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典疏肝解郁配方:逍遥散

经典疏肝解郁配方:逍遥散
发表人:中医养生郑芝环

按:逍遥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传千古,能够治疗的疾病涉及妇科、内科及各类疑难杂症,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于药方配伍的经典,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逍遥散的配伍及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配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原方做散服,现代一般入汤剂)。

 

逍遥散中最主要的药物柴胡,起到疏肝的作用,这是疏肝解郁理气的重点药物,是这个药方的灵魂,君药;另外,当归、白芍起到养血柔肝调经的作用;白术、茯苓主要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能够调和脾胃,防止肝郁伤脾;加上生姜疏散和胃,薄荷芳香透气也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有清热之效,对肝郁化热证候有治疗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及肝郁对身体的影响,以及逍遥散的配伍治疗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肝能够调节情绪,也能够调畅全身气血运行,能够促进气血调和,一旦肝郁就容易影响气血运转,影响妇女月经的正常排泄,所以很多气郁血瘀等病症,妇科肿瘤增生囊肿等疾病,也多需要配合疏肝调理;对于这方面的治疗,逍遥散主要体现在柴胡、当归、白芍这三个药物的配伍。

 

如果血虚明显的,可以在逍遥散的配方基础之上加入熟地黄等药物,称之为黑逍遥散;如果气血淤滞明显的,可以在药的基础之上加入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

 

2、肝主疏泄,助脾运化。肝气的调达舒畅,能够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行,协助脾胃运化;相反,如果肝气郁结,容易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导致胃肠出现各类功能紊乱的状态,比如腹胀腹痛、腹泻、大便不调、消化不良等,逍遥散在这方面的调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柴胡、白术、茯苓、生姜等药物的使用上。

 

逍遥散对脾胃的治疗作用,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减,如果肝郁影响脾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可以加入麦芽、山楂、神曲等;气机不畅,胸胁胀痛、腹胀腹痛明显的,可以在逍遥散的基础之上加入木香、砂仁、陈皮等药物。

 

3、肝主疏泄,疏散郁热。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容易郁结化热,郁热上扰头面心神,从而出现口苦、心烦、焦虑、易怒、头痛、失眠、心悸等症状;逍遥散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柴胡、薄荷两个药物,柴胡本来是一个清热良药,加入薄荷起到疏散发透散火的作用。

 

临床上如果郁热明显的,可以在逍遥散基础之上加入丹皮、栀子,称之为丹栀逍遥散;上焦火热的,或可以加入黄芩;心烦失眠、燥热不安的话,可以加入半夏、竹茹、酸枣仁、远志等。

 

 

人体的情绪和身体的状态关联很大,一旦情绪抑郁不得志,就容易影响身体,从而出现上述的各类问题;逍遥散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疏肝以调畅气郁,能够很好改善肝郁的状态,用方用药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端正生活态度,如此才能更好的拥有健康,用逍遥散之类的药方也才能够事半功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黄刚 副主任医师 吉林市化工医院 消化内科

    提到春天,大多都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印象,但是别忘了,春天同样是病毒传染的高发阶段。好多人一直注重于肝脏的保健,疏肝健脾。肝脏主管着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在我们的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养肝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身,其中包括养肝。养肝的法则不外乎情绪和饮食。春天就要保持心情愉悦和舒畅,不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也不要随便批评下属,否则,都会引起双方情绪低落,伤肝动火,伤人又伤己。更不应该动辄责骂孩子,应对他们多些鼓励,更利于其意志的萌发。此外,春天天气变得温暖,尽量不要宅在家里,多出去走动走动,运动锻炼。

    春天疏肝健脾,保持饮食清淡是一定的,不要吃过于油腻和油炸的食物,。中医建议,春天可多吃一些绿颜色的食物,比如说绿色的蔬菜等,因为中医认为,对养肝有好处食物大体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而青色是养肝的良品。春天在选择水果时,可以多吃苹果、橙、柚子,但芒果榴莲等有黏滞的水果要少吃。

    除了水果和蔬菜之外,专家还特别推荐喝花茶疏肝。比如说女生特别爱喝的玫瑰花茶和茉莉花茶,刚好就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喝花茶最好的时候是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那时候喝完花茶会感觉心情舒畅。男生如果不喜欢和玫瑰花茶,也可以选择和麦芽茶,因为麦芽具有疏肝消积的作用,适合平时喝。尤其是孩子,煮汤时放一点生麦芽,可以起到较好的消积的作用。

    春天最是适合养肝,春天天气回暖,一扫冬天的冷冽,花开烂漫,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减少了大动肝火的几率,当然也对养肝大有好处。饮食方面当然要吃一些清淡爽口的,冬天寒冷,运动减少,春天要多出来运动,和家人一起出来春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也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身心舒畅。

  • 现代人一提到肾,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会伸出手来:帮我号脉,左手还是右手。我往往会说,不挂号不给看病。然后他们就会进一步说,看我肾虚不虚。我往往会说,虚得很。肾虚,现代人的通病,有没有肾虚都会觉得自己肾虚。我告诉一个学生,如果有人找你号脉,你就说他肾虚就行了,然后他就会很佩服你。

     

     

    肾虚跟肾病没有半毛钱关系,肾病是肾脏出现毛病了。肾病包括很多种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肾结石等等吧。肾病综合症是一个临床诊断,也是泛泛的一个名词。确诊肾病的方法是用活检的方法,也就是肾穿刺之后看病理来定是什么型的肾病。总之,肾病很复杂,治疗起来很麻烦。 

     

    我最为佩服的,已经去世的老中医岳美中对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很好的心得。他用玉米须治疗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煎汤代茶 岳美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指 出,对于15岁以下慢性肾炎患者,用玉米须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到治愈。用法:每日以玉米须60克,煎汤代茶,频饮,坚持服用6 个月。 

     

     

     

    这个方法,后代很多人尝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是玉米快成熟的时候,采集下来,一般是自己专门找一块地,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到时候采集即可。我在老家用这个方法治疗过几个人肾病患者,效果都不错。老家有的是玉米须,缺少的是药,所以就用岳美中的玉米须煎。

     

    岳美中,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附:玉米须 ,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全国大部分地均产。夏、秋果实成孰时收集,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生用。

     

    功 能: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主 治: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 焦虑与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类疾患,随着各方面的压力剧增,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虽然是单独疾病,但常伴随出现,超过50%的患者常同 时具有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但是这种疾病却容易被大家忽视,长此以往,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最近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文章调查了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157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疾病监测点,有 28140 名成人(≥18 岁)受访者(其中 12537 名男性[44.6%]和 15603 名女性[55.6%])完成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抑郁症为3.4%,心境恶劣障碍为1.4%,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3.2%。 

     

    焦虑与抑郁障碍在中医学中属于“郁病”“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疾病。中医 认为气机郁滞是此病的关键病机,五脏之中肝居于核心病位,同时与脾密切相关,故临床上 治疗核心为从肝论治,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指出木郁乃是五郁之首,治疗应注重疏肝 解郁治疗。

    脾藏意,在志为思。脾在五行中属土,是肝木所克之脏。肝克太过,脾虚气弱则神无所养,可见郁闷寡欢、心境低落、兴趣降低、精力不足等一派神气不足的表现,因此,从肝论 治时也兼顾脾脏。 

     

    从肝论治的现代医学机制

     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神经 可塑性假说、肠道微生态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有关。研究发现,中医调节肝脏功能可在以上这几个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1. 调节肠道微生态 

    肝脏可通过肝肠轴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进而产生对肠道微生态的 调节作用。这是因为肠道菌群可以借由调节中枢神经传导物质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情 绪功能区域。研究发现,在菌群中双歧杆菌、希腊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细菌具有明显的抗 焦虑、抗抑郁作用。

    2. 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细胞因子水平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可以参与调节激素分泌、细胞因子、5-羟色胺等多个重要方面,这些与情志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逍遥散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逍遥散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合济局方》,方含柴胡、白术、茯苓、芍药、当 归、甘 草、生姜和薄荷,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剂,可使肝气得舒、气血调和,缓解以肝郁为中心而 出现的各种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逍遥散中柴胡、茯苓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生姜、甘草、薄荷 有兴奋神经中枢作用,白芍具有保护神经、改善睡眠和记忆作用,诸药合用能调节高级神经 活动,使其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双向调节,标本兼治。

     

    基础研究表明,逍遥散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抑郁动物的抑郁行为,可以增加抑郁动物在旷 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距离、垂直站立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

    抑郁症中脑组织损伤是重要机制之一,其中NLRP3炎症小体便可促使机体出现抑郁,可以通过升高 Caspase-1和IL-1β 水平引起细胞损伤,因此,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逍遥散可以通过调节 Caspase-1和增加IL-1b来减少焦虑。

     

    此项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MCC950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大鼠抑郁模型(每天3小时束缚应激),造模同时给药,持续21天。通过大鼠宏观表征、体质量、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观 察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 NLRP3 信号通路中 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水平。

     

    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结果提示,抑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 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经各组给药后,各组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其中MCC950 组降低更明显,其次是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

     

    来源:参考文献[1]

    证明了逍遥散通过降低抑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NLRP3、Caspase-1、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进而起到保护大脑皮层组织的治疗作用。

    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和激素水平改变,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高。目前认为 背侧海马(包含 DG 区)也会参与情绪的调节。研究表明,海马神经组织的炎症,尤其是小 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为应激性抑郁障碍的机制之一。 

    在病理状态下,分别通过干扰素-γ、脂多糖、IL-4和IL-13 的诱导刺激极化为M1型小胶质细胞和M2型小胶质细胞,M1 型主要是能够刺激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介 导炎症反应。

    有研究组通过卵巢切除(OVX)联合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S)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观察逍遥散对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药物干预6周后,评价大鼠的焦虑抑郁水平, 检测大鼠IL-1β、IL-6mRNA的水平,以及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小胶质细胞离子钙 接头蛋白分子-1(Ib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 

    造模成功后,检测到大鼠Iba-1/iNOS 共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且Iba-1和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说明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被活化且向M1极化。

    药物干预结束后,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得到了改善,根据各检测指标结果提示,逍遥散可逆转 Iba-1/iNOS 共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其蛋白表达,且下调了炎症因子水平,也进一步的 说明了逍遥散抗焦虑抑郁的作用机制。

    虽然焦虑与抑郁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表现为急躁紧张不安等亢奋情绪,另一种表 现为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但逍遥散可以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改善焦虑抑郁,达到双 向调节的目的。

  • 按:四逆,有因为阳虚失温,少阴寒化证而导致的四肢逆冷,是阳虚内寒的表现;临床也常见因为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旁达四末而导致的四肢逆冷,今天要说的四逆散,就是治疗此类病症的代表方剂,也是一个和解调中调和寒热的经典方。

     

    【四逆散的来源和组成、用法】


    四逆散来源于《伤寒论》,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在也常用做汤药。

     

     

    【四逆散的功效和主治】

     

    四逆散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柔肝等功效; 主要用于阳气内郁而导致的四肢逆冷、手足不温等病症,或伴有腹痛腹泻、脉弦等病症,也常用于肝脾不和,肝脾气郁而导致的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症状,对于大多数“柴胡证”,如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不易饮食,也都可以用四逆散类方加减调理。

     

    因此,四逆散常用于肝胆疾病、脾胃病症、肠易激综合征,失眠、头痛、精神疾病、郁病,四肢痉挛疼痛,以及妇科疾病等调理,临床应用广泛。

     

    【四逆散的配伍特点】


    药方里面的柴胡,能够疏肝解郁,又能够升举清阳透达四末,白芍养阴养血,充养营血,和柴胡相配,一升一收,相得益彰,兼有柔肝止痉止痛等作用;枳实行气,舒达气机,理气和胃止痛;炙甘草缓急和中。

     

    如许宏:“四逆为传经之邪,自阳热已退,邪气不散,将若传阴而未入也。此只属阳,故与凉剂以治之。用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芍药为佐,而行荣气;以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 — 《金镜内台方义》

     


    【四逆散的变通和加减】

     

    肝脾不和而导致的很多症状,可以从四逆散上加减变化来调理。


    如气郁较重而胸胁胀痛等症状,可以加入香附、郁金等;气滞血瘀月经不调可加入当归、川芎等药物;胸闷燥热烦热等症状可加入石膏、栀子等;肝脾不调胃胀不和,可加入苍术、藿香、厚朴等。


    以上的加减变化,是从肝脾不和肝胆气郁等证候为基础,进行加减,可以扩大四逆散临床应用。

  • 在传统中医里,我们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可以从是否“吃得下、睡得着”来进行判断。这是因为人体的脾和胃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中就包括了脾和胃,胃为表,而脾为里。脾胃影响着身体健康,许多疾病都与脾胃有关。脾主肉,面色蜡黄、疲惫乏力与脾有关,此外,脾还主思,若是出现用脑过度的情况,则会表现为“吃不下,睡不着”,这时候须得补脾。

     

    脾胃不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有的人一吃饭就会出现肚子发胀的情况,饭才刚刚吃完就想上厕所,这类人经常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肚子里存在一股气,这股气若是能缓过来还好,要是缓不过来,就会造成腹胀腹痛、大便溏稀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前干后稀或者秘便的症状。还有的人一旦吃了比较凉的食物,肚子就会立马胀痛,这些都是脾胃较虚的表现。

     

     

    为了预防脾虚胃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养脾胃。很多人对于脾胃的保养不太重视,这样只会让脾和胃持续受到损伤,长此以往,一些较小的伤害累积到一起,就有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

     

    一天当中,清晨当属阳气升发的时间段,此时若是食入良性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时间久了还会引起脾胃寒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用古代的一味经典药方来缓解,这味药方叫“四君子汤”,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是由四味药材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白术、茯苓、甘草和人参。这个古方主治脾胃虚寒。它由《伤寒论》中脱胎而来,将原本药方中燥烈的干姜去掉,由性质温和的茯苓取而代之,此时药方由祛除寒气转为了温补中气。

     

     

    药方中的四味药材,性质平和,不寒不燥,滋补力度适中,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方中的人参用以补气养胃,白术用以去燥健脾,促进消化,茯苓则既可益气,也可用于健脾祛湿。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的人群都可适用。由于这四味药材滋养脾胃的效果显著,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了许多补脾健胃的药剂,医生开的许多方子里都能见到这四味药材的影子。

     

     

    若是长期脾胃虚寒,则很容易导致各类疾病,于是后人在保证“四君子汤”的原药方不变的情况下,又往里面增加了陈皮和半夏两味药材,组成了“六君子汤”,“六君子汤”相较于“四君子汤”来说,增加了养胃化痰的功效,对于长期处于脾胃虚寒状态的人来说,健脾养胃的效果更胜一筹。

  •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古老的药

     

    败酱草这味药不算很常用,但常见,李时珍就曾感慨:"败酱草,善于排脓破血,所以张仲景治痈,古方妇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习用,大概是因为没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这味药很古老了,它是败酱科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在我们贵州则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这味药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肠,大肠,肌部,肉部。这味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采摘来蒸,当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疗两大类疾病:

     

    1、小肠,大肠,肌部,肉部出现的脓肿。

     

    推而论之,能够治疗下面这些部位的疾患:

     

    肠部:急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等。

     

    肌部:痈疽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肿痛等等。

     

    肉部:肺痈。

     

    2、妇人产后由于由于“血瘀”导致的瘀阻腹痛。

     

    治疗肠部,肉部,妇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剂量干品在4g~20g之间,鲜者则可以用到50g~200g之间。

     

    治疗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痈疽肿毒多用鲜品外敷法。比如说,可以用黄花败酱鲜叶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捣碎,再加鸡蛋清调匀,外服痛处,一付药可以敷24小时左右。如果严重,则需外敷,内服。此法对乳腺炎,淋巴管炎,痈,疖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过,此物寒凉,所以有医者认为应该用于“实热瘀滞”之症,若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中医的奥妙在于,通过配伍,寒药温用,温药寒用,在保留中药药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中药的副作用。这寒药温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将介绍的一个方子。

     

     

    古老的方

     

    这个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败酱散”。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呢?它治疗的是肠痈病。

     

    所谓肠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阑尾炎腹痛由上腹开始,以腹胀、闷痛为常见,之后则转移为右下腹痛,急性期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发热。

     

    急性期,下腹部肿且有痞塞感,按压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会有压痛,这个时候病性属于“实热”,不用这个方子,用“大黄牡丹汤”。

     

     

    待阑尾炎到过了急性期,脓疡已成,元气亦衰,病性属虚,属阴时,就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了。这个时候,患者下腹部会有局部肿胀,按压该部位,会有濡软的一团,仿佛有肿物。身体“无热感”(注:无热感,和体温正常是两码事,患者不觉得“热”,但是体温计测下来仍可能有低烧)。脉频数。如果这个病拖久了,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有时会呈现“鱼磷状”。

     

    方药如: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败酱草五分(20g),三味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药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顿服。

     

    有人会说,不是说败酱草这个药是治疗“实热瘀滞”之脓肿吗?为什么阴性,虚证的病证也能用呢?这就是经方配伍的奥秘之处了。

     

    在这个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进排脓,又能润滑肌肤;败酱草机能排脓,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奋元气之沉衰,活跃脏腑之机能。败酱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热亦让薏苡仁,败酱草所平衡。

     

    这个方子不仅能用于慢性阑尾炎,还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附件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出现“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脉弱数或迟”,病性属“阴”者,亦可用于出现上述症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湿疹,蛇皮症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很多人都被便秘困扰过,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年轻女性,以及体质偏虚、瘦弱的人群,这类人便秘类型多属于中医辨证里的“虚证便秘”,这种“虚证”的根本原因是“气虚”“阴虚”或是“气阴两虚”。

     

    气虚常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脾运化食物需要气作为动力去推动,气虚导致脾运化能力下降,糟粕没有了气推动,自然不会往前走。

     

    阴虚常见于肾阴虚,人体津液用于滋润和营养机体,阴不足生燥热,身体会吸收水分来补充缺少的阴,阴虚的人,肠道和排泄物都因为缺水而干燥,易发生便秘。这便是“无水行舟”。

     

     

    如何辨别气虚还是阴虚?

     

    气虚便秘:脸色晦暗、有便意,难排出、容易出汗、气短心悸、虚劳咳嗽。

     

    阴虚便秘:潮热盗汗、羊粪样干硬便、腰酸耳鸣、口干舌燥。

     

    既存在气虚症状,又有阴虚症状,则属于气阴两虚型便秘,便秘作为慢性病人长期存在的症状,气阴两伤可能性较大。

     

     

    便秘了,我们该怎么办?

     

    1、补气,增加排便动力;

     

    2、滋阴,补充肠道液体;

     

    3、泻浊,清除肠道障碍物。

     

    补气治秘之要药:人参、白术

     

    人参:人参与黄芪虽都有补气效果,但人参补气作用更强,而黄芪的补气相比稍弱,但另具备止渴生津和安神的作用。

     

    白术:健脾生津,润肠通便。

     

    补阴治秘之要药:何首乌、阿胶、芦荟

     

    何首乌:滋阴、养血、通便三重功效,阴虚便秘者首选药材,对肾阴虚有良好补益作用。

     

    阿胶:除了津液,血也属于阴的范畴,阴虚兼血虚,则推荐阿胶,阿胶在补血方面的确有功效。

     

    芦荟:阴虚则热,阴虚的人存在内热,肝火旺,情绪差等情况,芦荟可清肝火,可润肠通便。

     

    泻浊润下:推荐决明子、枳实等药物。

     

    决明子:决明子有明目效果,配合芦荟效果更佳,具有清肝明目,通便。

     

    枳实: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促进消化道蠕动,解决糟粕滞留问题。

      

    如果您存在气虚或者阴虚的问题,却使用了“泻”效果治疗便秘药物,那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虚症更加明显,从而导致身体更加虚弱。

     

    因此,对于气虚、阴虚以及气阴两虚型便秘的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补益五脏为主”,补气补阴,然后再辅助通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上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个近日的病案,患者是一个10岁的男孩,他妈妈领过来时说孩子咳嗽已经一个多月了,总是不好,各种西药和中成药都吃遍了,去拍了胸片显示没有什么的问题,问还有什么治疗办法呢?

     

    询问孩子同意吃中药后,开始望闻问切:患者每日喉咙发痒、咳嗽不断,外出遇冷后回家必然加重,闻及咳时喉咙间痰声重浊沉闷,查看嗓子却没有明显的红肿疼痛,摸到孩子的双手冰凉,舌体胖大,舌质淡。笔者在以往临床学习时见老师治疗久咳不愈且有寒象的病人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往往效果显著,于是用此方加了半夏杏仁,一共七味药,开了3剂。一个星期后孩子的妈妈过来说孩子服药第二天开始就基本不咳了。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会出现久咳不愈呢?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干燥,人们易感受外寒而咳嗽,此时可能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或过用寒凉药物止咳,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外邪留于体内。病程日久则耗伤阳气,脾阳受损,中医讲脾主运化,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痰饮的出现。同时又由于肺中寒气未除, 肺气不宣从而咳嗽气喘,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从而痰多不化。肺脾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迁延不愈。上述病案中的孩子就是因为素体本虚,复感外寒,但又治疗不彻底而导致久咳不愈。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肺化饮之功,对于久咳寒饮伏肺,痰多色白而清稀者尤为适宜。方中干姜为君药,有很强温阳散寒的作用,加细辛辅助干姜提高辛散之力,茯苓可健脾利水化饮,再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三药一温一散一敛,达成动态平衡,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方剂学教材中对本方用量为茯苓12克、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5克、 五味子5克,笔者临床使用中会视患者病情而酌情加入半夏、杏仁、陈皮等药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对炎性因子造成的上呼吸道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帮助恢复坏死的组织结构;临床研究苓甘五味姜辛汤在治疗支原体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证型属于寒饮停肺时疗效十分显著。

     

    本方疗效虽好,但却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使用,切莫一见久咳即盲目滥用。如肺燥有热、阴虚咳嗽时,当忌用本方,宜采用沙参麦冬等滋阴润肺止咳。

     

    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盲目照搬。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