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让我们一起认识糖尿病

让我们一起认识糖尿病
发表人:张首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它的特征表现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异常升高及尿中有糖。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其含义为: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常有口渴、口干感而饮水量增加,常有饥饿感而饭量明显增加,与之伴随的是体重的明显减轻。但是,有 50%以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发现了糖尿病,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此外,糖尿病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需要给予注意,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等。

二、血糖的正常范围

顾名思义,糖尿病是一种与糖有关的疾病。要认识和学习糖尿病,就让我们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开始说起。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组织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每个部分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内的各种环境都能处于稳定与平衡之中。一旦某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生病。血中葡萄糖是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在一天之中是轻度波动的,一般来说餐前血糖略低,餐后血糖略高,但这种波动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空腹波动在 3.9~6.1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略高,但应该小于 7.8mmol/L。因为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可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

血糖值的正常范围

  • 空腹血糖: 3.9-6.1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3.9-7.8mmol/L

三、 糖尿病就是血糖异常升高

血糖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各种糖类,如果糖、双糖、多糖都只有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之后才能称之为血糖。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同样也是处于稳定和平衡之中的。一旦平衡被破坏,如血糖异常升高,就回会出现糖尿病。通过化学方法我们可以检测出血糖的浓度,血糖浓度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毫摩尔/升(mmol/L),一种是毫克/分升(mg/dl)。这两个血糖浓度单位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系数是 18。由 mmol/L 转换成 mg/dl 需乘以 18;反之由 mg/dl 转换成 mmol/l 需除以 18。

四、胰岛素缺乏是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的根本原因

胰岛素由人体胰脏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就像一把金钥匙,只有它才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使血中的葡萄糖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血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五、胰岛素缺乏的种类:

  • 胰岛素绝对缺乏:即缺少打开组织细胞大门的 “金钥匙”,葡萄糖无法利用,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属Ⅰ型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终身治疗。
  • 胰岛素相对缺乏:部分患者胰岛素水平并不降低,但其胰岛素的作用却大打折扣,即胰岛素工作效率降低,“金钥匙”虽有,但作用不大,也可引起糖尿病,属 2 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可先用口服药物治疗,改善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但约有 5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渐渐会出现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最终只好接受胰岛素治疗。
  • 当血糖明显升高到某种程度(如空腹血糖超过 7.0mmol/L 或餐后 2 小时血糖超过 11.1 mmol/L),既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称之为糖尿病。
  • 如果血糖轻度升高,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空腹血糖在 5.8-6.9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11.1mmol/L 之间时,即为一种过度状态,称之为糖耐量减低(IGT),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糖尿病的危险信号。及早重视,可防止其发展为糖尿病。

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低血糖与高血糖一样对人体是有害的,血糖过低则可引起各种低血糖不适反应,甚至昏迷,将危害生命。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防止血糖升高的危害以外,同时千万要注意低血糖的危害性。

六、糖尿病的完整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即消瘦烦渴之意,现代医学发现它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进而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威胁身体健康。

七:糖尿病通常分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两种。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是找到了一些与糖尿病有关的发病因素,但是确切机理尚未阐明,目前知道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完全不同的。

1.1 型糖尿病的病因

  •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 HLA 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Ⅰ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 I 型糖尿病。这是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 1 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Ⅰ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2 型糖尿病的病因

  • 遗传因素:和 1 型糖尿病类似,2 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 2 型糖尿病比 1 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 1 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 2 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 70%的机会患上 2 型糖尿病。
  • 肥胖: 2 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 2 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 2 型糖尿病。
  • 年龄:年龄也是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 2 糖尿病患者多在 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
  •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 2 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妊娠糖尿病的确切原因同样也不太清楚。但科学家们正在发现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包括:

  •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 24 周到 28 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 1 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 2 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 2 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八:诊断标准------- 如何诊断糖尿病

怎样确定自己患有糖尿病呢?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另外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九: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血糖不太高的患者,常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因此患者常放松对糖尿病的治疗,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此时糖尿病患者虽未感到明显不适,但体内的代谢障碍会使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受到损害,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和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下肢血管病变及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而慢性并发症则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危及生命。有些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对糖尿病治疗不重视,常因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才去就医,给个人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十:关于糖尿病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I 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尿中出现酮体,血气有酸中毒,严重者昏迷,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胰岛素发现以前,1 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死于酮中毒。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 型糖尿病):鉴于 2 型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血渗透压升高,但尿中可能不出现酮体,容易昏迷死亡。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一种并发症,轻度低血糖时可有心慌、饥饿、手抖、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

2.慢性并发症

长期的高血糖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的高血压和高血脂共同作用,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全身的脏器组织造成损害,且缓慢进展,形成慢性并发症。

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

眼部病变:患者常因高血糖而出现视物模糊,血糖控制后数周视力可有所改善,但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永久性失明。

肾脏病变:病变的早期,患者可无明显不适,后逐渐出现蛋白尿,晚期可因肾功能衰竭而需血液透析治疗。

神经病变:患者常有四肢麻木感,自发性疼痛、“蚂蚁爬过”等异常感觉、腹泻或便秘等。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外周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血管病变,下肢血液供应受阻,患者会出现四肢发冷,行走时出现下肢胀痛,休息片刻即好转,行走时可再次出现。甚至休息时也可以出现疼痛,肢体发黑、溃烂称为“坏疽”,严重时需要截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常见的并发症,其特点表现为在无胃机械性梗阻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现象。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维持的高血糖引起胃动力障碍,导致平滑肌的收缩力降低、胃蠕动力减弱,胃窦无张力及排空延迟,幽门收缩的时间延长,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的表现主要为胃脘胀满、食后腹胀、上腹痛、厌食、嗳气、体重减轻等。通过一般治疗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避免波动幅度过大,加强胃排空、减轻症状。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若未及时或未接受正规治疗,本病不仅可引起机体血糖控制不良,还可诱发机体营养不良及内环境紊乱,严重可导致全身衰竭,加剧病情恶化[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23岁知名电竞选手,因为体型肥胖、常年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特征而患上2型糖尿病,并且宣布了退役。这一事件,引发“糖尿病年轻化”的巨大热议,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北京中医医院的原庆主任,来给大家讲解糖尿病的前兆及防治。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一部分源于家族遗传,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生活节奏较快、职场人群生活压力大、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所导致的。

     

    现在,糖尿病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健康的潜在“杀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很多人可能血糖已经有问题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

     

    怎么能早点发现血糖问题呢?

     

    糖尿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称为消渴症,从中医角度讲以下两种体质类型易患消渴:阴虚质 ,和痰湿质。

     

    前者有两个小特点,第一,我们可以互相检查,张开嘴舌头上翘,如果舌根和牙齿之间没有唾液,我们认为这个人可能存在阴液亏少。第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心贴手背,如果感觉手心明显发热,可以认为这个人有手足心热的情况。

     

    这二者都是阴虚质的表现。而痰湿质主要是以肥胖为表现,尤其是腹型肥胖。

     

    一个方子,帮你远离糖尿病!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控糖黄玉茶。

     

     

    这个茶很简单,只有四位药。分别是黄芪 5g ,玉竹3g ,茯苓 3g ,山楂3g 。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症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黄芪益气健脾,促进脾胃运化,茯苓淡渗利湿,使清者升浊者降,二者相合有渗湿降浊的作用。玉竹养阴生津,益胃润肺,能够清虚热,山楂可以改善整个方子的口味,另外有降血脂的功效。

     

    最后提醒大家调整好生活作息与饮食规律,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更应该随时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保护身体健康。

     

    如果您还有任何健康疑问,可以随时来京东健康找我们线上问诊咨询,众多权威医生实时在线,解决您的困扰。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越来越多,网络上关于糖尿病预防的文章铺天盖地,内容的参差不齐很容易让患者进入治疗的误区,从而影响病症的治疗。那到底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糖尿呢?

    多锻炼 肌肉降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开始逐年流失,如果不刻意锻炼,肌肉流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到七十岁左右的时候甚至会流失掉50%的肌肉。

     

    而现在多见的2型糖尿病,与肌肉的丢失就有着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为胰岛素想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的话,就离不开胰岛素受体这个帮手的帮助,而这个厉害的帮手就隐藏在你的肌肉细胞之中。可随着你的你年龄增长和运动量的减少,这个帮手的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离开了帮手的帮忙,胰岛素对降糖的能力也就渐渐下降了。

     

    所以,勤锻炼,保持肌肉活力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管住嘴 忌大油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质量急剧上升,每天都在摄入超标的热量,加之过度缺乏锻炼,肥胖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绕不开的问题。

     

    而你不知道的是,肥胖人群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高发人群,想要避免肥胖,有效的预防糖尿病,不如就这样做:谷物为主,少油少盐,饭吃八分饱。

     

    从来没有特定的降糖食物

    说句实话,你的肠胃对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各类营养吸收消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因为一些个体的差异,在人体对食物吸收之后,哪些是升糖容易,哪些是不易升糖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特定的可降糖的食物,食物都会引起升糖,不过是快慢问题罢了。

     

    不过就算是升糖速度慢的食物,也需要你去合理的搭配。

    忽略的精神因素更应该重视

    导致糖尿病的诱因有很多,撇开外在看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和糖尿病也有着不浅的联系。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作量也在频频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养家糊口通宵工作,这就造成了太多紧张、疲累的精神压力。导致患者人体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无法控制,也就患上了糖尿病。

     

    所以精神活动不可忽视,预防糖尿病,应该由一个平和理性的心态来面对。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一、手足口病病因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发病以4-9月为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二、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症状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但个别患儿可有心动过缓,还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手足口病的并发症

     

    脑炎、脑膜炎: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循环衰竭: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早期血压升高,晚期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神经源性肺水肿: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心肌炎:常由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常常可以出现胸痛、心悸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表现,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或者昏迷等症状。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正在看这篇文章年轻的你,一定觉得这病还离你远得很。其实不然,我们发现来营养科门诊进行营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是日趋年轻化。所以这并不是遥不可及,每个人都要重视,有预防意识。

     

    “和朋友出去逛街必定要来一杯奶茶,吃完饭后再来个下午茶,巧克力,冰淇淋,爆米花也是不能少的”;“加班到深夜回家叫个外卖,偶尔太辛苦还得点个炸鸡啤酒犒劳自己一番”;“外出应酬抽烟喝酒不离手”;“工作日太累周末一定要在床上躺一天”

     

    以上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你是不是就是其中的一员?

     

    除了遗传、基因外,这些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也是造成糖尿病增加并年轻化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要认为疾病离你很远。

     

    糖尿病不只是会造成血糖高、波动大,长期不能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脑卒中、心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远离糖尿病,不做“小糖人”呢?

     

    一、 合理饮食

     

    这是最好预防糖尿病的手段,很多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蛋糕、冰淇淋、巧克力等高糖、高热甜品。主食要增加粗粮的摄入量,代替一部分精米白面。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特别是新鲜应季的绿叶菜最好占一半。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不喝饮料、奶茶等添加糖过多的饮品,酒精更是要远离。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想要控制好血糖还要注意每餐不要吃的过多,更不要暴饮暴食!

     

    二、 增加锻炼,控制体重

     

    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诱发因素,通过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三、 不被无糖所迷惑

     

    很多人会说我喝奶茶和饮料的时候都是选择无糖的。这些号称无糖的饮料真的就不含糖了吗?还记得前几天的新闻吗?号称无糖的饮品依旧有很高的含糖量,如果不能确认是否百分百不含糖,还是选择白开水最让人放心。

     

    做好以上,有效预防糖尿病,不要年纪轻轻就变成“小糖人”。

     

    特别注意: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控制好血糖也是对于下一代的负责,妊娠期的准妈妈更是要注意这期间的血糖控制。另外,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要正确看待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 现代生活水平日渐的提高,人们患有糖尿病的现象也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发病率高的人群基本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基本上各个年龄段都有患病者。越来越重视起来了糖尿病方面的问题,所以也是希望大家都也都慢慢的对糖尿病的一些基本知识多多的了解。


    一、病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二、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三、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温馨提示:以上看了这么多的有关糖尿病的简单的各种介绍,如果大家对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加以重视,并且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其实糖尿病不可怕,而且可以把患病的机率降到最低,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虽然是非常忙碌的,但是身体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利用缺陷),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一、糖尿病分型

    1. 1 型糖尿病(T1DM)

    发病年龄轻,大多<30 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水平低下,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T2DM)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比如: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引起的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GDM)

    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病人,后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二、糖尿病病因

    1. 遗传因素

    1 型或 2 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 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 2 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 2 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三、临床表现

    1.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 1 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 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四、辅助检查

    1. 尿糖测定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2.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 75g 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指给成人口服 75g 无水葡萄糖,儿童按每公斤体重 1.75g 计算,总量不超过 75g,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在血糖异常增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为明确是否为糖尿病可以采用该试验。

    (1)正常糖耐量

    FBG(空腹血糖)≤6.1mmol/L,OGTT2 小时血糖<7.8mmol/L。

    (2)空腹血糖受损(IFG)

    FBG6.1~6.9mmol/L,OGTT2 小时血糖<7.8mmol/L。

    (3)糖耐量异常(IGT)

    7.8mmol/L ≤OGTT2 小时血糖<11.1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 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4. 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 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5. 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 1 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 GAD 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五、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有糖尿病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合并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 毫摩尔每升。第二条是有糖尿病的症状,餐后两小时,就是糖耐量实验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1.1 毫摩尔每升。第三条是有糖尿病的症状,随机血糖大于等于 11.1 毫摩尔每升。

    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

    以上就是对糖尿病的一个系统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下一篇文章我将带大家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敬请期待。

  • 糖尿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全球有4.2亿多人患有糖尿病,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关于糖尿病,你了解吗?这些关于糖尿病的小知识,快来看看吧!

     

     

     

    1、糖尿病的简介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2、糖尿病家族的兄弟姐妹

     

    一型糖尿病:该类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该类患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够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妥善利用。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超重和久坐不动,这两种状况加剧了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期间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带来的暂时状况。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3、糖尿病喜欢的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高脂饮食者。

     

    久坐不动、缺乏活动者,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长期过量饮酒者。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

     

    病毒感染者也可能有发病风险,例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者。

     

    妊娠期妇女易发妊娠糖尿病。

     

    4、躲避糖尿病的小方法

     

     

    每周运动4小时:芬兰的一份调查发现,运动能激发胰岛细胞的活性。相比不运动的人,每天运动35分钟或每周进行4小时运动的人,其患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少吃快餐: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用了15年时间,访问了3000位年轻人,发现他们中每周吃两次快餐以上的人,体重增长得更快。而过度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多吃粗粮:粗粮中含有的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而且,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使体内的有毒物质更快排出,所以平时可以多吃。

     

    减轻压力:在高压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致出现胃口大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现象,所以平时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充足的睡眠:据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糖尿病中心的莱恩·马拉夫博士介绍,糖尿病和睡眠问题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糖尿病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而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引发糖尿病。

  • 糖尿病这个字眼在我们身边似乎随处都可以听见,很多中老年人都受到了它“甜蜜的威胁”,甚至有些朋友年纪轻轻就查出了糖尿病。听说糖尿病的尿液是甜的?甜食吃的多就容易患此病?如此常见的疾病,我们真的了解它吗?

     

    糖尿病的尿液是甜的吗?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既然是血液中的糖分含量高,为什么要叫“糖尿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尿液”刚刚进入肾脏的时候称为原尿,原尿严格来讲不是“尿液”,而是尿液的前身。原尿进入肾脏后,经过肾脏的重吸收作用,把一部分无需排出体外的葡萄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重新吸收回体内,剩余的废液排出体外才是尿液。

     

                                                 

    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那么,多余的血糖就会随尿液排出。

     

    而血液中的糖分是葡萄糖,葡萄糖的甜度极低,几乎可以忽略。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尿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如果病情非常严重,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极高的话,也有可能是甜的。

     

    糖尿病的分型

     

    一般我们见到的糖尿病属于2型糖尿病,那1型糖尿病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2型糖尿病原名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大部分于35~40岁以后发病,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主要是由肥胖、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年龄增大等因素引起。体内胰岛素产生能力并未完全丧失,只是效果较差,处于相对的胰岛素不足状态,可以口服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名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缺陷是主要发病因素,与2型糖尿病相比,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要用胰岛素治疗。

     

    我国糖尿病现状堪忧

     

    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 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在2005~2015年间,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 亿美元之多。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但这些患者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没有进行严格控制。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共有15个重大专项行动,糖尿病防治首次被列入其中,还有3个和糖尿病相关的专项行动。足以见得我国糖尿病防治迫在眉睫。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应该控制血糖、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不熬夜,健康第一位。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不知道你还记得吗?我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小孩骑着三轮车不小心辗过老奶奶的脚,但是老奶奶没有反应还在继续睡觉,吓坏小孩子的广告吗?出现这样的感觉迟钝,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下肢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糖尿病足。

     

     

    当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血糖升高时就会使全身的血管变得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也会使血管壁因受损而导致发炎,进而促使血小板集中在受损处进行修复,就会导致出现动脉粥状硬化。最后还会使我们的血管愈来愈狭窄,进而形成下肢周边血管出现阻塞。

     

     

    当血液流通受限时,小腿与脚掌处于全身血液循环的远端,就会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流时,血液运输而来的养分与营养就无法使足部获取。有的患者下肢还会经常出现冰冷,若不小心出现伤口时,就会使伤口得不到适当的养分而无法修复愈合,最后还会遭受细菌的入侵,伤口就会出现感染、溃烂与坏死,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足。就会让病人陷入在蜂窝性组织炎、骨髓炎与截肢的风险中。

     

    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增加全身的血管阻塞率,当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增多,就会引起因血管阻塞而产生相关的疾病,比如:脑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因此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发生病变就会感觉不到痛,因此有的患者为了刺激下肢就会在足浴时提高水温,或者是在按摩时施力搔抓、揉捏双脚等。

     

    我们建议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平衡外,也要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护,尤其是冬天应避免用过高的水温泡脚,双脚感觉酸麻时,也避免过于施力刺激双脚皮肤。同时也建议经常穿着合脚的鞋履和保暖的袜子、仔细检查每日双脚的状态;及时地修剪脚趾甲,预留适当长度的指甲,若有嵌甲或水泡等状况,应寻求专业照护,避免自己不谨慎的处理而导致出现伤口。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疾病,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最常见就是糖尿病足,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出现不适的症状时我们就要引起注意,及时的就医检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 很多人每当说到“糖尿病”就谈虎色变,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只“老虎”到底咋样呢?

    首先我们就说说什么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多见于30岁以下;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人,大多见于30岁以上。

    糖尿病的诊断有哪些呢?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即三多(多饮、多尿、多食)一少(体重减轻)和血糖高。

    化验检测:

    •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少于<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7.8mmol/L;
    • 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 ≥7.8 mmol/L,而少于<11.1mmol/L;
    • 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

    • 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且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
    • 或者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注意: 如果化验结果大于以上参考值,但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浆葡萄糖以确认。

        

    症状典型易诊断;多数患者无症状,化验检测是关键,两次异常可诊断。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2)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3)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是指吃第一口饭计算时间,10分钟之内吃完,2小时后抽血检查。

    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医生血糖值到底以哪个时间点为准啊? 

    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参考值,而且有些特殊情况不能诊断糖尿病,例如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不能以此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呢?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或衰竭 ,即为人们常常所说的眼睛看不清,甚至看不见,肾脏损害蛋白尿,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以及手足麻木,针刺感等损害,而且糖尿病容易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烂足、截肢等等。

                     

    这些都是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经常监测血糖带来的痛苦,吃东西是需要有讲究,药物要坚持服用,有些注射胰岛素的出门携带不方便等等。确实如此啊!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呢? 

    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相关内容,其中管理人群里包括了辖区内18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有优先覆盖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具体措施;

       

    2)积极签约家庭医生,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 负责式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能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可以为患者做好双向转诊服务,让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3)积极参与学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有定期的健康讲座,以及看糖尿病的科普文章等收集相关糖尿病知识,加强自我管理;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条件允许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者两者同时做更有利于避免糖尿病的漏诊。

        

    5)生活干预:

        

     a:合理膳食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供能比的15%-20%,保证优质蛋白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b:适当增加日常活动,减少坐姿时间

        

    运动时间: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微感疲倦,休息后可恢复,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进行运动治疗。

        

    c:限盐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有心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控制在5g以内。

        

    d: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厘米)-105

        

    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e:戒烟限酒: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50g 38度白酒,30g 52度白酒)

        

    f:心理平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何时启动降糖药物治疗?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对初诊而血糖水平不是太高的糖尿病患者,医生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采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
    •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开始药物治疗。 
    • 民间有很多同志喜欢道听旁说用什么偏方,用什么食物(例如南瓜、红薯治疗糖尿病),这可是不科学的,请遵循医生医嘱科学治疗。

    降糖药的种类有哪些呢?   

    降糖药物分口服降糖和注射胰岛素两种。用药期间有何注意事项啊? 

           

     1)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糖(空腹及餐后),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及时发现低血糖:例如有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严重时可出现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有条件时可以测一个血糖,如血糖<3.9mmol/L更支持低血糖诊断。  

          

     3)药物遵医嘱按时服用,饮食定量定时。    

        

         

    看了这些之后,大家对糖尿病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看待这个病,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情,注意糖尿病饮食原则,坚持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蛋白尿、血脂、血压、体重、腰围等,及时注意药物调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得了这个病也不至于那么可怕吧!

          

    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注意了以上这些事项,他们依然吃的美美的,睡得香香的,活的潇洒自如,延年益寿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家中处理一些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邀请,说可以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咨询医生。考虑到自己最近有些不适,我决定尝试一下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

    很快,我就被安排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面前。医生非常友好,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详细了解了我的生活习惯和病史。在对话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细致,他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心理健康。

    医生根据我的情况,为我提供了一些专业的建议,并开出了处方。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的专业素养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处方很快就被药师审核通过,并且我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药品,这让整个流程变得更加便捷。

    在使用药物期间,我定期复诊,医生也根据我的病情调整了用药方案。他的耐心和细心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对这种线上医疗服务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我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处理完手头的工作,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互联网医院的咨询信息。信息来自一位患者,他告诉我,他最近在血糖检查中发现了问题。患者说,三个月前他查的空腹静脉血糖是6.95,三个月后复查时,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是5.4和5.5。不过,他担心的是,后来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一次空腹静脉血糖快检,结果为6.08,这让他十分担忧。

    我立即开始与他沟通,了解他的详细情况。患者告诉我,他之前一直在吃奥氮平,后来因为血糖问题,医生给他换成了利培酮和安非他酮。他还告诉我,他最近掉头发,去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肝胆脾胰彩超,结果都还好。我告诉他,这些检查结果对血糖检查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身体状况。

    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我建议他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饮食和运动,并定期复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我还告诉他,如果他的胰岛功能检查正常,那么他目前的情况应该不会发展成糖尿病。

    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和担忧。尽管他的病情并不严重,但他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让我深感敬佩。我相信,只要他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血糖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模式在未来的医疗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方便患者就医,还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忐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问诊,不知道医生会如何接待我。

    我点击了对话框,输入了我的病情描述,然后等待回复。没过多久,医生的回复就来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但我能感受到医生的耐心和关怀。

    医生询问了我关于糖尿病的一些详细情况,包括用药情况、病史等。我如实回答了,然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虽然只是简单的对话,但我能感受到医生的专业和认真。

    用药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药物的用量、副作用等。我又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咨询了医生。医生每次都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问,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线上问诊的便利。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都更加灵活。而且,医生的专业知识让我更加信任他们。

    虽然线上问诊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就诊,但它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问诊将会越来越普及,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便利。

  • 糖尿病养生:七情八穴按摩术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各种情绪波动,如喜、怒、忧、思等,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养生方法——七情八穴按摩术,帮助糖尿病患者调节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一、七情与糖尿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过极会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因此,调节情绪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二、七情八穴按摩术简介

    七情八穴按摩术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按摩技术的养生方法。它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六腑的目的。以下是八种重要的穴位及其按摩方法:

    1.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压力,舒展肺气。

    2. 太渊穴:位于手掌腕横纹桡侧端动脉搏动处,按摩太渊穴可以补益肺气,舒展心脉。

    3. 神门穴:位于手掌腕横纹尺侧端,按摩神门穴可以安神定志,补益心气。

    4.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按摩太冲穴可以疏泄肝气,缓解生气。

    5.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3横指处,按摩内关穴可以舒心解郁,理气除烦。

    6.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后缘,按摩三阴交穴可以健脾养血,行气止痛。

    7. 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按摩太溪穴可以滋阴补肾。

    8. 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上4寸,胫骨前缘,按摩阳辅穴可以养肝壮胆。

    三、七情八穴按摩术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应用七情八穴按摩术:

    1. 每日坚持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

    2. 按摩时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3. 在情绪波动时,及时进行穴位按摩。

    四、总结

    七情八穴按摩术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养生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情绪,改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那天,阳光正好,我坐在家里,突然收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消息,提醒我可以进行线上问诊。想起自己长期困扰的糖尿病,我便毫不犹豫地点击了预约。

    医生是一位内分泌科的专家,他首先询问了我的病史,得知我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后,便问我是否考虑过尝试新的治疗方案。

    我提到了诺和泰,医生便详细询问了我的身高和体重,然后为我提供了用药建议。尽管知道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收到了一份处方详情,然后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预约了药品。用药期间,我确实遇到了恶心、呕吐和厌油腻的情况,但医生的建议让我保持了信心。

    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适应了新的治疗方案,血糖也趋于稳定。我深感医生的专业和细心,他不仅为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时刻关注我的用药情况。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里,我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这对于我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 那是一个平凡的晚上,我,小王,像往常一样,在睡前浏览着手机。突然,一个内分泌科医生的咨询窗口跳了出来。我点进去,心中有些忐忑,但还是鼓起勇气问出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家族史。虽然我没有做过糖尿病检查,但医生通过分析我的血糖数值,以及我瘦弱的体型,给出了专业而细致的建议。他告诉我,虽然我目前的情况不能完全控制,但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必要的检查,我可以逐步改善身体状况。我心中的焦虑和不安渐渐消散,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了饮食,减少了米饭的摄入,增加了蔬菜的摄入量。虽然一开始有些不习惯,但我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在饮食调整的同时,医生还提醒我要避免甜食、稀饭和面食,这让我对糖尿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我无法完全康复,但我知道,只要我坚持下去,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每当我想起医生***的鼓励和指导,心中就充满了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健康、快乐。

  • 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内分泌科的医生。虽然从未见过面,但我知道,这位医生将为我解答困扰已久的疑问。

    医生的热情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确诊二型糖尿病三个月,以及服用二甲双胍恩格烈静片的情况。

    我告诉他,最近感觉尿量变少了,担心是不是药物的原因。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种药物不会导致尿量变少,同时提醒我,服用恩格烈静片需要大量饮水。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增加了一天的饮水量,但尿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生告诉我,这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些隐性的失水。

    我还提到,餐后血糖的回落较慢,担心是否需要换药。医生告诉我,餐后血糖控制在9左右是可以的,但如果回落较慢,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改变服药方式。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建议让我感到十分安心。他不仅为我解答了疑问,还为我制定了详细的饮食和服药计划。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血糖也得到了控制。虽然只是线上问诊,但我却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

  •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一个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患者,坐在电脑前,心中充满了焦虑。去年,我的胆管手术前血糖就偏高,手术后更是雪上加霜,4个多月的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然而最近半个多月,血糖又攀升至高位。

    我鼓起勇气,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耐心倾听我的诉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医生***告诉我,我的餐后血糖升高是主要问题,需要控制饮食,并建议我继续注射胰岛素或尝试口服降糖药。在询问了我对药物的反应后,他推荐了一种名为达格列净的口服降糖药,并告诉我这是进口药,但国产的也有同类药物恩格列净可供选择。

    医生***还提醒我,中成药的降糖作用往往比较弱,不建议我尝试。在得知我对“糖乐片”和“草本的祖医堂产品”的担忧后,他耐心解释了药物的作用原理,并建议我选择不刺激胃的药物。

    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和需求后,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告诉我进口药物和国产药物都可以选择。在收到医生的处方后,我感到无比安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和高效,也让我对医生***的医术和品质深感敬佩。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拾健康的生活。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2024年8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二,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处理工作。突然,我收到了一条来自互联网医院的健康提醒,让我对最近的血糖水平产生了关注。

    我回忆起最近的一次体检,当时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医生的建议让我意识到,尽管目前没有问题,但保持警惕和定期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咨询一位内分泌科的专家。在简单的注册和填写信息后,我很快就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建立了联系。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详细描述了我的情况:身高178cm,体重76kg,平时不运动,没有家族病史。医生耐心地倾听了我的描述,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虽然我的血糖目前正常,但考虑到我的体型和生活方式,建议我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评估我的健康状况。

    医生的话语让我感到温暖,他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还鼓励我正确看待糖尿病,强调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感到非常敬佩。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定期进行血糖监测。虽然过程有些艰难,但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身体更加健康,心情也更加舒畅。

    这段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高效。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与医生沟通,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感谢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在健康问题上有了更多的信心。

  • 那是一个平凡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温馨的客厅里。我,小陈,像往常一样,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早餐。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宁静,是妈妈的电话。'小陈啊,你最近感觉怎么样?'妈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担忧。

    我告诉妈妈我最近血糖有些偏高,空腹血糖最高达到了10.35,糖化血红蛋白也一度高达9.3。医生建议我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来调整,但我还是有些担心会有并发症。

    妈妈听后安慰我,说现在很多医院都提供了线上问诊服务,可以随时咨询医生。于是,她帮我预约了内分泌科的线上问诊。

    医生***的态度和蔼可亲,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日常饮食情况。他告诉我,虽然我的血糖有些高,但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每天早上,我都会在跑步机上跑上半小时,晚上则坚持做瑜伽。饮食上,我尽量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减少油腻和高热量的摄入。

    一周后,我再次进行了血糖检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已经降到了8.5,糖化血红蛋白也下降到了7.1。看到这个结果,我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医生***告诉我,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说明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需要继续坚持。他建议我明天去做个肝肾功能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身体状况。

    如今,我已经坚持了两个月,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我知道,这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我自己的努力。在这里,我想对所有关心我的人说一声谢谢,是你们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生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