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临床表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吸收、外用透皮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任何一种药物,包括保健品在内都可能引起药疹。可以引起药疹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磺胺类药、镇静药和解热镇痛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一、药疹的症状
1.固定红斑型:这是最常见的一型。好发于手足背及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外生殖器、肛门等处。
皮疹特点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直径一般1~2cm或更大,境界清楚,多数是单发,少数也可多发,紫红斑中央可出现水疱或大疱,持续7~10天,消退后留有暗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斑,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自觉症状仅有轻度痒感及灼痛感。如再次用致敏药物,又会在原处发生同样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损数目亦可增多,面积可扩大。反复发作后,遗留的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2.荨麻疹性药疹:较常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风团颜色较鲜红,皮疹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可伴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和蛋白尿等。
3.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皮肤上出现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的红色斑丘疹,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可泛发全身,类似麻疹或猩红热。
4.多形红斑型:特点是豌豆大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对称发生于四肢伸侧、躯干,境界清楚,有痛痒感。重症病人的口、眼、外阴黏膜会发生水疱糜烂,剧烈疼痛。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这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肤出现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并很快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表皮大片松解脱落,疱壁易被撕破和脱落,露出糜烂面,渗液较多。同时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继发感染,发生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此病死亡率高,应当送患者及时就医。
二、药疹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与麻疹或猩红热
区别是麻疹或猩红热没有近期用药史,并且出现皮疹前有上呼吸道症状(感冒,流涕,咳嗽,头痛等);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没有上呼吸道症状,且有近期用药史。如果在发病前20天内使用了以前未用过的药物,或以前用过但此时服用时药物已过期,或此次服用的和以前的非同一药厂生产,就可诊断为药疹。
2.多形红斑型药疹与多形红斑:区别在于后者无近期用药史。
三、药疹的治疗
局部治疗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抗菌药制剂等。口服药物可选择抗组胺药、口服激素、雷公藤多甙片。
固定性药疹也叫固定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属于慢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固定位置的红肿、瘙痒、水肿和局限性麻疹状斑块。
导致固定性药疹的病因包括食物、药物、化妆品、接触过敏原等,一般与体内产生的过敏性抗体IgE无关,而是由于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抗体IgG或IgM,这种抗体与某些物质结合后会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容易导致皮肤症状的发生。建议避免接触引发症状的物质,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的非处方型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奥洛他定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外用药物包括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炉甘石洗剂等,可以缓解瘙痒和红肿等症状。
固定性药疹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建议患者到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断,结合医生的意见长期跟踪治疗。
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具体预后和生存期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如癌症类型和分期、治疗方法和效果、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1.癌症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的癌症有不同的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与较好的预后相关。癌症分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分期(如I或II期)相对于晚期分期(如III或IV期)通常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2.治疗方法和效果: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类型的肿瘤会有不同的推荐治疗方法。积极的多模式治疗往往能提高生存机会。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3.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存在的其他疾病或病理情况等,都可能影响生存率。
此外,治疗后的一个生活方式和保养方法,都可影响到患者的一个生存率。一旦出现小圆细胞肿瘤,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过敏性咳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痰的,表现为干咳。过敏性咳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接触了过敏性物质,诱发了过敏反应从而对支气管、气道引起相应的损伤,刺激位于支气管内的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动作。由于并不是感染性因素所导致,不会出现感染性炎症的特征,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炎性渗出,所以绝大多数表现为干咳,以阵发性干咳最为常见。
但是在临床上也有极少部分合并有感染,特别是合并细菌感染时往往就容易出现咳痰症状。不同体质的过敏性咳嗽患者症状会不一样,具体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来判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滴!滴!滴!
刺耳的警报声在急诊室内响起。
“醒醒,醒醒,爸!”焦急的呼喊不断传来。
一个70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此刻正陷入昏迷。
他的女儿吴女士陪伴在旁边,满脸担忧,与医生讨论着父亲的病情。
“情况很危险,需要透析。”医生通知道。
但是吴女士却面色凝重。
因为她知道,父亲的状况虽然需要透析,但身体条件已经无法承受透析。
要不要透析——这是一个矛盾的难题。
吴富国(化名)的身体一直很好,妻子早逝后,一个人将三个女儿抚养长大。
然而在16年8月份,吴富国65岁的时候,很突然的,身体很难受。
女儿陪伴着他来到医院,在急诊科发现他的血肌酐已经达到一千多!
肌酐是我们肌肉的一种代谢产物,在血液中会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正常人的血肌酐一般不会超过一百微摩尔/升,过于高的肌酐在人体内会成为一种毒素,但当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就会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快速升高。
一千多的血肌酐指标,证明吴富国此刻已经是急性的重度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衰,到了晚期也被称之为尿毒症。
一般来说,这会是一个慢性的发病过程。
但是吴富国突然发病的情况,让医生们觉得不对劲。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后,经过各种排查,吴富国被诊断为急性ANCA 相关性小血管炎引起的急性肾炎。
ANCA 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免疫疾病,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伤,通常最容易累及肾脏和肺脏,一旦发病,病情会比较危急。
吴富国在经过血浆置换、激素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后,情况稍微好转。
但是他的肾脏已经在一次发病中彻底损伤,不可逆转,想要维持正常的身体技能,就只能采取透析。
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主要的作用是代替肾脏清楚体内无法排除的各种毒素和代谢废物。
如果肾脏损伤到达了尿毒症的阶段,透析就必不可免,且需要长期维持。
这对吴女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父亲好好地,怎么就突然患上了这种免疫疾病,患上了尿毒症?
忽然间,她想起了2013年,父亲62岁的时候,也是突然间身体很难受。
吴富国当时在医院被诊断为肺气肿,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炎治疗后,症状就好转消失,所以当时吴女士并没有太过在意。
但现在想起来,吴女士却觉得3年前突然出现的肺部疾患,或许就预示了父亲患上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可能性。
吴女士不禁有时候会想,如果能够早一点发现这种可能性,父亲也许就不会到达这么严重的地步?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吴富国的肾脏功能已经稳定。
因为长期血液透析需要通过手术做一个人工篓,就是植入一根人工血管,所以吴富国到血管外科进行造瘘手术,但是做完手术之后,吴富国因为年龄比较大,病情比较危险,并发了胃肠道出血。
因为到达了尿毒症阶段,吴富国身体各个系统都容易受到损伤,不仅他的心脏功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肺部也开始积水,血氧饱和度也一直比较差,病情随时会再度恶化。
吴女士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为了父亲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她带着父亲来到了转移到了山西省的肾脏专科医院——省人民二院。
在这里的肾内科经过长期的透析、调理之后,吴富国终于能够出院,勉强过上了接近正常的生活。
最为理想的——也就是接近正常的生活。
因为每一位尿毒症患者,生活已经不可能恢复到正常。
贫血、营养不良、继发性高血压,几乎是每个尿毒症患者都有可能面临的常见并发症。
当肾脏无法履行它的正常功能,就需要透析来代替。
不仅需要控制饮食,注意生活、运动中的方方面面,每周两三次的透析是尿毒症患者想要活下去就不可逃避的问题。
尿毒症患者,哪怕是肾脏以外的其他器官出现问题,在其他科就诊的话,就会因为医生判断存在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而将病人转移到肾内科。
她的父亲,每次住院,因为肾脏不好,哪怕身体其它部位的问题,也只能住肾脏科,有时候需要在几个医院之间轮转。
透析还需要陪护,不仅对于自己,对于家人而言,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自从确诊ANCA血管炎和尿毒症之后,吴富贵5年内,每年都会去测一次ANCA抗体,防治病情复发。
虽然抗体指标没有异常,但是吴富贵的肺部却依旧经常出现问题。
每年,吴富贵肺部都会出现感染,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轻的话在诊所消炎治疗,重的话就不得不住院。
2021年8月份,吴富贵再次因为肺部感染而住院,但这一次的发烧、气喘并没有因抗生素治疗好转,肺部不停的积水,让医生怀疑吴富贵的肺部是不是存在癌症。
但是因为吴富贵身体整体情况比较差,无法进行进一步手术和检查,所以单凭肺部CT等影像结果无法确定确实是否存在肺部肿瘤。
住院一个多月,吴富贵情况得到一些好转,最终决定出院。
但就是在三个月后,11月份,吴富贵突然晕倒在地。
吴女士焦急地带着父亲来到医院,在急诊科发现父亲低血糖。
然而的持续的高糖注射,也无法让吴富贵的症状得到改善。
“需要透析。”医生只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吴女士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父亲的身体状况恐怕无法耐受透析。
之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父亲身体虚弱时,透析过程就会无法进行。
她担忧着等待一个结果。
但……这一次的紧急透析过程中,因为吴富贵出现紧急的呼吸困难,导致透析不得不停止。
快速下降的血氧饱和度,让呼吸机也难以维持。
注射白蛋白也无法升上去的蛋白指标,诸多抗生素也无法控制的持续感染。
无数异常的指标下,最终,吴富贵因为呼吸衰竭而离世。
ANCA抗体相关血管炎,尿毒症,这是整个世界都困扰的难题,仍然等待着进一步的科研探索,需要更多的临床治疗手段。
谈论起这些事情,吴女士除了衷心希望疾病能够更快地被攻破,一方面也忍不住感慨——早防早治、长期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更早地筛查到这种疾病,便能够在疾病进展到无法控制的终末期之前,延缓、控制住这个过程。如果能够更多地和医生交流,交流病人病情的每一次转变,能够更快地给出指导和意见,或许病人的寿命便能够更多延长一些。
因为与病人无法保持及时的沟通,所以每一次诊治,都只能处理现在所能够看到的问题,病人之后的病情转变,因为每一次住院、出院,因为可能涉及到了不同的医院、医生,所以无法得到完善的关注。
但是互联网在线医疗,有望于打破这些问题——及时地指导患者的病情,并给于持续的关注,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诊治的时间,京东健康便是致力于这样的服务。
通过方便快捷的就医咨询,帮助病人从一些小问题中发现潜在的疾病可能性,通过长期的家庭医生服务,帮助病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慢性疾病,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救治和治疗。
同时,如果能够让医生和病人建立起更多的联系,也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疾病的变化,帮助医生们更多地发现攻克疾病的可能性。
每一个尿毒症患者,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心酸和泪水,如何更好地去生活?我们愿意为其提供帮助,也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
一天要上三次厕所,48岁的何女士担心自己罹患了大肠癌,所以来到医院想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何女士,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虽然一天有三次大便,但是排便习惯很规律,而且大便的性状和颜色也没有什么异常,所以罹患大肠癌的可能并不大。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何女士还是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检查,最终排除了大肠癌。
事实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患者不是很多,有些人,一天好几次大便,他们特别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有些人,好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究竟哪个有异常。
第一,一天三次大便,是腹泻吗?
很多人觉得大便次数太多不好,因为是腹泻的信号,事实上,仅凭次数来判断是不是腹泻,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虽然大便次数多,但是大便的颜色,外观都完全正常,腹泻,通常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形状。
单纯从大便的频率,并不能判断是不是大肠癌,还要看大便的性状,以及排便是否规律。
第二,三天一次大便,是便秘吗?
很多人想每一天都有大便,因为觉得大便里有很多毒素,及时排出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可也有一些人,三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担心,这么久才解一次大便,毒素会伤害肠道。
事实上,是不是便秘,不能只看大便的次数,还需要看大便排出是否困难,大便是否干结,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也不是很大。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一天两次,有的人两天或三天才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颜色,排便习惯正常,那么,就无需担心。
大肠癌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以下五大疾病,看你幸运值如何,是全部多开还是不幸中枪呢?
前列腺疾病——常见多发
前列腺疾病已经成为男性最常见的多发病。目前我国已有1.5亿前列腺患病患者。前列腺疾病通常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等。其中前列腺炎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子、在我国15-60岁男性发病率约为8.7%:前列腺增生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并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约为0.001%。
症状临床表现:排尿扰乱: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失禁、尿线分叉、夜尿次数多等。性功能障碍(并发症),包括性欲减退、早泄、射精痛、勃起减弱及阳痿;其他症状尿路损害。
医生建议;前列腺炎、增生等前列腺通病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和恢复,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早治疗。预防前列腺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忌憋尿、忌辛辣烟酒、忌久坐、忌性生活频繁,宜多饮水(夜晚适量饮水)、多运动,劳逸结合。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胆结石是临床中比价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中,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聚集形成结石,存在与胆囊中,称为胆结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由于多个因素长期的作用下,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平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由于结石数量少,体积小,只有在体检的时候可能被发现。临床中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右上腹或者肋骨下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且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减重。因为脂肪的消化是在胆汁的作用下进行,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汁的分泌受阻,所以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出现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中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家庭成员中有该患者,会使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年龄越大,胆结石的患病率越高,临床中胆结石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控制胆囊收缩的肌肉功能下降,或者激素的分泌失调,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使患病率增加。也有部分患者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溶血性疾病或者黄疸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据调查,胆结石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女性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与雌激素影响胆汁分泌有关系,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高于男性。因此,患病率增加,另外在可控的影响因素中,饮食习惯占有重要地位,爱吃油腻食物。
高热量食物的人容易的胆结石,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是形成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所以进食过多的胆固醇吸收入血后,增加了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胆固醇主要存在于胆汁中,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所以容易沉积形成结石。由于胆汁的分泌是在食物的刺激下发动的,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禁食,胆汁积聚在胆囊中,浓度增加,容易沉积,进而增加患病率。
患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由于物质代谢的紊乱,三大营养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的排泄主要通过胆汁,所以代谢性紊乱的病人胆结石的患病率增加。吸烟、饮酒、熬夜,也是患病率增加的原因。妊娠期间的妇女,由于此时雌激素、黄体酮的增加,影响胆囊的收缩及胆汁的分泌,多次妊娠的妇女患病率明显增加。
以上都是胆结石的患病原因,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疾病一级预防的积极倡导下,很多人坚持每年进行体检,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在及时的治疗下,明显提高了疾病预后。
体检报告上“结节”两个字,让不少人悬着心:
医生说不用处理、定期体检,自己却总担心日后会癌变;医生说可以手术切除,又怕术后发现是良性的白挨一刀。
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甲状腺疾病手术统计报告显示,9216例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仅占10%。这说明,大家对结节还存在很多误区。
《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分析结节的成因,并告诉你该如何正确处理结节。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外一科主任医师 张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结节是指一类不同于正常组织的异常成团的身体组织,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
结节“个头”有大有小,一般的直径都不超过3厘米;直径小于1厘米时,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说:
长结节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用细致的影像检查的话,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一些结节。结节可能藏匿于皮下、肺部、乳腺、甲状腺、前列腺等各部位。它们大多没有症状,有的因为体积小且在体内,患者平时可能看不到也摸不着,直到体检时才发现。以常见的肺结节来说,粗略统计我国可能有1.2亿肺结节患者,其中8000万患者都是小于0.8厘米的小结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外一科主任医师张晓军说:
从中医角度来看,结节多与气结、血瘀有关。很多人工作压力大,情绪容易压抑,再加上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人体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再加上血行不利,出现血瘀,导致结节。从现代医学来讲,只要是身体有细胞的过度增殖,都可能形成结节,但具体成因尚不明确,且诱发因素很多,如细菌感染、内分泌紊乱、局部有异物、空气污染、基因突变、电离辐射等。
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是检出率最高、最常见的三类结节。
乳腺结节: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病,更多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乳腺结节的形成可能是乳房发生感染或损伤,或是内分泌紊乱、基因突变等刺激细胞增殖导致。
甲状腺结节:多长在“喉结”下方、气管两旁的甲状腺内,可能与遗传、甲状腺囊肿、慢性炎症、高碘或缺碘、电离辐射等有关。
肺结节:可能是由于吸入过多灰尘等物理刺激或肺部炎症等,导致肺细胞过度增殖,“抱团儿”堆积到一起,就形成了肺结节。
结节分良性和恶性,多数是良性的,可与人长期共存,不会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尤长宣表示:诊疗发现的乳腺结节、甲状腺癌,95%以上都是良性的。张晓军说:“结节性质一般从诞生初期就决定了,良性结节恶变几率很小。”
张晓军指出,推断结节的性质要通过触诊结合影像检查。乳腺结节要靠彩超、钼靶、核磁等检查;甲状腺结节要靠彩超、CT、造影检查;超过1厘米的肺结节要拍胸片,小于1厘米的要做CT及核磁检查。
有恶性风险的结节,穿刺活检或通过切除结节后进行病理诊断才是确诊“金标准”。
发现结节之后,应该怎么处理?
良性结节
对于良性结节,是否需要干预还没有定论。
复查:初次发现结节后,2~3个月要复查一次,如果没有变化,时间可拉长到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
切除:有的结节虽然是良性的,但它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等症状,或是长在特殊部位,可能压迫周围正常组织、造成危害的,要及时干预,在医生诊断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比如,有的肺结节伴随炎症感染,可能引起咳嗽胸闷,需进行对症治疗;有的甲状腺结节会压迫气管和腺体,诱发咳嗽、甲亢或甲减等,需进行切除。
恶性结节
发现恶性结节后,需根据医生建议及时清除。
处理误区
尤长宣强调,在处理结节上,不少患者还有误区。
张晓军说,结节有一定的性别“偏好”,比如女性激素周期变化明显,是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的高发人群,而男性更容易有吸烟等不良习惯,是肺结节高发人群。
专家还给出以下几个防治结节的建议。
1.心情要舒畅
结节作为一种“结症”,对女性影响大。建议日常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多与亲友倾诉,以免 “积郁成结”。
2.饮食要均衡
结节更青睐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饮食不规律、吃得太油腻等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因此要保持饮食均衡,戒烟酒,多运动。
3.试试中药
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西药可治疗结节,普遍认为定期观察即可。但传统医学中,一些中药发挥缓解或治疗作用。
服用中药前,一定要咨询中医。
4.饮食散结
玫瑰蚕豆花茶有助疏肝理气,可对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起预防作用。凉拌海蜇皮能消肿降压、软坚化痰。
总体上,结节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者、有家族病史者、饮食作息不规律者、长期情绪不良者等都是高危人群,每年要坚持定期体检,尽早发现。▲
本文作者:水欣 本文编辑:任琳贤 张杰
药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医疗问题,它可能累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症状。本文将重点介绍药物过敏的常见症状,帮助读者了解这种疾病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一、药物过敏的常见症状
1. 皮肤症状
皮肤是药物过敏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常见的皮肤症状包括:
(1)皮疹:包括红斑、丘疹、水疱、荨麻疹等。
(2)瘙痒:皮肤瘙痒是药物过敏的常见症状之一。
(3)肿胀:药物过敏可能导致皮肤肿胀,严重时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
2. 系统症状
药物过敏可能导致以下系统症状:
(1)发热:药物过敏可能导致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
(2)头痛:药物过敏可能导致头痛、头晕等症状。
(3)呼吸困难:药物过敏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
(4)恶心、呕吐:药物过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药物过敏的常见原因
1. 抗生素:抗生素是导致药物过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可能导致药物过敏。
3.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息斯敏等也可能导致药物过敏。
4. 抗癫痫药: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也可能导致药物过敏。
三、药物过敏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
(2)在服用新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3)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减少药物过敏的风险。
2. 治疗
(1)停用可疑过敏药物。
(2)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3)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进行血浆置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药物过敏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药物过敏反应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药物过敏。药物过敏是指特定体质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症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皮疹、呼吸困难、心悸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休克或死亡。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药物过敏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方法:
1. 用药史:了解自己的用药史对于判断药物过敏至关重要。常见的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以及疫苗等。此外,一些中药也可能引起药物过敏。
2. 潜伏期:药物过敏的发生通常存在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而重复用药则可能在24小时内发生。
3. 症状及体征:药物过敏的皮疹形态多样,包括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瘢样、玫瑰糠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形或剥脱性皮炎型等。皮疹通常伴随严重的瘙痒,并可能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4. 皮肤测试:皮肤测试是判断药物过敏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皮肤测试方法包括划痕试验、斑贴试验等。
5. 医生诊断: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药物过敏,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为了避免药物过敏的发生,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措施:
1. 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
2. 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和不良反应。
3. 在使用新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4. 如有药物过敏史,应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了解药物过敏的判断方法,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和避免药物过敏的发生,保障自身健康。
皮肤瘙痒伴随小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 过敏反应:过敏是导致皮肤瘙痒伴随小疙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过敏原可能来自接触性皮炎,如接触某些洗涤剂、化妆品或衣物等。此外,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也可能引发此类症状。
2.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干燥、瘙痒,并伴有小疙瘩。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症状表现各异。
3. 药疹:药物过敏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伴随小疙瘩。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4. 疥疮:疥疮是由疥螨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小疙瘩,并伴有红色斑点。
5. 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伴随小疙瘩。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手足癣、体癣、股癣等。
治疗建议:
1. 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并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2. 使用抗过敏药物:如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 局部治疗:使用抗瘙痒药膏或软膏,如含有炉甘石、氧化锌或激素类药膏。
4.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水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
5.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性过敏,一种可能发生在性生活中让人感到不适的疾病,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性过敏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药物过敏、避孕套过敏、分泌物过敏等。本文将为您介绍性过敏的常见类型、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您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性过敏的常见类型
1. 药物过敏:由于性伴侣服用某些药物,如感冒药、避孕药等,导致另一方出现过敏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
2. 避孕套过敏:部分人群对避孕套的材料(如乳胶、聚氨酯等)过敏,使用避孕套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症状。
3. 分泌物过敏:女性性兴奋时分泌的液体可能成为抗原,导致男性出现过敏反应。常见症状包括阴茎瘙痒、红肿、皮疹等。
4. 摩擦过敏:由于性生活中阴茎与阴道黏膜的摩擦,导致皮肤过敏。常见症状包括阴茎瘙痒、红肿、皮疹等。
二、性过敏的原因
1. 过敏体质:部分人群天生对某些物质过敏,性生活中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2. 药物作用:性伴侣服用某些药物后,药物成分可能通过分泌物传播,导致另一方过敏。
3. 避孕套材料:部分人群对避孕套材料过敏,使用避孕套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4. 分泌物成分:女性性兴奋时分泌的液体成分可能成为抗原,导致男性过敏。
三、性过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
(1)了解自身过敏体质,避免接触过敏原。
(2)性伴侣使用药物时,注意观察对方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3)使用避孕套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4)使用安全套,避免直接接触女性分泌物。
2. 治疗方法:
(1)停用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停用过敏药物、更换避孕套材料等。
(2)药物治疗: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等。
(3)局部治疗:外用抗过敏药膏,如肤轻松、氢化可的松软膏等。
(4)及时就医: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四、总结
性过敏是一种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了解其类型、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严重者还可引起内脏损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药物可能成为引起药疹的‘元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引起药疹的药物类型:
1. 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这些药物是常见的抗生素,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过敏,引发药疹。
2.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过敏,出现药疹。
3. 磺胺类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过敏,引发药疹。
4. 镇静安眠药: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疾病,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过敏,出现药疹。
5.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癫痫,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过敏,引发药疹。
为了避免药疹的发生,我们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2. 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如果出现药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药疹,又称为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炎症反应。固定性药疹是药疹的一种,其特点为皮疹固定、圆形、水肿性,且反复发作。
一、固定性药疹的症状
1. 皮疹:皮疹呈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中心颜色较深,周围颜色较浅,呈虹膜状。皮疹多分布在口腔、外生殖器、四肢屈侧等部位。
2. 瘙痒:固定性药疹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影响生活质量。
3. 疼痛:部分患者皮疹部位伴有疼痛感。
4. 烧伤:严重病例可出现烧伤样改变。
二、固定性药疹的病因
1. 药物:固定性药疹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如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
2. 光照:部分患者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诱发固定性药疹。
三、固定性药疹的治疗方法
1. 停药:首先,应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避免病情加重。
2. 抗组胺药:口服抗组胺药可缓解瘙痒症状。
3. 糖皮质激素:严重病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 光疗:部分患者可进行光疗,以减轻症状。
四、固定性药疹的预防
1. 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指征,避免滥用药物。
2.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 避免在紫外线照射下使用可疑致敏药物。
五、固定性药疹的护理
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2.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私处健康一直是女性关注的焦点,然而,外阴部瘙痒却成为许多女性的烦恼。那么,外阴部瘙痒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这种症状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为大家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外阴部瘙痒的常见原因。
1. 卫生习惯:女性私处是一个容易滋生细菌的部位,如果不注意清洁,就会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瘙痒。此外,月经期间、产后等特殊时期,私处更容易受到感染。
2. 病毒感染:如念珠菌、滴虫等病毒感染,会导致外阴部瘙痒、灼痛等症状。
3. 药物过敏:部分女性对某些药物成分过敏,如避孕药、抗生素等,可能导致外阴部瘙痒。
4. 内裤材质:透气性差的内裤会导致私处潮湿,引发瘙痒。此外,内裤过紧也可能导致局部摩擦,加重瘙痒症状。
5. 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外阴部瘙痒。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外阴部瘙痒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私处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私处,保持干燥。月经期间、产后等特殊时期,更要注重卫生。
2. 选择合适的内裤: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避免穿着紧身内裤。
3.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选择温和的洗涤剂清洗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香皂、沐浴露等。
4.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5. 及时就医:如果外阴部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之,外阴部瘙痒并非小事,女性朋友们应引起重视,积极预防和治疗,呵护好自己的私处健康。
黑眼圈,是许多人常见的面部问题,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这是由于缺乏睡眠或过度疲劳所导致。然而,并非所有的黑眼圈都是简单的疲劳或睡眠不足所致,有些黑眼圈可能是疾病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黑眼圈背后的原因
1. 色素性黑眼圈:这种黑眼圈是由于黑色素过度沉积导致的,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疹、皮肤炎症、皮肤损伤、色素痣等。治疗时,可以通过化学剥脱或激光治疗等方法来减少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去除色素。
2. 血管性黑眼圈:这种黑眼圈是由于眼周血管透过皮肤透出颜色导致的,常见的原因包括血液循环不良、眼部肌肉疲劳等。可以通过休息、适度用眼、热敷等方式来缓解。
3. 结构性黑眼圈:这种黑眼圈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原因主要是泪槽所形成的阴影,后天性原因主要是由下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膨出、水肿等所形成的阴影。可以通过玻尿酸注射、手术等方法来改善眼周结构,消除阴影。
黑眼圈与疾病的关系
1. 胃炎:长期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胃炎反复发作,可能导致黑眼圈加深。
2. 神经衰弱:患有神经衰弱兼内脏疾病,也可能出现黑眼圈。
3. 月经不调:女性黑眼圈呈茶色,也可能是月经不调的表现。
4. 鼻炎:早上起床就打喷嚏、流鼻涕,可能导致眼睛下方静脉窦附近的血流增加,从而造成黑眼圈。
预防与治疗
1.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黑眼圈。
2. 适度用眼:避免过度用眼,特别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3. 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5. 皮肤护理:注意眼周皮肤的护理,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因为感冒或其他小病,自行购买药物服用。然而,不当的用药方式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近日,就有读者咨询,其丈夫在同房后出现龟头疼痛、发红、溃烂等症状,经医生诊断,竟是因乱服药导致的过敏反应。
固定型药疹是引起此类过敏反应的常见原因之一。它通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发病时,患者会在口唇、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或手背、躯体等部位出现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严重者还会出现大疱,甚至破溃、产生疼痛。
固定型药疹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多饮水以加速药物排出,并及时就医进行抗过敏、抗感染等治疗。
除了固定型药疹,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疹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荨麻疹药疹、剥脱性皮炎等,都可能由药物引起。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切勿自行乱用药。
为了预防药疹的发生,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乱服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在使用药物时,我们要谨慎对待,遵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皮肤问题,尤其是生殖器部位。有些人可能会误将一些皮肤症状误认为是性病,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压力。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固定性药疹,帮助您正确认识并处理这类问题。
固定性药疹是一种因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常见于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如龟头、冠状沟、包皮、阴囊等男性部位,以及大、小阴唇等女性部位。患者通常在服用某些药物1周后出现症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紫红色斑,伴有灼热瘙痒感。严重者可能出现水疱、糜烂等。
引起固定性药疹的常见药物包括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去痛片、消炎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等。这类药物与剂量无关,即使是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即使剂量很小也可能引发药疹。
固定性药疹的治疗主要在于停用可疑药物。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7天内症状即可自愈。如果症状严重或停药后症状未改善,应及时就医,由皮肤科医生进行相应治疗。
为了预防固定性药疹,建议在服用药物时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固定性药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不必过度恐慌。了解相关知识,正确处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