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胖人多因痰致病,这个方子是治痰的基础方!

胖人多因痰致病,这个方子是治痰的基础方!
发表人:医者荣耀

如今的生活已不再像以前食不果腹,或者只是追求温饱那样简单了,酒足饭饱是常态,尤其晚上还时不时地去宵夜,肥甘厚腻的东西吃多了,加上平时又缺乏运动,长胖又成了常态,放在现代来说就是三高,以前这类人叫做膏粱之人。中医上还有句话叫做胖人多痰,痰在体内待久了,它既可以是病理产物,又会变成病因,造成其他的疾病。

 

 

每个典型的病,都有它相应的方子进行治疗。《医方集解》记载:“治痰通用二陈。”意思就是说因痰而致的病症都可以用二陈汤来治疗。名医盛文纪就曾治疗过这样一例疾病。

 

吴地有一位训导,突然觉得头疼,而且有发热恶寒的症状,最开始当做外感病治疗,后来又有医生把此病当做风邪侵袭治疗,有热便退热,见病人头痛便止痛,但症状不轻反而加重,后来又换了个医生,把此病当做气虚治疗,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到了人事不省、饮食不进的地步。后经人介绍找到了盛文纪。

 

盛文纪到后诊察了一番,然后又了解了生病以来的诊疗经过后对其家人说道:“病人几次差点因为误治而丢掉性命啊。他的病症原本是因为‘痰裹食’而发,之前的医生并没有追寻疾病发作的病因,都是见热退热,见痛止痛,差点酿成了大错,应当先去其滞。”于是便开了二陈汤,并加了一味大黄。叫病人的家属,赶快去抓药煎药,让人连续给他喂药直到晚上。

 

到了晚上病人左眼略微动了动,这说明病人郁滞的肝气略微疏散了些,只要病人大泄便有生还的可能。到了半夜时分,病人腹中突然出现了肠鸣声,左眼果然睁开了,后来病人又泄了许多污秽物,有的就像卵状物,用竹刀剖开卵状物,即可看见里面的东西是痰包裹的面食。由此可见病人的种种症状都是因为痰裹食所导致的,如果不细心追究病因的话,根本没法知道病人的真正病因。排完后,病人便感觉浑身轻松,感觉身上的郁结之气已经疏散,身体内的津液也得以流通。没过多久就想吃东西。

 

 

这一病例在当时许多医者中流传,每逢遇到盛文纪便问他是如何得知训导此次患病是因为“痰裹食”。盛文纪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到:“训导是北方人,长期居住在吴地,北方人喜欢饮酒吃面食,吴地的潮湿气候和长期饮酒均能助湿,湿能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脾土一亏,则百病交作,有这样的病便需要服用这样的药,还有什么值得疑问的。”问的人每每听后,便对盛文纪赞赏有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出现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时,便很容易形成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也被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所导致。俗语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足见痰湿难以调养,但其实只要用对方法,并长期坚持调和湿气,也可以达到去痰去湿的目的。那么,改善痰湿体质有哪些方法呢?这6大妙招,只要长期坚持其中一二,便会奏效。

     

     

    痰湿体质的患者一般比较难耐炎热,如果平时出汗比较多,一定要及时补水,可以缓解体内的燥热之感。同时,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喝冷水,否则会给人体脾胃带来较大负担,影响其脏腑功能的运转,从而会加剧痰湿症状。

     

    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蔬菜、水果类食物,可以很好地预防痰湿体质,同时也可以缓解痰湿症状。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食物,痰湿体质的患者不妨多吃一点。此外,痰湿体质的患者不要吃过甜或是过于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大对人体脾胃的损伤,尤其是夏季人们喜爱吃冷饮,这一类食物进入体内后易化为痰湿,还是少吃为妙。

     

     

    居住的环境过于潮湿,容易造成湿邪侵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已经患有痰湿体质的患者,更应避开潮湿的居住环境,需要保持空气的流通,否则会加重病情。同时,长期居住于潮湿的环境,还易诱发各种疾病,如风湿病和关节炎症。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改善,平时不要长时间待在房间中,要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以免空气中的湿气加重,要做好除湿的工作。

     

    平日阴干的衣物,容易滋生各种霉菌、病毒等微生物,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长期穿着这种衣服不仅会诱发各种疾病,更会加重患者的痰湿体质。比如因淋雨没有晒干的衣服、阴雨天清洗没有干透的衣物、被子床单未定期换洗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导致衣物中的湿气顺着皮肤进入人体,不但容易感冒,还会加重痰湿。

     

     

    痰湿体质的患者,体型一般都比较肥胖,因此经常感到身重和疲倦,也更加不爱运动。然而越是不动,身体就会越懒,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越是痰湿体质的患者,越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活动量逐渐增加,疏松的皮肉才会逐渐变得结实,不仅可以改善肥胖的体型,还可以调理体内的痰湿。

     

    “痰湿”本就是中医专用术语,因而我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整理了很多具有祛痰除湿的药材,比如常见的白术、附子、黄岑、半夏等。同时,我国中医认为,痰湿体质的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而需要多注重调补脾肺肾三脏,还需查明病因。若因脾不健运,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因肺失宣降,可选二陈汤;若肾虚不能制水,可选金匮肾气丸。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 按:痰湿体质非常常见,主要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之后,很多人各种饭局不断,长期饮食肥腻甜食过多,胃肠化生痰湿,或者痰湿无法正常代谢排出,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痰湿的根源也在脾胃及阳气,今天,郑医生带大家一起了解相关知识。

     

     

    一、患者问:痰湿常见有哪些表现?痰湿是怎么形成的?

     

    郑医生答:痰湿多见于肥胖人群,常表现为腹部肥满、皮肤油腻、大便粘滞、口中粘滞、容易犯困、嗜睡懒动、身重、胸闷痰多、舌苔白腻等症状;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因此要养生调养,才能防范于未然。

     

    如果居住环境潮湿,或是饮食不节制,常饮生冷肥腻、饮酒过多等,容易损伤人体的脾胃和阳气,进而导致痰湿的产生。

     

     


    二、患者问:为什么说“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郑医生答:第一,痰影响人体的气血运畅,所谓痰阻胃肠,阻碍气血经络,会出现四肢麻木、胸闷、腹胀、恶心、反胃等问题。

     

    第二,痰能影响水液代谢,痰湿体质的人,多会出现皮肤松软、臃肿、腹胀等问题,是因为痰饮、痰湿、水湿停留在人体的皮肤、脏腑之间,导致出现的症状。

     

    第三,痰容易蒙蔽心窍,痰是浊物,而心神清灵,如果痰浊蒙蔽心窍,便会出现胸闷头晕、精神不振、心烦失眠、甚至心神错乱等问题。

     

    第四,痰可以跟火、瘀、湿等夹杂存在,这些致病因素,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发病,便表现为该部位的症状,变化多端,病症也错综复杂。

     

     

     

    三、患者问:常说“脾为生痰之源”,中医如何解释?

     

    郑医生答:痰湿多数是因为脾胃亏虚,或者饮食不当造成,脾胃的运化不好,湿阻胃肠化生痰饮,形成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日积月累形成痰湿体质。

     

    过度的饮食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也是导致痰湿的原因之一,比如油脂类、奶类、酒类、生冷饮食、蔬菜水果、糖类饮料摄入过多,这些容易阻碍体内的正常的津液输布,妨碍脾胃功能,所以会导致痰湿,这种体质的人,也经常会伴有身体困重、小便混浊、皮肤油腻、身体肥胖、胸闷咳痰、大便粘滞。

     

    因此,保持健壮的脾胃,使饮食水谷能够正常运化,杜绝痰湿化生的根源,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体内的水湿的排泄,以防止痰湿形成。

     

    平常健脾利湿,照顾脾胃,戒生冷肥腻油脂类,尽量少喝酒,可使用陈夏六君丸、二陈丸等方药,能强健脾胃化痰祛湿。

     

     


    四、患者问:对于痰湿体质,中医有什么调理方法?

     

    郑医生答:中医所说的痰,更多是说“无形之痰”,而不是老百姓所理解的咳嗽咳痰的“痰”。

     

    有形之痰,是平常咳出来的,多数是咽喉气管部位的病理产物,是看得见的;中医说的“无形之痰”是不能用肉眼观察得到,是脏腑代谢产生的病理产物,是由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

     

    这种痰湿病理产物,凝聚体内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疾病及症状的发生,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比如血管硬化、肿瘤、乳腺增生、肥胖、脂肪瘤、恶心呕吐、头昏眼花、精神障碍、睡眠不安、身体困重,很多就是痰湿作祟,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中医治疗痰湿,尤其要重视“脾、肺、肾”三个脏器的综合调理,温阳健脾和胃是化痰的根本,顺气化痰理肺是解决一些实际的症状,肾阳和脾阳相生,适当的温补肾阳是脾阳气健旺的基础;通过调补脾肺肾三个脏器,是解除痰证的重要基础。

     

    中医祛痰湿的经典配方是二陈丸,主要药物是半夏、陈皮、茯苓等;这个方子多跟其他方子配伍或加减,能治疗不同的症状的痰湿问题。

  • “肉生痰”会加重体内痰湿的情况,给肺及身体带来负担,一旦身体水液代谢失衡,易湿热体质生成,伤身伤肺,带来诸多疾病,所以要少吃肉,注意平衡饮食。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ト白菜保平安。” 这句话,对于我们防治湿热来说,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吃了鱼和肉,一个易导致人上火,一个易让人生痰湿。而火和痰湿是防治湿热疾病需要清除的两个重要的外邪。所以非常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或有湿热病的人吃。但是这两种食物也是人不易缺少的营养食物,所以可以选择但要少吃。

    针对本篇的内容,现在我们重点说“肉生痰”的问题。痰是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黏液。一般人有呼吸道疾病时,痰多见。但是还有个现象我们要注意,那就是我们没有呼吸道疾病,但当我们大吃大喝之后,也会排出痰,不过这种排出的痰,多是嗽嗓子嗽出来的,这种痰,是一种湿气,是人吃了肉或者肥甘厚腻的食物之后产生的一种湿痰。这种痰是湿气的凝聚,如果湿气凝聚排不出去的话,人就会得诸多湿病,会伤脾胃、伤肺、伤诸多脏器,甚至导致痰湿聚集体内,危害人体百骸,给人带来疾病,所以要适量吃肉。

     

    为什么多吃肉会生痰。这要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猪肉生津液。

     

    《本草备要》中指出:“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律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 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指出,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从这些营养功效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猪肉补益效果不错,生津液、润脏腑,适当食用或是体质适合者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果过多食用,就易生湿生痰伤身了。

     

    二是吃肉生不生湿,还跟人的体质有关。

     

    阴虚之人,瘦弱之人,宜食猪肉。但大多阳气偏虚,体内有痰有湿,动作较缓,不大喜欢活动,活动时容易肢体疲乏困重的人,不易食肉。中医理论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理特点,通过适当的养生手段可以使机体处于更为平衡的状态。所以吃肉生不生痰湿还要考虑体质问题。

     

    上面我们主要是针对猪肉来说的,很多人说,我不吃猪肉,我吃牛羊肉。这个相对于猪肉来说好一些,因为牛羊吃草,并且生湿效果没那么严重,所以可以比猪肉稍微多选择一些。但是牛羊肉多吃易上火,所以也不适易多吃。

     

    为了健康,为了避免湿热上身,避免吃肉过多导致湿热之邪伤肺,应该少吃肉。现在的营养学家提出中国人的平衡膳食宝塔规定人一天吃75克肉食,即手掌大小即可。

     

    另外,为了避免痰湿,湿热伤身伤肺,多吃素,可以清涤身体过多的湿热和诸邪、垃圾等。另外,可以多选择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菌藻类食物,并且能够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来进行选择和搭配,则更易人体健康。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多看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写在前面的话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名江苏的会计师,她曾经跟我说过:“中医嘛,太好学了。”我问她:“为什么呢?”她说:“中医就是背中药,背方子,把中药和方子背完了,中医也就学会了。”实际上,没有她说的那么简单。

     

    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特别是西医内科,只要通过CT、彩色B超、抽血化验、病理切片等一系列检查确诊了病情,那么,打开电脑“医师工作站”,按临床指南,临床路径,一路执行下去就可以。医师个人其实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地方,按照循证医学的高等级证据来执行,是最靠谱的做法。

     

    但中医就不一样,以我多次写过的“半夏泻心汤”为例,这个方子出自“伤寒杂病论”,在中国被称为“经方”,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得到广泛运用。


    它主要治疗什么呢?

     

    能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贲门痉挛,神经性胃炎,消化不良,口腔黏膜溃疡等疾病。但你若按图索骥,就按疾病来用药,如能治好,“纯属偶然”。因为经方的使用原则并非按病下药,而是“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也不仅仅是按症状来用药,比如“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的方子,所谓“心下痞”就是患者自我感觉胸下,胃上脘塞满了东西,很胀,但不痛。

     

    那么,一遇见这种情况就投以“半夏泻心汤”,就有效吗?不一定。很可能出现六个患者,好了两个,两个症状同前,两个反而越喝越胀的情况。这是因为,这样用方,依然没有抓住“证”的实质。当然,要把握“证”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多年的积累,也需要医师的极其细致的检查。但,我也不想把这件事情“玄学化”,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规律,并且可认知,可重复,现在让我们尝试做这件困难的事情。

     

    “半夏泻心汤”为什么能治疗胃部胀满?

     

    人之所以会感觉胃上脘胀满不适,但医师腹诊,或胃镜检查又查不到“包块”,用中医的宏观视角来看,或是有“无形气热”,或是有“痰饮“,或是有咕噜咕噜响的“泛滥之水”,或是胃气虚弱,或是有热结在里,或是有食积,情形复杂,不存在一方通杀,一试就灵的道理。

     

     

    这也是我建议患者就近治疗,多给医师一些时间的原因,因为,很多疾病是陈年固疾,多数医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用药摸索,才可能真正对症。

     

    “半夏泻心汤”由七味药所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在这个方子中,半夏擅化痰,干姜能除饮;黄芩,黄连能解热,消痞;人参,炙甘草,大枣合用能守护胃气,补益胃津。从药物的功效来分析,这个方子,擅长治疗心下有痰和饮,同时脾胃又比较虚弱,寒热错杂这样一种状态。“半夏泻心汤”之所以能消除胀满不适的症状,就是因为它能除痰饮,补益脾胃。

     

    若患者心下并没有痰饮呢?

     

    若患者心下并没有痰饮,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胃上脘胀满,那么服用半夏泻心汤后,轻则无效,重则越喝越胀,甚至还会引起便秘。因为那些药物以“化痰,除饮”的药物为主,你的胃脘假如没有痰饮,用了这些药物后,当然就越来越干了。

     

     

    如何判断患者心下有没有痰饮呢?

     

    我曾经详细写过用腹诊来判断的方法,但腹诊不容易掌握,而且依赖于医师的“手感”,如果当天医师手感不太好,也容易出现误差。

     

    如腹诊后拿不准,可以用下面几点来辅助自己判断:

     

    1、患者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可以初步判断为有水饮。

     

    2、患者有腹泻的倾向可以初步判断为有水饮。

     

    3、患者肚子咕噜咕噜地响,并且大便不干,可以初步判断为有水饮。

     

    这时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水饮多,可再加“生姜”,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甚,则可加大“甘草”的量。若患者有“便秘倾向”呢,就别再用“半夏泻心汤”了,可以朝“大柴胡汤”的方向考虑。

     

  • 今天谈的是,其水在肝。

     

     

    其水在肝,金匮中论述得比较简略,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就说是,水饮在肝,会觉得胸胁部位凝滞胀满,打喷嚏都会痛。


    但是具体怎么治疗,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有适合方子,却可能因为脱落遗失的原因,没有在这后面直接说。所以今天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水在肝,在现代临床中,是非常常见的,轻如胸胁部出现莫名的“胀满感”,胸胁“满微结”,重如悬饮,心下痞硬,胁下掣痛,不得息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的上呼吸道感染,胸膜炎,肺结核,肝硬化腹水,肋膜炎,肝炎,胆囊炎等疾病出现“胁下支满,嚏而痛”之症时。

     

    水在肝出现的原因,乃水饮留在胸胁,导致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司,故证见胸胁疼痛,咳嗽气短,打喷嚏则胁下掣痛等症状。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悬饮,即心下痞硬,咳嗽则胸胁,背部痉挛疼痛。此时常用的三个方子是十枣汤和大陷胸丸,大陷胸汤。

     

    这三个方子都有非常强烈的泻下和利水作用,一般用于“急则治其标”的时候,所用的药物非常峻猛。十枣汤所含的药物是,芫花,甘遂,大戟,打成粉,每次1.5-1.8克,然后用大枣汤下之;大陷胸丸所含药物是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取一钱匕(相当于1.5-1.8克),用白蜜一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大陷胸汤,所含药物为大黄,芒硝,甘遂,其中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取一钱匕,水六升,先煮大黄,蒸发二升水后,去滓,再放芒硝,水沸腾一两次后,在用甘遂粉(1.5-1.8克),倒入其中,一旦出现快速的泻利,立刻终止服用。

     

    芫花:苦,辛,温,有毒

     

    比较起来,芫花温,甘遂寒,大戟寒,大枣温,十枣汤,可去寒饮,亦可去热饮;而大陷胸丸/汤,其中一派寒凉之物,所以用于热饮,即结胸热结,发热,胸胁疼痛,呼吸短气,大便秘结,舌苔燥,脉弦数,或脉沉而紧者。

     

    但是,无论十枣汤,还是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都不是今天的重点,病情发展到用上面三个方子,已经接近了病入膏肓的时候,此时病情甚难逆转,还不如病情初期时及时干预。

     

    疾病初起该用何方呢?这就是今天的重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其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

     

    用法是,用水一斗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升。在实际使用时,原方柴胡用量较大,将其折为桂枝剂量的2-2.5倍即可。第一次服用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烦躁,再服,出汗后,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形了。

     

    使用的指针是:胸胁微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少阳病初期,会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导致肝气疏泄不利,继发胸胁部水饮内停。少阳病本为心烦喜呕,但水饮内停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变化,变成了“渴而不呕”。水饮内停,津液不布,故既见胸胁满微结,又见口渴。水饮内停的另外一个后果则是小便量少,小便不利。一般认为水饮内停会导致相火内郁,故可见头汗,烦躁。

     

    此时,少阳未和,水饮未多,当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此方中用柴胡,黄芩运转枢机,清泻相火,和解少阳。瓜蒌此物甚妙,全瓜蒌可清热化痰,宽胸降浊,消肿散解,瓜蒌根可生津清热。所以此方还可以在重用瓜蒌根的同时,再用全瓜蒌或者瓜蒌仁。干姜,桂枝,两物辛,温,热,可温阳化饮。重用牡蛎可软坚散结,改善前膈的出入状态,治肋下痞硬,类似的药物还有鳖甲。炙甘草守护胃气。

     

    此方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适于其水在肝,水饮未多时选用,也是治疗肝病早期值得研究的方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说脾胃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损伤脾胃很严重,避免湿热上身,还要注意情绪,避免伤脾胃。

     

     

    关于湿热病,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所以防治湿热首养脾胃。

     

    曾见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0岁,已婚4年,没有孩子,因为老公时运不济,再加上双方父母体弱多病,这位患者天天焦虑,浑身不舒服,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干什么都不顺心,意志消沉,一大家子都陷入愁云修雾中。

     

    又有一回,这患者因二便不畅,且尿黄便溏腹胀来找我。一搭脉,一问诊,脾胃湿热引起的,给她开了健脾胃除湿热的汤药,建议她注意保持好心情,注意饮食卫生。

     

    听说这话,患者又长呼短叹起来,说自己的家事如何如何,天天心里不舒服。她也知道自己近几年来的确是患了很多“毛病”,全都是自己的“心病”,可就是解脱不了。我劝她想开点,注意保持好心情,她说她明白,也会慢慢调整。

      

    之后再给这位患者看病,努力做到心身同治。时至半年,患者的确淡然了很多,身体也更健康了,之前一些湿热的症状也消失了。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讲了情绪与脾胃的关系,他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尤其是使脾胃之正气受伤,这种危害是很严重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了54岁,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如对孤独生活的疑惑,对家庭或同事的恩怨,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等,这些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果经常出现,则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出现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动气后脘腹胀满、疼痛、纳呆等,如果长期脾胃不好,则可能累及其他脏器,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待招惹湿热等内外邪时,诸多湿热症会出现。所以防治湿热症时,养好脾胃也要注意情绪问题。

      

    ① 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是要有一平常心,有一句话说“你的烦恼,都是你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别太追求美好,把生活看得平淡些,修炼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与事能充分理解,遇事能泰然处之,镇静自若,这样才能避免被不良情绪牵制,减少坏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②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视为社会的一员,并希望从团体中得到爱。在一个环境中,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友爱、互助、需要,那么充满快乐的人际关系就有利于清除不良心理。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和诸”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同时要学会尊重和奉献,学会感恩和真诚,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就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获得的比你给子的更多。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不高兴而把自己同他人隔绝开来。孤独只会使不良情绪更加严重,伤害人更深。

     

    ③ 适当发泄不良情绪

     

    心情不好时不要一直憋着,找个可靠的人,找个可靠的环境,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也可以在忧伤时哭泣、读诗词、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另外,要注意有意识地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你的信心和乐心态、更有愉悦的心理感受,有益于培养好心情

     

     

    总之,“气为百病之首”,为了保持身体气血平和,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情绪,避免精神状况不佳久之影响脾胃产生疾病,同样也避免湿热的产生。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情绪不好会伤脾胃,而脾胃是维持一身正气的基础,所以保持好心情,有助脾胃安健,有助防治湿热袭身。

     

    ② 保持好情绪要有方可循,后面我们将给大家普及一些保持好心情的诸多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多痰或者痰液粘稠的情况应选择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因为,如果痰液潴留在体内,不仅会使病原体在呼吸道内生长繁殖,导致炎症的恶化,还会阻塞支气管,发生缺氧、呼吸困难等情况。不过用药要禁用中枢性镇咳药,不然可因抑制咳嗽反射而引起痰液阻塞,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窒息。选择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也要根据痰液的性质选用。

      痰液灰白痰液为灰白色粘痰时,除治疗原发病外,可选用复方棕色合剂,成人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该药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也可用氯化铵,成人每次0.3——0.6克,每日3次,儿童每日30——60毫克/公斤。氯化铵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等刺激症状,因此,该药宜饭后服用,肝肾功能不全及胃溃疡患者慎用。也可加用盐酸溴已新(必嗽平),每次16毫克,每日3次,儿童每次4——8毫克,每日2次。有恶心、胃部不适感,胃溃疡患者慎用。中药止咳祛痰制剂有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因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禁用)。

      痰液稠厚痰液稠厚难以咳出时,上述化痰药无效时,可选用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该药可使痰中黏蛋白分解,从而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该药为喷雾型,10%的溶液成人每次13毫升,每日2次,儿童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做气管注入。它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故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另一种止咳药吉诺通,每次30毫克,每日3次。这两种药物除了能使痰液变稀外,还能促进纤毛运动及保护支气管黏膜,是目前最理想的祛痰药。

      痰液黄绿痰液为黄色或绿色脓液时,说明伴有感染,故除选用止咳化痰药外,尚需添加抗生素。有条件者需要到医院就诊,并送痰培养检查。痰培养阳性者再按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痰培养阴性者则根据平常所用药物的有效性,选用抗生素抗感染。同时应加强体位引流,如拍背等。

      另外,咳痰要有正确方式,不要在痰液刺激气道咽喉时被动地将痰咳出,咳痰要主动一些。先用鼻深吸气,然后放松用嘴呼气,重复1——2次,再深吸气,在吸气末收缩腹部用力咳嗽。同时为使咳嗽更加有效,可以喝一杯热饮,湿化痰液,因为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痰液变稀,从而更易咳出。

  • 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仅提及了“阴虚”这个词一次。


    是的,你没听错,仅仅只在《伤寒论》第111条提及了一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是《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决定的,这部经典著作有着紧紧围绕临床,客观描述现象,不做过分演绎,注重方证对应的特点,这是“遮蔽理,道乃见”的境界。

     

    在上面那段条文中,“阴虚”是指“津液缺失”的意思,而“存津液”是经方使用时需要时刻铭记的法则。在古代,没有静脉补液技术,所以“失津液”很常见,也容易危及生命;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伤寒感冒或大病之后,若津液丧失,也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少寐“”这类症状。如果不重视,一些患者会接着出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甚至血糖急剧增高。

     

    平常我们询问部分糖尿病病人的既往史,问他们是何时发现自己血糖增高的,他们经常会提及是某次大病之后,或者某次热病之后,突然就烦渴不已了。这便是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导致的。对于这余热未尽,《伤寒论》中有个非常好的调理方子,它叫“竹叶石膏汤”。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主治和组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由6味药组成。麦冬是这个方子的君药,起到的是滋润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用量也非常大,为110克左右。

     

    实际上这个方也是“麦门冬汤”的变方,在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的剂量更大,达到7升,治疗的是咽喉极度干燥,咳嗽。石膏用了一斤,也就是250克,当然,在“康平本伤寒论”中,石膏后面没有“一斤”二字,石膏在这儿起到的是除烦,止渴的作用,若患者大渴,烦躁不安,石膏的用量自然宜大,曹颖甫先生就曾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消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若只是小渴,自然不必用那么大的量。15~30克左右即可。

     

     

    半夏在这儿起到的是降逆止呕的作用,原方用了半升,据柯雪帆教授考证下来,是42克,当然,若患者不呕,或者只烦不呕,这个用量可以减到12克左右。竹叶一把12克,两把24克,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但是,用了这么大量的滋阴药,下气药,清热药,很容易伤胃。

     

    所以,在原方中,启用了人参,甘草,粳米来保护胃。这个和现在我们去输抗生素,医师常会配合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原理是一样的。

     

    人参能补脾益气,又能治津伤口渴。甘草能解诸药之毒,又能益中气。粳米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中的一种,大米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就是粳米,粳米米汤有非常好的温中和胃,除烦止渴的作用,相信多数读者都喝过清醇甘美的米汤。

     

    这六味合在一起,就能治疗“气津两伤”导致的“身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难眠,气喘吁吁”,是一个生津液,补中气,标本同治的好方,可广泛用于热病津伤,余热不尽。

     

    当代医家多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燥,热渴欲饮,气短音微,气逆欲吐”等症候,患者多见舌红少苔,脉象虚数。

     

    这个方子确实有非常好的阻断早期糖尿病的效果,我曾经将其用于突然出现的烦躁口渴,血糖升高,患者的血糖迅速降到了正常范围。当然,这仅是个案,还需要大量的临证观察来佐证。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方子的剂量问题。这个方子原方剂量不小,与当代中药临床用量差别很大。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医学家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和“经方”最早出自军医之手有关,因为经方所有处方,配伍井然有序,加减极其严谨,而且文字夹杂有大量“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取如弹丸一枚”这样的富有军人色彩的话语。所以,经方在古代是救生死于一线之间的方子,在没有静脉输液,肠内营养技术的时代,不用那么大的剂量,恐怕也起不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 作者:杜雨锡

    吃完胃药引发拉肚子的现象,也有可能是正常的药物反应,所以在这个期间患者不用过分的担心,如果不是特别严重,都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这个期间如果是拉肚严重并且伴有腹痛的出现,也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样可以防止引发其他肠胃疾病,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压力。

    1,吃完药之后如果引发拉肚子,也应该注意护理好自己的肠道,如果是在冬季的时候应该保持吃一些温补食品,不要吃生冷刺激的食品,并且在这个阶段也应该注意一日三餐顺利进行,不要不吃早餐也不要熬夜,不然都有可能造成身体吃不消,也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

    2,吃完胃药之后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这个期间应该找到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帮助缓解肠胃的压力,平时在吃药的时候也应该谨慎选择,更应该选择正规大医院出品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药物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刺激,也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病情的作用。

    3,吃完胃药在拉肚子的期间,也应该注意治疗的方法,这个期间除了吃这些药之外,更应该护理好自己的肠胃,并且平时也应该注意少吃一些不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一些流食,这样可以帮助减轻肠胃的负担,也可以防止造成拉肚的现象加重。

    我们最后提示患者,如果吃完胃药之后引发拉肚的现象,导致的原因较为复杂,所以在这期间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吃完胃药拉肚子,也有可能是药物对自己的肠道产生刺激,引发拉肚子现象更有可能是自己的调节能力较差,所以引发拉肚子之后就应该及时做好止泻工作,这样可以防止引发病情加重,更可以防止造成脱水现象。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