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麻醉中的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

麻醉中的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
发表人:王泓源

麻醉主要是涉及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经过注射进入体内或是直肠注射使之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消除患者意识,全身无疼痛感的环节。这种麻醉方式是常说的“睡眠状态”,特征是患者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无法体验疼痛。普遍用到的全麻方式是气管插管全麻,这种方式所拥有的特点是采用静脉血管麻药或是吸进麻药然后导致产生全麻的作用。

 

 

气管插管全麻的环节。这个环节涉及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觉醒。麻醉诱导是指从冷静转变为睡眠状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开放静脉通道(即针刺输液),麻醉医生接受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视,口罩吸收氧气。然后,麻醉医生可以开始引导麻醉。麻醉医生给患者静脉注射全麻醉药,吸入麻醉气体,患者给药3~5分钟后意识消失,从冷静中进入睡眠状态。

 

在全麻状态下,由于无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失去呼吸力,自主呼吸通常消失,因此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后,麻醉医生进行管道插入操作,在喉镜等管道插入器械的辅助下,经过管道插入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管道的另一端连接麻醉机,麻醉机经过管道输送氧气,帮助患者呼吸。

 

随后患者就会进入麻醉维持状态,我们麻醉医生经过麻醉机给患者继续吸入麻醉气体,或经过静脉通道继续输入麻醉药物,使患者继续麻醉。这个时候可以开始手术了。整个麻醉过程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取决于手术的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麻醉维持时间长,手术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短。手术顺利结束时,麻醉医生停止使用麻醉药物,患者进入麻醉觉醒期。

 

随着患者体内麻醉药的代谢排放,麻醉药的浓度逐渐下降。麻醉药物体内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以恢复自主呼吸,意识清晰,麻醉医生拔除气管导管,继续给患者口罩吸氧,吸收口腔分泌物。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意识完全清晰,辩解能力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时,达到麻醉醒离房间的标准,可以回到病房。

 

 

全身麻醉并非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风。有些时间短,伤害性刺激小,简单的手术操作和检查操作,就不需要进行这一项操作。

 

2.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利用局部麻醉药物,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在相应的部位注射脊神经、神经丛和神经干燥以及更细的周围神经末梢,暂时失去身体的某个部位。局部麻醉的特点是麻醉局限于身体“局部”,患者意识清晰。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椎管内麻醉也叫作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

 

椎管内麻醉,通称“半麻醉”;麻醉医生的操作地点是患者的后背,操作后患者就会感到下半身麻木,疼痛和触觉消失。

 

神经阻滞这种方法是将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射到身体的某一神经干燥(丛)处,从而导致这一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

 

区域阻滞与神经阻滞不同,他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需要手术的那一部位的周围,达到麻醉的目的。

 

局部浸润麻醉又同上边两种个方式也不相同,他是将局部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使麻醉药物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手术区域的各层组织。表面麻醉为了使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物喷雾或涂抹在黏膜、结膜等表面产生麻醉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一、区域阻滞:

     

    局麻是局部麻醉的一种,即在手术区周围和底部注射局麻,阻断神经干和神经末梢进入手术区。可以用环状注射或用环状注射将切除的组织包裹起来。采用局部浸润法和局部浸润法操作要点相同。其优势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合门诊小手术治疗,也适合体弱多病、年老体弱的病人。

     

     

    二、静脉局麻:

     

    (1)定义:

     

    下肢止血带近端的止血带,通过在下肢远端注射局麻药来阻断,称为静脉局麻。适用于止血带可以安全放置的肢体远端手术,止血带有限,手术时间一般为1~2小时。若伴有严重肢体缺血性血管病变则不宜选用此法。下肢主要用于足部和小腿的手术,小腿止血带应放置在腓骨颈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

     

    (2)说明:

     

    其主要并发症是松弛止血带或漏气导致大量局麻药物进入全身循环而引起的毒性反应。

     

    因此要注意:

     

    ①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和充气装置,校准压力表;

    ②充气时的压力至少达到该侧的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对压力表进行严密监控;

    ③止血带注药后20分钟内不应松弛,松弛时最好采用间歇放气的方法,并观察病人神志状态。

     

    三、神经和神经丛的阻滞作用

     

     

    颈丛阻滞浅颈丛阻滞可用于浅锁骨上颈手术,而深颈手术仍需深颈丛阻滞,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但由于颈部还有四对脑神经,单独颈丛阻滞效果不好,可以用辅助药物止痛。

     

    臂丛神经阻滞可分为以下五臂丛,分别为1.颈臂丛;2.肌间沟;3.锁骨上臂丛;4.锁骨下臂丛;5.腋臂丛神经阻滞和颈神经阻滞。

     

    这几种臂丛入路阻滞的手术效果因解剖方法各有不同,上肢各部位神经支配程度不同。因此,应根据手术部位的神经支配选择最合适的阻断途径。

     

    上肢神经阻滞主要适用于前臂或手部手术,也可用作治疗手段。主要有正中神经阻滞,尺神经阻滞,桡神经阻滞,可在肘部或腕部阻滞,如行手指手术,还可进行指间神经阻滞。

     

    下肢神经阻滞全下肢麻醉需要同时对腰骶丛进行阻滞。由于需要多次注射,而且操作不方便,因此不适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在椎管内麻醉要求限制或禁忌较多的情况下,可采用腰骶神经丛阻滞。此外,腰骶神经丛阻滞也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一种辅助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麻醉后为什么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患者会问麻醉师这个问题。事实上,除了全麻以外,大多数麻醉不会影响意识,病人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被麻醉区)并不是没有感觉,病人有了触觉和压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师通常会给病人适当的药物让其安静的睡觉,不必担心。这种感觉仍然存在,但温度感觉和疼痛感觉已经消失。

     

     

    第二、为什么手术后要进入麻醉恢复室?

     

    无论手术还是麻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尤其对于术前状态较差,已经进行过全身麻醉或大手术的患者。麻醉未醒,呼吸循环不稳定,需要持续监护的患者,应送到麻醉康复室。麻醉恢复室配备专职医护人员,设备齐全,能够实施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抢救,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和麻醉后的不稳定期,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

     

    第三、为什么术后病人不睡觉不吃饭?

     

     

    麻醉后就跟飞机降落一样。虽然飞机降落顺利,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测试,以确保一些小的、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不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运行。手术麻醉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可能会有残余麻醉作用、特殊手术部位、严重手术损伤等原因影响术后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甚至意识。

     

    因此,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特殊护理,并由专业医护人员继续观察后才能送回病房;有些直接送回病房的病人比较简单,但也需要心电图监测,家属和护理人员会继续观察。观察内容包括无法入睡以避免呼吸抑制和意识丧失;观察胃肠功能恢复中是否有恶心呕吐现象;观察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稳定性,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安全的恢复,所以一定要严格听医生的话。

     

    一般要求术后睡眠2小时,戒酒6小时。胃肠手术禁食水的时间会更长,这需要另一种解释。

     

    第四、术后止痛是否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麻醉医师可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法,既不增加伤口感染率,也不影响切口边缘组织的生长。有助改善睡眠,提高术后免疫功能,帮助病人咳嗽咳痰,早睡早起等。这样可加速术后康复,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麻醉前准备

     

    1、掌握病情。

    2、患者体格和精神准备。

    3、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与检查。

     

     

    二、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缓解精神紧张和恐惧,达到手术前的睡眠或困倦状态;

    (2)控制不良反应,减少基础代谢,减少氧消耗,减少腺体分泌,有利于麻醉诱导;

    (3)提高痛阈,减少麻醉药用量;

    (4)抵抗麻醉剂的副作用,降低麻醉剂的毒副作用。

     

    2、麻醉前常用药物

     

    (1)镇静安定类:麻醉前常规用药,可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反应,并具有催眠、中枢性肌肉松弛、顺行性遗忘作用,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常见的有安定,异丙嗪,氯丙嗪等。

     

    (2)催眠药:主要为巴比妥类药,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常用于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常用的药有苯已比妥(鲁米那)

     

    (3)麻醉性镇痛药:具有提高痛阈、增强麻醉性镇痛作用、术前缓解各种疼痛、稳定情绪、减轻恐惧、镇静睡眠等作用。常用药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和镇痛新等。

     

    (4)抗胆碱药物:可抑制气道腺体分泌,保持气道通畅,并能抵抗吗啡引起的呼吸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常用药有阿托品、东莨若碱。

     

    (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稳定血流动力学是手术中重要的麻醉管理之一。麻醉前给药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

     

    (6)防治恶心、呕吐药:甲氧氯普胺(胃复胺)、阿托品。

     

    (7)误吸及其有害药物的预防:误吸是手术中最有害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误吸性肺炎综合征。误吸量和胃液酸度的大小决定了度。常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8)特殊用药:根据术前不同的病情需要使用相应的药物。

     

     

    3、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麻醉方法确定用药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和时间。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剂是局部麻醉剂,它能暂时阻断特定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其相应部位受这些神经支配而产生局部麻醉剂。

     

    局部麻醉具有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的优点。不仅能有效阻滞疼痛,还能完美阻滞各种不良神经反射,对预防手术创伤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

     

    (1)常用局麻药

    • 普鲁卡因
    • 丁卡因
    • 利多卡因
    • 布比卡因

     

    (2)局部麻醉的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 表面麻醉
    • 局部浸润麻醉
    • 区域阻滞麻醉
    • 神经阻滞麻醉

     

    (3)局麻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局麻药虽注射于局部组织,但吸收进入血液后同样会出现某些全身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达到极严重的程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局部麻醉可以暂时阻断一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其相应的部位受到这些神经的支配,从而产生麻醉效果。该方法可用于某些表浅、局限小的手术,而根据该方法,病人受生理干扰较小,且成本低,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局麻药中毒在临床上也并非罕见,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惊厥,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应引起高度重视。

     

    局部麻药中毒,有什么表现?

     

    局部麻药毒性反应症状,多在早期有一些症状,如嗜睡,烦躁,多语及兴奋等。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头痛、眩晕、口舌麻木、耳鸣等症状,这可通过病人的主诉来发现。

     

     

    另外,病人出现的一些症状,如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脉搏加快,这些都可以用仪器监测到,并能在早期发现。

     

    此外,部分病人在局部注射小剂量麻醉药后,意识完全丧失,这可能是由于小剂量麻醉药进入中枢神经后,引起大脑皮层功能抑制所致。此时药物浓度仍较低,不足以引起明显的抽搐。

     

    如果上述情况没有及时发现或引起重视,反而会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必然会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很多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神志不清,面部肌肉痉挛,以及定向障碍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全身抽搐,甚至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些局麻药物时,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变化和精神状态,以及各种监测仪器的变化。

     

    若发现病人有明显异常症状或生命指标改变,应先想到局麻可能中毒,此时必须及时终止手术,做好积极抢救准备。

     

    局部麻毒,如何防治?

     

    第一,我们在麻醉前应全面了解病人的病理生理状况,评估病人对麻醉的耐受程度,根据病人的体格、体重准确计算局麻剂量。

     

    多局麻联合使用时,浓度、剂量应相对降低,对年老体弱者更应限制使用。此外,对于血运丰富的局部组织应用局麻时,还应控制其用量,还有在首次大剂量应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时,即使病人有疼痛,也不能立即加用局麻,应适当延长时间或辅助其他麻醉方法或药物。

     

    第二,局麻注射前反复吸入注射器的针芯,在没有回血的情况下注射,可以避免注射时血管内发生中毒反应。另外注射速度宜慢,尤其是在血运丰富的部位,记得在注射时询问病人是否不舒服,并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

     

    第三,使用高浓度局麻或高毒性药物时,加适量肾上腺素可延缓药物吸收,降低毒性反应的发生。然而,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年老病人以及指尖手术的局麻药物中都忌用肾上腺素。

     

    最终,麻醉前常规给予巴比妥类药物和安定类药物,可减轻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紧张和恐惧,防止局麻中毒,但在临床应用时,起始剂量不可过大。

  • 什么是无痛?

     

    现在常用的无痛方法有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经食道心脏超声、无痛支气管镜及无痛人流、上环、取环等。所谓“无痛”,实际上是一种全麻,即麻醉医生使用镇静、镇痛的药物,使病人意识消失,对疼痛等刺激不敏感,从而在舒适、放松、安静的状态,甚至在梦境中接受原本令人恐惧和痛苦的检查、治疗,也使医生能更专心、更顺利地对病人实施手术。

     

    无痛化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医患双方的舒适度,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操作的安全性。

     

     

    哪些人适合“无痛苦”?

     

    现在无痛技术有这么大的优势,每个患者都能无条件享受吗?回答是不会。无痛技术不只是让病人入睡,其治疗过程也绝非像“打一针”那样简单,它需要麻醉医生根据病人的前病史和目前的身体状况,结合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麻醉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按需补充麻药,确保病人在手术结束前仍处于无痛状态,同时还要保证病人在手术结束后能顺利苏醒恢复。

     

    所以,为了医疗安全,一些病人不适合采用无痛技术,包括严重冠心病、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期、近期脑梗、严重肥胖、消化道大出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如果病人对无痛检查或治疗有计划,可以提前到麻醉门诊进行评估,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或特殊准备。

     

    用药注意事项

     

    长期服用口服药物治疗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病人,麻醉当天可能需要继续服药的,应按麻醉医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极少量的水送服药物,即“不吃不喝”。此外,麻醉前病人不宜浓妆艳抹和涂口红和指甲油,因为这会影响医生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对病人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无痛”之后怎么办?

     

    现在大部分进行无痛检查和治疗的病人都是门诊非住院病人,在麻醉结束后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和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经麻醉医师判断达到出院标准后,在家属的陪同下,可以出院。麻醉剂使用后至少要间隔2小时以上才能进食。病人麻醉后当天不宜驾驶机动车,从事高空作业及复杂机械作业,其危险性不亚于“酒驾”、“醉驾”。此外,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也不宜签署,以免造成决策失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麻醉剂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剂、局部神经麻醉剂、椎管内麻醉剂和全身麻醉剂。复合型麻醉,是指两种麻醉药同时或连续使用,以满足患者麻醉和手术需要。复式麻醉的优点,是可以将两种麻醉药的优点集中,扬长避短,则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同时还能减少各种方式的麻醉药的用量,并减少相应的副作用。复合麻醉,主要是全麻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和全麻复合椎管内麻醉。

     

     

    在临床上一般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相应情况,决定将哪两种麻醉方法联合使用。如果有些人不能完全耐受全麻,这时可采用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配合全身麻醉,不仅可以减少麻醉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即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能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经济成本。

     

    复式麻醉是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优点是有些手术镇静镇痛,复式麻醉镇痛力度要大一些,将镇痛药放在首位。但是有时候镇痛效果不太好,需要使用镇静药。

    复合麻醉的主要用途如下

    镇痛:镇痛药有多种;

     

    镇静:病人在手术中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这种方式手术时间长,且会受到病人的年龄及体重、体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不同的药物,以达到在手术完成的同时,能以最短的时间恢复正常的感觉或知觉。

     

    复式麻醉剂深度变浅是怎么回事?

    麻醉剂需要一定的深度控制,在以前,是通过病人的血压、心率、心电图,以及肢体刺激下的一种反射,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随著科技的发展,如今许多医疗专用设备都可以进行麻醉深度控制。浅化与深化是一个相对概念,浅化是指单位时间内给药,血药浓度峰值下降,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药通过静脉循环进入人体后,随着循环的进行,血药浓度逐渐降低,要不断去补。过长的间隔,或过慢的间隔,一定会使浓度降低,血药浓度降低,复合麻醉的深度也会变浅。

     

    混合麻醉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优点,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理功能的稳定,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使手术适应于术后镇痛的需要。它的使用原则是:①合理用药,②优化组合用药,③正确判断麻醉深度,④加强麻醉期管理,⑤坚持个性化原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全麻是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使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意识丧失,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全麻药物可分为静脉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复合麻醉三种,三种麻醉均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其中以依托咪酯、丙泊酚为主的静脉麻醉剂通过静脉输液部位直接注射血管,随着血流向脑组织扩散,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另一种是吸入式麻醉剂,通过吸入扩散到大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有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和安氟醚。但是目前吸入麻醉剂一般是在给予静脉麻醉剂后,病人已处于麻醉状态,再通过吸入给予吸入麻醉剂来维持麻醉。

     

    对临床上数量较少的病人也可采用吸入麻醉剂进行麻醉诱导,但吸入麻醉剂由于具有刺激性,目前仅有七氟醚可用于吸入诱导,给病人吸入高浓度七氟醚后20秒至1分钟患者即会失去意识。

     

     

    若采用静脉麻醉,则可采用静脉输液的方法,将麻醉药物注入体内循环,以达到麻醉目的,其优点是手术时间短,起效快,术后病人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自我意识,可用于短期手术及检查。

     

    在全麻药中,病人从清醒到麻醉的时间是很短的。也就是说,通过静脉给患者注射全麻药物后,半分钟至一分钟内患者意识就会消失,不会有特殊感觉。举例来说,无痛人流或无痛胃肠镜患者,他们醒来后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觉得更舒服。全麻对患者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之一。

     

     

    全麻与死亡的感觉是不同的,在死后,身体各个细胞的神经完全停止运转,没有感觉,而全身麻醉与睡眠的感觉差不多,脑细胞的一部分仍然处于某种兴奋状态,就像做梦一样,如果所有的脑细胞都停止运转,那就说明身体已经死亡了,所以全麻并不能使所有的大脑皮层都停止工作,或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许多人都想知道麻醉剂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其实全麻不应该说“危害”,全麻后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反流和误吸,呼吸道阻塞,通气量不足,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不齐,高热,抽搐,惊厥等。就目前来说,并发症基本都是医生的失误导致的,一般情况下麻药是没有副作用的。

  •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麻醉药使用前的心理危机有什么原因?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品心理危机的危害有哪些?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外科病人麻醉前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危害有哪些?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麻醉药使用前的心理危机有什么原因?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品心理危机的危害有哪些?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世界上喝酒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喝酒全凭真爱,以“喝酒一时爽,一直喝一直爽”为座右铭,一顿不喝就馋得慌。

    第二种人觉得“小酌怡情”,偶尔来一杯,微醺里自带一种惬意。

    第三种人喝酒多半是迫于场合:谈事情之前约一杯,谈事情的时候要喝一杯,谈成之后还要来杯庆祝酒……

     

    喝酒之后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喝完会有“再来一杯”的冲动?

     

     

    熊小知列举酒精的几大罪证,让你看清一杯酒到底对你的身体做了什么。

     

    救命!酒精篡改了我的记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所所长谢丽·伯格带领的研究小组,给小鼠注射乙醇,并检测了其体内化学变化。

     

     

    酒精在神经元中的一种合成酶作用下导致的组蛋白乙酰化,能促进3613个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参与多项神经系统的任务,包括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学习和记忆。

     

    这其中,就包含了与饮酒行为相关的基因,例如与使用酒精和上瘾相关的基因。

     

    新研究首次证实,酒精代谢物能影响大脑海马体中神经元的表观遗传,直接篡改记忆,导致酒精成瘾。实验同时也发现,小鼠在受到一定的酒精刺激后,更喜欢有酒精的环境。

     

    该研究团队在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就曾指出,神经元中的这种酶还能促进海马体中和酒精相关的空间记忆的形成(协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酒精依赖患者长啥样?

     

    很多人不把酒精成瘾当回事儿,觉得自己只是“有点爱喝酒而已”。酒精依赖的人到底有什么表现?

     

     

    1. 对酒的强烈渴望或冲动。
    2. 对饮酒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
    3. 当饮酒被终止或减少时出现生理戒断症状(酗酒者不喝酒,可能会出现手抖、抑郁、失眠等症状)。
    4. 因饮酒而逐渐忽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
    5. 对酒的耐受量增加,固执饮酒不顾明显的危险后果。

     

    以上表现中,如果符合三条以上,说明已产生酒精依赖。

     

    当一杯酒进入身体后……

     

    酒精进入人体后,并不像传说中的“酒肉穿肠过”那样简单,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

     

     

    进入胃和小肠

     

    酒精进入人体后,大约20%在胃内被吸收。在胃里,酒精可能会出现2种情况:

    • 空腹时吸收快,胃内有食物时吸收慢
    • 胃内酒精浓度低时吸收快,浓度过高,胃黏膜遭到破坏,吸收慢

     

    其余的80%会进入小肠,过量的酒精也会损伤肠黏膜,影响小肠对维生素B1等营养素的吸收。

     

    进入血液

     

    饮酒后1~1.5小时酒精浓度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时,你开始兴奋。

    达到0.1%时,你会失去自控能力,可能会大吵大闹,说话含糊,走路不稳。

    达到0.2%时,你会酩酊大醉。

    达到0.3%时,你会醉成“一摊烂泥”。

    达到0.4%时,你可能会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危及生命。

     

     

    随血液进入各器官

     

    进入血液的酒精会跟随体内的水分一起被分配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例如,饮酒几分钟后酒精就已进入大脑。因此,当你空腹或快速喝酒超过肝脏处理负荷时,大脑会受到高浓度酒精刺激,更容易醉酒。

     

    最后在肝脏被代谢

     

    90%以上的酒精在肝脏代谢,肝脏内的氧化酶以每小时处理6~7克的速度把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

     

    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会让肝脏组织因缺氧而坏死;长期大量饮酒,会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等。

     

    喝酒有200多种“后遗症”

     

    据统计,饮酒与200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喝酒可能会引发这些身体“后遗症”↓

     

    癌症

     

    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推出的第三版《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全球报告》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酒与6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即便少量饮酒或酒精饮料,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

     

    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心脏中心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酒会增加房颤风险。

     

    房颤患者每周饮用7~10杯含酒精饮料,会导致房颤风险增加10%,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5%,饮酒后2小时内死亡风险增加2倍。

     

    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更容易诱发房颤。

     

    肝损伤

     

    长期过量饮酒与脂肪肝、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肝硬化死亡中,约10%由酒精中毒引起。

     

    《2018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警告:中国酒精性肝病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消化系统损伤

     

    大量饮酒还会刺激胰腺,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胃溃疡及胃癌发生风险也会增高。

     

    肌肉“变”肥肉

     

    • 脂肪变多:酒精进入人体后,肝脏会优先分解它们,同时吸收的其他能量就被搁置了。这些多余的能量只好变为脂肪。
    • 肌肉变少:酒精会让生成肌肉必不可少的睾酮分泌减少。喝酒后,肾上腺会分泌可的松,这种激素会让肌肉力量变弱。

     

     

    出现情绪问题

     

    大量饮酒会消耗身体所储存的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因为酒精在肝脏中的代谢需要它们的帮助。

     

    并且,长期大量饮酒会让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带来情绪不稳、精神不济等问题。

     

    还有饮酒后皮肤变差、食欲变差等,对孕妇和儿童青少年来说,饮酒(即使是少量)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教你几招,避开酒精伤害

     

    说一个能完全避免酒精伤害的办法:不喝酒。

     

    但对很多人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喝酒无法避免,这时候就需要对饮酒做一些限制。

     

    1 推荐饮酒量:0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一项研究指出,酒,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滴酒不沾。

     

    如果实在免不了应酬,《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女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和15克。换算成各种酒类:

     

    • 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是啤酒100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1两半、52度白酒1两;
    • 女性:啤酒700毫升、葡萄酒200毫升、38度白酒1两、52度白酒6钱。

     

    但要注意,这只是相对“不那么危险”的剂量,饮酒没有“安全值”。

     

     

    2 喝酒前吃点东西

     

    这样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延缓酒精的吸收,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可选择的食物有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3 选低度酒,小口慢喝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

     

    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

     

    4 不要多种酒混着喝

     

    各种酒混在一起喝,会让人不自觉地饮酒过量。

     

    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更容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以及其他中毒症状,对人体伤害更大。

     

    5 喝酒间隙多喝水

     

    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轻肝脏负担。

     

    6 别轻易劝酒

     

    感情深不深,不需要“一口闷”来证明,一些奇葩的劝酒风俗是时候淘汰了。

     

    下次喝酒前记得想想:

    酒精带来的快乐是一时的,但还有200多种“后遗症”在等着你。喝酒伤身、劝酒伤人,为了彼此的健康,别犹豫,把酒戒了吧。

  • 最近茅台酒频频上热搜,要么是股价涨了,要么是市值有了新突破。可不论茅台的股价和市值如何变化,对爱喝酒的人来说,茅台始终是他们的最爱。虽然一瓶要几千块,但那份回味悠长且甘甜的口感,一口便让人醉入梦乡。可为啥有的人还没喝,就醉了呢?

     


    Dr.京作证:他们不是演员,他们是真醉了。因为真的有一些人的醉酒是被迫的。每当被质疑是否饮酒时,他们会说:我真没喝酒,但是我真的醉酒了!

     

    怎样做到“没喝酒也会醉“?

     

    人没喝酒会醉吗?答案是会的!热播的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 15 季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病例。


    一个老师出现了醉酒表现后伤了学生和自己,在医院治疗过程中也确实检查出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高。但该男子在清醒后却矢口否认自己有饮酒,其家人朋友也担保他从来不喝酒,于是在经过仔细的讨论后发现:

     

    图源:《实习医生格蕾》影视截图

     

    所以人家的啤酒肚是真的,这是肚子自己酿的,Dr.京根本没办法指责他为了酒连健康都不要了。

     

    “自酿自喝“的自动酿酒综合征

     

    这种疾病叫做自动酿酒综合征,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从后面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发生的机制是消化系统中的内源性发酵产生了酒精。


    自动酿酒综合征是十分罕见的,罕见到古今中外报道的案例屈指可数,毕竟喝酒的不稀奇,酿酒的也不稀奇,在肚子里“自酿自喝”的才稀奇。


    患者一般都是吃下富含淀粉食物后,就会出现醉酒的表现,如果此时检查血液中酒精,其含量甚至超酒驾的数倍。由于病例太少,研究只是推测肠道菌群的发酵导致酒精的产生。去年我国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上的一个病例,让 Dr.京更近距离地了解了啥是真正的[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图源:Science 官网

     

    一个声称不喝酒但一直醉酒十几年的男子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医生先对他进行了持续的监控以证明未饮酒,然后实打实在血液中检测到了很高的酒精浓度。更奇怪的是,甚至他在喝可乐后也会出现醉酒的表现。


    当他吃完一顿不含酒精,但含高碳水的饭后,他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可以和喝了15小杯 40%酒精的威士忌后媲美。见多识广的医生们诊断出了该男子确实是患了自动酿酒综合征。


    之后通过对他的粪便中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在出现醉酒现象时,其粪便样本中 18.8% 的细菌都是克雷伯氏肺炎菌,接近正常值的 1000 倍,在培养基中也确实发现了该细菌会产生酒精。虽然后续的抗生素治疗和改变饮食改善了这名男子的自发醉酒现象,但因为长年以来的醉酒现象,他的肝脏已经出现了损伤。

     

     

    所以,Dr.京 觉得啊,羡慕人家肚子可以产酒的饮酒爱好者们可以冷静一下,无论是买来喝的,还是自动酿酒综合征产生的,任何饮酒都会引起短期和长期的健康风险。

     

    一滴酒都不要喝

     

    在当今社会中,酒和含酒精饮料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组成部分,饮酒对健康或社会造成的损害往往都被忽视了。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 15 至 49 岁的人群中,酒精更是导致过早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危险因素,占该年龄组所有死亡人数的10%,也就是说该年龄段内,每 10 个死亡里就有一个是喝酒导致的。


    为啥喝酒会导致如此多的死亡呢?因为喝酒带来的健康风险太多:

     

    • 消化系统:比较为人所知的就是酒精肝了,即酒精性肝病。在 5 年以上饮酒史的大量饮酒者中,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分别高达 50%、10%和10%。 

    • 心血管系统:酒精对心血管也是有毒性作用的,过量饮酒会导致冠心病死亡、高血压发生的风险增大,也容易患酒精导致的心肌病。 

    • 肿瘤: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组织归为一级致癌物,口腔、咽喉、食道、肝脏等多处的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饮酒有关系。

     

    Dr.京还是建议大家:不饮酒的请保持;有饮酒习惯的请为了身体健康尽快戒酒,或上京东健康咨询专业医生,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将饮酒量限定在医生推荐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Cohen J . Microbe that got man drunk could help explain common liver disease[J]. Science, 2019.

    2.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The Lancet. 2018.

     

    作者 | Dr.京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