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有一种中药,专治两口子生气后的心情郁闷

有一种中药,专治两口子生气后的心情郁闷
发表人:健康“娜”些事

我有一次生气,多年前的一次和俺家那口子因家庭琐事儿口角引起的,觉得气往上顶。两三天不想吃饭,连水都不想喝,虽说俺那口子当天陪赔礼道歉了,但是我还顺不了气儿,后来太难受了,去药店问了一下营业员,她推荐的叫木香顺气丸,我吃了几次就好多了,以后又吃了一种叫解抑宽心丸,才彻底好了。 

 

 

这是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想起这么一个著名的方剂。以前我也是个小心眼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件事或者别人的一句话而生气郁闷。后来慢慢长大,经历一些事之后,我自己的心也宽了很多,很少因为别人生气,自己也很少郁闷。只是,偶尔会和媳妇拌嘴,但过会就好了。我没有因为生气吃过药。

 

木香顺气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剂,由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等组成。

 

学习那会,老师讲解木香顺气的作用说到: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为君药。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散结消积;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宽中;陈皮、砂仁理气化湿和中;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在以前的医学典籍中,有几个方剂以木香顺气命名,现在常用的来自《证治准绳》,主要用于治疗气滞不舒,胸膈痞闷,两胁胀痛,饮食无味及停食积聚等,苔薄白腻,脉弦细。

 

中医理论讲多了容易犯晕,我用浅显的方式聊下这个方。平常我们都知道,如果有个人,不管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或者朋友,只要是和你有关系,惹你生气了,都可能让你感到难受。先是气的胸闷,难受还有胁疼。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症状,那就是胃难受,吃不下去饭,肚子胀。所以,在临床上能看到,但凡胃病患者多和肝气不舒有关系。 

 

治疗胃病,很多时间我们都会照顾到肝气,也就是疏肝理气。木香顺气用了理气、行气的药,目的还是为了舒缓不舒之气。这个方用来治疗爱吵架的两口子,还真是不错的方剂。只是单纯靠这个还不够,更多的还需要自己调整心态,舒缓自己的心情,疾病才能痊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黄帝内经》认为“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才是保养心气和身体的重点。“和气汤”与“快活无忧散”意在宣扬一种清静无为、逍遥自在的人生哲学。对保证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不受到湿热的侵袭有益。

     

    “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认为“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オ是保养心气和身体的重点。如果一个人贪念欲望过多,杂念重生,心神动荡,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气血动荡不安,心神外驰,易耗散心气,如此,外邪一旦侵袭人体时,人就易生病,尤其是侵袭心时,会因为心气弱而招致疾病,比如湿热之邪犯心,导致湿热蒙心窍,出现神昏、胸闷等疾病。

     

    所以人要养心,达到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那么该如何养心呢?可以试试“快活无忧散”和“和气汤”。可以一起来学习一下。

     

    快活无忧散

     

    除烦恼,断妄想,右二味等分,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凡合此药,先要洒扫一静室,窗棂虚朗,前列小槛,栽花种竹,贮水养鱼,室中设一几一榻一蒲团,每日跌坐,瞑目调息,或展玩法贴名画,或歌古诗胆日调息,将前药服上至三炷香久,任意所适,或散步空庭,吟弄风月,或晨玩法帕名画,或放古诗二二首,倦则啜苦茗一瓯,就枕惬息,久久觉神清气爽,天君泰然。”

     

    翻译过来就是:除去烦恼,断绝妄想,这两味药等分,从细小处入手,以内心清静为汤服下…凡服用此药,先要清扫出一间静室,窗明几净,窗外辟出一块地,围上栏杆,养上虫鱼,室内摆上一张桌案、一张床、一块坐垫,每天盘腿而坐,闭目调息,接照前面的药方,坚持点燃三炷香的时间,然后任意行动,或者在庭院中散步,吟风弄月,或者赏玩帖名画,或者吟诵两三首古诗,累了则喝上苦茶杯,躺下体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和气汤

     

    专治一切客气、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宇,有二味相均,用不语唾送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感也。服后更饮醇酒五七杯,使熏然半酣尤佳。

     

    “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息自定;精气神为内三定,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营营,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毋言语以养气。”

     

    翻译过来就是:“和气汤专治一切邪气、怒气、怨气气和一切抑郁不平之气。其配方是:先用一个“忍”字,再用一个“忘”字,将这两味药调和均匀,以默默不语为液送下。这一药方“忍”字在前,忍耐克制,可以避免一时的怒;接着用一忘字,忘却一切,可以避免终身的遗憾。服用之后再饮醇酒五至七杯,达到半醒半醉状态更好。

     

    “内心安静,气息自然得以调摄,长久安静,气息自然得以安定;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ロ为外三宝,经常保持内三宝不因追求外物而流失,外三宝不受内心引诱而遭到干扰;不要让形体劳累、不要让精神摇荡、不要整日苦心度虑,要减少思虑以养神,减少嗜好以养材,减少言语以养气。”

     

    这两个“药方”,看似寥寥数语,作者却将“去忧”、“和气”的方法作用,意义等阐述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尤其是巧妙地运用中医药学形式,论述“药”的性味、配药法、服药法,意在宣扬一种清静无为、道遥自在的人生哲学。

     

     

     

    如此美妙的寓意和建议,让人快乐无忧的同时又促人深思细想,洞达人生真谛,可谓提升人生修养的绝妙小品。所以如果生活中我们能效仿,并积极去“服用”,当此“二方”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品格修行中时我们也就会保证心理平衡,保烦忧尽去,心气正常,邪不得以侵扰,人也就不会受到湿热的侵袭。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知道保持心理平衡对养心的重要性

     

    ②知道“和气汤”与“快活无忧散”两味“药”的“组方”及“服法”以及养生功效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中医对于临床选方用药,总是会有出其不意的地方,比如同样是一种疾病,有的医生可能会开几十味中药,也有的医生可能只开几味药,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都可能对某种疾病达到完胜的效果。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其中主要在于用方思维,以及对中药配伍的精妙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咳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或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抵抗力好,或者稍微懂一点养生之道,可能没去找医生开药,也依然能够自愈。但是,也有的人,刚开始咳嗽几声没太在意,后来咳嗽连连时才发现不对劲,再后来甚至可能会迁延日久,久咳不愈。对于咳嗽的治疗,大多数医生在开方用药时,都会用到十多味中药,而且只要方药一出来,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止咳方。

     

     

    但是也有很多医者对于咳嗽这个问题,不喜欢用很多味中药,而是运用大道至简的方法来调治,比如说,大唐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记载的有一个仅仅两味中药的止咳良方,不过这两味药,也是很多医家在止咳时,经常会用到的“药对”。这两味药就是止咳中药出场率较高的紫菀和款冬花。

     

    对于紫菀和冬花的配伍,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可谓是经常使用,正如《本经疏证》中所说,“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由此可见,紫菀和款冬花作为止咳药对,在唐代是极为盛行的。时至今日,紫菀和款冬花在止咳方药中的出场率依然是很高的。

     

     

    《千金要方》中将紫菀和款冬花这两味药从止咳药对,演变成了止咳良方,名唤紫菀散。全方由“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这两味药组成,主要用于咳嗽日久、痰涎不利的病症。全方的制法是,将这两种药材进行焙干、碾细,再通过罗筛得到药物的细面,每次服用一钱,饭前服用,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比较简单,直接水煎服即可。

     

    为什么紫菀和款冬花组成的紫菀散,对于咳嗽日久、痰涎不利的病症,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呢?这还是在于中药的配伍,方中紫菀味甘苦辛,能润能泻,温而不燥,偏于润肺下气、化痰开郁,而款冬花味辛,但性却不烈,温而不燥,偏于镇咳下气、润肺祛痰。这样两味中药组合在一起,痰也能化,咳也能止。

     

     

    咳嗽时间久了,肺气自然会受到损伤,肺气虚损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津液疏布出现故障,从而痰涎丛生,肺气已伤、痰涎已多,临床用药又不能使用峻烈之类的,而是应该使用温润之品,这样的化痰止咳,才是“润物细无声”的,而紫菀散虽然只有两味药,但却做到了这一点。

     

    紫菀散在现代临床中,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紫菀散温润平和,不仅仅适合久咳,它是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的止咳良方,尤其适用于虚寒久嗽,但是如果是痰热咳嗽或者阴虚劳嗽,反而不宜使用紫菀散。紫菀散犹如一个温润的君子,化痰止咳的力量是很舒缓的,但如果咳嗽咳嗽症状又急又重的情况,还是建议改用其他止咳方药来调理。

  •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让很多父母头痛的一个事。去医院一看,大多是小儿厌食症,一般是3-6岁小儿多见,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严重的孩子则会出现面色萎黄,形体瘦弱,毛发枯稀,头大颈细,腹胀中满等。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仅会使消化系统异常,还可能出现焦虑,抽动,贫血等情况。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厌食呢?

     

    首先是喂养不当,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溺爱娇惯,又缺乏育儿保健常识,唯恐孩子营养不足,让孩子摄入过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致脾胃超负荷运行,日久出现积滞,同时大量的瓜果冷饮会损伤脾阳,导致寒从中生,正气不足,百病由生;

     

    其次是药物影响,现在好多父母动不动就觉得孩子“发炎了”、“上火了”,常给孩子吃抗生素和下火药,小儿脾胃虚弱,这些药物更易损伤脾胃;

     

    最后还有缺锌及甲状腺、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可能。

     

    那么如何解决宝宝厌食呢?

     

    以前在农村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用丁香、肉桂和小茴香做脐贴。

     

    三药合用共同温运脾胃,由小茴香理气开道,肉桂引导入源,丁香乘势直达病所,加之生姜汁这一“呕家圣药”调和,加强药物透行力,使诸药直达中脘,消食化积。

     

    选择敷脐是因为:

     

    1.脐即神厥穴,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是调理脾胃之要穴;

     

    2.人出生前脐部乃先天之精进入通道,小儿脐带虽然已断,但此通道亦还联通五脏六腑,此处用药,更易吸收,并且可以直接影响内里,而随着年龄增大,肚脐的这一功能会逐渐退化;

     

    3.脐部外用药物,属自然疗法,药物透皮吸收,不刺激消化道,不损害肝肾,安全有效。

     

     

    具体做法是:

     

    丁香、肉桂和小茴香比例是1:2:2。将三药打粉后用姜汁调和成粘团备用,每次使用时取一小块,压平后大小约为一元硬币,用脱敏敷贴贴于肚脐正中,每日睡前贴,次日早晨取下,一周为一疗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些宝宝会对这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家长在使用时应注意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发现皮肤红肿、瘙痒等反应时,应当及时取下,用碘伏清理局部。

     

    此外,经常给小儿进行摩腹、捏脊等推拿也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儿推拿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而且简单易操作,又安全有效。

  • 两月前,一位女性患者因泄泻2日就诊。详问病史得知,患者平素喜食鱼蟹等性寒之物。前日,因吃海鲜自助餐,又大量食用冷饮、水果等物后,引起腹泻,一日5-7次,水样便,少腹冷痛。经过中药汤剂治疗,患者泄泻痊愈。因平素脾胃不和,常便稀,且时有白带量多、质清稀的毛病。故询问我是否有合适的药膳调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太原的一个名小吃——“头脑”,由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发明。“头脑”由八味药食同源的物质组成,其中一味便是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泄泻、带下、脾胃虚寒等都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我把山药推荐给了这位病人,让她或煮粥或蒸食或炒菜,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山药。

     

     

    前两日,这位患者专程来告诉我,常食用山药后,自觉脾胃消化功能较前改善,近两月没有腹泻,白带多的问题也得到缓解。

     

    山药,药食同源,是不错的滋补食品,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神农本草经》中,山药为上品,“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同时,很多著名的中药方剂中,山药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学家傅山治疗白带的著名方剂——完带汤中,山药与白术共为君药,起补脾利湿的作用,山药更是健肾以约束带脉,止带下。

     

    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中,山药为臣药,有补益脾阴兼固精之效。

     

     

    医圣张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薯蓣丸中,山药为君药,重用以健脾。

     

    近现代中医学界的泰斗——张锡纯,善用山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共记载方剂170余首,用山药者近50首。张氏喜用生品,因其性质平和,故用量一般较大,可达120g以上。张氏用药粥最有特色,书中的山药粥剂有薯蓣粥、三宝粥及珠玉二宝粥等。治疗泄泻、呕吐等疾病。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具降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不过,山药虽好,但因其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多食。

  • 生活中,脾肾两虚的朋友较为常见。有的人脾虚为主,兼有肾虚。有的人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脾肾这两个脏腑往往相互影响,一损俱损。

     

     

    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滋养肾脏元气,肾脏元气温煦脾胃及其它脏腑。

     

    脾肾两虚,痰湿内生

     

    脾肾两虚之后,体内首先会产生痰湿浊邪。无论是肾虚累及脾脏,还是脾虚本脏虚弱,都会内生痰湿。因为太阴脾土,喜欢干燥而讨厌潮湿,当脾脏阳气不足或者肾阳温煦不够的时候,便会导致体内的痰湿浊邪内生,成为痰邪、湿邪、饮邪,影响经脉循行和气血流通。

     


    体内有了痰湿之后,从舌苔上便能够看出来。患者的舌面上会有一层厚厚的白苔,甚至白腻。当痰湿邪气在体内郁久不化时,便会内生湿热,熏蒸脏腑,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民国中医治痰湿

     

    说起民国中医治痰湿的方法,先给大家讲一则张锡纯的医案,主人公是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经常觉得害怕,平时胆小,有时候心口或者肚子这个地方,觉得突突的跳几下。然后气就往上冲,一直冲到胸口。在这憋着散不开。小伙子经常呃逆,觉得后脖子发热的时候就得高歌一曲。


    甲状腺结节也凸起来了,年纪轻轻还肾虚,腿脚怕冷,脖子怕热,下身怕凉,上热下寒。家里人请了很多医生,用了不少药,但是最终都没有治好,病还是依旧那么病着。


    小伙子也很郁闷,觉得自己得了怪病,找媳妇都不好找。后来家里人给他请来了张锡纯医生,张大夫来了之后,给小伙子诊断。


    摸了脉,左手的脉比较平和,稍显没劲。右手的脉是直上直下的,很刻板的那种感觉。李世材的脉诀里说,直上直下的脉,这是冲脉。而且这脉还是外强中干,外表摸上去,紧绷绷的,好像还挺有劲儿似的,其实呢,你用力按下去,发现这是假象,按下去就散了,没什么劲儿。


    再结合前面医生失败的治疗经验,张锡纯觉得不能按照之前医生的思路用药,这个病应该是肾虚导致冲气上逆,而且小伙子精神还有点失常,这个冲气里边夹着痰浊,冲上来的这个痰浊影响了小伙子的心神。

     


    就给他开了一张理痰汤。这方子喝上,感觉不错,没过几天,小伙子这些奇怪的症状都没有了。剩了气短的症状,张锡纯又给用了几付升陷汤,调理过来了。


    那么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能看到,对于身体虚弱,脾肾两虚这种情况,导致的痰湿随着冲气上逆、上冲的这种情况。张锡纯的这张理痰汤比较好用。

     

    理痰汤

     

    理痰汤一共有10味药,半夏、龙骨、牡蛎、代赭石、芒硝、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其中化痰用到了二陈汤,降冲气用了龙骨、牡蛎和代赭石,补肾虚用了黑芝麻,安神用了柏子仁。整个方子配在一起,可以不肾虚而化痰湿,降冲气而安心神。针对脾肾两虚的痰湿、痰浊上扰证,用之颇为对证。

  • 双手掌心爆皮,其中双手都有一小块硬皮,而且痒 医院看过是湿疹我这个到底是属于什么皮肤病,严重吗?用什么药物最有效?谢谢! 

     

     

    这是一个患者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疾病。湿疹,就好比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和感冒不一样,湿疹会影响到人的生活。我见过一个湿疹患者,双手皮肤干燥皲裂,瘙痒厉害,平时不敢出门,老担心别人看到他的那双手。 

     

    湿疹的治疗方法很多,内服外敷药物很多,中药西药中成药可以见到很多。市面上,尤其是网络商店里有很多药品都被认为能够治疗湿疹。所以很多湿疹患者,得了疾病首先想到的是买点药抹抹就可以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确实是抹抹就好了,更多的是抹不好还加重的现象。这就到医院了,如果到一些小医院或者皮肤科不太强大的医院,结果会发现医生开的药和自己在药店买的药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些激素类药物还有一些别的药物。 

     

    所以到我这里看病,我从来不用中成药或者西药外敷给患者,因为能够找到我的基本上都是在别的地方治疗好久,能够用的药都用了一遍,所以我就不再用那些药了。我的办法是中药外敷,也就是今天的中心。方子很简单,3味药,量很小,效果很好。关键是药到处都有,随时都能找到。 

     

    方子组成:苦参5克,马鞭草5克,马齿苋5克。用的时候有技巧,那就是熬药的时候多放水,我的经验是一副药至少两升水。泡二十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熬二十分钟。把药物滤好,放凉了泡手即可。每次泡十分钟,每日两次即可。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马齿苋,酸,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痢脓血,热淋,带下病,痈肿恶疮,丹毒。马鞭草,性凉, 味微葳,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

     

    三个药一起,可以清热解毒燥湿,具有止痒作用。临床上治疗湿疹效佳!

     

    附: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 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仅提及了“阴虚”这个词一次。


    是的,你没听错,仅仅只在《伤寒论》第111条提及了一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是《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决定的,这部经典著作有着紧紧围绕临床,客观描述现象,不做过分演绎,注重方证对应的特点,这是“遮蔽理,道乃见”的境界。

     

    在上面那段条文中,“阴虚”是指“津液缺失”的意思,而“存津液”是经方使用时需要时刻铭记的法则。在古代,没有静脉补液技术,所以“失津液”很常见,也容易危及生命;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伤寒感冒或大病之后,若津液丧失,也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少寐“”这类症状。如果不重视,一些患者会接着出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甚至血糖急剧增高。

     

    平常我们询问部分糖尿病病人的既往史,问他们是何时发现自己血糖增高的,他们经常会提及是某次大病之后,或者某次热病之后,突然就烦渴不已了。这便是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导致的。对于这余热未尽,《伤寒论》中有个非常好的调理方子,它叫“竹叶石膏汤”。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主治和组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由6味药组成。麦冬是这个方子的君药,起到的是滋润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用量也非常大,为110克左右。

     

    实际上这个方也是“麦门冬汤”的变方,在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的剂量更大,达到7升,治疗的是咽喉极度干燥,咳嗽。石膏用了一斤,也就是250克,当然,在“康平本伤寒论”中,石膏后面没有“一斤”二字,石膏在这儿起到的是除烦,止渴的作用,若患者大渴,烦躁不安,石膏的用量自然宜大,曹颖甫先生就曾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消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若只是小渴,自然不必用那么大的量。15~30克左右即可。

     

     

    半夏在这儿起到的是降逆止呕的作用,原方用了半升,据柯雪帆教授考证下来,是42克,当然,若患者不呕,或者只烦不呕,这个用量可以减到12克左右。竹叶一把12克,两把24克,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但是,用了这么大量的滋阴药,下气药,清热药,很容易伤胃。

     

    所以,在原方中,启用了人参,甘草,粳米来保护胃。这个和现在我们去输抗生素,医师常会配合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原理是一样的。

     

    人参能补脾益气,又能治津伤口渴。甘草能解诸药之毒,又能益中气。粳米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中的一种,大米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就是粳米,粳米米汤有非常好的温中和胃,除烦止渴的作用,相信多数读者都喝过清醇甘美的米汤。

     

    这六味合在一起,就能治疗“气津两伤”导致的“身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难眠,气喘吁吁”,是一个生津液,补中气,标本同治的好方,可广泛用于热病津伤,余热不尽。

     

    当代医家多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燥,热渴欲饮,气短音微,气逆欲吐”等症候,患者多见舌红少苔,脉象虚数。

     

    这个方子确实有非常好的阻断早期糖尿病的效果,我曾经将其用于突然出现的烦躁口渴,血糖升高,患者的血糖迅速降到了正常范围。当然,这仅是个案,还需要大量的临证观察来佐证。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方子的剂量问题。这个方子原方剂量不小,与当代中药临床用量差别很大。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医学家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和“经方”最早出自军医之手有关,因为经方所有处方,配伍井然有序,加减极其严谨,而且文字夹杂有大量“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取如弹丸一枚”这样的富有军人色彩的话语。所以,经方在古代是救生死于一线之间的方子,在没有静脉输液,肠内营养技术的时代,不用那么大的剂量,恐怕也起不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 肾是先天之本!2种豆子一起煮汤,除湿除热补足肾气,肾好腰强健

     

     

    《黄帝内经》中讲“肾热病者,先腰痛”,这句话的意思是腰为肾之府,肾病必见腰痛。如果是湿热导致的一些疾病,比如尿路感染、肾炎等都会出现腰痛的症状,“黑豆除湿补肾汤”可化解。

     

    很多人都经常有腰痛的情形出现,可是腰痛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所以临床诊治时一定要注意辨证施治。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介绍湿热腰痛,这是腰痛的一组重要病症,需要积极防范。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肾热病者,先腰痛。” 这句话的意思是腰为肾之府,肾病必见腰痛。如果是湿热导致的一些疾病,比如尿路感染、肾炎等都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并且也伴随有其他症状。所以当腰痛时,一定要注意考虑肾的原因,另外,根据临床其他症状,来找出辨证施治的方法方可化解。

     

    有一位湿热腰痛的患者来找我看病后,问我如何预防湿热腰痛,我建议他注意清淡、流质的饮食。另外,要注意适度运动,并保证下yin部的卫生,避免湿热外邪上逆,传导疾病。另外建议他,如果有闲,可以试试“黑豆除湿补肾汤”来补益、除湿热、坚筋骨、治腰痛。对于一般湿热性肾病引起的腰痛都有益。

      

     

    下面来学学“黑豆除湿补肾汤”的制作方法

     

    原料:薏米60克,绿豆30克,黑豆30克。制作方法:把黑豆、绿豆用温水泡透;锅内加水,下黑豆用小火烧开;然后下入绿豆烧开;下入洗好薏米,用小火煮至软烂;粥内加入糖调匀即成。养生功效:补肾、坚筋骨、除湿、清热、健脾开胃等。

     

    黑豆,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发现,牲畜食用黑豆后,体壮、有力、抗病能力强,所以,以前黑豆主要被用作牲畜饲料,其实这是黑豆的内在营养和保健功效所决定的。

     

    那时人们崇尚白色食品,只有贫者和食不果腹的人才无奈食用黑豆。但医者和养生者却发现并总结出黑豆的医疗保健作用。黑豆性平、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消肿下气、润肺燥热、活血利水、祛风除痹、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补肾益阴、解毒的作用;用于腰痛或腰膝酸软,四肢麻痹,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昏暗,或须发早白;对脚气水肿,或湿痹拘挛、腰痛;腹中挛急作痛或泻痢腹痛者有用。所以黑豆在此方中起重要的补益作用,除湿除热,补肾治腰痛。

     

    绿豆,清热解毒利湿。薏米,也起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所以三种食材一起组方,共奏补肾,除湿除热,除湿痹拘挛、腰痛等症。腰痛的患者不妨多选择一下这个食谱,养生保健作用不错。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肾湿热导致腰痛的病机、症状等。

    ② 学习“黑豆除湿补肾汤”的配伍、制作方法,养生防治疾病的功效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现代人一提到肾,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会伸出手来:帮我号脉,左手还是右手。我往往会说,不挂号不给看病。然后他们就会进一步说,看我肾虚不虚。我往往会说,虚得很。肾虚,现代人的通病,有没有肾虚都会觉得自己肾虚。我告诉一个学生,如果有人找你号脉,你就说他肾虚就行了,然后他就会很佩服你。

     

     

    肾虚跟肾病没有半毛钱关系,肾病是肾脏出现毛病了。肾病包括很多种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肾结石等等吧。肾病综合症是一个临床诊断,也是泛泛的一个名词。确诊肾病的方法是用活检的方法,也就是肾穿刺之后看病理来定是什么型的肾病。总之,肾病很复杂,治疗起来很麻烦。 

     

    我最为佩服的,已经去世的老中医岳美中对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很好的心得。他用玉米须治疗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煎汤代茶 岳美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指 出,对于15岁以下慢性肾炎患者,用玉米须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到治愈。用法:每日以玉米须60克,煎汤代茶,频饮,坚持服用6 个月。 

     

     

     

    这个方法,后代很多人尝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是玉米快成熟的时候,采集下来,一般是自己专门找一块地,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到时候采集即可。我在老家用这个方法治疗过几个人肾病患者,效果都不错。老家有的是玉米须,缺少的是药,所以就用岳美中的玉米须煎。

     

    岳美中,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附:玉米须 ,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全国大部分地均产。夏、秋果实成孰时收集,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生用。

     

    功 能: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主 治: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