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付锐

“心病”不只需要“心药”医

“心病”不只需要“心药”医

对于抑郁症,或许有人还停留在“心情不好”“自我矫情”等认知。“患者经常觉得,只要观念正面就可以走出抑郁症。有时,即使患者想求医,家人也仅让其接受心理治疗,认为只要他们自己振作起来,就能痊愈。”市二医口腔医院心理失眠科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付锐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病”,也不能只通过“心药”治愈,抗抑郁药物必不可少。

抑郁症是“心病”也是生理疾病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只考虑自己是‘心病’,坚强一点,就没有大问题,但却忽视了抑郁症状对身体的影响。”付锐介绍,抑郁症的发生与表现,除了与心理因素有关,也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某些异常有关。简单的说,这也是脑部疾病的一种。

“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广泛的脑区结构或功能的损害,某些部位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当事人,这其中自然包括对他们情绪状态的不良影响。”付锐表示,比如杏仁核、海马等区域,参与了人们的情感调节,这些损害会让抑郁症患者过分关注悲伤情绪,总是郁郁寡欢;再比如眶额等部位的损害,会使患者判断能力下降,严重的时候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无法决定,还可能患者即便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丝毫不觉得快乐;前额叶是高级认知脑区,这个区域的损害会让一部分抑郁症患者认知能力下降,患者会觉得自己“脑子不能动了”,反应迟钝,思维阻滞。

付锐介绍,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使命是载着信息,跨越间隙,像邮差一样把信息传递下去。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血清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这三种物质的浓度低于常人。

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比如血清素吧。这种神经递质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睡眠和食欲,如果含量太低则人容易忧郁、焦虑及睡眠失调。”付锐表示,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造成脑神经功能递质功能紊乱,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心病”不只“心药”医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占脑神经系统疾病的 35%-42%,也是一类(而不只是单一种)复杂的疾病。相比于我们熟知的躯体疾病,虽然很难判断究竟是抑郁导致了患者生理上的变化,还是患者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抑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问题,与常见的躯体疾病类似,生物学因素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

付锐表示,患者起初抑郁的发作与生活中的各种负性事件相关(例如遭受虐待、不良的家庭环境、丧失亲人、离异等)。但经过多次抑郁发作以后,患者可能表现为“没有理由的不开心”“本来好好的,突然一下就被抑郁情绪侵蚀了”,其抑郁的发生已经与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事件没有紧密关联。然而,长时间的抑郁反复发作之后,患者的大脑结构与功能会发生变化。最典型的是患者大脑的海马体积会随着抑郁发作次数的增加而萎缩,而海马体与我们的认知功能息息相关。

“可能你以为抑郁症是‘心病’,‘心病’当然还需‘心药’医,抑郁症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不需要使用化学药物治疗。”付锐说,“心病”不只“心药”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是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少人觉得抗抑郁药是危险药物,他们误解抗抑郁药会使大脑麻痹、使人上瘾或依赖而造成长期生理问题。由于其副作用以及人们的一些错误认知,患者往往不愿意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或者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服从医嘱,经常出现忘记服用或者自行停药的行为。

这个时候,患者往往将希望寄托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成为了患者的 “救命稻草”。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只有心理治疗才能治本。”“心理的病还是要按心理的方法治。”……然而,真的如此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可以作为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只是其作用的方面不一样,选择心理还是药物治疗,核心在患者的疾病特点。”长年从事精神心理临床研究的付锐表示,对抑郁症的治疗,本质上是对其发病因素的干预,有些轻度抑郁症患者只需要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而有些也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中重度的成人抑郁患者,尤其是伴有精神病症状、或者是伴有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患者,必须接受药物治疗,从而有效、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才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付锐提醒,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会作出与健康人不同的反应,抑郁症是一种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我们不能再把这当做一种矫情,也不要盲目希望通过自我调节来好转,正视问题、规范治疗,才能给予患者真正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心病”不只需要“心药”医

对于抑郁症,或许有人还停留在“心情不好”“自我矫情”等认知。“患者经常觉得,只要观念正面就可以走出抑郁症。有时,即使患者想求医,家人也仅让其接受心理治疗,认为只要他们自己振作起来,就能痊愈。”市二医口腔医院心理失眠科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付锐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病”,也不能只通过“心药”治愈,抗抑郁药物必不可少。 抑郁症是“心病”也是生理疾病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只考虑自己是‘心病’,坚强一点,就没有大问题,但却忽视了抑郁症状对身体的影响。”付锐介绍,抑郁症的发生与表现,除了与心理因素有关,也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某些异常有关。简单的说,这也是脑部疾病的一种。 “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广泛的脑区结构或功能的损害,某些部位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当事人,这其中自然包括对他们情绪状态的不良影响。”付锐表示,比如杏仁核、海马等区域,参与了人们的情感调节,这些损害会让抑郁症患者过分关注悲伤情绪,总是郁郁寡欢;再比如眶额等部位的损害,会使患者判断能力下降,严重的时候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无法决定,还可能患者即便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丝毫不觉得快乐;前额叶是高级认知脑区,这个区域的损害会让一部分抑郁症患者认知能力下降,患者会觉得自己“脑子不能动了”,反应迟钝,思维阻滞。 付锐介绍,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使命是载着信息,跨越间隙,像邮差一样把信息传递下去。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血清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这三种物质的浓度低于常人。 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比如血清素吧。这种神经递质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睡眠和食欲,如果含量太低则人容易忧郁、焦虑及睡眠失调。”付锐表示,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造成脑神经功能递质功能紊乱,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心病”不只“心药”医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占脑神经系统疾病的 35%-42%,也是一类(而不只是单一种)复杂的疾病。相比于我们熟知的躯体疾病,虽然很难判断究竟是抑郁导致了患者生理上的变化,还是患者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抑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问题,与常见的躯体疾病类似,生物学因素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 付锐表示,患者起初抑郁的发作与生活中的各种负性事件相关(例如遭受虐待、不良的家庭环境、丧失亲人、离异等)。但经过多次抑郁发作以后,患者可能表现为“没有理由的不开心”“本来好好的,突然一下就被抑郁情绪侵蚀了”,其抑郁的发生已经与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事件没有紧密关联。然而,长时间的抑郁反复发作之后,患者的大脑结构与功能会发生变化。最典型的是患者大脑的海马体积会随着抑郁发作次数的增加而萎缩,而海马体与我们的认知功能息息相关。 “可能你以为抑郁症是‘心病’,‘心病’当然还需‘心药’医,抑郁症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不需要使用化学药物治疗。”付锐说,“心病”不只“心药”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是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少人觉得抗抑郁药是危险药物,他们误解抗抑郁药会使大脑麻痹、使人上瘾或依赖而造成长期生理问题。由于其副作用以及人们的一些错误认知,患者往往不愿意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或者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服从医嘱,经常出现忘记服用或者自行停药的行为。 这个时候,患者往往将希望寄托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成为了患者的 “救命稻草”。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只有心理治疗才能治本。”“心理的病还是要按心理的方法治。”……然而,真的如此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可以作为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只是其作用的方面不一样,选择心理还是药物治疗,核心在患者的疾病特点。”长年从事精神心理临床研究的付锐表示,对抑郁症的治疗,本质上是对其发病因素的干预,有些轻度抑郁症患者只需要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而有些也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中重度的成人抑郁患者,尤其是伴有精神病症状、或者是伴有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患者,必须接受药物治疗,从而有效、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才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付锐提醒,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会作出与健康人不同的反应,抑郁症是一种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我们不能再把这当做一种矫情,也不要盲目希望通过自我调节来好转,正视问题、规范治疗,才能给予患者真正的帮助。

付锐

副主任医师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154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