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今的生活已不再像以前食不果腹,或者只是追求温饱那样简单了,酒足饭饱是常态,尤其晚上还时不时地去宵夜,肥甘厚腻的东西吃多了,加上平时又缺乏运动,长胖又成了常态,放在现代来说就是三高,以前这类人叫做膏粱之人。中医上还有句话叫做胖人多痰,痰在体内待久了,它既可以是病理产物,又会变成病因,造成其他的疾病。
每个典型的病,都有它相应的方子进行治疗。《医方集解》记载:“治痰通用二陈。”意思就是说因痰而致的病症都可以用二陈汤来治疗。名医盛文纪就曾治疗过这样一例疾病。
吴地有一位训导,突然觉得头疼,而且有发热恶寒的症状,最开始当做外感病治疗,后来又有医生把此病当做风邪侵袭治疗,有热便退热,见病人头痛便止痛,但症状不轻反而加重,后来又换了个医生,把此病当做气虚治疗,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到了人事不省、饮食不进的地步。后经人介绍找到了盛文纪。
盛文纪到后诊察了一番,然后又了解了生病以来的诊疗经过后对其家人说道:“病人几次差点因为误治而丢掉性命啊。他的病症原本是因为‘痰裹食’而发,之前的医生并没有追寻疾病发作的病因,都是见热退热,见痛止痛,差点酿成了大错,应当先去其滞。”于是便开了二陈汤,并加了一味大黄。叫病人的家属,赶快去抓药煎药,让人连续给他喂药直到晚上。
到了晚上病人左眼略微动了动,这说明病人郁滞的肝气略微疏散了些,只要病人大泄便有生还的可能。到了半夜时分,病人腹中突然出现了肠鸣声,左眼果然睁开了,后来病人又泄了许多污秽物,有的就像卵状物,用竹刀剖开卵状物,即可看见里面的东西是痰包裹的面食。由此可见病人的种种症状都是因为痰裹食所导致的,如果不细心追究病因的话,根本没法知道病人的真正病因。排完后,病人便感觉浑身轻松,感觉身上的郁结之气已经疏散,身体内的津液也得以流通。没过多久就想吃东西。
这一病例在当时许多医者中流传,每逢遇到盛文纪便问他是如何得知训导此次患病是因为“痰裹食”。盛文纪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到:“训导是北方人,长期居住在吴地,北方人喜欢饮酒吃面食,吴地的潮湿气候和长期饮酒均能助湿,湿能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脾土一亏,则百病交作,有这样的病便需要服用这样的药,还有什么值得疑问的。”问的人每每听后,便对盛文纪赞赏有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按:痰湿体质非常常见,主要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之后,很多人各种饭局不断,长期饮食肥腻甜食过多,胃肠化生痰湿,或者痰湿无法正常代谢排出,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痰湿的根源也在脾胃及阳气,今天,郑医生带大家一起了解相关知识。
一、患者问:痰湿常见有哪些表现?痰湿是怎么形成的?
郑医生答:痰湿多见于肥胖人群,常表现为腹部肥满、皮肤油腻、大便粘滞、口中粘滞、容易犯困、嗜睡懒动、身重、胸闷痰多、舌苔白腻等症状;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因此要养生调养,才能防范于未然。
如果居住环境潮湿,或是饮食不节制,常饮生冷肥腻、饮酒过多等,容易损伤人体的脾胃和阳气,进而导致痰湿的产生。
二、患者问:为什么说“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郑医生答:第一,痰影响人体的气血运畅,所谓痰阻胃肠,阻碍气血经络,会出现四肢麻木、胸闷、腹胀、恶心、反胃等问题。
第二,痰能影响水液代谢,痰湿体质的人,多会出现皮肤松软、臃肿、腹胀等问题,是因为痰饮、痰湿、水湿停留在人体的皮肤、脏腑之间,导致出现的症状。
第三,痰容易蒙蔽心窍,痰是浊物,而心神清灵,如果痰浊蒙蔽心窍,便会出现胸闷头晕、精神不振、心烦失眠、甚至心神错乱等问题。
第四,痰可以跟火、瘀、湿等夹杂存在,这些致病因素,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发病,便表现为该部位的症状,变化多端,病症也错综复杂。
三、患者问:常说“脾为生痰之源”,中医如何解释?
郑医生答:痰湿多数是因为脾胃亏虚,或者饮食不当造成,脾胃的运化不好,湿阻胃肠化生痰饮,形成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日积月累形成痰湿体质。
过度的饮食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也是导致痰湿的原因之一,比如油脂类、奶类、酒类、生冷饮食、蔬菜水果、糖类饮料摄入过多,这些容易阻碍体内的正常的津液输布,妨碍脾胃功能,所以会导致痰湿,这种体质的人,也经常会伴有身体困重、小便混浊、皮肤油腻、身体肥胖、胸闷咳痰、大便粘滞。
因此,保持健壮的脾胃,使饮食水谷能够正常运化,杜绝痰湿化生的根源,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体内的水湿的排泄,以防止痰湿形成。
平常健脾利湿,照顾脾胃,戒生冷肥腻油脂类,尽量少喝酒,可使用陈夏六君丸、二陈丸等方药,能强健脾胃化痰祛湿。
四、患者问:对于痰湿体质,中医有什么调理方法?
郑医生答:中医所说的痰,更多是说“无形之痰”,而不是老百姓所理解的咳嗽咳痰的“痰”。
有形之痰,是平常咳出来的,多数是咽喉气管部位的病理产物,是看得见的;中医说的“无形之痰”是不能用肉眼观察得到,是脏腑代谢产生的病理产物,是由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
这种痰湿病理产物,凝聚体内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疾病及症状的发生,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比如血管硬化、肿瘤、乳腺增生、肥胖、脂肪瘤、恶心呕吐、头昏眼花、精神障碍、睡眠不安、身体困重,很多就是痰湿作祟,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中医治疗痰湿,尤其要重视“脾、肺、肾”三个脏器的综合调理,温阳健脾和胃是化痰的根本,顺气化痰理肺是解决一些实际的症状,肾阳和脾阳相生,适当的温补肾阳是脾阳气健旺的基础;通过调补脾肺肾三个脏器,是解除痰证的重要基础。
中医祛痰湿的经典配方是二陈丸,主要药物是半夏、陈皮、茯苓等;这个方子多跟其他方子配伍或加减,能治疗不同的症状的痰湿问题。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出现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时,便很容易形成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也被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所导致。俗语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足见痰湿难以调养,但其实只要用对方法,并长期坚持调和湿气,也可以达到去痰去湿的目的。那么,改善痰湿体质有哪些方法呢?这6大妙招,只要长期坚持其中一二,便会奏效。
痰湿体质的患者一般比较难耐炎热,如果平时出汗比较多,一定要及时补水,可以缓解体内的燥热之感。同时,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喝冷水,否则会给人体脾胃带来较大负担,影响其脏腑功能的运转,从而会加剧痰湿症状。
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蔬菜、水果类食物,可以很好地预防痰湿体质,同时也可以缓解痰湿症状。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食物,痰湿体质的患者不妨多吃一点。此外,痰湿体质的患者不要吃过甜或是过于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大对人体脾胃的损伤,尤其是夏季人们喜爱吃冷饮,这一类食物进入体内后易化为痰湿,还是少吃为妙。
居住的环境过于潮湿,容易造成湿邪侵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已经患有痰湿体质的患者,更应避开潮湿的居住环境,需要保持空气的流通,否则会加重病情。同时,长期居住于潮湿的环境,还易诱发各种疾病,如风湿病和关节炎症。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改善,平时不要长时间待在房间中,要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以免空气中的湿气加重,要做好除湿的工作。
平日阴干的衣物,容易滋生各种霉菌、病毒等微生物,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长期穿着这种衣服不仅会诱发各种疾病,更会加重患者的痰湿体质。比如因淋雨没有晒干的衣服、阴雨天清洗没有干透的衣物、被子床单未定期换洗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导致衣物中的湿气顺着皮肤进入人体,不但容易感冒,还会加重痰湿。
痰湿体质的患者,体型一般都比较肥胖,因此经常感到身重和疲倦,也更加不爱运动。然而越是不动,身体就会越懒,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越是痰湿体质的患者,越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活动量逐渐增加,疏松的皮肉才会逐渐变得结实,不仅可以改善肥胖的体型,还可以调理体内的痰湿。
“痰湿”本就是中医专用术语,因而我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整理了很多具有祛痰除湿的药材,比如常见的白术、附子、黄岑、半夏等。同时,我国中医认为,痰湿体质的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而需要多注重调补脾肺肾三脏,还需查明病因。若因脾不健运,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因肺失宣降,可选二陈汤;若肾虚不能制水,可选金匮肾气丸。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肉生痰”会加重体内痰湿的情况,给肺及身体带来负担,一旦身体水液代谢失衡,易湿热体质生成,伤身伤肺,带来诸多疾病,所以要少吃肉,注意平衡饮食。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ト白菜保平安。” 这句话,对于我们防治湿热来说,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吃了鱼和肉,一个易导致人上火,一个易让人生痰湿。而火和痰湿是防治湿热疾病需要清除的两个重要的外邪。所以非常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或有湿热病的人吃。但是这两种食物也是人不易缺少的营养食物,所以可以选择但要少吃。
针对本篇的内容,现在我们重点说“肉生痰”的问题。痰是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黏液。一般人有呼吸道疾病时,痰多见。但是还有个现象我们要注意,那就是我们没有呼吸道疾病,但当我们大吃大喝之后,也会排出痰,不过这种排出的痰,多是嗽嗓子嗽出来的,这种痰,是一种湿气,是人吃了肉或者肥甘厚腻的食物之后产生的一种湿痰。这种痰是湿气的凝聚,如果湿气凝聚排不出去的话,人就会得诸多湿病,会伤脾胃、伤肺、伤诸多脏器,甚至导致痰湿聚集体内,危害人体百骸,给人带来疾病,所以要适量吃肉。
为什么多吃肉会生痰。这要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猪肉生津液。
《本草备要》中指出:“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律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 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指出,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从这些营养功效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猪肉补益效果不错,生津液、润脏腑,适当食用或是体质适合者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果过多食用,就易生湿生痰伤身了。
二是吃肉生不生湿,还跟人的体质有关。
阴虚之人,瘦弱之人,宜食猪肉。但大多阳气偏虚,体内有痰有湿,动作较缓,不大喜欢活动,活动时容易肢体疲乏困重的人,不易食肉。中医理论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理特点,通过适当的养生手段可以使机体处于更为平衡的状态。所以吃肉生不生痰湿还要考虑体质问题。
上面我们主要是针对猪肉来说的,很多人说,我不吃猪肉,我吃牛羊肉。这个相对于猪肉来说好一些,因为牛羊吃草,并且生湿效果没那么严重,所以可以比猪肉稍微多选择一些。但是牛羊肉多吃易上火,所以也不适易多吃。
为了健康,为了避免湿热上身,避免吃肉过多导致湿热之邪伤肺,应该少吃肉。现在的营养学家提出中国人的平衡膳食宝塔规定人一天吃75克肉食,即手掌大小即可。
另外,为了避免痰湿,湿热伤身伤肺,多吃素,可以清涤身体过多的湿热和诸邪、垃圾等。另外,可以多选择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菌藻类食物,并且能够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来进行选择和搭配,则更易人体健康。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多看看。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说脾胃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损伤脾胃很严重,避免湿热上身,还要注意情绪,避免伤脾胃。
关于湿热病,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所以防治湿热首养脾胃。
曾见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0岁,已婚4年,没有孩子,因为老公时运不济,再加上双方父母体弱多病,这位患者天天焦虑,浑身不舒服,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干什么都不顺心,意志消沉,一大家子都陷入愁云修雾中。
又有一回,这患者因二便不畅,且尿黄便溏腹胀来找我。一搭脉,一问诊,脾胃湿热引起的,给她开了健脾胃除湿热的汤药,建议她注意保持好心情,注意饮食卫生。
听说这话,患者又长呼短叹起来,说自己的家事如何如何,天天心里不舒服。她也知道自己近几年来的确是患了很多“毛病”,全都是自己的“心病”,可就是解脱不了。我劝她想开点,注意保持好心情,她说她明白,也会慢慢调整。
之后再给这位患者看病,努力做到心身同治。时至半年,患者的确淡然了很多,身体也更健康了,之前一些湿热的症状也消失了。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讲了情绪与脾胃的关系,他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尤其是使脾胃之正气受伤,这种危害是很严重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了54岁,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如对孤独生活的疑惑,对家庭或同事的恩怨,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等,这些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果经常出现,则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出现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动气后脘腹胀满、疼痛、纳呆等,如果长期脾胃不好,则可能累及其他脏器,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待招惹湿热等内外邪时,诸多湿热症会出现。所以防治湿热症时,养好脾胃也要注意情绪问题。
① 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是要有一平常心,有一句话说“你的烦恼,都是你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别太追求美好,把生活看得平淡些,修炼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与事能充分理解,遇事能泰然处之,镇静自若,这样才能避免被不良情绪牵制,减少坏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②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视为社会的一员,并希望从团体中得到爱。在一个环境中,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友爱、互助、需要,那么充满快乐的人际关系就有利于清除不良心理。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和诸”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同时要学会尊重和奉献,学会感恩和真诚,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就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获得的比你给子的更多。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不高兴而把自己同他人隔绝开来。孤独只会使不良情绪更加严重,伤害人更深。
③ 适当发泄不良情绪
心情不好时不要一直憋着,找个可靠的人,找个可靠的环境,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也可以在忧伤时哭泣、读诗词、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另外,要注意有意识地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你的信心和乐心态、更有愉悦的心理感受,有益于培养好心情
总之,“气为百病之首”,为了保持身体气血平和,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情绪,避免精神状况不佳久之影响脾胃产生疾病,同样也避免湿热的产生。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情绪不好会伤脾胃,而脾胃是维持一身正气的基础,所以保持好心情,有助脾胃安健,有助防治湿热袭身。
② 保持好情绪要有方可循,后面我们将给大家普及一些保持好心情的诸多方法。
古老的药
败酱草这味药不算很常用,但常见,李时珍就曾感慨:"败酱草,善于排脓破血,所以张仲景治痈,古方妇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习用,大概是因为没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这味药很古老了,它是败酱科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在我们贵州则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这味药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肠,大肠,肌部,肉部。这味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采摘来蒸,当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疗两大类疾病:
1、小肠,大肠,肌部,肉部出现的脓肿。
推而论之,能够治疗下面这些部位的疾患:
肠部:急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等。
肌部:痈疽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肿痛等等。
肉部:肺痈。
2、妇人产后由于由于“血瘀”导致的瘀阻腹痛。
治疗肠部,肉部,妇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剂量干品在4g~20g之间,鲜者则可以用到50g~200g之间。
治疗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痈疽肿毒多用鲜品外敷法。比如说,可以用黄花败酱鲜叶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捣碎,再加鸡蛋清调匀,外服痛处,一付药可以敷24小时左右。如果严重,则需外敷,内服。此法对乳腺炎,淋巴管炎,痈,疖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过,此物寒凉,所以有医者认为应该用于“实热瘀滞”之症,若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中医的奥妙在于,通过配伍,寒药温用,温药寒用,在保留中药药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中药的副作用。这寒药温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将介绍的一个方子。
古老的方
这个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败酱散”。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呢?它治疗的是肠痈病。
所谓肠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阑尾炎腹痛由上腹开始,以腹胀、闷痛为常见,之后则转移为右下腹痛,急性期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发热。
急性期,下腹部肿且有痞塞感,按压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会有压痛,这个时候病性属于“实热”,不用这个方子,用“大黄牡丹汤”。
待阑尾炎到过了急性期,脓疡已成,元气亦衰,病性属虚,属阴时,就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了。这个时候,患者下腹部会有局部肿胀,按压该部位,会有濡软的一团,仿佛有肿物。身体“无热感”(注:无热感,和体温正常是两码事,患者不觉得“热”,但是体温计测下来仍可能有低烧)。脉频数。如果这个病拖久了,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有时会呈现“鱼磷状”。
方药如: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败酱草五分(20g),三味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药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顿服。
有人会说,不是说败酱草这个药是治疗“实热瘀滞”之脓肿吗?为什么阴性,虚证的病证也能用呢?这就是经方配伍的奥秘之处了。
在这个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进排脓,又能润滑肌肤;败酱草机能排脓,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奋元气之沉衰,活跃脏腑之机能。败酱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热亦让薏苡仁,败酱草所平衡。
这个方子不仅能用于慢性阑尾炎,还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附件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出现“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脉弱数或迟”,病性属“阴”者,亦可用于出现上述症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湿疹,蛇皮症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胃部累计工作量的增加,胃会出现功能减退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推波助澜下,胃病的发病率越发呈现年轻化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可能拥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龄胃”,需要高度警惕胃部所释放的危险信号!
在众多胃部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是慢性胃炎,生活中常见的胃痛、胃胀、烧心、嗳气、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都可能是中了慢性胃炎的招。
顾名思义,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根据胃黏膜的腺体细胞是否发生萎缩,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作息、情绪、环境气候影响,物理、药物刺激等。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伴有胃胀、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胃病具有隐匿性的一点是,胃部不适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分级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伴有糜烂或胆汁反流,若治疗不及时,则易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进而发展为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还会伴有肠化、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其中重度异型增生距离“早癌”仅有一步之遥!
慢性胃炎的确诊需要结合内镜和病理检查来做出判断,其中病理结果是胃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建议出现胃病症状后及早就医、确诊病情。
前面我们从西医角度简单地了解了慢性胃炎,接下来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再来认识一下慢性胃炎。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根据胃病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大体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共五类七种证型。由于病因病机复杂,现实中患者常表现为多种证型复合的兼夹证。由此可知,相较于仅适用于单一证型的中成药,组方配伍更加全面,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中成药,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西医往往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即采用抑酸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类,铝碳酸镁等)、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等)、助消化药(如干酵母片、胃蛋白酶片等)、幽门螺杆菌药根除药物(四联疗法)等,针对不同的症状来治疗。
相较于西医的“对症治疗”,中医更强调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更关注于患者个人体质及整体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还有对因的治疗。以中成药摩罗丹为例,从中医的角度的上来讲,其成药能够和顺胃部气机,防治嗳气、反酸等症;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能够恢复经络通畅,缓解胃部疼痛。从西医角度上来讲,现已在药效学及临床研究中证实,麦冬、三七、石斛等中药材具有防止黏膜损伤,镇痛、止血、抗炎、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能够减轻胃黏膜炎症,调节胃肠激素,有效干预并改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状态。
相比西医缺少针对胃黏膜炎症、改善胃黏膜腺体病变的有效治疗,中药也不失为应对慢性胃炎的更优选择,况且考虑慢性胃炎常见性、长期性、易反复发作等特征,中成药在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面更加可靠。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多个中成药都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成为越来越多胃病患者的选择。
虽然胃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胃”老先衰的年轻人,不要总觉得胃痛、胃胀……都是些小毛病,不以为意,一定要提高胃健康意识,否则很容易给慢性胃炎可乘之机,导致更大的胃部健康隐患。
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仅提及了“阴虚”这个词一次。
是的,你没听错,仅仅只在《伤寒论》第111条提及了一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是《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决定的,这部经典著作有着紧紧围绕临床,客观描述现象,不做过分演绎,注重方证对应的特点,这是“遮蔽理,道乃见”的境界。
在上面那段条文中,“阴虚”是指“津液缺失”的意思,而“存津液”是经方使用时需要时刻铭记的法则。在古代,没有静脉补液技术,所以“失津液”很常见,也容易危及生命;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伤寒感冒或大病之后,若津液丧失,也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少寐“”这类症状。如果不重视,一些患者会接着出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甚至血糖急剧增高。
平常我们询问部分糖尿病病人的既往史,问他们是何时发现自己血糖增高的,他们经常会提及是某次大病之后,或者某次热病之后,突然就烦渴不已了。这便是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导致的。对于这余热未尽,《伤寒论》中有个非常好的调理方子,它叫“竹叶石膏汤”。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主治和组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由6味药组成。麦冬是这个方子的君药,起到的是滋润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用量也非常大,为110克左右。
实际上这个方也是“麦门冬汤”的变方,在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的剂量更大,达到7升,治疗的是咽喉极度干燥,咳嗽。石膏用了一斤,也就是250克,当然,在“康平本伤寒论”中,石膏后面没有“一斤”二字,石膏在这儿起到的是除烦,止渴的作用,若患者大渴,烦躁不安,石膏的用量自然宜大,曹颖甫先生就曾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消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若只是小渴,自然不必用那么大的量。15~30克左右即可。
半夏在这儿起到的是降逆止呕的作用,原方用了半升,据柯雪帆教授考证下来,是42克,当然,若患者不呕,或者只烦不呕,这个用量可以减到12克左右。竹叶一把12克,两把24克,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但是,用了这么大量的滋阴药,下气药,清热药,很容易伤胃。
所以,在原方中,启用了人参,甘草,粳米来保护胃。这个和现在我们去输抗生素,医师常会配合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原理是一样的。
人参能补脾益气,又能治津伤口渴。甘草能解诸药之毒,又能益中气。粳米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中的一种,大米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就是粳米,粳米米汤有非常好的温中和胃,除烦止渴的作用,相信多数读者都喝过清醇甘美的米汤。
这六味合在一起,就能治疗“气津两伤”导致的“身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难眠,气喘吁吁”,是一个生津液,补中气,标本同治的好方,可广泛用于热病津伤,余热不尽。
当代医家多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燥,热渴欲饮,气短音微,气逆欲吐”等症候,患者多见舌红少苔,脉象虚数。
这个方子确实有非常好的阻断早期糖尿病的效果,我曾经将其用于突然出现的烦躁口渴,血糖升高,患者的血糖迅速降到了正常范围。当然,这仅是个案,还需要大量的临证观察来佐证。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方子的剂量问题。这个方子原方剂量不小,与当代中药临床用量差别很大。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医学家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和“经方”最早出自军医之手有关,因为经方所有处方,配伍井然有序,加减极其严谨,而且文字夹杂有大量“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取如弹丸一枚”这样的富有军人色彩的话语。所以,经方在古代是救生死于一线之间的方子,在没有静脉输液,肠内营养技术的时代,不用那么大的剂量,恐怕也起不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这个方子的确是经方中“止咳平喘”效果最好的组方之一,被历代医家推崇,若用准了,止咳如神,其名也颇为独特,以上古神兽青龙为名。它就是小青龙汤。
可怎样才能用好它呢?要用好它,就得搞懂它,但它是上古之方,要把它解析透彻太难!所以我们现在开始的,将是一份艰巨的工作。
小青龙汤证对应的内在病机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曾出现过小青龙汤,前者用于外感伤寒,后者用于杂病。但不管它如何应用万千,它对应的内在病机是相似的。
“伤寒外感表证”中的小青龙汤证:
皮部:风寒束表;肌部:内有湿热,不过郁热程度不及麻黄汤证;胃气和肾气:胃肾之气稍有不足。
解释:外感风寒,皮肤腠理闭塞,不出汗,表不解,导致肌部郁热;胃气亏虚,患者发热后更耗胃气,胃气虚后,心下容易生饮。饮的存在,会使得肺,膈,肾之间的气升降不利,气机紊乱。心下有饮,亦会使得气出入不利,肌部回流恶化,于是肌部湿气愈盛。
“杂病”中的小青龙汤证:
其实“小青龙汤”也可以用于杂病,这时候患者不存在外感表证,只因内部阴阳失衡也出现了“小青龙汤证”。此时,皮部的“风寒束表”没有了。
但是,肌部的“湿热”,心下水饮依然存在,而且常因心下水气外溢肌部而呈现“肌水”。也就是说,除了不存在表证,《金匮要略》中描述的“小青龙汤”证对应的病机是一致的。
小青龙汤证的外相
小青龙汤证的“内在病机”会表现为以下症候群:(以下三条符合一条即可):
1、恶寒发热,咳、喘,干呕。
2、咳,喘,气上逆,气短,不能平卧。
3、咳喘,患者的口水,痰液,鼻涕的量比较多,呈水样或黏液性。
患者的脉象多为脉浮弱或脉浮数,一般认为,手足冷而脉微弱者,不适合用此方,或需减麻黄的量,恐其发汗太过。
以上三条都是由于患者心下有水气导致的,“心下有水气”导致胸,膈,肾之间气的升降、出入不利,于是就会出现咳,气上逆,气短,难平卧等一系列症状。而且因为有“湿热”存在于患者肌部,肌水又因“心下水气”所阻,难以回流,于是可能会出现“发热”或者“肌部水肿”。患者的口水,痰液,鼻涕的量比较多,也是由于心下饮上逆口中导致的。
理解小青龙汤中的药物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如下:麻黄三两 、去节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炙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八味用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剩1600毫升后,去上沫,放其他药物,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用。——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患者的病机是心下饮导致胸,膈,肾之间的气的出入、升降失调。
所以重用半夏,芍药,干姜除心下饮,并将其肃降到小肠。炙甘草守胃气。用麻黄,桂枝解除外束寒邪,同时麻黄还能提高肺的宣散功能,能开皮腠,祛水湿。细辛既能鼓舞肾气,又能使得肺气肃降。五味子则可固摄肾气。
我们细细观摩小青龙汤方子的组成,发现其实经方组方都是牢牢针对患者的病因来用药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患者病机的变化,来灵活加减之。
这个古方叫:“半夏泻心汤”。我们来看看这个古方: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面七味药,用水2000ml,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
一般来说,半夏半升为45克,如果是慢性期,我会用到它的一半量22克左右,我喜欢用姜半夏。汉代一两为现在的15.625克,但是,我觉得按一两等于6克换算,效果已经很明显。
心下,也就是剑突下,胃上脘的部位,胀痛不适,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胸,心下有痰热,胃气难以上行,有形之物充满了心下,腹诊后,心下又硬又痛, 此为结胸,可用“大陷胸汤”。
一种是“心下痞”,也就是胃脘满闷胀,按之软。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所谈到的“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了,这个方子主攻的第一目标就是“心下痞塞”,至于呕吐,腹泻都只是它的次要目标。当然实践下来,我觉得,胃脘满闷胀,按之稍有抵抗,有隐痛,也是这个方子的主治范围。
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和心绞痛,真心痛相鉴别,我觉得中医师熟悉心电图也是必要的。
这个方子为什么效果这样好呢?
一般认为,黄芩,黄连可以清除隔下,心下或胸中之热。半夏,干姜可以祛除心下及胃中水饮。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可以补益和鼓舞胃气,有修复和再造脾胃功能之力。
而“心下痞”或“心下痞硬”,患者自觉“心下充塞,隐隐作痛”,医者腹诊感觉“稍有抵抗”,这是由于水(饮,痰湿),热并存于心下所至的。根源在于心下升降出入不利,胃气不足,一方面,心下膈蕴热,一方面胃气虚弱,源源不断产生寒饮。两者不断交积,水和热同时存在。
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状况,所以一方面,要补益胃气,鼓舞胃气,用人参,大枣,甘草,生姜或干姜;一方面要清蕴热邪,用黄连,黄芪,蒲公英;一方面得祛胃中水饮,用半夏,干姜,生姜。
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胃气虚弱的程度,水饮的多少,随证治之,加入“生姜”,加大“甘草”用量,甚至有可能用上“附子”。
判断这一切的基础是“腹诊”,所以后面的将结合“腹诊”细谈“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变化。
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在线问诊,向医生描述了自己想要减肥的主诉。医生非常专业地询问了我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还让我拍照片看舌象,详细了解了我的症状和体质特点。
医生根据我的症状判断出我是痰湿体质,兼有气血不足,为我开具了补气健脾养血、去痰湿减重的中药处方。医生还耐心地告诉我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和饮品。
我很感谢医生的耐心和专业,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理。虽然中药需要长时间服用,但我相信会取得好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我要做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感谢医生为我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让我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帮助,真的很方便!
我是一个繁忙的上班族,最近身体一直感觉不太舒服,特别是嗓子总是有痰,而且口腔有异味,偶尔还会反酸,消化也不是很好,大便次数比较多,舌头表面还是白的,眼睛旁边还有一点斑。为了寻求帮助,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病情,详细了解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经过仔细的分析,医生为我开出了两种药物,一种治疗反酸,一种祛湿健脾。医生还提醒我,每天按照说明书服用药物,建议一个疗程服用2到3个月。
我对药物的用法和作用有些疑惑,医生也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并提供了健康指导。最终,我购买了医生建议的药物,希望能够早日康复。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们不仅给予了我治疗方案,还关心我的健康状况。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帮助,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放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准备查询一下最近的天气情况。然而,一个意外的消息弹了出来,提醒我有一个来自一位专业医生的线上问诊预约。我心中一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问诊,不禁有些忐忑。
医生助理首先向我表示了欢迎,并说明了线上问诊的目的和流程。我详细地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病情,包括痰湿较重的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并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
医生询问了我是否需要开药,我点了点头。医生随后为我开出了处方,并详细说明了药品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他告诉我,为了方便我服用,可以开代煎的汤剂,也可以选择热水冲服的中药颗粒剂型。
在用药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药品的剂量和忌口。医生再次耐心地为我解答,并调整了治疗方案。我非常感激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受到了医者仁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明显好转。我深深感受到了线上问诊的便捷和高效,也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敬业。我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问诊将会成为未来医疗行业的重要趋势。
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医院,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很快与我联系,询问我的病情。我描述了自己的症状,说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腿却常感凉,长年会咳嗽。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持续时间,之前是否有治疗经历等。我承认我从未去过医院检查过,医生建议我拍舌苔照片,但我没有。医生通过我的描述初步判断我可能是痰湿中阻,建议我服用中药调理治疗。我同意了医生的建议,医生给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注意用药安全。我按照医生的指引预约了药品,开始了中药治疗。用药期间,我按时服药,并遵守医生的注意事项。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医生专业耐心,让我感受到了医疗行业的温暖和关怀。我对线上问诊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这种方式既方便又高效。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医疗服务,让我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在晃,这是怎么回事呢?真是让人担心啊。我决定向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
医生很友善地询问我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可能的诱因,并要求我拍摄舌头照片。在交流中,医生耐心地解释我的体质特点,并给出了针对痰湿体质的治疗建议。我对药物的使用有些担心,但医生很细心地解释了治疗方法,并建议我换个房子,避免潮湿的环境。最后,医生给我提供了一些关于祛湿的治疗方法,并提醒我可以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细心,也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非常感谢医生的帮助。
我经常爱喝凉东西,运动少,肚子大,吃东西容易饱,晚上睡觉出汗,嗜睡,口味比较大。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很久,让我感到很不舒服。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医生耐心地询问我的症状,并询问了我的舌苔情况。通过我的描述和舌苔的情况,医生确认了我是痰湿体质,并开始为我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为我开具了一份专门针对湿热蕴结的药方,要求我在用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作息规律,并适当锻炼。我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感到满意,立即下单购买药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肚子也不再那么大了,食欲也变好了。我感到非常感激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找到了改善身体的方法。
我是一名来自广东肇庆市的患者,最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了线上问诊,向医生咨询了关于舌苔厚白、痰多和腹胀放屁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详细了解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然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我可能是脾虚湿阻导致的症状,建议我可以尝试吃参苓白术丸来调理。他还提醒我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我对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满意,决定尝试他给我的治疗方案。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们不仅仔细听取我的描述,还根据症状给出了合理的治疗建议。感谢医生们为我们的健康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获得医疗服务。
那天,我在家中突然感到一阵头晕,心慌意乱。我想到,或许该找个医生看看。于是,我打开了手机上的互联网医院,轻轻一点,便预约了一位来自中医内科的医生。
与医生的沟通非常顺利。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包括银行超市前一阵的病情和阴囊潮湿的情况。我告诉他,我前两年做过一次体检,结果显示我是痰湿体质,经络上有很多堵塞的地方。
医生很专业,他解释说,我的症状可能是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盛导致的。他告诉我,中医上讲肝五味主疏泄,心情不好会影响肝气,进而引起脾胃问题。我听了他的解释,觉得很有道理。
医生建议我使用中药进行调理。他详细地为我开具了7天的中药处方,并告诉我如何服用。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医生不仅给出了治疗方案,还详细解释了病因和治疗方案。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理。几天后,我的症状明显好转,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我对这位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和信任。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像我这样的患者,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喉咙里有东西,咳又咳不出来,黏黏腻腻的难受;脑袋也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痰湿体质在作祟。
痰湿体质是由于脾虚湿盛,导致体内痰湿积聚而形成的一种体质。常见于广东、福建等潮湿地区,也常见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
痰湿体质的人,常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那么,如何改善痰湿体质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加速痰湿的排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2. **调整饮食**:饮食要清淡,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橙子等,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的作用。
3. **按摩穴位**:可以按摩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5. **中医调理**:可以寻求中医师的帮助,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改善痰湿体质。
如果你有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方案。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家中打开了电脑,准备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进行线上问诊。
医生***的诊疗过程让我印象深刻。他首先询问了我的症状,然后通过细致的询问和专业的判断,初步诊断出我患有痰湿和湿热症状。
医生***的耐心和细致让我感到温暖,他不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方案,还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提醒我,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和应酬喝酒过多都是导致我身体状况不佳的原因。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服用龙胆泻肝丸和参苓白术散这两种中成药,同时调整饮食,减少应酬,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我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感到精力充沛,睡眠质量也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我想说,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生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这种便利,合理利用,为自己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