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人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脂肪,具有不同生物学作用,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
前者就是所谓的“坏脂肪”,后者就是所谓的“好脂肪”。
坏脂肪的主要作用是存储能量,同时还能够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一系列脂肪因子来调节其它组织和器官。
好脂肪主要由棕色脂肪细胞组成,其细胞较小,细胞核位于中央,周围包绕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
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交感神经末梢纤维分布,丰富的线粒体和血管使脂肪组织呈现棕色。
棕色脂肪是一个产热器官,在机体的体温平衡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抑制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从而使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棕色脂肪细胞有两种分布形式:一种散在分布于白色脂肪组织中;另一种主要以BAT 的形式分布在颈部、锁骨上、肩胛区和腹腔大血管及肾周等部位。
现代社会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能量供应导致了肥胖发病率的显著提升。人类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机体的消耗,剩余的能量以白色脂肪的形式存储在体内,而白色脂肪的过度积累就称之为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是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堵塞性睡眠综合症、哮喘、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骨关节炎等的危险因素,研究肥胖机制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由肥胖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增加的社会经济负担的认识。
目前,激活棕色脂肪,或者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以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被认为是治疗肥胖的潜在靶点,并且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们常说的脂肪肝,其实就是一种由于肝细胞内“填充”了过多脂肪而出现的肝脏疾病。而脂肪肝,可以说是“站”在了决定肝脏命运的分岔口上: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让肝脏接着经历肝硬化、肝癌等阶段,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最终危及生命;也可能好转甚至完全消失,让我们的肝脏重获健康!
因此,我们对脂肪肝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而在此之前,让我们先一起走近脂肪肝,看看它究竟“长”什么样,各类脂肪肝又是如何形成的吧!
一. 脂肪肝是什么?脂肪肝原来“长”这样
肝脏被脂肪浸润,进而形成脂肪肝后,会出现一系列形态上的改变。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一个一个肿胀的肝细胞,里面充满着大小不等的脂肪颗粒。宏观上,我们的肝脏色泽苍白或带有灰黄色,更出现了弥漫性的肿大,表面则较为光滑。
二. 运来过多运出受阻?脂肪肝的形成原因
肝脏就像一个繁华的“港口”,在这里,运载着脂质的“货轮”时而呼啸而来,时而袅袅远去。然而,肝脏终究只是“港口”而非“仓库”,一旦脂质运来过多而运走过少,这一中转站和加工点就会“不堪重负”,出现病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脂肪肝了。
“货源”通常是由食物中的、肝脏自身合成的以及脂肪组织中储存的脂肪为主,当脂肪产生过多,就会以脂肪颗粒的形式在肝脏中储存下来,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化。
对于这些脂肪,肝脏要么将其氧化分解用于供能,要么和蛋白质组装在一起,让脂溶性脂质“搭”上水溶性蛋白质的“顺风车”,能顺利通过血液被运走。脂肪的这两种去路一旦受阻,“滞销”的脂肪累积在肝细胞中同样会引起脂肪肝。
各种体内外因素、酒精非酒精因素,正是通过作用于肝脏的这三大来源和两大去路,影响着脂肪肝的形成。
三.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两大种类
1. 酒精性脂肪肝
人们常说喝酒伤肝,的确,酒精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可能引发脂肪肝!我们把这种由喝酒过多而引发的脂肪肝叫做酒精性脂肪肝。酒精不但能量高,让我们肝“吃饱”能量不再利用脂肪酸;更会刺激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和迁移,再被肝摄取,就会引发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2.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分为很多种,不健康的饮食、各种化学药物和毒物、各种生物致病细菌和病毒都是影响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干扰了人体内的能量代谢:能量过多,肝脏就“无暇”分解脂肪供能;能量过少,肝脏又“无力”将脂肪运走。各种药物、毒物、微生物都会损伤肝细胞,同样通过引发肝中脂肪的来源和去路的紊乱,导致脂肪肝。
为了预防脂肪肝,我们不但要少喝酒,还要做到营养均衡,更要从现在做起,将肝癌提前扼杀在“襁褓”之中!
血脂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健康指标,血脂是否异常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血脂异常是如何造成的?是因为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指标出现了异常,其中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先天遗传因素,一部分或是后天饮食、疾病、服用药物、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1.抽烟,常年抽烟烟中的尼古丁会伤害血管壁,加大提高脂肪堆积风险
2.缺乏运动
3.饮食习惯,摄取过多饱和脂肪酸,如红肉、动物内脏,会提升 LDL-C 浓度
4.疾病因素,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肝肾疾病
5.服用特定药物,如thiazide类利尿剂(降血压药)、类固醇
高血脂患者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胆固醇过高」,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的来源分为两种:70%由肝脏生成、30%由食物获得。
近年来医学已经证实,胆固醇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人体如何利用。举例来说:胆固醇在血管内会由两种脂蛋白负责运送及回收,分别是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 。
由于HDL有助于移除血管中多余的胆固醇,使其避免堆积在血管壁中,对于血管健康有加分的效果,若是胆固醇与之结合,就称为「好胆固醇 (HDL-C)」。
而 LDL 因为容易渗入血管壁形成粥状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失去弹性,严重时会可能因阻塞血管而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胆固醇若与之结合,则视为「坏胆固醇(LDL-C)」。
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s, TG) 也是血脂的成分之一,它能为人体提供热量,正常值应小于150mg/dL。
三酸甘油脂浓度与心血管疾病较无关系,但过高的三酸甘油脂会使血液呈现乳糜状,外观较为混浊,要注意的是,当三酸甘油酯大于1000mg/dL,就容易引发急性胰脏炎,造成腹痛。
想远离高血脂,除了降低坏胆固醇外,提升好胆固醇浓度也是个好方法。首先,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而保持运动习惯则可加速身体代谢,让坏胆固醇排出体外、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比例,像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香烟中的化学物质会降低 HDL-C、增加 LDL-C,因此戒烟也是增加好胆固醇的作法。
说起脂肪肝,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将它与肥胖联系在一起。确实,一胖了,不但皮下脂肪会骤增,就连肝脏也会跟着“发胖”,久而久之肝功能受到破坏,容易发生病变。
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确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之一,但却不是唯一因素,临床上约有1/3的脂肪肝患者身形正常,所以脂肪肝并不是专属于肥胖人的疾病。如果身陷错误认知,很容易误导拥有高危因素的‘非胖’人群失于察觉,掉以轻心,成为隐形的脂肪肝患者。
那么除了肥胖,还有哪些人容易患上脂肪肝呢?
“隐形”的脂肪肝人群
1、酗酒的人
长期酗酒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健康人持续10-12天每日饮酒100-200克,可引发脂肪肝。据报道,经常嗜酒者中有20%-30%的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2、缺乏运动的人
多坐少动的工作方式和以车代步等长期不活动的人,热能得不到充分消耗,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成脂肪,这些脂肪沉积在皮下时,表现为肥胖,堆积在肝脏内,则表现为脂肪肝。高达30%的白领人士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3、减肥太快的人
过度的节食减肥、禁食或用减肥药快速减轻体重,会导致体内没有足够的糖分来分解,在短时间内大量分解脂肪,增加肝脏代谢和合成负担,对肝细胞带来一定的损伤,影响脂蛋白合成能力,从而形成脂肪肝。
4、经常熬夜的人
人的肝脏在晚上11时至凌晨3时的活动能力最强,这也是肝脏的最佳排毒期,如果此时肝脏得不到休息,肝脏的血流量就会相对不足,势必加重肝脏的负担。同时,熬夜很容易进食夜宵,如果这样,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贮存于肝脏,久而久之,肝脏的脂肪含量超标,导致脂肪肝。
5、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老年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再加上运动量的减少以及性激素水平的失衡等,容易导致脂肪蓄积,继而脂肪肝也就容易出现了。
可是脂肪肝发生时无声无息,在早期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我们该如何发现和预防呢?可以关注以下两种症状,如果出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1、黑眼圈、眼睛发黄
肝功能减弱,分泌的黑色素细胞抑制素含量就会降低,会有更多的黑色素沉淀于皮肤,由于面部尤其是眼睛这一块皮肤比较薄,毛细血管分布也较为密集,所以症状更为明显,形成黑眼圈。若眼白浑浊并发黄,可能是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胆汁分泌功能减弱,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及结合发生障碍。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流入淋巴与血液中,造成胆汁淤积,眼白就会出现浑浊而发黄的现象,俗称“黄疸”。
2、小红手
关键是看大小鱼际,许多肝病患者会在手掌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这是患上肝病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因此,了解我们的身体,了解疾病早期的症状,防患于未然,才能保护我们的健康。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中,应该很少有人想孤单地做个胖子。每个人都想瘦一些,再瘦一些,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减掉身上的脂肪。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你身体消失的脂肪都流向了哪里?
一个国外的物理学家称,其实很多营养师和健身专家都对减肥存在一定的误解,很多健康专家对于减肥如何在我们的身体起作用上知之甚少。大家通常会有下面的减肥误区:脂肪会转化成肌肉、脂肪会转化成身体中的额能量、脂肪会以大便的形式排出体外。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脂背后的故事。
相信生活中有不少人会相信“脂肪终将会转化成身体中的能量”的说法,脂肪会在运动中被完全消耗掉。但物理学家认为这种说法严重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因为人们会忽视掉我们的呼吸作用,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代谢脂肪时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且还有一些运动生理学家明确表示,很多人对于身体中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离开身体的过程有着很大的误解。他们解释道我们身体中的大部分脂肪是由肺部呼出的,而且脂肪离开身体的方式与大家平常预想的有些不同。
这项研究澄清了大家对于脂肪代谢过程存在的误解。当你在大便的时候,脂肪是不会通过大肠离开你的身体,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另外,脂肪可能是身体的二次来源,所以我们通常对脂肪和能量的看法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而且这批运动生理专家的研究不单单针对脂肪转化成能量的问题,而是想具体讨论脂肪离开身体的方式。关于减脂,我们还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我们身体细胞的脂肪代谢,脂肪被消耗后去向的轨迹才能慢慢清晰。
我们通常所说的脂肪用专业的医学术语来讲是“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致能分为两种,分别是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
它们的分工有所不同,白色脂肪主要用来储存我们身体中的能量,以及在身体支持各个器官运转的燃料不足时释放定量的脂肪酸。这种脂肪占据了我们身体脂肪总量的一大半,它主要储存在皮肤和各个器官的下面,这种脂肪也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减掉的脂肪。
而棕色脂肪能帮助人体调节体温,它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肌肉组织,通过燃烧卡路里的方式来保证我们体温处在恒定的状态。棕色脂肪中的毛细血管要比白色脂肪中的毛细血管要多,所以它还能起到在全身输送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脂肪是由数十亿个大大小小的脂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独立的单个细胞。脂肪细胞一般呈水滴状,脂肪住址周围有水分、盐分、以及蛋白质。脂肪滴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如果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处在较高的水平,会提高患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
棕色脂肪是由多个脂肪滴聚合而成的,而且这些细胞中有大量的线粒体,我们身体中的卡路里主要是由这些线粒体燃烧的,而且会产生一些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平时在健身房中测量脂肪含量,一般都是白色脂肪为测量标准。如果想要你的身体处在比较健康的专业,男性的白色脂肪含量大约在20%左右,而女性最好不要超过25%。
我们身体里的脂肪主要是用来储存大量的能量以及保护身体当中的细胞。身体会自然地把这些能量储存起来供锻炼肌肉食用,还可以用这些能量分解部分的酶。
当你平时摄入的卡路里超过身体所需要的数量时,它会把剩余的热量保存在你的脂肪细胞当中。脂肪除了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之外,还能被用来保护身体的各个器官。
在了解脂肪燃烧的具体过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脂肪细胞含有的重量以及成分。有美国的专家指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除了每天通过吃东西和喝东西补充外,还需要吸入1.5磅的氧气。
根据最新的研究表示,一个普通的成年人每天消耗大约6磅多多额食物和饮品。如果想要达到减肥的效果,你每天摄入的食物和饮料,以及你呼出的气息对脂肪的排出至关重要。
在我们身体脂肪燃烧的过程中,这些脂肪被转化成天身体所需的能量石,部分脂肪细胞会出现萎缩的情况。这是通过这种方式,代谢的转换才能完美地对接,这个代谢的过程也会产出一部分能量,可以用来控制体温的稳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脂肪都可以转化成有用的能量,还有一些会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而且,我们身体燃烧脂肪的过程,同样也是二氧化碳从身体里排出的过程。
很多人的双眼仅仅盯着“减脂”,却很少有人认真去思考身体里消失的脂肪到底飘向了何处?
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身体中脂肪在流失的时候,会有超过80%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而剩下的也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在能源转换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就是脂肪化身的“废物”,他们会以多种形式从身体悄悄流逝,比如说汗液、尿液、以及被我们呼出的气体。
但是刻意呼出二氧化碳时很难达到减肥效果的,努力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才是减脂的最佳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地进行锻炼,因为运动对提高代谢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每周运动的时间最少要达到两个半小时。
适量的运动不仅能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效率,还能从各种运动中增加身体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比如慢跑一个小时能帮助我们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良好的减脂效果。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内脏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脂肪,它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少部分集中在肝脏,能储存热量、保护内脏。如果一个人体内的内脏脂肪过少,脏器就没法呆在它原本的地方,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不过内脏脂肪可不是越多越好,通常我们所说的肥胖指的都是皮下脂肪过多,因为这种肥胖对外形影响大,一眼就能看出来。其实,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将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
内脏脂肪过多危害大
过多的内脏脂肪当然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如肝功能衰退、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因为内脏脂肪一旦存储过多,脂肪就会溢向血管,还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破坏人体有益菌,给有害菌提供温床最终导致内脏中毒降低内脏机能。还有研究表明,女性月经异常也与体内脂肪含量有关,皮下脂肪型导致月经异常的症状约为14%,而内在脂肪型则高达67%。
人体脂肪有联动性,一般来说皮下脂肪囤积严重必然连带内脏脂肪过量。因此肥胖程度严重的人群,减重塑身关乎健康,需求强烈。体型标准的女性朋友就难免松懈,觉得我都这么瘦了还用担心肥胖问题吗?但科学研究表明,有不少身材匀称体重正常的女性朋友体脂率偏高。当我们都在用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的时候,有没有多留意一下自己的体脂率有没有超标?
自我检测方法一:
腰围:一般来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就要小心内脏脂肪过多的问题。
腰臀比:腰围÷臀围,即腰围与臀围的比值。
方法:笔直站立,轻轻吸气,用卷尺测量肚脐上方腰围与最凸出臀围。
男性腰臀比例>0.9,女性>0.8,就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需要马上进行下一步测试。
测试腰腹皮下赘肉方法:试着捏肚脐周围,如果能轻松捏起2厘米,表示堆积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来,表示很多脂肪是堆积在内脏里。
自我检测方法二:
营养师总结里了几种易致内脏脂肪型肥胖指标,请对比自己的生活习惯
1、20岁之前还算苗条,之后却胖起来。
2、不太爱运动。
3、很少吃早餐,晚餐吃得很丰盛。
4、很晚才吃晚餐,且常在睡前吃东西。
5、有吃宵夜习惯。
6、一星期至少喝酒或大餐3次。
7、喜欢吃甜食。
8、常喝清凉含糖饮料(包括现榨果汁)。
9、喜欢吃肉很少吃菜。
10、会偏食,喜欢的食物每天都吃。
11、出外都是开车,不走路。
12、血糖值、胆固醇都很高。
13、体重不重,但腰围特别突出。
14、有便秘状况。
15、食量大。
16、父母都胖。
①如果以上情况占3个以下:还算健康,但要预防,尽早剔除危险因子。
②如果以上情况占4-9个:属内脏型肥胖群,请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③如果以上情况占10个以上:属内脏脂肪高度危险群,要改善根本生活方式。
改善方法:
1、适量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过多摄入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将导致过多的糖分被代谢出来,从而让内脏脂肪囤积在腹腔。选择低卡高质的碳水化合物食材,三餐摄入的比例保持在5:3:2,这样才是更有助于消化与代谢的黄金比例。
甘薯,它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富余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燕麦,含有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2、摄入更多的纤维素
食物纤维能让排泄顺畅,吸收有害物质和过多的胆固醇,并将其排出体外。富含食物纤维的食材有绿豆、蕃茄、葡萄柚等,在饮食中可以多多食用。此外,还有一些食材能帮助扫清内脏脂肪,也不要错过哦。
去脂食材推荐:
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所含的食物纤维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苹果,含有丰富的钾,能排出体内多余的钾盐,维持正常的血压。
牛奶,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洋葱,所含成分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能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所含的前列腺素A对人体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3、保持适量的有氧运动
游泳、慢跑、快走、跳操等有氧运动对减去内脏脂肪都很有帮助。对上班族来说,每天25分钟快步走,就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快走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但是快走的节奏很重要,根据自身能力调整快走的步伐,舒服地享受运动,才能让身体充分地吸收气氛,充分燃烧内脏脂肪。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爱吃宵夜,嗜好肉食、晚饭吃得太晚、熬夜睡眠质量差、嗜酒……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睡前摄入的热量太多,多余的热量无法消耗,自然造成脂肪堆积。熬夜或睡眠时间过少,体内褪黑素分泌失衡,也会影响人体热量的自然消耗。做到早睡早起、三餐定时、饮食均衡,不仅能帮助内脏脂肪含量减少,还能让身体更健康。
5、保持排便通畅
内脏脂肪含量过高的人群通常都有便秘困扰。长期便秘,体内毒素无法正常排出自然会产生郁积,给身体带来负担。循环不佳对内脏脂肪的分解也有影响,因此保持排便通畅定期排毒对减掉多余内脏脂肪也有一定好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重超标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朋友都诊断出脂肪肝、高血脂等问题。虽然有些人不在乎体重,觉得胖瘦都无所谓,但是,体重也关系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体重超标的话,也预示着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所以,无论你在不在意体型,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的体重,这不仅是对健康负责的表现,也能帮我们预防一些疾病。众所周知,肥胖人群大多都有腰围大、臀围大、腿粗等特征,这也是因为我们的臀部、腿部和腰腹部是容易囤积脂肪的部位,但大家可别以为脂肪只会囤积在“外部”,我们体内的各个内脏也都会被脂肪包围。
内脏脂肪跟皮下脂肪不一样,内脏脂肪通常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它们存在于内脏器官上,很难通过肉眼分辨。而皮下脂肪往往可以通过外表看出来。
其实很多看起来不胖甚至瘦削的人,内脏脂肪也有可能偏高,不过通常情况下,体重超出正常水平的人,基本上都会有内脏脂肪高的问题。
相信很多朋友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减重,而减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跑步,但是,跑步真的能帮我们减掉内脏中的脂肪吗?
说实话,抛开饮食谈运动,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题,因为不论我们运动多久,只要饮食上没有加以控制,体重仍然很难降下来。所以,内脏脂肪多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动,二是控制饮食。
如何通过跑步来减掉内脏脂肪?
其实运动的方式有很多,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强度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跑步之前,还要搞清楚如何通过控制跑步强度来达到减重消脂的效果。
跑步时间
很多朋友都知道跑步能帮助减肥,但是跑步时间如果太短的话,可能无法达到减肥的效果。如果想要通过跑步来减掉内脏脂肪,就需要延长跑步时间,比如我们平时跑步可能跑个20分钟就差不多了,要想减脂,就得把时间延长到30分钟以上。
因为跑步在减脂方面也有一个平台期,虽然当我们跑步的时候,体内的脂肪就已经开始燃烧了,但如果时间没有突破30分钟的话,减肥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跑步30分钟以上,身体就会开始消耗、分解内脏脂肪,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下来。
跑步强度
相信大家之所以会选择跑步,是因为相信跑步的减肥效果,但是慢跑和快跑的减肥效果是不一样的。运动强度越小,所消耗的脂肪也就越少,而高强度运动虽然很累,减肥效果却十分显著。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想通过跑步来减肥减脂的话,就要准备好吃苦。
众所周知,有氧运动的减肥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大家可以控制好自己运动的强度,让身体保持在有氧运动的状态下。但运动的强度如果过大的话,也会降低减肥效果,还会让身体迅速疲惫,消耗体力,所以,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最适合我们减肥的。
虽然跑步减脂的效果不错,但以下几类人群,并不适合跑步:
体重过高的人
很多朋友都有减肥的需求,而减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跑步,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把跑步列入自己的减肥计划。但是,如果你的体重过高的话,其实跑步是不适合你的,因为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下肢会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所以体重越高的人越容易在跑步的过程中出现膝盖损伤的问题。
膝盖有旧伤的人
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些朋友的膝盖之前就受过伤,这类人就更不适合跑步了,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话,我们也无法预测什么样的强度下,膝盖旧伤会复发,而且跑步本身就容易使人受伤,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坚持。
脚部有问题的人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跑步这种方式适合大多数人,但是也有很多朋友在跑步过程中容易受伤,这类人往往都有高弓足的问题,在长时间跑步的情况下,足部容易疲劳受伤。
总结:其实跑步减脂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很多人在这期间会放弃,但如果你能坚持下来,疾病也会离你而去。我们的努力总会得到回报,希望你别太着急,不要在减脂遇到平台期的时候就放弃。
脂肪,总与三高和肥胖联系在一起。
脂肪在人体里的作用并不小,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并称为人体三大产能营养素。
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构建,保护内脏,滋润肌肉和皮肤。
脂肪是名副其实的“小身材,大能量”,1克脂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25倍。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脂肪是坏东西,殊不知脂肪也有好坏之分,先看脂肪家族的族谱吧。
● 按来源划分
动物油:主要来源于四足动物油(如猪油、羊油、牛油等)、两足的动物油(如鸡、鸭、鹅等)、没有腿的动物油(如三文鱼、带鱼、螃蟹等)。
植物油:主要来源于种子,如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等。
● 按饱和程度划分
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 按脂肪酸的碳链长短划分
食物所含的脂肪酸大多是长链脂肪酸,但是椰子油里主要是中链脂肪酸。
短链脂肪酸由于挥发性较大,在食物中很少存在。
● 按空间结构划分
食用的植物油的脂肪酸基本上都是顺式脂肪酸,如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菜籽油等。
植物油加氢,可将顺式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室温下更稳定的固态反式脂肪酸,如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脂末等,大量用于食品制造业。
● 按人体能不能自身合成划分
必需脂肪酸是指对维持机体功能不可缺少、但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α-亚麻酸为母体的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另一类是以亚油酸为母体的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
非必需脂肪酸是人体可以自行合成,不必依靠食物供应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家族里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它们的江湖传言很多,到底是真是假?
1.饱和脂肪酸
Q:饱和脂肪酸都是坏脂肪,能不吃就不吃。
A:传言不准确!
饱和脂肪酸多出于动物脂肪和乳脂,很多减肥人士为了追求所谓低脂肪,纯素食、不吃肉、喝脱脂牛奶,这种极端做法不可取。
饱和脂肪酸是“毁誉参半脂肪”,确实有升高胆固醇、升高血糖、升高血脂的作用。
但作为人体必需营养素,每日保持一定摄入量,可起到维护膳食平衡的作用。
还有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对细胞膜营养、大脑营养,矿物质吸收有一定作用。
2.不饱和脂肪酸
Q:不饱和脂肪酸都是“好脂肪”,多吃有益。
A:传言不准确!
不饱和脂肪酸有营养细胞膜的作用,可以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功能。
还可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补充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补脑、健脑的功效,也可改善关节的炎症,减轻疼痛。
网友熟知的ω-3就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亚麻油、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还存在于鱼肉、鱼油、海藻中。
有些误导让人多吃此类“好脂肪”,这是不对的,各种油脂每天不要超过30克,鱼肉不要超过200克。
3.反式脂肪酸
Q:反式脂肪酸都是“坏脂肪”。
A:传言不准确!
牛奶、乳制品、牛羊肉的脂肪中含有1%~8%的反式脂肪酸,但这些都属于天然反式脂肪酸,目前认为这类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合成的反式脂肪酸广泛用于预包装食物,长期摄入合成的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脏病罹患风险。
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
此外,避免油温过高,避免反复煎炒烹炸,可减少日常饮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出现。
● 平衡膳食
Dr.京提醒大家:要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从合理地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看,健康人群摄入的脂肪不应该超过食物总热量的20%~30%,慢性病患者适当减量。
●优选不饱和脂肪酸食物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每日摄入的脂肪,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不饱和脂肪酸优质来源:深海鱼类,贝类,橄榄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坚果,亚麻籽,胚芽等。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有益心脏健康。
● 反式脂肪酸别名
反式脂肪酸在食品标签上,往往穿着“马甲”。
别名何其多:氢化油、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氢化菜油、固体菜油、植脂末、奶精、起酥油、硬化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麦淇淋等。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对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也有明确要求,“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克”。
反式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包括:饼干、糕点、速食、油炸食品、调味酱、小吃零食、冷冻甜点、糖果、饮料等,尽量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
胆固醇也分好与坏?那我们只要多吃好胆固醇就好啦!可是,饮食中的胆固醇并不能如此拆分,胆固醇的好坏之分只存在于人体中。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它处在流动的磷脂之中,宛若“基石”一样起着稳定和支撑的作用。除此之外,胆固醇还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间质中,如果过量堆积,会引发脂肪肝和冠心病等疾病[1]!
可见,人体并不欢迎胆固醇的“滞留”,倾向于送走多余的部分,维持自身的稳定。此时,“脂质管控中心”肝脏会派出“遣送车”——高密度脂蛋白(HDL),它由磷脂膜、载脂蛋白组装而成,起着将胆固醇遣返回肝脏处置的功能。
而这部分愿意“上车”的胆固醇就是好胆固醇了,我们把它们叫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部分胆固醇被运回肝脏后,有的用于合成胆汁酸,有的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被“遣送出国”,而不会居留于体内。因此HDL-C越多,我们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往往也越小。
肝脏作为“脂质管控中心”,在脂肪的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中转作用。肝脏脂肪酸后,用于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随后派出“运送车”——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甘油三酯、磷脂膜、载脂蛋白和小部分胆固醇组装在一起,发往全身各处组织。途中,脂肪“到站”下车,来自HDL的一部分胆固醇“偷渡”上车,让VLDL的密度越来越大,向着中密度脂蛋白(IDL)到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方向发展。
偷偷搭乘在LDL上的这部分胆固醇就是坏胆固醇了,我们把它们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2/3的LDL被“抓捕”回肝脏,剩余1/3则被巨噬细胞等吞噬。巨噬细胞如果“吃撑”了,会涨破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再堆积在动脉内皮,形成不规则的粥样斑块,最终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2]。可见,过多的LDL-C对人体不利,属于坏胆固醇。
1. 控制体重
LDL由VLDL转变而来,VLDL最初的“目的”是转运脂肪。可见要想控制LDL,首当其冲要控制体内的脂肪含量。为了预防肥胖,我们应该减少每天摄入食物的总能量,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油饮食,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BMI:20.0~23.9kg/m2)[3]。
2. 戒烟戒酒
戒烟戒酒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提倡大家从现在做起。
3. 坚持运动
推荐大家每周运动5~7天,每次保证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自行车和跑步都是不错的选择[3]。这样做既有利于控制体重,也能改善脂代谢,防治血脂异常[4]。
胆固醇有好有坏,好坏比例失调不利于人体心血管健康。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坚持运动,防治血脂异常,从现在做起!
在《三十而已》电视剧里,顾佳因顾及到许幻山脂肪肝的原因,晚上陪他一起不吃饭。那么得了脂肪肝的人,到底该不该吃晚餐?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脂肪肝吧。
“瘦子”就一定不会得脂肪肝?
据数据统计,世界上每100名成年人中,就有20~30名脂肪肝患者。一提起脂肪肝,大家可能会想:病人肯定是一个胖子,不好好减肥就患病了。脂肪肝常常被人误会成“肥胖人群才会得的病”,其实瘦子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的指标是什么?
脂肪肝的出现,无非是因为肝脏内的脂肪增加。肝脏的脂肪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一旦甘油三酯超标,脂肪肝随之而来。 同时,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不一,表示脂肪肝的发展程度不相同: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 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 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
有些人不重视脂肪肝,也不去减脂,却没有想到一旦脂肪肝发生逆转,将引发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脂肪肝”的4个诱因
脂肪肝的发生不是偶然,它受到生活习惯、个人体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诱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不引起重视,脂肪肝更难以逆转!
吃肉多或只吃素
顿顿都大鱼大肉,会造成营养过剩的后果,加上不爱运动,脂肪就会堆积在肝脏内,时间一长就造成脂肪肝了。 其次,假若三餐不吃肉,会缺乏优质蛋白,且身体能量不足,这时需要摄入更多的米饭、粥、面包等主食来解决饥饿。
然而,米饭、面包中含有的糖分、淀粉、碳水化合物等,进入身体后,会转化成越来越多的甘油三酯。这样一来,就算你只吃素食也可能会患上脂肪肝!
患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甲亢、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会增加患脂肪肝的几率。其中,有资料显示,50%的糖尿病患者都患有脂肪肝。糖尿病患者的肝脏相比常人更难分解大量的脂肪,造成脂质代谢异常。加上血浆中的胰岛素和脂肪酸偏高,脂肪肝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酗酒成性
脂肪肝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另一种是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占了一半。也就是说,酒精非常伤肝,爱喝酒的朋友真的要控制或尽量戒掉。酗酒会造成肝脏内产生大量的甘油三酯。
长期服用某种药物
俗话说,药有三分毒。有些人滥用药物、乱吃药,或长时间去服用某一些药物,极易抑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形成脂肪肝。
说到「胖」,你会联想到什么?臃肿的身躯、撑大了的五官、腹部的“游泳圈”……
可你知道一个胖子身体内的样子吗?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带你看清肥胖者的体内究竟长啥样,并列出一份科学管理体重清单。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李光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 王存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专家 韩铁光
肥胖者的体内究竟是啥样?
脂肪 厚度可达13公分
皮下脂肪多且厚,在外科手术中,往往要切得很深才能触及患处,外科医生甚至遇到过脂肪厚度高达13公分的患者。通常,瘦子器官比较明显,而胖人器官会隐藏在黄色脂肪里,难以发现,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心肺 一坨软肉
健康人的心脏是紧实饱满的,像一个水泵,如拳头大小。但肥胖者的心肺则是软塌塌的一坨肉,用手一挤,有很多水。
因胖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已满,脂肪就会存储到心肌细胞间,影响其功能。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则会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 肥大松弛
肥胖使肝脏变得更大、更松弛且“伤痕累累”。人摄取动物脂肪后,要转变成自己的脂肪。过度摄入的脂肪就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致使肝脏负担很大。无法及时处理后,就会形成脂肪肝,继而转变为肝硬化,严重会导致肝癌。
肾脏 表面坑坑洼洼
肾脏外面一般都有脂肪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健康人也有,而肥胖者的脂肪格外厚,且肾表面有很多瘢痕,坑坑洼洼,像疤一样。
血管 根本找不到
胖人的血管会被多余的脂肪包裹着,不仅手术时不好找,术后还容易感染,引起并发症。
此外,由于心脏必须为多余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进而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风险。
BBC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片中两个医生解剖了一具“过度”肥胖的女性尸体,60岁,体重107公斤,不嗜酒,死于心脏病。影片直观展现了肥胖者体内长啥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使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有研究发现,肥胖可以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若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就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地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
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虽体型肥胖,但是自认为平时有足够的运动量,疾病不会找上来,事实上“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分别评估了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育运动水平与主要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减轻超重/肥胖对CVD风险的不利影响,但过重的体重本身与主要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不运动参与者相比,“灵活的胖子”,即运动但肥胖的个体患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分别高出约2倍、5倍和4倍。
运动不能完全抵消超重和肥胖对心脏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别指望做“健康的胖子”了,还是减肥和运动双管齐下吧。
不同年龄段人群,减重侧重点不同:
中青年 调整饮食,控制腰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国人半数肥胖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腰粗肚肥。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在我国,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就算中心型肥胖。
饮食尽量遵循“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则,不要早餐对付、午餐点外卖、晚餐大吃大喝。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
少点外卖,尽量自备午餐,烹调以蒸、白灼、炖、凉拌为主,少放油盐糖。
避免久坐,多做瘦腰收腹的健身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腰部扭转、静态或动态臀桥等;上班间隙可练习下蹲、侧抬腿等;跑步适合大多数人,一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宜。
老年人 适度运动,增加肌肉
身形消瘦的老人:适度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活力,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方便开展易坚持,可每天锻炼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
过度肥胖的老人: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病的老人,应适当减重。
除运动外,要在饮食上加以改善。少量多餐,每日4~5餐,每餐七分饱;每天吃一颗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两鱼虾、摄入一两禽肉,再加上一至二两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谷物、杂豆和薯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比如红薯、土豆、山芋、芸豆等,注意粗细粮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