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
发表人:覃志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这种类型的心绞痛,包括初发型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稳定型心绞痛,病情更加危重。症状发作时可以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有人可以是胸闷、气短,或是难以言语的心前区不适感。相对持续时间更长,含服硝酸甘油之后,可未见明显的缓解。有时常常没有任何原因,在静息状态下,就会发作心前区不适的症状。一般来讲持续时间可长达20分钟以上,同时有可能还会伴发恶心,呕吐,心悸,出汗。心绞痛发作时,有的人可以表现为皮肤湿冷,面色苍白。但是如果是一些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长期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有可能发作症状不是非常的典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时候,如无特殊情况,应当紧急去急诊,做一下心肌酶学、心电图的筛查,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必要的时候应当行冠脉造影的检查,如果病情相对平稳,也可以择期选择做冠脉ct。
 
      心绞痛正逐步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我们平日里要注意关注自己的健康,如果有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前区不适症状,那么应当来医院做一下心电图的筛查,再结合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做其他的检查。同时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劳累,熬夜,精神压力过大,注意放松心情。如果已经确诊是冠心病,那么平日里一定要注意二级预防。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绞痛疾病介绍: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狭窄或部分闭塞,血流量减少,引发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或缺氧的一种心脏急症。可由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部憋闷、紧缩感。通常休息后可缓解,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也可缓解。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因为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其类型也比较多,以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最为常见,大多数患者对两者的区别并不太了解。而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在危害、用药、治疗方面都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的区别吧。

     

     

    什么是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都相对稳定,在1-3个月内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冠脉疾病的早期表现。稳定型心绞痛又被称为劳力性心绞痛,因为它是由于患者劳作、情绪激动等因素而导致胸部及附近部位的不适,可伴有心功能障碍,但没有心肌坏死。其特点为前胸阵发性的压榨性窒息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背部、左肩,也可放射至右臂和两臂的外侧面或颈与下颌部,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经过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症状便会迅速消失。

     

    什么是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听名字就知道它不稳定了,部分患者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较少见,而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发生是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UA及其他急性冠脉综合征最重要的发病机制[1]。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呈进行性增加,而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可能出现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若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区别

     

    这里简单总结3点:

     

    1、诱发因素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多数是因为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但不稳定性心绞痛甚至在休息时也可能发生不适症状;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甚至还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有的患者会在睡眠过程中因心绞痛而疼醒。

     

    2、发作频率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相对比较有规律,即每日或每周发作的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心绞痛的劳力或运动量相同,发作时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用硝酸甘油后的缓解时间等都基本相同;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则没有规律可言,且发作次数频繁,有时即使含服了硝酸甘油,对症状的缓解也没有稳定性心绞痛来得明显,甚至可能无效。

     

     

    3、症状表现不同

     

    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会感到胸口很闷,且伴有间歇性的窒息感,疼痛部位主要在前胸,也有部分患者会感到肩部疼痛;而不稳定性心绞痛通常起病急,表现为长时间的持续性疼痛,疼痛不仅发生在前胸、背部、肩胛骨等部位。

     

    看完以上内容,相信都对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心绞痛,都要认真对待,按时服药。如果已经发展到连休息时都会出现不适症状,那么应立刻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娟 ,吕桂芬 ,谢剑 ,王红 ,赖沙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2,(11):951-953.
  • 一些颈椎病患者有时候会发现自己有心绞痛的现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病况严重了,又或者引发了其它的并发症,所以就会特别的紧张。其实有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因为颈椎病会引发心绞痛和颈性心律不齐等一些症状。

     

     

    在临床上,由颈椎病引发的心绞痛、心律不齐和高血压等类似心血管疾病的一系列症状,分别被称为颈性心绞痛、颈性心律不齐和颈性高血压,统称为颈心综合征,属于颈原性疾病范畴。此类疾患在临床上虽屡见不鲜,但人们对此缺乏认识。尤其当患者的颈部症状不明显,而心血管症状较重时,往往更容易被误诊误治。


    颈心综合征发生的确切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颈椎及椎旁软组织损伤或颈椎骨刺、骨赘,颈间盘突出或颈椎失稳等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发生了无菌性炎症,进而压迫刺激颈神经根或交感神经链而引发了上述的一系列症状。颈部的交感神经干位于颈椎横突前方,一般有3-4对神经节,即颈上、颈中、中间和颈下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分别形成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且分布于心脏。当颈椎病变使位于横突前方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兴奋时,可使冠状动脉急剧收缩,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病人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或血压升高等类似冠心病的症状;若上中段颈椎发生病变,则会使颈上、颈中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而兴奋,通过颈上心支和颈中心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若下段颈椎发生病变,则会使颈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患者也可出现胸闷、心悸等类似冠心病的症状。


    1.颈心综合征中的心绞痛,常表现为阵发性胸闷、气紧、心前区疼痛、颈部酸胀不适或有压榨感和窒息感。这种疼痛常突然发作,多在患者低头工作过久、突然的扭头或甩头后发生。疼痛的部位多在胸骨上段或中段的后面,亦可波及心前区的大部分,疼痛常放射至肩背部及上肢,以左侧多见。但在确诊颈性心绞痛时要与冠心病、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和胃溃疡相区别。


    2.颈心综合征中的心律不齐,多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颈项酸痛或隐痛、活动不灵活等。查体可见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偏移、颈椎伴有压痛。在颈项韧带处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滑动感。经心脏听诊虽可闻及心律不齐,但无病理性杂音。经心电图检查,虽有心律失常图形而无器质性改变图形,经血常规、血三脂、血沉、抗“O”以及血清钾、钠、钙各项检查,结果均无异常;经X线检查显示颈椎有退行性变。但此症应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亢、发热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3.颈心综合征中的高血压,其患病率约占颈椎病患者的6.7%,占高血压人群的15%-21.9%。患者的临床表现除血压升高外,常伴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和颈部疼痛等。若上段颈髓受到压迫刺激时,常合并延髓损害,引起延髓的血管运动和其它严重的内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律不齐、血管舒缩障碍或麻痹性血管扩张、呼吸困难、眼球震颤与共济失调、站立不稳,严重时会使病人昏倒。颈性高血压多呈阵发性,常因患者情志波动或颈部过劳而被诱发。查体可见颈部活动受限,颈枕部多有压痛。经X线检查可见环枢关节错位,或环椎横突向左、右偏移等颈椎退变征象。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的是,此种高血压患者无血管、心、脑和肾等器质性病变,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无效。

     


    治疗颈心综合征通常可按颈椎病医治,可用中药内外合治,在患者颈椎的第5-6节处贴敷一种磁药贴,使药效透过皮肤渗入机体直达病所,这样不仅能消炎镇痛,还可祛风除湿、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此药贴还含有一种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促使骨刺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包裹,以包围骨刺,从而起到绝妙的缓冲作用。同时患者可内服中药神凤丹和通痹丹,以使药力叠加,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若能酌情辅以颈椎“米”字操或“凤”字操,则效果更佳。采用上述方法已治愈了诸多颈心综合征患者,其中不乏重症患者。这种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患者无需住院无需手术,可普遍推广。


    以上就是关于颈椎病可以导致心绞痛的介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都会有所理解。对于疾病,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猜测,而是需要检查。如果身体有什么不适的话,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最后小编感谢各位的阅读。

  •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患者主诉胸部不适,首先想到的大多为冠心病,选择就诊的是心脏专科医院和心内科。医院的门诊急诊挂号也基本都把他们分诊到心内科。实际上,胸闷、胸痛可有数十种原因,绝非仅仅是冠心病心绞痛。

     

    心绞痛的诊断最主要靠症状学,靠医生仔细倾听患者对其自觉不适的描述。而当下医生问诊时间仅几分钟,时常误诊误判。什么是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呢?现在来具体说说。

     

     

    1,心绞痛发生的部位范围和放射的部位

     

    心绞痛常发于前胸正中部位的胸骨后、左侧胸部心前区(胸骨的左侧),也可出现在咽部、左下颌或上腹部。

     

    请注意:不同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的部位可不同,但同一患者心绞痛发作部位是固定的,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部位不固定的游走性胸部不适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脏缺血时,在体表的反射性不适,其范围不是患者用手指可明确指向的一个点或一条线,而是拳头或手掌大小的“一片”。

     

    心绞痛可向左肩、左上肢小拇指所在一侧(尺侧)放射,也可无放射。

     

    2,心绞痛的性质

     

    心绞痛系翻译过来的医学术语,这个“痛”字有时很误事!心绞痛的性质是上述部位的紧缩感、压迫感、沉重感、憋闷感,并非针扎或刀割样锐利痛疼。不适为持续性,而非一下一下跳痛。

     

    3,心绞痛持续的时间

     

    心绞痛持续时间大多为几分钟,如3—5分钟。如痛一下即消失,或几秒钟就缓解,不是心绞痛。心绞痛极少持续超过15分钟。如果症状可持续几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数小时至数天,肯定不是心绞痛。

     

    注意: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部不适如超过15分钟或更长时间不缓解,心脏持续缺血,就会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性质都与心绞痛类似,但程度更为剧烈,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心肌梗死时,一是常常有心电图的异常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二是心肌坏死后,在血液中可检测出心肌的组成成分——肌钙蛋白升高。如这两种检查都正常的持续胸部不适,应考虑症状的其他原因。

     

    4,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心绞痛最常见的类型是劳力型心绞痛,它发生于不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中(而非其后)。例如,为赶一班公共汽车,紧走几步;持重物行走,尤其上坡,上楼时;冬季迎风用力向前行走。饱餐后更容易发生。

     

    另一种类型心绞痛为“静息型心绞痛”,它发生于未从事体力活动中。但发作的部位、症状的性质和缓解方式都与心绞痛的特点一致。

     

     

    5,心绞痛缓解方式

     

    劳力型心绞痛在终止诱发它的体力活动后3-5分钟大多可缓解。劳力型和静息型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即药片在舌下接近含化完或刚刚化完时,胸部不适缓解。有些静息型心绞痛可用短效硝苯地平缓解。

     

    6,两类特殊表现的心绞痛

     

    (1)清晨第一次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清晨可在很轻的体力活动时,如洗漱时出现心绞痛,而在下午从事强度大得多的体力活动时无心绞痛发作;

     

    (2)走过性心绞痛:患者在行走中发生心绞痛,不终止行走,在继续行走中心绞痛消失。

     

    7,其他需注意的情况

     

    有的患者查体,冠状动脉CT发现有临界病变(狭窄60%-80%),但主诉的症状根本不是心绞痛,是一种病(变)与症(状)分离不相关的情况。给这些患者做了支架非但不减轻症状,反而由于患者对支架的纠结不安,症状反而明显恶化加重。一些做CT前毫无症状的患者,检查发现了病变,开始“虑病”,出现胸部不适;被过度支架后,症状进一步加重,又加上了“虑支架”。有些患者既有心绞痛,也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胸部不适,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疼痛。

     

    我跟邵耕老师学临床多年,他多次提到,问清楚胸痛的原因,一般15分钟都不一定够。而我们现在的医疗模式倒逼医生每3--5分钟要看完一个患者!何谈医疗安全?何谈医疗质量?何谈医患和谐?

     

    上面我们说了心绞痛五个方面的特征。哪些患者易发生心绞痛呢?

     

    冠心病是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的疾病,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血胆固醇升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和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

     

    女性绝经期前,如没有上述危险因素,患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性很小,有胸部后背不适,心悸、出汗、乏力,应更多考虑其他原因。

     

    判断胸部不适的症状,一要看具不具备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背景,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性越大;二要看胸部症状的特点符不符合心绞痛的特征。

     

    心绞痛的哪些情况预示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大?

     

    (1)新近(一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过去从无心绞痛症状,首次发生了心绞痛,这是警示信号,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2)恶化加重的心绞痛。症状控制、病情稳定的心绞痛,发生了恶化加重的情况:心绞痛发作比先前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的疗效变差,诱发心绞痛的运动强度变小。

     

    (3)接受支架或搭桥后一个月内心绞痛又复发了。

     

    由于我们现在的医院只卖汽车,不办4s店,做完支架和搭桥就完事了,缺乏后续康复服务和关爱,术后患者对病、对支架心中都没数,害怕再出事。或见到亲朋好友放支架后猝死了、复发了、有心肌梗死了,焦虑惊恐会更易发,更严重。这种焦虑抑郁引起的并非心绞痛的胸痛、胸闷、气不够用、喜长出气、心悸出汗、后背痛……很泛化的症状。如作一下对比,与支架前典型心绞痛的症状完全不一样。但医疗信息不对称,每当有这些不适,患者仍认为心脏出了事,支架出了事。

     

    有的患者除放了支架的血管外,还有其它血管有较轻度的狭窄(如30%—40%,50%—60%,60%—70%),患者心有余悸,担心这些血管狭窄是不是加重,会不会出事,有些患者会有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甚至有濒死感。如果多次去医院门诊或急诊,查过①心电图无变化,②查血肌钙蛋白不高,应想到去有“双心服务”的医院看病。

     

    专科医院专科医生专做支架,注重生物医学技术而不重视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往往会再给患者做CT,做造影,把患者的症状冠以“冠状动脉痉挛”,继续增加“不靠谱”的药物。

     

    我一直不能理解,每年做上万例支架的医院挣了那么多钱,就说“双心”服务不挣钱,难道不应对患者多尽点责任?难道感兴趣的只是做支架,收数据,发SCI,而对广大患者的痛苦无动于衷?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和医学模式,也根本培养不出名符其实的医生,不过是造就一批又一批熟练的“管道工”,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救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时候,病人应该立刻卧床休息,消除紧张的情绪和顾虑,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上述的处理减轻疼痛。

    2.药物治疗: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可以紧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进行缓解,但通常缓解效果不会特别理想;患者还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此外还要口服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还要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抗凝。

    3.手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冠状动脉CTA的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植入支架进行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病理状态,发病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不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出现胸痛或不适、持续时间和频率变化、呼吸困难、疲劳和活动耐力下降、不稳定性心律等症状。

    1.胸痛或不适: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会有胸痛或不适感,这种疼痛是压迫、紧缩、重量感或胀痛,位于胸骨后方,疼痛可能向左臂、颈部、下颌、背部或肩膀放射。

    2.持续时间和频率变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特点是疼痛持续时间和频率的变化,疼痛可能比稳定性心绞痛更严重、更频繁,且在休息或夜间加重。

    3.呼吸困难: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导致呼吸困难或气喘感,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或运动时加重。

    4.疲劳和活动耐力下降:不稳定性心绞痛可能使患者感到疲劳,并且体力活动时耐力明显下降。

    5.不稳定性心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导致心律失常,患者有心悸、心跳不规律、快速心率等表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 82岁老人患有高血压,不稳定性心绞痛,腔梗,左下肢静脉血栓。全身血管都不好,这种情况下,治疗心绞痛,是放支架,还是药物保守治疗更安全?

     

    这样的情况非常多见,因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还有就是医疗水平的发展,最后就是居民收入和医保新农合报销的背后支撑,老年人需要考虑是否放支架还是保守治疗的例子已经非常普遍。

     

     

    那么,对于高龄老人,是不是就不能放支架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高龄病人,也有积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例子,比如笔者就做过90多岁的老年心肌梗死。92岁的一个邻居,急性心肌梗死来医院找我就诊,对于平素身体还可以的老邻居,我积极建议首选急诊支架植入治疗,事实证明,我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因为刚刚发生心梗2小时,术后效果非常的好。

     

    那是不是年龄小的就一定需要积极治疗呢?

     

    也不是这样,笔者还遇到过39岁的一个小伙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右冠状动脉闭塞,回旋支闭塞,但前降支还可以,行内科介入治疗失败,最后在我的建议下,先行了内科保守治疗,现在情况也可以。

     

    所以,年龄不是决定患者能不能放支架还是保守治疗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会决定我们是积极治疗还是保守治疗。

     

    1.病变情况

     

    病变的程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长度,是否为分叉病变,是否为钙化病变,是否为闭塞病变等等,手术难易程度相对来讲决定了患者是否行介入支架治疗的很大比重,如果病变比较简单,手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那么我们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手术难易程度

     

    手术难易程度是和病变情况相辅相成的,病变越复杂,那么手术越困难,相对来讲,可能需要积极地概率就大打折扣。

     

    3.患者一般情况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比如脑梗塞是不是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栓是不是比较难以控制,高血压控制的好不好,有没有其他合并症等等。如果患者的预期寿命已经很短,或者说即使我积极治疗了冠心病,我的其他疾病仍然比较复杂,可能我们选择保守的概率就相对较高。所以,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对来讲非常重要。

     

    4.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如果患者家属比较积极,医生又有相对的把握,可能促成放支架的概率就高,相反,如果患者和家属相对很保守,那么保守的概率就相对比较低。

     

    5.其他因素

     

    比如医生的治疗态度,医生和患者还有家属的沟通情况等等,都会对选择保守还是支架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选择保守还是支架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患者是急性发病,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医生早已经建议患者行急诊支架治疗,就是患者相对比较稳定,还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有了思考是不是要保守还是要支架。

     

     

    有时候,做出选择还是需要勇气的!希望笔者的这一席话可以帮得到你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眼保健操中有一节就是按摩太阳穴,但是究竟按摩太阳穴会有什么好处?相信大家也不是特别清楚吧。怎样按压太阳穴才能防止心绞痛呢?在确定至阳穴位置后,可取一个一角硬币,或其它边缘光滑的硬板,用右手食、拇指夹持,以硬币或硬板的横缘抵住至阳穴,给予重压,局部可有酸胀感。一般在按压至阳穴1分钟之内心绞痛即可缓解,按压4分钟以上,可维持作用时间达20分钟,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作用相仿。

     


    心绞痛现在也算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很多患者都是在突发心绞痛的时候导致了生命的危险,所以说对于心绞痛的预防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发作时恰好身边无药,家属、亲友及周围人常会手足无措,但如果有人能掌握按压至阳穴的方法,立即使用就会获得较好效果。怎样按压太阳穴才能防止心绞痛呢?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


    至阳穴位于背部正中、第七胸椎下方。取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让病人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二是让病人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病人的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七胸椎下方,也即至阳穴所在。


    后一种方法尤适宜于冬季不便脱衣的情况下取穴。在确定至阳穴位置后,可取一个一角硬币,或其它边缘光滑的硬板,用右手食、拇指夹持,以硬币或硬板的横缘抵住至阳穴,给予重压,局部可有酸胀感。

     


    一般在按压至阳穴1分钟之内心绞痛即可缓解,按压4分钟以上,可维持作用时间达20分钟,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作用相仿。按压至阳穴不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立即奏效,而且还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一般每日按压3~4次,或在从事较重体力劳动前、情绪不佳时按压至阳穴,可以防止心绞痛发作。


    以上的文章你在读完后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如果说你觉得心绞痛的预防没有什么必要的,那你就想错了,心绞痛可以通过按压太阳穴来防止,对于抗心绞痛药耐药的病人,按压至阳穴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抗心绞痛药物的效果,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疾病的发病原因了解多一点的话,可以帮助到医疗人员在这了解研究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这就可以使得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增加,对病人是非常好的帮助。对此,下面就是介绍有关心绞痛的发病原因,希望可以对你们有点帮助。


    产生疼痛的直接因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

     

    这种痛觉反映在与植物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即胸骨后及两臂的前两侧与小指,尤其是在左侧,而多不在心脏解剖位置处。有人认为,在缺血区内富有神经供应的冠状血管的异常牵拉或收缩,可以直接产生疼痛冲动。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与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的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心肌氧耗的多少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即二重乘积)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心肌能量的产生要求大量的氧供。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吸收已接近于最大量,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冠状动脉也扩张,也使血流量增加4~5倍。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

     

     

    心肌的血液供给如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腔容积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压增高、心室压力曲线最大压力随时间变化率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如吸烟过度或神经体液调节障碍)时,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如休克、极度心动过速等);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的矛盾加深,心肌血液供给不足,遂引起心绞痛。严重贫血的病人,在心肌供血量虽未减少的情况下,可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携氧量不足而引起心绞痛。


    在多数情况下,劳累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值的水平上发生。


    通过上面对心绞痛的有关发病原因的就介绍之后,大家在这一方面认识了多少呢?多点了解一下心绞痛的有关发病原因,可以有效的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促进他们的康复。小编在此感谢大家观看这一片文章,不详之处,敬请原谅。

  • 拜新同即硝苯地平。硝苯地平的降压优势有:降压平稳、可以缓解心绞痛、延缓肾损伤等。

    1. 降压平稳: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它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方式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降压平稳,血压波动性小。

    2. 缓解心绞痛:硝苯地平降低心肌耗氧量的同时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痉挛,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

    3. 延缓肾损害:硝苯地平可以扩张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球内压,可以降低尿蛋白,延缓肾损伤,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肾脏损伤的患者。 对硝苯地平过敏的患者严禁使用。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用药,防止影响治疗效果。

  • 慢性心绞痛患者可通过对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对因治疗:慢性心绞痛患者应纠正冠心病易患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适当降低血糖,合并贫血、甲亢药物应进行积极治疗。

    2.一般治疗:应注意休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或熬夜等行为,饮食应限制钠盐、脂肪、糖分等摄入,适当多喝水,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限酒。

    3.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钙通道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等;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等;抗心肌缺血药,如曲美他嗪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调脂药,如辛伐他汀等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患者,可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度运动,同时注意观察自身恢复情况,定期复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