,盐分随汗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液容量下降,血压随之降低。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12月发布的一项研究里,对3.1万人进行调查发现,气温升高,人体血压下降。

     

     

    • 对于血压正常的人来说:气温每升高1℃,收缩压降低0.37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0.19毫米汞柱。
    • 对于血压偏高人群和已经确认高血压的人群来说:收缩压分别降低0.21、0.81毫米汞柱,舒张压分别降低0.01、0.44毫米汞柱。

     

    低血压如何影响身体

     

    医学上认为,当血压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时,就可称为低血压。数据显示,中国约10%的人有低血压问题

     

    低血压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不会有明显症状。少数人会有手脚发凉、全身无力、头晕、心慌和健忘等情况,这是因为血压过度下降引发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的。

     

     

    严重低血压危害多个器官

     

    低血压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不能及时输送到全身,引发多种症状及心肌和脑缺血,造成心脏病、中风、肾脏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类情况在夏天也更常见。

     

    老年人的低血压,情况更严重

     

    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对低血压的耐受性较弱,很容易出现身体器官灌流不足和缺血表现,甚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和肾功能不全等更严重的后果。

     

    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发现,75岁以上老人的舒张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得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就会升高约20%。

     

    5类人容易被低血压盯上

     

    低血压的情况,常见于体质虚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心内科医生提示,以下5类人群在夏季更需要注意。

     

    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同时很多老人有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容易诱发低血压。

     

    体质弱的女性

    一些女性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血液循环能力较差、机体器官组织功能较弱等情况。一旦天气与外界环境变化,就会感觉头晕心慌,身体不适。

     

    心血管疾病患者

    当心脏收缩功能不良,调节功能差,心脏无法向全身送出足够的血液,就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

     

     

    服药的人

    长期吃降压、镇静等药物者,血压普遍较低,若服药剂量不当,甚至可能降得过低。

     

    大量失血或脱水的人

    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大量出血或严重脱水,血管中的血液量骤减,血压也会跟着下降。

     

    6招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线

     

    相比较高血压,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大部分轻症的低血压人群来说,在夏季更要预防意外发生。

     

    1  起身时放缓动作

     

    突然起身或由躺到坐、站时,可能会因血压调节不及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甚至跌倒,这是由于起立后的血压突降引起了脑部缺血。

     

    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在闷热的环境中站立,变换姿势时要放缓速度,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立即平卧。同时测量血压、脉搏以帮助诊断。

     

    2  及时补水

     

    清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淡盐水,气温较高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如果出汗特别多,也有必要喝点功能饮料为身体补充盐分,避免身体脱水。

     

    3  遵医嘱用药

     

    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夏季可能发现血压有所降低,这是季节变化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已经康复了,切不可擅自减药或者换药,必要时去医院遵医嘱调整。

     

    4  合理饮食

       

    • 保持营养均衡,夏季可多吃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 补充蛋白质,适量增加胆固醇摄入量。体质指数小于18.5的低血压人群,建议适量增重。
    • 少吃有辅助降压效果的食物,如芹菜、冬瓜以及荷叶茶、菊花茶等。

     

     

    5  少吃多餐

     

    血压在饭后30~60分钟降到最低,随后恢复,常发生在早餐后。

     

    可尝试餐前适量饮水,用餐时不要饮酒,不要吃得太饱。饭后要适当休息,不要立刻运动。

     

    6  规律锻炼

     

    如平板支撑、握力器训练等运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协助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使血压上升。这类运动幅度较和缓,适合低血压人群。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身体的各种机能就会下降。人们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一样,刚开始运作能力很好,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流逝,内部的零件就开始慢慢的出现问题。身体器官就像汽车零件一样,补补修修。上了年纪,也要对自己的身体尤为重视,吃什么,做什么,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决定。

     

     

    血管是我们人体中最基础的组织结构。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流通都要经过血管这一组织。每天也要通过血管把吸收的各种营养送到各个器官。所以,血管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血管常年流通,难免就会有一些黏物质在血管里造成淤积和堆积。如果血管有淤积,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就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如果胸口的血管流通不顺畅,那么就可能造成胸闷的现象。如果肾部位的血管流通有淤积,那么就会造成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在身体内淤积,造成水肿。

     

     

    所以,上了年纪之后,更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各器官组织。保护血管可以做三件事情,吃三种食物,来使血管通畅 ,进而预防脑梗。那么,是哪三种食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膳食纤维

     

    血管里的血糖对血管有直接的影响。控制血管里的血糖,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有很多豆制品,粗粮,蔬菜,水果里面都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多吃这些食物,对控制血管里的血糖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除了对血管有作用以外,膳食纤维还对老年人的消化吸收有作用。老年人的肠道吸收肯定不如年轻人那么好。这就需要膳食纤维来辅助肠道的消化,膳食纤维有促进消化和吸收的作用。所以,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不论是对血管还是消化,都是有好处的。


    二、木耳,洋葱,白菜

     

    木耳,洋葱和白菜等食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不要吃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过于辛辣的食物。老年人的肠道吸收相对不是很好,而油腻又会造成血压血脂的升高。所以,建议吃一些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

     

    三、醋

     

    醋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之一。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更加可口美味。同时,一些老年人也熟知醋对血管具有软化的作用。同时,醋还具有抑菌的作用,老年人食醋无疑对身体是一种很好的作用。


    做这三件事,也有利于血管的保护。

     

    一、 每天通过淋浴来促进血管流通

     

    每天晚上睡觉前洗澡的时候,可以通过热水和冷水的交换使用,促进血管里的血液流通。热水的水温应保持在四十度以上,四十四度以下,冷水的水温应保持在十二度以上,十六度以下。每天这样进行冷暖交换的洗澡,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和维持血管的弹性。水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最好适度。洗完澡后,也要注意保暖,不能受凉。

     

    二、 每天坚持饭后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通过运动之后,可以消耗热量,消耗脂肪。从而减轻血管的压力。运动和锻炼还有利于提高血管的活力,防止它随着年龄变老。运动和锻炼不仅对血管有好处,而且还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作用。老年人需要适当的锻炼和晒太阳,这样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体质。


    三、 耸肩和摇头晃脑

     

    老年人在运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摇头晃脑,可以缓解脑部血管的压力。血管压力缓解之后就有利于保护血管,从而可以预防脑梗的出现。摇头晃脑还对颈椎病有一定的帮助,多摇摇头晃晃脑袋,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耸肩可以促进肩膀上血管血液的流通,同时,耸肩还有利于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所以,耸肩和摇头晃脑是对我们身体有着很大的好处,不仅有利于缓解血管的压力,促进血液的流通,而且还有利于肩周炎,颈椎病的预防。

     

    上了年纪之后,身体的健康就不容忽视,稍有不适,就需要及时找对病状,做出措施。坚持吃一些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软化血管的食物都对人体的血管保护有很大的作用。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保护和预防要趁早,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 胆囊结石常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鉴别诊断。

    胆囊结石病因复杂,为胆囊内产生结石为主要表现的胆道系统疾病。

    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进食后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结石临床表现与消化性溃疡穿孔类似,但消化性溃疡穿孔为突发性、刀割样剧烈疼痛,疼痛会迅速扩展至全腹,X 线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胆囊结石还与急性胰腺炎症状类似,但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血清淀粉酶检查时,可发现血清淀粉酶值升高至正常值 3 倍以上。

    此外,急性胃肠炎、心绞痛、病毒性肝炎等疾病表现与胆囊结石类似,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 作者|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1.肝硬化

     

    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脏损害,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晚期表现。

     

    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35~50岁为多见。

     

    2.营养与肝硬化

     

    (1)长期大量饮酒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害,引发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继而发展为肝硬化。

     

     

    (2)营养障碍

     

    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均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据统计约70%不明原因肝硬化可能由NASH引起。

     

    3.营养治疗原则

     

    (1)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能增加肝糖原储备,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起到保肝解毒的功效,可选用包子、馒头、花卷、发糕、面包等发酵类面食。

     

    (2)蛋白质合理选择

     

    ①在肝功能代偿期,选用富含优质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奶类及其制品、蛋类、豆腐类、鱼虾类、嫩的畜禽瘦肉类等。

     

     

    ②肝功衰竭、肝性脑病时避免食用含芳香族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带皮的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宜增加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豆类蛋白,适当减少芳香族氨基酸的摄入。

     

    (3)适宜的脂肪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减少,对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能力减退。

     

    (4)充足的维生素

     

    肝硬化患者常有维生素的缺乏,其中以维生素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等较为明显,在实施营养治疗过程中应多选用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

     

    若膳食摄入不足可通过复合维生素制剂予以补充。

     

    (5)少量多餐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避免粗糙食物。

     

    (6)烹调方式

     

    宜蒸、烩、炖等易于消化的烹调方法,禁用炸油煎。

     

    (7)肝硬化伴大量腹水应限制水的摄入量

     

    可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进食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肝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年长者的身体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当年老时,我们的股骨会更脆弱,出现股骨包括萎缩和松弛,严重者会直接出现骨折。一般发生在年长者身上。老年人发生股骨骨折后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在此之后,我们需要对病人进行护理,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下面就具体了解一下。

     

    老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和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由于碰撞、跌落等原因,极易导致股骨颈骨折。出现骨折后,及时有效的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如不及时到医院就诊,延误诊治,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果病人治疗后急于运动,过早负重行走,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再次移位,影响愈合。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无负重功能练习,逐步进行。

     

    平衡饮食,控制体重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及骨质疏松者。为了尽快恢复,应均衡营养,常饮牛奶、豆奶,适量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同时,也要选择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避免体重增加,减轻骨骼负担。

     

    建议每3个月拍一次x光片,常规检查愈合情况。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做磁共振成像或ECT,以便早期判断愈合情况,使用腋下拐杖帮助行走,减轻体重。

     

    长时间观察病情恶化的股骨颈骨折,短期内难以确定股骨头是否坏死,至少需要观察1年。一年后如无任何不良症状,则恢复良好。这段时间内,病人永远不应该过度负荷运动。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最好观察3年以上。

    老年人如何有效预防骨折?

    合理锻炼:适当的身体锻炼和体力活动,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关节韧带弹性。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加强消化,避免骨质疏松。非常理想的运动项目有扩胸、脊柱伸展、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等。

     

    增加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阳光能促进钙磷代谢,从而防止骨质疏松。

     

    劳逸结合:充分休息,如多午休,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减轻疲劳,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从而可减少外伤发生的几率。

     

     

    注意安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造成骨折。比如:①运动时选择安静、人少的地方;②外出时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避开交通高峰,有较好的护送支持;⑤上街不要骑自行车或去人多的公共场所;③卫生间放防滑垫;(4)在便池旁安装扶手,地面使用防滑材料;⑤保持夜间照明;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当的照明;⑦使用拐杖。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预防发生股骨头骨折的危险。

  • 我们周边好多人都谈乙肝色变,和携带有乙肝病毒(简称HBV)的人在一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和他们能一起吃饭吗?有关乙肝的一些真相需要澄清,我们要认识乙肝。

     

     

    大家都知道乙肝病毒(HBV)的传播方式有三个:

     

    一、通过血液传播,乙肝患者的血液,汗液及唾液中都会含有乙肝病毒,乙肝家庭,男性不要共用刮胡刀等,女性不要共用修眉刀等,如无生育要求,做好安全措施,最好饮食采用分餐或公筷。

     

    二、性传播。

     

    三、母婴垂直传播。

     

    但在日常相处的生活中,像握手、拥抱、一起工作、一起用餐、打喷嚏等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我们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尽量避免熬夜等。

     

     

    携带有乙肝病毒的人,是否有传染性要看体内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的水平。如果化验血中HBV DNA(+),即表示有传染性,随着定量值得增加,传染性就越强;抽血化验时发现乙肝病毒定量(-)时,说明就没有传染性。了解了传播方式以及HBV携带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如果还是害怕与携带有HBV的人相处,最好去接种乙肝疫苗,等到体内乙肝表面抗体出现后,就可以不必害怕感染乙肝病毒了。

     

    没有抗体的人应该如何跟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处?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关注的问题,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传播的首选措施,乙肝抗体出现在血液中,一但身体感染乙肝病毒,抗体会立即出现,清除病毒,阻止病毒侵入人体。定期查体检测乙肝抗体,如抗体有降低立即补注乙肝疫苗。

     

    HBV携带者该怎么样与新生儿相处,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会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着就是要等到娃娃满月前打第二针疫苗,如果新生儿还没有免疫应答,也就是没有产生抗体,再加上乙肝携带者的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呈阳性,应避免和新生儿过分亲密,这时期乙肝病毒可以因皮肤黏膜的细小破损而感染。娃娃体内一般在接种第二针后才会出现稳定的抗体,归外界乙肝病毒有了抵抗力。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