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哪些发烧,高热可用白虎汤?关键洞悉清热生津的本质!

哪些发烧,高热可用白虎汤?关键洞悉清热生津的本质!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怎么理解阳明经证?

白虎汤是个小方子,但是要掌握好它,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既有的理论框住了思维。大家知道,白虎汤可以用于阳明经证。

 

什么是阳明经证?大致来说阳明证分为两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也即是“胃家实”,痞满燥实四大证,患者表现为腹痛拒按,潮热便秘,这个时候应该用大小承气汤;另外一类则为阳明经证,所谓阳明经证,《伤寒论》中也有这么一段定义:“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一段话很好理解,就是发热,大汗,不恶寒,反而怕热。

 

在伤寒论第六条,论及“风温”时,有这么一段阐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我个人认为,阳明经证和“风温”本质上是同一种证型。这种证型总的特点就是不恶寒,反而恶热。体现在患者身上就是大汗使劲流,身体灼热。脉象就是脉洪大,或者脉浮大,或者脉滑。发展到后面就如火上的蒸笼一般,蒸汽向上弥漫,肌肉越来越重,但是锅底津液逐渐枯燥,发展到最后势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甚至阴损及阳,导致亡阴亡阳。

 

也就是说,阳明经证的实质就是,一个是里有大热,有实火,一个就是津液的快速消耗。遇到阳明经证,就要迅速使用白虎汤及其变方。靠“是否恶风、恶寒”来判断是太阳发热,或阳明发热,行不通!

 

虽然阳明经证,理解起来不难,可是实际操作时,非常容易错过白虎汤类方的最佳入场时间。因为六经的传变太快了,有可能很快就太阳证变阳明经证;或者干脆绕过太阳证,直接发为阳明经证;或者太阳,阳明同时发病,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合病;或者太阳证尚未痊愈,阳明证又来了,称为太阳阳明并病。总之战场情况复杂,敌人难搞定啊。而《伤寒论》提供给我们的鉴别方法又不够全面,比如那个“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手段,就教人困惑。

 

 

从现代医学而言,无论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热——外敌入侵,如感染;自身出了问题,如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还是各种诱因,例如疫苗接种,输液输血导致的变态反应——是的,它们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发冷,肌肉起鸡皮疙瘩,手足颤抖,现代医学叫它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可见,阳明证也是会出现恶寒,恶风的,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也如实记录了这一临床现象:如《伤寒论》第168条云: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症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可见,靠恶寒,还是恶热来判断病在太阳,或病在阳明,是行不通的。

 

或许正因为,难以把握“白虎汤类方”的入场时间,导致温病派的崛起——既然用了姜附桂这些药物发汗这么厉害,容易耗伤津液,又掌握不了用清热生津药物的时间,那么就干脆就用辛凉解表的方法,用薄荷,银花,连翘这些药物,岂不更加安全?那么,该怎么办呢?

“渴”和“热结在里”是开门的钥匙

相对于,恶寒,恶风,恶热这类患者自己都容易混淆的表述,“渴”是一个相对容易判断的指标。渴代表着患者体内的津液开始出现匮乏。

 

伤寒杂病论,论及白虎汤类方证的条文,一共有14条,其中10条出现了渴,或为渴欲饮水,或为渴不解,或为大渴,或为口燥渴,或为大烦渴,或为身热而渴。

 

热结在里,火向外熏,是白虎汤类方证的本质;而口渴,口不知味,自汗出,脉浮大,脉洪大则为白虎汤类方证的外在表现。如果觉得这种鉴别方法,还不够,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工具来判断,是病在表或在里,患者津液丰盈或亏虚。


当然现代工具只是望闻问切的延伸,只是参考。“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是外邪犯表,还是自身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外邪犯表,细菌性的会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有时还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病毒性则相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你再观察,患者是否有正邪相争于表的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等等,就很容易知晓病邪在表,在里。

 

如果患者“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同时没有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患者又有高热,又渴,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直接发为阳明经证”的情况。

 

检查“电解质”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津液匮乏的程度,一般来说,阳明经证,多有高热,大汗等表现,汗水蒸发了,但电解质还在,容易出现高渗性脱水,特点是失水>失电解质,出现高血钠。这个时候可投予“白虎汤”。

 

白虎汤解

理解了白虎汤证的本质:里热和津液匮乏。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石膏味辛微寒,可外清肌肉之热,内除胃肺之热。知母辛苦寒而润,可清胃,肺,膈,肌之热,滋胃,肺,肾之阴。两药相伍,将表热透散于外,里热潜消于内。炙甘草,粳米,可补胃气,生津液,并且防止石膏,知母之大寒伤及脾胃。

 

其实我觉得,白虎汤中加入补中益气,守护气津的大枣,效果会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烧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一例诡异的高热

    患者是2017年6月12日来就诊的,就诊时,患者已经高热三天多。患者,女,35岁,身材高挑,皮肤白净,体态高雅,是一个知识分子。她三天前突然出现发热,伴头两侧痛难忍,自测体温39.5°C,自行购买“川芎茶调颗粒”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服用。

     

    大家知道,“川芎茶调散”的组成是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发汗解表,疏风止痛的功效,但是发汗的力量不算太强。布洛芬是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虽然两种药物的发汗力量都比较弱,可配在一起用,就力量倍增了,她立马就发了一身汗,体温降下来了一些,但2个小时之后,布诺芬的半衰期一过去,她高烧又起,头又复痛!于是她晚上又买了用于物理降温的退热贴,治疗头痛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阿咖酚散(头痛粉),又是外用又内服,同时大量喝水!可发热就是那么顽固,用药后就下降个一两度,停药后遂又反弹。所以她第三天就诊时,已面容憔悴,精神不振,体温在39.3°C,我也很佩服她默默抵抗疾病的毅力。给她做了一个四诊,让她急查一个“血常规”。

     

    她汗多,口稍渴,舌淡苔白厚,脉浮数,头两侧和身体关节部位疼痛,有点像桂枝葛根汤证,遂询问她颈背部是否有僵硬,强直感,患者答:“否”。用手触诊患者颈部,确实也较软。而且患者完全没有恶风感,也没有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追问是否有呕吐,特别是喷射状呕吐,答有恶心感,但无呕吐。这时她的血常规出来了,淋巴细胞百分比17.3%,不高;白细胞4.9×10^9,也不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5%也不高。

     

    不像病毒感染,也不像细菌性感染,那么她的高热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她最近有什么活动没有,比如户外运动,晒太阳之类的。她告诉我,她最近正在健身馆私教的指导下健身,想把马甲线练出来,几乎隔两天就要去一次健身房,这个教练肌肉发达,指导风格很猛,训练量非常大。我一下子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运动后高热

    很多人,甚至医师都不了解运动后高热。过度运动后,容易导致骨骼肌损伤,部分细胞膜被破坏,其中的内容物,例如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等进入外周血,这时可能会出现高热,身体疲惫无力,肌肉疼痛,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肾功能的损伤,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现代医学把这叫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

     

    当肌酸磷酸激酶(CK)值大于正常值的五倍以上,伴有肌无力、肌痛或肌肉损伤,以及酱油色尿,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如果进一步检查肾功能,发现血清肌酐增高至正常值的1.5倍以上,我们就要高度警惕是RM合并肾功能衰竭!

     

    所以,对于运动后高热的患者,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该检查的还是要检查,即使承担了“大检查”的骂名,也比发生了漏诊,误诊好。幸运的是,这位患者肾功能不高,肌酸磷酸激酶(CK)值也不高,还没有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地步。

     

    不过,依然让人揪心的是,患者出现了蛋白尿,出现蛋白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功能性的,例如高热,剧烈运动后,有可能出现蛋白尿;另一种,就是肾脏受损导致的。所以需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

    无形气热

    在经方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明经证最典型的特征是脉洪大/脉浮大,大热,渴,大汗四个特征,舌象多为舌面干燥,舌苔薄。但是患者皮肤细腻,以头痛为主症,高热,稍口渴,汗多,脉浮数,离脉洪大也还有一定距离,舌苔白厚,所以很容易与桂枝葛根汤证混淆,不过没有桂枝葛根汤证的“项背强几几”,“恶风”等特征。

     

    现代医学的“血常规”检查,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不高,提示我们此证可能并非外邪犯表。进一步追问患者,发现其近期有剧烈运动史。所以综合推断下来,患者的高热是剧烈运动后,身体内生的“无形气热”导致的。

     

    其病不在表,而在里,属于不典型的“阳明经证”,所以服用“川芎茶调散”,“布洛芬”等解表药物后,其热不解。患者患病后自行大量饮水,就诊时稍口渴,未出现舌面干燥,舌苔薄等津液大亏的现象,可见患者体内虽有无形气热,但是其热不甚,津液也尚未大虚。

     

    按理可以用“白虎汤”,但考虑到患者面容憔悴,精神不振,身体恐怕耐受不了味辛而大寒的石膏,清热泻火的知母,遂嘱咐患者石膏,知母另包,若高热迟迟不退再放。

     

     

    因为患者是内生之火,所以重用甘草,粳米以补脾益气滋阴,滋胃阴以灭邪火,再佐以绿豆清热解毒:甘草30克、 粳米两把 、绿豆一把 、石膏30克(另包)、知母18克(另包)。中药二剂,水煎服,2400毫升水煎,熬至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6月13日复诊,患者嫌石膏,知母太凉,所以未服这两种药,只喝了甘草粳米绿豆汤,其热已解,体温降至正常,未见反弹,只是精神委顿,仍有自汗,乏力。

     

    嘱患者在甘草粳米绿豆汤中加大枣十二枚以补益气津,黄芪30克以固表止汗。

     

    6月15日复诊,患者精神好转,已无高热,乏力等症状,复查尿常规,蛋白尿亦已消失。

     

    患者精神恢复后又想去健身房锻炼,瘦身,我劝她服用甘草粳米绿豆大枣黄芪汤一段时间,停药后再复查一次尿常规,若无蛋白尿,再恢复锻炼不迟,而且告诫她以后再不要盲目剧烈运动了,循序渐进才是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感冒了应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是经方中治疗中焦虚寒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处方,它们所针对的病理状态都有脾胃的虚弱及冷。我们先看看理中汤系列:原文如此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再看看小建中汤系列:原文亦云“《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无论是理中汤还是小建中汤,这两个系列,都指向中焦虚寒,当然,理中汤除了温煦中阳,还擅止呕,小建中汤除了温补中焦,还擅止痛,但这并非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从两个病例说起。

     

    第一个病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病例,是一个食管癌患者,老年男性,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了比较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精神萎靡,腹泻次数为一天七次,情况比较紧急。我就用了理中汤的加减:炙甘草12克,干姜12克,炒白术15克,人参12克,姜半夏9克,生姜20克,竹茹12克。患者服用两天后,大便,食欲就恢复了正常,精神也较前有所恢复。

     

    第二病例则与第一个截然相反,是一个年轻女性,长期便秘,胃胀,小腹怕冷,又有口干,心悸,多梦,易醒,尿频,夜尿多,经期腹痛这样的一个患者。我遂用了,桂枝加芍药汤(也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的加减:

    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克,陈皮15克,生地黄12克,麦门冬12克,当归12克,酒肉苁蓉12克,盐益智仁9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山药10克。

     

    白芍

     

    患者刚刚用药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排便了,服用了一天后,排便更加顺畅一些。

     

    我们从这两个病例可以窥见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最大的区别,这两个方子的药势方向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针对中焦虚寒,温补脾阳,理中汤侧重于守,而小建中汤侧重于走。所谓守,就是守护胃气的意思,所以,理中汤用药精简,势大力沉,适合于救急。而小建中汤系列的“走”,则是指,它不仅仅可以温补脾胃,还能将胃气通过灵活的加减,向人体的上下左右输出,所以,小建中汤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方子。

     

    因为宗旨就是坚守人体最重要的阵地:胃气,所以理中汤系列的方子不多,也就是表里同治的“桂枝人参汤”,用于中焦阳虚急性期的“理中汤”,慢性期的“理中丸”,以及加强了温阳效果的“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汤”。

     

    因为有理中汤有很强的守和收的力量,所以《金匮要略》才会如此描述人参汤(也就是理中汤的功效):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所谓胁下逆抢心,也就是从心下向胸中,如刀插入,嵌入般令患者痛苦不适。胸部满闷不适感,的确是枳实薤白的主症,而从下往上冲则是桂枝的应用指针之一。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确有破解胸中结气积聚之效。可是为什么也能用理中汤呢?这因为理中汤有强大的收和守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这种从心下插向胸部的刺痛,它有活生生的把这股上冲的气拉回来的力量!

     

    但是,由于承担着输出胃气的使命,所以,依据胃气输出方向和力量的不同,小建中汤变化多端。如果说,理中汤系列如同正襟危坐,身着正装的君子,小建中汤则像长袖善舞,套装很多的少女。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变化而来。桂枝汤是一个在夯实胃气的同时,让胃气向上下、内外均衡输出的方子。桂枝汤芍药剂量加倍后,即成了桂枝加芍药汤,在此方中,大剂量的芍药可以使心下、胃、小肠、大肠之气下行,所以可以解除腹满。如果还要加强降下之力,还可以加大黄二两,这就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了。饴糖的加入,使得这个方子在顾护胃气,通络除满,缓急止痛的同时,有了更强的补益胃之气津的作用。

     

    小建中汤加上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在黄芪建中汤中,芍药是下沉的,内向的,但是桂枝和黄芪却是向上的,向外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黄芪建中汤看成是加强版的桂枝汤。它不但有补益胃气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得胃气均衡地向身体四处输出。如再加当归,则可以加强这个方子温血活血的力量。

     

    实际上,黄芪建中汤是非常灵活的,如果要加强活血的力量,可以加当归,川芎;如果要化饮,可以加半夏;如果要化痰可以加贝母,全瓜蒌;若要清虚热,可以加知母;想滋阴补血,可以加地黄,阿胶;想要固肾,可以加白术,茯苓;想补肾阳,可以加附子;想要利水,可以加白术,茯苓;想要增强胃气,可以再加人参。这是一个婀娜多姿,舞步纷繁的方子。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风热感冒是因为感染风热之邪引起的常见病症,在夏天和初秋季节比较多见,因为气温高,天气闷热潮湿,很容易就会感染风热,患者会出现发热、鼻塞、咽喉疼痛、头疼、痰多痰黄等症状,平时要多吃清热下火、止咳化痰的食物,下面看看吃什么食物比较合适。

    1、雪梨:患者很适合吃清热化痰的食物,雪梨性寒凉、有清热化痰的作用,患者可以将梨洗净榨汁饮用,清热效果是最好的,如果和冰糖一起炖服,滋阴效果会更好。

    2、金银花水:金银花泡水是很适合患者的,可以清热解毒、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每天代替茶饮用很快可以缓解症状。

    3、甘蔗汁:患者可以适当喝一些甘蔗汁,因为甘蔗性寒凉,可以缓解喉咙痛、口干、咳嗽痰黄等症状。

    4、绿豆汤:绿豆有清热降火的作用,患者可以试试用绿豆煮汤饮用,不过煮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煮太长时间,把绿豆加水大火煮开后,继续煮大约10分钟就可以喝汤了,这样清热效果是最好的,如果煮到绿豆开花,清热效果就会降低。

    5、丝瓜汤:丝瓜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是很适合患者食用的蔬菜,可以用丝瓜煮粥、煮汤吃。

    6、马蹄:感冒咽痛、咳嗽痰黄、口干口渴的人食用马蹄是最合适的。它有清热化痰、消炎止渴的功效,把马蹄直接榨汁饮用清热效果最好。

    7、莲藕:莲藕是寒性的食物,可以治疗很多种实热病症,莲藕生吃清热下火,煮熟吃滋阴润燥,所以患者如果咽喉疼痛严重,可以用新鲜的莲藕榨汁饮用。

    上面这些就是适合风热感冒患者吃的食物,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食物也适合患者,只要是清热的食物,患者都可以适当食用。在治疗期间,患者要少吃高脂肪食物和甜食,不过也不能吃冰冻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

  •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三种类型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随着国内疫情好转,现在有许多朋友都非常喜欢到外面去吃饭,然而饭馆的菜色通常都以辛辣为主。正因如此,不少朋友都容易在这个时候患上口腔溃疡症状。不过,一个人如果患上了口腔溃疡,通常并非只是因为上火。其实,在缺乏维生素b的情况下,身体也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那么,如果我们患上了口腔溃疡,吃什么食物比较合适呢?

     

    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说起适合口腔溃疡患者吃的食物,那么自然要属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之所以会患上口腔溃疡,就是因为身体缺乏维生素b所致。那么,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

     

     

    ①常见水果

     

    其实,富含维生素b的水果有很多,比如苹果、荔枝、葡萄、柑橘等等。如果你不小心患上了口腔溃疡,那么在患病期间食用这些水果不仅能够缓解局部疼痛,而且还能够补充维生素b。鉴于目前处于夏秋交接之际,大家可以选择食用苹果、葡萄和柑橘。这几类水果在市场上都很容易买到,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

     

    ②肝脏类食物

     

    除此以外,肝脏类的食物也富含维生素b,比如猪肝、牛肝等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用绿色蔬菜混炒猪肝,多吃这种菜能够使口腔溃疡症状更快好转。

     

    口腔溃疡患者不吃2类食物

     

    ①辛辣食物

     

    当然,口腔溃疡患者不仅需要知道自己适合吃哪些食物,同样也需要知道自己不适合吃哪些食物,比如辛辣食物就不适合口腔患者食用。因为大部分口腔患者,在患病期间通常都带有一点上火的症状,这时候应该多喝水,同时尽量选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②油腻、高糖类食物

     

    此外,一些高热量、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会使病情加重,建议口腔溃疡病症比较严重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不要食用这些食物。

     

    除了需要注意饮食以外,患者在患病期间同样也需要及时清理口腔,也就是说,吃完东西之后一定要勤刷牙。因为口腔溃疡往往会在口腔内侧出现发脓的症状,及时清洁口腔可以有效去除口腔内的细菌,防止细菌滋生。

     

    不过,如果你的病情比较严重,那么尽量不要想着通过自愈的方式来治疗口腔溃疡。因为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b毕竟是微量成分,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人只能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如果想要让病情更快好起来,患者可以直接到药店去购买维生素B冲剂和降火药,同时搭配食疗的方法,这样能够让口腔溃疡好得更快,一般在1~3天内即可痊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它在东亚地区非常火,有一段时间,我收藏了好几个地区这种中药的制成品,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这些地区的人广泛用它来祛除湿热。它如此家喻户晓,同时它又是一把打开中医经方治疗“湿病”的钥匙,所以这味中药在我们研读经方医学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它叫薏苡仁。

    什么是湿邪?

    我们不可把经方医学所言的湿病狭隘地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等同,然后用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之类的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我们一定要记住,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走向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的道路,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盯着几个指标看,那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如果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循证研究,以一组症候群为目标,才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坏的津液,湿邪的存在阻碍了正常津液的流动,导致组织得到不到充分供给,故而逐渐萎缩。

     

    当湿邪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烦,关节疼痛,身体滞重,后期则有可能导致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 变形,这是一个湿邪从人体的体表外壳向人体内部的肉,筋,关节,甚至五脏侵入的过程。湿邪入侵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外因,如汗出当风,久病取冷,也有可能是内因,如血虚生风,表虚不固。

     

    治疗湿病不易,因为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津液运行不利,到身体各关节气血津液流动失常的复杂过程,此时,病因已难确定,同时由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了萎缩,变性,所以也很难使它们完全恢复正常。而薏苡仁是治疗各阶段湿证都有可能用到的一味药。

     

    薏苡仁的主要功效:除湿,解拘挛,排脓

    薏苡仁是作用比较单纯的中药,作用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利水渗湿,二是解除湿痹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三是排脓,还有一些医家用来解毒散结,治疗赘疣,癌肿。

     

    其实,后面的这些功效都与薏苡仁的第一个作用息息相关。它能祛除人体肌部,肉,骨,关节中的湿邪,也就是不好的,过剩的津液,从而为正常津液的循行留出了位置,所以能一定程度拮抗湿邪留滞,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甚至赘疣,癌肿。而它能够排脓,应该和它擅长祛除凝聚程度比较高的湿邪有关,胡希恕先生用它来治疗硬皮病也是这个道理。

     

    分清寒凉更重要

    要用好薏苡仁来祛除湿邪,一定要熟悉它的药性,才能更好地和另外一些祛湿的常用药物,例如白术,杏仁,进行鉴别。

     

    白术:甘,苦,温。

     

    苦杏仁:苦,微温。

     

    薏苡仁:味甘,微寒。

     

    三味药比较,从寒凉的角度分析,白术温,苦杏仁居中,薏苡仁最寒。所以薏苡仁适合治疗热象较重的湿病,白术适合治疗偏于寒象的湿病,所以需要我们具体用方时,辨清寒热,有的放矢。运用薏苡仁排脓也是如此,所谓脓肿,痈疽,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同样是排脓药物,黄芪治虚,薏苡仁治实。

     

    不过,也可以通过精心炮制和配伍,在保留它祛湿,排脓的能力的同时,祛除其寒性,也就是所谓的寒药温用法。主要办法是炒用,或是将薏苡仁与白术,桂枝,当归,麻黄搭配,治疗慢性期寒象较著的湿痹,例如《明医指掌》中的“薏苡仁汤”;或是将薏苡仁与附子搭配,用来治疗慢性期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病性属“阴”的肠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的剂量

    我研究过中国台湾,和日本生产的保健用的薏苡仁粉,或者红豆薏苡仁粉,每袋大概在9克作用,这个剂量是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剂量。

     

    如果是医疗用,一般认为《外台秘要》中祛湿的麻杏薏甘汤,排脓的苇茎汤的剂量较可靠,薏苡仁都用了半升,也就是70克,那么薏苡仁治疗急性期病症的量应该在70克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什么是湿热?

     

    湿热,就是以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者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舌苔偏黄腻,脉象偏于滑、濡为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湿热的形成,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有坐卧湿地,压力过大,过食香浓,嗜食肥甘,烟酒无度,环境污染,湿热病邪侵犯人体等因素;内因则是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容易导致内湿留困。

     

    当外部因素与人体内部环境相互感应,一拍而合,就容易出现湿热。

     

    身患“湿热”的人,就如同处于雾蒙蒙的“气温高、湿度高、雨量大、日温差小、无风或少风”的既湿又热环境中一样,人非常不畅快,会表现为头身重痛,胸闷脘痞,腹胀,恶心欲呕,舌苔厚腻(白腻或者黄腻)等一系列症状。

     

     

    潮湿氤氲的环境是湿热证的诱因之一

     

    为何湿热难解?

     

    湿热这一类疾病,有着病情缠绵难愈,病情长的特点。为什么这类疾病缠绵难愈呢?

     

    这是因为,湿与郁热本身是一对矛盾体,若你只用“清热”,那么或许热会轻一些,“湿”反而会更重;若你只知祛湿,郁热没有了“湿的制约”,就可能亢盛起来了。

     

    湿热就像一对跷跷板,“湿”与“热”各坐一边,你按住左边,右边就弹起来,你压了右边,左边就翘上去,治疗上容易顾此失彼。所以,这时无论你只是“清热”还是仅仅“祛湿”都不太好使。而且,热为阳邪,易伤阴液,导致湿热化燥伤阴,入血动血,进而导致气随血脱;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受损。所以,罹患湿热的患者,常伴有脾胃虚损,血气不足,这又使得病情更加缠绵。

     

    “湿热分解,湿去热孤”是化解湿热的经典思路

     

    撰写《温病条辨》吴鞠通很早就发现面对“湿热”,“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面对这个问题,明清医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终,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办法,这就是“湿热分解,湿去热孤”。

    何为“湿去热孤”?

     

    就是分解湿热,先把湿去了,那么热也会慢慢消退,所以,先祛湿,再清热,便成了治疗这类疾患的主要办法之一。

     

    湿本身不是人正常的身体津液,它的本质是“浑浊之水,坏水”,它的存在阻碍了人体正常气血津液的运行,导致气津循行受阻,导致“郁而发热”,所以,面对湿热,若患者没有高热,则当先祛湿。用一个类似的比喻就是,点燃油灯后,油越多,灯火越旺,等你把油一抽走后,油去灯灭。

     

    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是这样解释的 “热得湿而愈炽,湿热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因此,治疗湿热之病,当以分解湿热为宜,常选用渗利之品通阳化湿,使湿去热孤则热势自愈。

     

    如何将“湿去热孤”思路落地?

     

    有一个方子,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此方没有一味清热药物,却是治疗温邪夹湿、湿重于热,邪滞三焦、尚在气分、未传营分之证的经典,通过它可以窥到“湿去热孤”法的妙处。

     

    它就是藿朴夏苓汤。它对应的症候群,最典型的特征是:舌苔白腻,脉濡缓,口不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身热不扬,午后发热,需和阴虚内热鉴别,阴虚内热舌红少苔,而且有五心烦热之感,和温湿邪滞留三焦导致的“午后热甚”是不同的。

     

    既然是温湿之邪滞留于三焦,那么,除了上面所说的主症外,还可能出现下面一些症状:上焦的症状:头痛头昏、头重如裹;中焦的症状:胸闷呕恶;下焦的症状:大便黏腻、溏泻不爽。

     

    既然是温湿之邪留滞于三焦,那么就要用“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芳香化湿”之法。所以,藿朴夏苓汤中有三个君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体”。这三个君药分别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

     

    杏仁宣通肺气,再得藿香、豆豉芳香化湿之物,以疏表湿,宣开上焦。白蔻仁芳香苦辛,和畅中焦、宣通脾胃,又添半夏、厚朴,可燥湿运脾,使脾健以运化水湿而不为湿困。薏苡仁渗利下焦,辅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如此,水道畅通,湿有去路。

     

     

    薏苡仁是一味常被用到祛湿中药

     

    此方芳化宣上、苦温畅中、淡渗渗下,不用一味清热之品,将湿邪恭请出局后,热势自挫。此方将“湿去热孤”的思想落到了实处,可堪反复玩味。

     

    祛除湿热,还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面对湿热,温病派和伤寒派都各有自己的用药特点。温病派,喜欢加用芳香温化之品,用透法,常用藿香,佩兰,白蔻仁,草果,苍术等等,有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非芳不达之说。而伤寒派喜欢用通调“三焦水道”之品,例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就是用生姜促进胃气内生;麻黄,石膏,白术促进肌部回流,推动湿邪经心下→小肠→膀胱这样的通路被祛除。

     

    此外,清代温病学家,《温热论》的作者,叶天士也有自己化解湿热的思路,即“通阳”之法。

     

    叶天士指出 “湿胜则阳微”,意思是指湿邪泛滥,阳气就会虚弱 , 但是,这儿有一个由困阳到耗阳的过程 ,也就是说,初期,“阳气不减”,只是被“困”住了,后期,阳气不仅被困,还会因为“消耗”,而变得虚弱。但是,根本原因是“困”,而不是“阳虚”,这时一味补阳,是没有用处的。

     

    关键还是要通,让气机通畅起来,阳不受困,如此“耗阳”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打开窗子,让阳光和风进来,是祛除湿气最好的办法

     

    而通阳的关键是,一个是调畅气机,要调畅气机,可以用香薷、 藿香 、 薄荷、 大豆黄卷、佩兰等透发肌表,亦可加桔梗,紫苏叶,白芷等宣肺行气。另外一个关键则是“导湿邪外出”了。

     

    所谓“导湿邪外出”,最快的办法就是利小便,所以说 “通阳不在温 , 而在利小便” 。利小便常用的中药有,茯苓、 猪苓、 通草 、 薏苡仁、 大腹皮、泽泻等等,但是,不可为利小便而利小便,利小便的目的是,小便通畅 、 气机得通,所以应点到为止。

     

    有时,患者又有伤津又有湿邪,两者其实不矛盾,因为有坏水(湿浊)的存在,好水(津液)就难以畅行。所以,祛湿的同时,可以加一些芦根 、 白茅根等等,生津利尿,而不助湿。

     

    不过,殊途同归,无论上述几种思路,无论“湿去热孤”,“疏通三焦”法,“透法”,其本质的本质都是让“湿邪有出路”,而不是一味“祛湿或者清热”。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得透气,得通风,打开窗子让风吹,使气机流通起来,达到气通湿化的目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很多朋友反映,夜里总是口干,需要喝水。口干症状多属于内热,夜晚口干的情况可能以湿热、虚热居多。口干只是个表象,这个症状不可忽视。要结合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表现出来的其他症状进行辩证。内热性口干,又分为实热、虚热、湿热等。

     

     

    实热

     

    除了口干,还表现为口渴,有燥热感,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经常面部潮红。这主要由实热引起津液损伤导致。如您口干还伴随有喜欢吃冷凉食物,舌苔泛红,那么多可能是胃火旺盛导致。外感风热,也会引起口干。

     

    如您属于上述这种情况,适宜多饮温开水就能很好的缓解。平常可以进食一些梨子、苹果等含水分较多的食物,也可以食用一些凉性的食物,比如鸭肉、银耳、苦瓜、黄瓜、西瓜、绿豆(芽)等。

     

    如果您只是口干,并没有上述的其他症状,那么也有可能是虚热、湿热。

     

     

    虚热和湿热

     

    二者也都可表现为口干,但都没有明显口渴症状。虚热,往往有夜间盗汗、咽喉干痛、体倦无力等症状。湿热同样表现为口干而不口渴,多表现在消化功能上,大便粘滞不爽,口苦口臭、恶心厌食等。

     

    如果是虚热,可以侧重补虚去热,用滋阴降火的食材即可缓解,不用大补,也不能大补。可选择枸杞、山药、阿胶、党参、银耳、雪梨等药性温和的食材即可。

     

    如果是湿热,可以侧重除湿去热,可以选用赤小豆、薏米等煮粥食用,可以选用冬瓜配合生姜、桂皮等除湿祛寒。如果湿热较为严重,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茯苓、白术、艾叶等中药。

     

    从西医上讲,这都不是病,但上述这些实属于让人难受的症状,靠中医食疗方式调理一下还是不错的选择。西医会从疾病角度考虑口干的引起病因。

     

     

    由疾病引起的口干

     

    比较典型的就是糖尿病前兆,也有口干,口渴的症状。贫血有能引起口干,这其实和中医的虚热引起口干类似,本身贫血在中医中归属于气血虚的范畴内。口腔疾病、念珠菌感染也会引起口干。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会引起强烈口干,还有部分高血压药、抗过敏药等也会引起口干。如身体出现明显不适,要及时明确疾病病因后进行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