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肺气虚、阳气不足,了解下张锡纯的回阳升陷汤

心肺气虚、阳气不足,了解下张锡纯的回阳升陷汤
发表人:冯文全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一句话“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句话说的简单,却道出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人体这诸般热气,都需要借助心肺的阳气,来宣通。但是心肺也需要气血供养,所以心肺的阳气依赖于胸中大气才能正常工作。

 

 

然而一旦人体胸中大气虚陷,再加上人们平时这心肺阳气就不怎么充足,经常熬夜加班,耗气伤神,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加重心肺的虚弱。这种情况下治疗,张锡纯提出,治疗时需要在补心肺阳气的基础上,升提胸中大气。如果单纯的吃附子、干姜这类温阳药效果不会太好。

张锡纯为啥要心肺同调?

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咱都学过生理卫生课,了解到咱们人体需要的能量、热量都是通过心脏中血液循环布散到全身的。那么张锡纯说人体的热量不足需要同时来补心肺的阳气,这是何道理?单补心阳就好了,为啥要补肺呢?

 

 

张锡纯认为,人体的心脏很特殊,有一个循环叫体循环,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规理解到的,心脏推动气血流向全身指的就是这个循环。但是,我们心脏还有一个循环,叫肺循环。所以如果我们单纯来温心阳的话,就不如心肺阳气同时温补更有效。

回阳升陷汤

张锡纯针对胸中大气不足,附加心肺阳虚的患者,自拟了这张回阳升陷汤。回阳升陷汤一共有5味药,分别是:黄芪、干姜、当归、桂枝、甘草。清代医生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这本书中最推重心肺之阳,说如果一个人心肺阳气旺,那么阴分的火就会潜伏起来,不容易上火。到了陈修园更加发展了这个说法,说如果一个人心肺的阳气充足,那么阳气就好像房顶的灯光一样,照耀着整个房间。既能够温暖脾胃,还能够消化痰饮。让整个身体暖洋洋的。而张锡纯的这张回阳升陷汤,正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温补心肺,调养气血。

 

这张方子完全不是在升陷汤基础上的小加减,而是大改动。这方子照顾到了心中的血和肺中的气。干姜配黄芪既能温肺中之阳,又能补肺中之气。桂枝配当归,既能温心中之阳又能补心中之血。和以甘草,成辛甘化阳之势。这方子配伍的非常巧妙,平时很多人这胸中总不清净,不是咳嗽就是有痰,还有人觉得自己免疫力,说白了,还是这胸中阳气不足所致。所以这张方子不但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回阳升陷汤的适应症

比如我们平时在单位,操心劳神的事儿太多,于是经常会耗伤心中阳气和气血。这个跟武侠小说里说的故事差不多。被对手一掌伤了元气的样子。所以上班族的朋友,如果经常觉得后背发紧不舒服,气短没精神,确定为心肺阳气不足时,可以参考回阳升陷汤方证。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肺气虚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按:气血亏虚是很多人身体普遍存在的状态,不同的人表现会有不同,因为生理特点的不同,气血亏虚在女性表现得会更加突出。

     

    今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为大家做一期答疑。

     

     

    1、患者:气血亏虚主要会有什么表现?

     

    郑医生:气血不足多会表现于身体困倦乏力、手脚冰凉、记忆力下降、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等;或表现为皮肤松弛、皮肤萎黄暗黄、精神憔悴、睡眠质量差等,一般出现以上的表现,并伴有舌像淡白、脉细弱,那一般就是属于气血两虚的状态,必须及时调养,以恢复身体健康。

     

     

     

    2、患者问:如何通过药物或者食疗的方法改善气血亏虚?

     

    郑医生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补养气血的常见食疗或中药,或者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中成药,对于自己调理好气血两虚的状态,都会很有帮助。

     

    常见的补气的中药,以人参、黄芪为代表,温补的选择红参或高丽参;如果伴有气阴两虚的可以选择西洋参或者太子参;一般平补气血的可以选择党参,功效虽然稍弱,但是一般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比较平和。黄芪有非常好的补气作用,功效也不逊色于参类,黄芪对于增强免疫力、对于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等病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常可以泡茶饮用。

     

    常见的补血的中药,比如当归,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熟地黄以滋补肝肾为主,也有比较好的补血作用;阿胶比较昂贵,是传统的补血的中药材,补血同时也有良好的止血的效果。

     

    其他,平常的食材比如大枣、龙眼肉,都有不错的补气养血的功效,药性平和,价格亲民,不良反应也少,普遍老百姓都能接受,平常煲汤制作药膳,也多使用这些食材。

     

     

    3、患者问:有没有哪些中成药能够补气血?

     

    郑医生答:补气血,有一些中成药可以直接选择,是比较方便老百姓服用。比如经典的补气养血配方八珍丸,就是由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组成;十全大补丸也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增强了补养气血的作用;其他的比较著名的补气血配方有归脾丸,也是在补气血的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宁心安神的作用的药物,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另外还有像乌鸡白凤丸,也有很好的补养气血的作用,不同的是,乌鸡白凤丸兼有补肝肾调经功效,比较适合腰膝酸软、面色萎黄、面容憔悴、月经不调的女性。

     

    还有,各类的阿胶膏,大多是补血的功效为主,配方上多数也兼有一些补气的药材,因为补气能生血,能够同时促进气血生成。

     

     

     

    “以上介绍的这些中药材或者中成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使用,但如果自己身体的症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建议要找专业中医生就诊,以开出更有针对性的处方,不宜自行乱服药。

     

    在临床上治疗气血两虚,很多人服用补气血药物也会出现肠胃不适或者上火的现象,尤其是有些脾胃不好导致的气血两虚,治疗上要以调理脾胃为主,不能单纯的补气血,否则的话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脾胃不能运化,就会导致郁热上火,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在生活上,气血不足的人也要注意运动要适量,注意不要太操劳,不要太熬夜,少吃生冷寒凉的食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才更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 金代的李东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创立了一系列非常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使用甚广,在使用频率上隐隐有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并驾齐驱的趋势。例如朱砂安神丸,清暑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交泰丸,枳实导滞丸,益气聪明汤,普济消毒饮等等。总的来说,李东垣的方子契合实际,所以经久不衰。一味贬低唐代之后的中医成就是不可取的。

     

    今天要写的,是李东垣最经典的方子,补中益气汤。

     

    黄芪

     

    当然,在理解他的方子之前,我们先得理解他的思想及用药规律。

     

    在李东垣看来,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无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虽然名字不一,其实都是由饮食入胃所生。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脾胃何以有伤呢?或者是外伤风寒,六淫客邪,邪气有余,则当泻不当补;或者是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则当补不当泻。其治疗大法是,邪气有余者,甘寒泻其火则愈;中气不足者,则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回到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和小建中汤一样是一个纯补之剂,面对的都是中焦有虚的局面,都能治疗人的形神憔悴,那么这两个方的区别又在哪儿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个方子的组成: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人参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三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宋金时期的中医特别喜欢用散剂煎汤,就是把上面几种药,打成粉末,然后水二盏,煎为一盏服用。

     

    桂枝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白芍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在这两个方中,补中益气汤有黄芪,小建中汤有桂枝。

     

    黄芪和桂枝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的药力都能向上走,向外走,都能使胃气外达于肌部,都能补皮部的卫气,都有助于宣散肺气,当然,它们也有差别,黄芪补气敛疮的力量要强一些,而桂枝助阳通络的力量要强一些。在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助手是当归,通络的任务是由温血活血的当归承担的;在小建中汤中,桂枝的助手是生姜,在不再煎的情况下,生姜除了鼓舞胃气,还有将胃气向全身输出的作用。

     

    在补中益气汤中,守护胃气,补益中焦的责任是由人参,白术,甘草来承担的;而在小建中汤中,这份重任则由甘草,大枣,饴糖来承担。相比较而言,补中益气汤补益中焦的能力似乎比小建中汤要强一些,因为人参守胃的能力要强于甘草——当然也可用在小建中汤中再加人参来弥补这块短板。下面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了。

     

    补中益气汤中有三员大将:升麻,柴胡,陈皮。李东垣自己是这样解释这三味药的: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上升,能补卫气之散结,而实表也;有缓带脉之缩急。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

     

    而小建中汤中重用白芍,白芍主从心下到大小肠,膀胱肃降,有很强的降下之力,能够解除腹部虚满,我在治疗便秘时,经常使用这个药,既能柔肝止痛,解除腹满,又不伤正气。

     

    总之,因为这两个组方都有健脾益气,鼓舞胃气的药物,又有黄芪,桂枝等药物引领胃气滋补全身,所以都能改善全身虚弱的状态。但是因为有柴胡,升麻,陈皮,补中益气汤的药势明显是向上升的;而因为重用芍药,小建中汤的药势明显向下沉降,这便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所以虽然两者都能补益全身,但补中益气汤主升,擅长治疗面色萎黄,自汗恶风,内脏下垂,它还有一个特长,就是治疗内伤发热,因为这个方子可以升举清阳,透表泻热(在柴胡不再煎的情况下);小建中汤主降,所以擅长治疗虚劳里急,痉挛腹痛,由于其药势向下沉降,所以常被用来治疗胃以下肠道系统的疾病。

     

    在临床上,判断虚劳患者属于补中益气汤,还是小建中汤,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腹诊,补中益气汤证倾向于腹肌松弛,而小建中汤证倾向于腹肌紧张。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生活中,脾肾两虚的朋友较为常见。有的人脾虚为主,兼有肾虚。有的人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脾肾这两个脏腑往往相互影响,一损俱损。

     

     

    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滋养肾脏元气,肾脏元气温煦脾胃及其它脏腑。

     

    脾肾两虚,痰湿内生

     

    脾肾两虚之后,体内首先会产生痰湿浊邪。无论是肾虚累及脾脏,还是脾虚本脏虚弱,都会内生痰湿。因为太阴脾土,喜欢干燥而讨厌潮湿,当脾脏阳气不足或者肾阳温煦不够的时候,便会导致体内的痰湿浊邪内生,成为痰邪、湿邪、饮邪,影响经脉循行和气血流通。

     


    体内有了痰湿之后,从舌苔上便能够看出来。患者的舌面上会有一层厚厚的白苔,甚至白腻。当痰湿邪气在体内郁久不化时,便会内生湿热,熏蒸脏腑,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民国中医治痰湿

     

    说起民国中医治痰湿的方法,先给大家讲一则张锡纯的医案,主人公是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经常觉得害怕,平时胆小,有时候心口或者肚子这个地方,觉得突突的跳几下。然后气就往上冲,一直冲到胸口。在这憋着散不开。小伙子经常呃逆,觉得后脖子发热的时候就得高歌一曲。


    甲状腺结节也凸起来了,年纪轻轻还肾虚,腿脚怕冷,脖子怕热,下身怕凉,上热下寒。家里人请了很多医生,用了不少药,但是最终都没有治好,病还是依旧那么病着。


    小伙子也很郁闷,觉得自己得了怪病,找媳妇都不好找。后来家里人给他请来了张锡纯医生,张大夫来了之后,给小伙子诊断。


    摸了脉,左手的脉比较平和,稍显没劲。右手的脉是直上直下的,很刻板的那种感觉。李世材的脉诀里说,直上直下的脉,这是冲脉。而且这脉还是外强中干,外表摸上去,紧绷绷的,好像还挺有劲儿似的,其实呢,你用力按下去,发现这是假象,按下去就散了,没什么劲儿。


    再结合前面医生失败的治疗经验,张锡纯觉得不能按照之前医生的思路用药,这个病应该是肾虚导致冲气上逆,而且小伙子精神还有点失常,这个冲气里边夹着痰浊,冲上来的这个痰浊影响了小伙子的心神。

     


    就给他开了一张理痰汤。这方子喝上,感觉不错,没过几天,小伙子这些奇怪的症状都没有了。剩了气短的症状,张锡纯又给用了几付升陷汤,调理过来了。


    那么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能看到,对于身体虚弱,脾肾两虚这种情况,导致的痰湿随着冲气上逆、上冲的这种情况。张锡纯的这张理痰汤比较好用。

     

    理痰汤

     

    理痰汤一共有10味药,半夏、龙骨、牡蛎、代赭石、芒硝、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其中化痰用到了二陈汤,降冲气用了龙骨、牡蛎和代赭石,补肾虚用了黑芝麻,安神用了柏子仁。整个方子配在一起,可以不肾虚而化痰湿,降冲气而安心神。针对脾肾两虚的痰湿、痰浊上扰证,用之颇为对证。

  • 你是否经常有浑身无力的感觉,脸色看起来也比别人差,还总拉肚子?如果是,那么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上”了。

     

    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主要是由天气变化和所处环境引起的,这类影响一般只占一小部分,湿气的出现更多的是,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的各种习惯密切相关,比如经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等。

      


    正常情况下,湿气不会直接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但会影响精神状况,降低工作效率,时间一长,身体的多个部位也会有一些明显变化,比如以下这3变化。

     

    第1、嘴干、舌苔厚腻

     

    体内湿气过重,观察舌头变化,会明显看出端倪。湿气重的人,嘴巴一般比较干燥,早上起床刷牙前,对着镜子看下自己的舌头,会发现舌头体积变大,舌苔颜色偏白,并且厚腻,口腔也可能有异味。

     

    第2、食欲下降

     

    排出情绪不佳和各器官问题外,出现食欲不振,就可能是湿气太重引起的,也说明脾胃比较虚,吃进去的食物没有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影响食欲,可能还会有腹胀、腹痛等不适出现。

      
    第3、小肚子变大

     

    肚子大,身体其它部位却很匀称的人,在生活中不难找到。多数湿气重的人,都有肚子大的表现,再加上脾虚,消化能力下降,食物就可能囤积,变成脂肪,进一步恶化成痰湿,加重湿气,整个人看起来也比较臃肿。

     

    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健康的人,体内气血相对比较充足,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好。脾胃虚弱的人,往往给人一种弱不禁风、有气无力的感觉,而且影响体内毒素顺利排出,加重湿气。

      
    所以要想有效祛湿,首先需要,调理好脾胃。

     

     

    脾胃虚弱,脾有“3怕”,多喝1茶,健脾祛湿,疾病渐渐远离你

     

    脾有3“怕”,希望你知晓,早知道早受益。

     

    1、怕“湿”

     

    长期待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脾会渐渐受到影响,运化水湿的能力降低,使体内多余水分无法正常排出。如果平时再爱吃一些油腻、生冷类食物,更是会加重体内湿气,脾也会变得更加虚弱。

      
    2、怕“冷”

     

    多数脾胃不好,体湿过重的人,都有贪吃生冷食物的问题。即使炎热的夏天,经常吃冰镇西瓜、和冰镇饮料等凉性食物对身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别说其它季节了。少吃凉性食物,不给寒气入侵身体的机会,养好脾胃,湿气自然会远离你。

     

    3、怕“郁”

     

    不顺心的事,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适当的情绪发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对人的健康也有好处。但如果总是让自己沉浸在郁闷、消极的情绪中,可能会出现肝气郁结,伤肝脏,也伤脾脏。情绪不佳的时候,人往往吃不下饭,食欲降低,时间一长,损伤脾胃。

      
    多喝1茶

     

    脾不好的人,需要尽早将健脾提上日程,最简单的调理方法,就是多喝茶,喝茶的时候,顺便在茶中加些一些健脾祛湿的食材,帮助你祛湿排毒,补气补血,还有一定的减肥效果,每天喝2杯,能够养护脾胃,改善、预防便秘等肠胃不适,一年四季均可以喝。

  • 按:补气常用四君子汤为基础,而补血多用四物汤加减,气血双补除了有八珍汤之外,还有归脾汤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药方,有补养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是临床上滋养心脾气血最常用的药方之一。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


    由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木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归脾汤的组成特点及功效】


    1、补气健脾——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2、补血养血——当归、大枣、龙眼肉


    3、宁心安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另外用到生姜、木香等,主要能够起到醒脾理气,使补而不滞,为佐使。

     

    【归脾汤主要适用病症】


    1、心脾气血亏虚病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导致的心悸、健忘、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淡脉细弱等。


    2、心神不宁。由于心脾亏虚、气血亏虚不能养心神而导致的失眠、健忘、多梦、易醒,容易受惊、心悸怔忡等症状。


    3、脾不统血。因为脾气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不能固摄血液而导致的皮肤出血、便血、女性月经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病症。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女性月经不调、心律失常、失眠、神经衰弱、贫血等,只要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都比较适合用归脾汤治疗,临床应用广泛。

     

    【我对归脾汤的理解】归脾汤滋养心脾、补养气血,但归根结底是以治疗脾虚为核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藏神主血脉,脾气不足,运化不良,气血的生化不足不能滋养心神,或加上劳倦思虑伤神,加重了气血的损耗,所以会导致中气亏虚、脾胃不足,以及气血不足以及心神不安等证候。


    通过健脾补气、充养气血的方法,来改善中焦脾胃不足,清阳不升,心血亏损而导致了面色萎黄、脉弱症状,或治疗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而导致的出血病症,应用归脾汤是非常适合。

     

    在临床上,有很多药方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炙甘草汤,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这里面很多配方成分和归脾汤里面用到的药物有很大的重叠,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功效互补,大多能够治疗虚损虚劳、心悸不安、失眠等证候,表现为面萎黄或苍白,舌淡而脉细弱的,应用这类药方滋养,大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归脾汤的加减】归脾汤以滋养气血为主,补气补血的功效比较突出,而如果兼有阳虚的,可加入桂枝、附子等药物以加强温阳的作用;如果兼有心阴不足的,可加入麦冬、五味子;如果是治疗脾不统血导致的出血病症,可适当地加入阿胶、仙鹤草等药物;归脾汤相对滋腻,如果兼有脾胃不和运化不良,可加入陈皮、麦芽等药物,以促进脾胃运化。


    这些具体的加减法,能增强归脾汤的临床功效,使其应用更灵活。

  •  

    按:湿热很常见,肝胆湿热下焦湿热都是很多见的类型,今天郑医生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症状以及调理养生方法。

     

     

    患者问:肝胆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出现肝胆湿热,多数跟长期吸烟喝酒、辛辣肥腻饮食过度有关;一些人是长期心情压抑,肝郁日久,气机不能条达导致化生湿热;有些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差,胃肠湿热阻滞,影响肝胆也会导致。

     

     

     

    胸胁部位是肝经所管,如果湿热郁结,便会发生乳房胀痛、胸胁胀痛等现象;湿热蕴结,影响肝气条达,便会发生压抑、烦躁等现象;如果肝胆湿热影响胃肠,会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反胃、腹胀等问题;肝胆湿热下注,会引起男性阴囊潮湿、下肢湿疹,女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问题;另外,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困倦乏力等症状,都是湿热的表现。

     

    如果长期出现以上症状,那就要考虑是肝胆湿热引起的可能;调养以疏肝利胆、清热去湿为主,中成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日常可多使用菊花、桑叶、夏枯草、茵陈、鸡骨草、溪黄草等药材泡茶或者熬汤;可以多吃芹菜、苦瓜、冬瓜、茼蒿菜、西红柿、马蹄等食品,能清利肝胆;注意少抽烟喝酒,少辛辣肥腻,饮食宜清淡,注意调畅情绪,注意保护胃肠。

     

     

     

    患者问:下焦湿热怎么回事,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如果人体的下部出现湿热的现象,包括泌尿系统炎症、前列腺炎、女性妇科炎症、阴囊下肢湿疹、下肢皮肤病热毒等,如果属于湿热类型的,便可称为“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大致可表现为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女性白带黄赤、皮肤湿疹红肿、口干口苦、大便粘滞等现象。形成的原因多跟居处潮湿闷热有关,与长期辛辣肥腻、海鲜甜食类食品食用太多有关,这些要注意避免。

     

    中医经典配方如二妙丸、四妙丸,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经典配方;如泌尿系统的湿热炎症,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属于下焦湿热的,可选择三金片、八正颗粒等;如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属下焦湿热的,可选择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等;如果是下肢湿疹、皮炎,可选择湿毒清胶囊、二妙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 患者是一个年轻的妹子,女,24岁,身高162厘米,体重才75斤,从事的是自媒体工作,经常熬夜通宵写稿,有长达4年的熬夜史。2月末月经结束后,出现了头晕症状,头晕2+周,无恶心呕吐症状,无腹泻症状,未作任何治疗,上症未见缓解,遂语月7日就诊于当地医院,12导联心电图提示:频繁室性早搏;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五项(-);腹部B超(-);心脏B超未见异常,甲状腺B超未见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6791个,每小时284个。有1+年糜烂性胃炎病史。具体用药不详,患者上症未缓解,于2018年3月13日就诊于我处。

     

    患者面有郁郁寡欢之色,脉象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脉结而无力;舌淡嫩有齿痕而少苔,舌苔如下:

     

     

    遂诊断患者为阴阳两虚证,建议用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法,患者家属犹豫再三,改去某中医院中医处就诊,处方:山银花15克、 板蓝根15克、 苦参10克、 五味子5克、黄芪25克、 麦冬15克、 丹参20克 、鸡内金15克、酸枣仁20克、 百合15克、 茯神15克、 甘草5克、太子参30克、 羌活10克、 牡蛎20克、 龙齿20克、浮小麦60克 、郁金10克 、灵芝15克、 黄精25克。

     

    此方中有大量苦、寒清热之品,甘、寒质润之品亦多,一派阴霾之象,患者服用后,头晕无力较前加重,且出现心下灼烧感,腹胀,腹泻,手颤,卧床则稍安,起则眩晕,其母亲遂复诊于我处。

     

    甘草

     

    处方:炙甘草21克、 栀子5克、柴胡15克、 龙骨30克、陈皮12克 、牡蛎20克、 大枣30克、 百合12克、麦门冬20克、 桂枝16克、 地黄60克、 醋延胡索12克、茯苓12克、 山药12克、 丹参12克、 焦白术12克、人参10克 、郁金12克。中药1付,加姜四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患者服药后,胃部灼烧感消失,腹泻较强好转,腹泻较前稍好转,仍有便稀,腹胀。

     

    遂去清热凉血之栀子、郁金,清心安神之百合,因为此散药其性偏凉,既然患者心下灼烧感已消,不可留其寒凉伤胃。处方:炙甘草21克、 醋柴胡15克 、生龙骨30克、 陈皮12克、牡蛎20克、 大枣30克、 麦冬20克、 桂枝16克、 生地60克、醋延胡索12克、 茯苓12克、 山药20克、 丹参12克、 白术15克、人参10克、 木香6克、 干姜6克。中药1付,加姜五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此方乃炙甘草汤打底。《伤寒论》第11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汤乃桂枝汤的变方,此方中无药势沉降之白芍,所以药力趋于向上。大剂量炙甘草,大枣,可以滋补胃津,守护胃气;人参补胃气;生姜可鼓舞胃气;大剂量麦冬,地黄生津,以补血中津液;桂枝温通经脉,且有引药上行之功。此方阴阳相谐,有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

     

    不过炙甘草汤原方中的火麻仁有润肠通便之效,阿胶则滋腻碍脾,而此患者伴有腹泻,遂去之。患者情绪低落,犹豫,遂以醋柴胡以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延胡索,丹参,一温一凉,共奏活血之功。龙骨,牡蛎镇惊,安神。陈皮,木香理气健脾。再加山药,茯苓,白术健脾脾胃,干姜温中散寒。

     

    患者服药后,脉象渐平,精神渐好,腹泻减少,叮嘱患者续用此方。考虑到炙甘草汤药势主要向上,温补脾阳之力不足,患者动辄眩晕,脾阳不固,故叮嘱患者配合服用附子理中丸,以守脾阳。

     

    如此十余天,患者眩晕渐渐好转,逐渐能够正常活动,3月末月经期间,又有一次反复,眩晕加减,治以温中健脾的苓桂术甘汤后,好转。4月初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6791个降到4748次,嘱患者服用中成药稳心颗粒以善后。

     

    患者体力恢复后,又嘱咐其查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是阳性,遂建议其做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术,以便其糜烂性胃炎能够痊愈,邪气去而正气自生。

     

    后回访,患者已渐渐回归正常生活,希望她不要再熬夜,成功的自媒体人寥寥无几,身体的健康比阅读“十万加”更重要。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写在前面的话


    人参和黄芪是非常经典的两味补气药,都能用于气虚乏力,身体羸弱。从性味以及功效来看,两味药似乎差不多。人参性甘,微苦,微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黄芪性甘,微温,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上,两味药用途迥然不同。

     

    在中国古代最好的实用临床指南《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51次,其中在“伤寒论”中出现22次,在“金匮要略”中出现29次。黄芪则不然,在“伤寒论”中从未出现过,在“金匮要略”中出现8次。

     

    最关键的区别在后面,在危急的时刻,比如“腹中虚寒”,“气脱亡阳”,“气阴两虚”时,只用“人参”,而不用“黄芪”,例如“理中汤”,“参附汤”,“人参参麦饮”。

     

    有一个病例,逾今已许多年了,可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刚刚学习中医,不求甚解。我一个朋友家亲人70多岁了,病情很重,身体羸弱,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她听说我正在学“中医”,就请我去看看。

     

    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气虚”,就该用“黄芪”啊,“黄芪”还便宜点,于是买了包黄芪,让老人家泡来喝。结果老人家一喝,晚上呻吟喘促,开始出汗,病情反而加重了。为什么在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呢?

     

     

    回到《神农本草经》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别看后世的书。因为后世的书有个特点,中药的功效,越来越繁复,到了现代更不得了,加上了“现代药理学”化学成分分析后,这也能治,那也能治,每味常用中药背后,洋洋洒洒几百种作用,让人眼花缭乱。

     

    为什么要回到最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去呢?因为这些书是古人跨年代,长时间实践的产物,没有染上“后世”虚言玄揣,推演附会,取象类比,胡乱联系的色彩,一个“药”,一个“方”,就对应着一组症候群,抽象概念少,非常朴素。所以这些书或能揭示,“中药”或“组方”,最主要,明确,可重复的作用。

     

    那么《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记载“人参”,“黄芪”的呢?

     

    人参: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黄芪: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以上,就是《神农本草经》的论述。

     

     

    人参,黄芪,一个走里,一个走表

     

    我们仔细琢磨人参,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会发现,两者均能“补虚”,但是,人参的药力主要向内走,能固五脏之气;而黄芪的药力则向上走,向肌表走,故能治痈疽,排脓。

     

    对此,日本的经方家江部洋一郎先生提出了一个假说,我觉得能够很好地解释“人参”与“黄芪”的区别,对于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他的叙述如下:

     

    人参——向内走,守胃气,补胃气,生津,使气得到储存,避免了气的消耗,最终达到益气的目的


    黄芪——引导胃气向上走,补肺气,加强肺的宣散作用,堪称虚证的麻黄。因为肺有主气、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故又能利水。

     

    引导胃气向外走,可补皮部卫气。

     

    引导胃的气津从肺“流向”→心→脉→使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得到补充和推动→生血。

     

    这个假说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人参能“守胃固本”,而黄芪虽然能补虚,也有一定的“宣散”作用,在“气脱”时,依然会将“胃气”源源不断地向上,向外供应,导致“气散”的情况更重,病情更凶险。

     

    也能解释为什么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从来不用“黄芪”:因为,人参起到的是守护脾胃之气,生胃津,安精神,这样的“固本”的作用,它的药力是向内走的,可以迅速提高患者抵抗外邪的能力,所以在治疗外感的“伤寒论”中,频繁用之。

     

    而“黄芪”可引导胃气向外走,补皮部卫气,能“实表”,所以“有表邪者”忌。

     

    也就是说,人参起到的是“给发动机加油”(守胃气)的作用,黄芪起到的是“给门上防盗锁”(实表)的作用,所以,外邪入侵肌表后,为避免闭门流寇,当然不能用“黄芪”了。

  • 先介绍下这四味药,避免心急的读者找半天: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作用是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通癸水,保戊土,散虚寒,固真阴。 主要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脾肾虚寒,纳差便溏,五更泄泻或产后泄泻,肚腹作痛等病症。 

     

     

    一般来说,古人都比较文艺范,说话做事容易出现一些比现实要好的现象,就是比较喜欢修饰。这很可理解,谁让那时候的人都比较有文化呢?在中药方剂中,被称之为神的有一些,四神丸就是其中之一,药物组成在上面已经说了。

     

    以前我跟随一老师学习治疗肾病,他是大牛,病人超级多那种,当然人家效果也很好。他喜欢用四神丸,就是上面几味药。有些肾病患者,容易出现脾肾虚寒的现象。他的辩证标准也很简单,就是有五更泻,加上脉象舌苔一起判断。 

     

    五更泻,很好玩的一个名词,在中医学生心目中有至高的地位。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教科书上说,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四神丸就是用来治疗五更泻的专门药方,效果很好。能够治疗五更泻,当然就能治疗脾肾阳虚造成的蛋白尿和肾病了,毕竟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我的老师常说,好汉挡不住三泡稀。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很强壮的人,每天天不亮或者鸡叫就拉大便两三次,肯定身体不好。现在来说,四神丸最长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之久泻或五更泄泻属于脾肾虚寒,尤以肾阳虚为著者。

     

    有人想个办法,我觉得不错。就是把四神丸按照一定比例,研成末,弄到鞋垫里,效果也不错,不妨试试!

     

    (四神丸,中成药名。为固涩剂,具有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功效。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方中补骨脂补命火,散寒邪,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均为臣药;五味子收敛固涩,是为佐药;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益脾胃,同为使药。共成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心气虚,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其实与我们的心脏健康息息相关。心气虚并非心脏本身出现问题,而是指心脏功能不足,导致心气亏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心气虚的症状主要包括胸闷不适、心悸气短、盗汗、精神状态欠佳等。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却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心气虚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导致心气虚。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也可能引发心气虚。

    治疗心气虚,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改善心气虚的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饮食要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心气虚虽然看似简单,但不容忽视。了解心气虚的成因和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维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 今天,我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专业建议。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因为我听说这里的医生经验丰富,服务周到。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详细地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病情,包括气短、自汗、头发油等。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并询问了一些细节问题,以确保对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医生建议我拍一张舌头的照片,以便更好地判断我的病情。我按照医生的指示,拍了一张舌头照片,并上传给了医生。

    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和舌苔照片,诊断我可能是心肺气虚的问题。他为我开了一个中药方,并告诉我可以选择汤剂或颗粒剂。考虑到方便,我选择了颗粒剂。

    医生还询问了我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在得知我没有这些问题后,他为我开具了处方,并告诉我可以一键预约药品。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了解了颗粒剂的服用方法,并收到了详细的用药说明。医生还提醒我,在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吸烟,并保持良好的作息。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还感受到了医生的热情和耐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的病情会得到缓解。

  • 在医生的帮助下,患者向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病情,包括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口臭、口干、口苦、小便黄等情况,同时情绪压力大,记忆力差,脑鸣、耳鸣等不适症状。经过综合评估后,医生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等。

  • 心气虚证,又称心气不足,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功能减退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这种病症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气虚证的发生。

    针对心气虚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1.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心气虚证是由于心气受损所致,治疗应以补气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补气剂、秘传补中参术汤、乳香护心散等。这些方剂对调理心气虚证有很好的效果,且副作用小。

    2. 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增强心脏功能,对治疗心气虚证有显著疗效。针灸治疗分为针灸和艾灸两种,其中针灸是主要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应在正规医院进行。

    3. 推拿治疗: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缓解心气虚证引起的疲劳和不适有很好的效果。推拿治疗简单易学,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

    4. 日常保养:心气虚证患者应注重日常保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5. 医院科室:心气虚证患者可以选择中医科、心血管科等科室进行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在某天的夜晚,***带着孩子前往***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孩子今年12岁半,七年级学生女,163㎝50kg。因感冒呕吐入院消化内科治疗,却意外发现心律不齐的问题。经过医生的细致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患有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谱正常,心脏彩超显示三尖瓣轻度反流,其他指标正常。此外,风湿三项检查显示抗O279,c反应蛋白9.8。

    这一系列的检查结果让***倍感担忧,不知道这个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如何治疗?抗O高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孩子在幼儿时期曾有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情况,而6岁后一直没有生病住院,小学期一切正常,暑假都在学打篮球。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午后,我躺在沙发上,突然感到一阵胸闷气短,心里难受得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我想起了之前去过西藏的经历,回来后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症状。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

    在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呼吸科医生。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从西藏回来后的情况,以及之前的治疗经历。我告诉他,我只看过中医,说是心阳不足。医生却告诉我,这种说法太宽泛了,很多呼吸或者心血管病都有可能表现为心阳不足。

    医生建议我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我有些紧张,问他是否需要急诊。医生告诉我,从呼吸系统的角度要看看有没有胸闷变异性哮喘,从心血管看就是有没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等。如果没有说现在症状很难受也不用急诊,明天心血管科,呼吸科看看。

    虽然医生的建议让我有些担忧,但他的耐心和专业的态度让我感到安心。我只挂到了明天下午的号,心里虽然有些焦虑,但我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天,我按照医生的预约时间去了医院。虽然等待的时间有些漫长,但当我见到医生的那一刻,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了。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最终,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与心脏有关,建议我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爱。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耐心解答了我的每一个问题。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痛。

  • 气虚是中医中常见的概念,其中肺气虚和心气虚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类型。由于它们的一些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

    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主要由于肺部功能减弱,导致无法满足身体对肺气的正常需求。常见原因包括:保暖不当、经常咳嗽损伤肺部、过度劳累、悲伤情绪等。肺气虚患者肺功能受损,容易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且怕冷。

    心气虚则主要由于出汗过多、腹泻、过度劳累、大病后心气受损等原因引起。心气虚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大汗、胸部不适或疼痛。

    肺气虚与心气虚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不同。肺气虚患者更容易感冒,并伴有咳嗽、气短等症状;心气虚患者脸色较肺气虚患者更白,且常有胸闷胸痛。

    由于肺气虚和心气虚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需要通过观察症状和病因进行区分。两种情况都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平时可适当食用具有补充气血的食物或药物。对于气虚情况严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方面,肺气虚和心气虚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常见的中药方剂有:补肺汤、参苓白术散等。针灸则可以选择肺俞、心俞、太渊等穴位进行刺激。拔罐则可以选取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肺气虚和心气虚的发生也很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其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了解肺气虚和心气虚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两种常见的气虚类型。

  • 昨天,我在网上医院进行了一次问诊,向医生咨询了关于气促、胃胀和食欲不振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与我沟通,询问了我的症状和家庭情况,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建议我在家备一台制氧机,以及购买一个氧饱夹子用来检测氧饱和度。他还告诉我需要定期查血,以及注意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医生还提醒我,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好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虽然我不太愿意去医院,但医生告诉我,这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我的病情,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问诊结束后,医生再次强调,他的建议仅供参考,如需诊疗还需前往医院就诊。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表示感谢,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问诊。心里有些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医疗咨询方式。

    医生很快就回复了,他首先提醒我,根据规定,他需要先查看我的完整病例,才能给出诊疗建议。这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严谨。

    随后,医生告诉我,我的窦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都不需要特别治疗,但建议我做一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我的心脏状况。我立刻按照医生的建议做了检查。

    几天后,医生告诉我,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只是定性,而且我之前因为胸闷气短而进行的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没有狭窄。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然而,我仍然感到头晕,而且有时胸肺部位会有疼痛。医生建议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并告诉我,如果出现胸痛,最好住院做冠脉造影检查。

    去年,我曾经因为同样的症状住院,医生建议我放支架,但最终由于条件不够而没有进行。这次,我更加谨慎,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行事。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提到了之前住院时医生给我开的阿斯匹林和瑞舒伐他汀钙片。医生告诉我,这些药物是治疗冠脉钙化的首选,并建议我按照医嘱服用。

    我还询问了关于中药的问题,医生解释说,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的指南都没有推荐使用中药来治疗冠脉钙化,中成药也只作为辅助性药物。这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耐心、细心和关心。他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关注我的心理状态,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信赖和依赖这种新型的医疗咨询方式。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感到胸口一阵阵的闷痛,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我忍不住叹了口气,心想这可能是最近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吧。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情况却愈发严重。胸闷气短,面部神经抽搐,右手也有点发麻和神经抽搐,让我痛苦不堪。

    我开始担心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决定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呼吸内科医生咨询。通过互联网医院,我预约了这位医生,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他告诉我,根据我的症状描述,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心脏和肺的问题。然而,经过一番询问和观察,他又表示,我的情况并不特别像心脏和肺的问题,特别是伴随着手麻的症状。

    医生提出了一个我从未听过的诊断——过度通气综合征。原来,这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呼吸症状。医生建议我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呼吸训练,例如腹式呼吸,以及心情放松。他还告诉我,可以通过使用纸袋进行重复呼吸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虽然我对这个诊断感到有些意外,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我开始尝试医生的建议,虽然一开始有些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我的症状有所缓解,呼吸也变得更加顺畅。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对病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和治疗自己的症状。感谢这位医生,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和快乐。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