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寿似乎是大多数人都想要的一个东西,从古至今大家都比较热衷于追求长寿,特别是那些达官显贵。比较著名的皇帝之中就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穷兵黩武的汉武帝以及励精图治的唐太宗,但是毫无例外,他们都没有能实现长寿的目的。经历了数千年以后,终于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活的比较久的皇帝——乾隆,根据官方的记载,乾隆活了88岁,要知道古代的皇帝活到40多岁的就不算短了,毕竟皇帝是一个高危职业,身上承受的压力是显著比一般人高的。
后来就有人探究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人家乾隆没有刻意追求长生不老,但是却活的比大多数皇帝都要长。后来发现,乾隆皇帝比较注重养生,而且还喜欢锻炼身体。与此同时,乾隆的母亲本身寿命也比较长,这点从遗传学上的角度来说,乾隆可能也拥有长寿基因。除此之外,乾隆还比较会享受生活,做什么事都有节制,他当政的时期是国家比较强盛的时候,面临的外界的压力相对也较小。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过了50岁以后,要想长寿,需要注意什么“疾病坎”?如何才能实现长寿呢?今天医者良言一文解答这些问题。
50岁以后,主要是注意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50岁都已经步入了衰老的时候了,这个时期的自己可能感觉到精力不如从前了,而且熬夜或者干重活以后恢复的时间也显著延长了,从外表来看,自己显得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朝气蓬勃,更多的是老气横秋的样子。
但是需要注意,一个人的衰老并不仅仅是外表的,其实内部的脏器和血管也有一定的老化。有点生活经验的朋友估计都见过使用了几十年的水管吧,剥开这样的水管,你可能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水垢,这些水垢的硬度和数量可能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而且这些水管可能会因为老化而变得脆弱不堪。
人的血管和水管也有些类似,它也会老化,而且血管内壁可能也会产生“水垢”。只不过血管的这种水垢和水管的不太一样,血管的水垢和血管融为一体了,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很难把血管表面的“水垢”清除掉。只不过在医学上把血管壁的水垢称之为动脉斑块,斑块的存在会使得血管变得狭窄,在血液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管狭窄以后,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就会增加,所以50岁以后的人群得高血压的风险是很高得。
可以说血管的老化和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主动脉夹层、房颤等都和动脉斑块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动脉斑块并不会很稳定地附着在血管表面,当情绪激动、饮酒、高脂饮食等的时候,它们可能就会脱落,然后随着血液流动,遇到狭窄的血管就可能造成血管的堵塞,进而引起其支配的器官或者组织的坏死。就拿脑梗死来说吧,得这种疾病主要就是因为给脑组织供血的动脉被堵塞了,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所以就缺血坏死。
对于50岁以后的人群来说,还要面对的另一个疾病坎就是癌症。虽然现在很多癌症都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现在癌症的主力军还是中老年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这两种基因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但是当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的时候,就会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人进入50岁以后免疫力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而强大的免疫力是抵御癌症的有效机制。根据最新的医学教材,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也就是说免疫系统能发现癌变的细胞并且能把它们及时杀死,这样就会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另外,50岁的人群和年轻人相比,接触到的致癌物质更多,而且接触的时间也更长,这无疑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大多数癌症并不是一两天得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慢性过程。现在已经证实了长期的高脂和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但是很显然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很多年的。与此同时,人体每天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新老细胞的交替,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需要遗传物质的复制,复制的次数多了,自然出错的机会也会增加,细胞癌变的可能性也会有显著的增加。
要想长寿,应该注意什么?
其实目前来说,人类对长寿研究的还是蛮多的。民以食为天,要想长寿,最起码要注意饮食,做到低盐、低脂、低糖、低能量饮食,这个本身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里不再赘述了。
之前钟南山教授也传授了他的一些长寿的习惯,比如经常坚持运动、经常喝牛奶。但是有一点他并没有说,就是他是一个经常用脑的人。钟南山教授能成为我国医学界的泰斗人物,自然和他的人生目标以及不断用脑有关,这样的话不仅能大大降低痴呆的风险,而且人一旦有了目标以后就会变得精力充沛、变得充满斗志。
要长寿,就必须要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戒烟酒、不熬夜、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以平常心看待。
我之前听过华西医院的一个教授的课,他当时给我们说消化道对人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消化系统好的话,那这个人衰老的速度就会慢一些。古人就知道从一个人的摄食量来判断是否衰老,要不怎么会有那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经常吃的很饱,这无疑会加速胃肠道功能的衰退,这肯定是不利于长寿的。
个人觉得要想长寿,还需要注意定期的体检。虽然大家的腰包被鼓了,但是一些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就拿体检来说,很多人压根没有每年体检的意识,不少人都认为体检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这个钱就白花了。但是需要注意,定期的体检可以发现早期疾病,一般来说疾病发现的越早,那治疗效果也就越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正所谓"病从口入",说得一点也不假,其实很多疾病都与饮食有直接关系,包括具有极高致死率的癌症。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止到2015年,被列入一级致癌物名单的致癌物质已经多达120种,且这些致癌物就"潜藏"在我们身边,特别是饮食中的致癌物,让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摄入体内。
那么你知道哪些隐藏在食物中的"致癌物"呢?
世卫组织曝光"致癌物"清单,3类食物吃太多,肝病或会不请自来
1、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
在1993年,世卫组织就将黄曲霉毒素列为了一级致癌物,它是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若是人体摄入1mg左右,就有可能致癌,若超过20mg,短时间内就会使人丧生。
黄曲霉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肝脏,其在摄入体内后,会造成肝细胞DNA出现突变、断裂,从而诱发肝癌。
而生活中,一些霉变后的食物中就会含有这种毒素,例如霉变水果、蔬菜、谷物等,因此,平时还是少接触此类食物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肝癌的发生。
2、亚硝酸盐——腌制食物
亚硝酸盐是一种间接致癌物质,它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人体摄入后,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下,与氨类物质发生反应,会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亚硝胺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很容易造成肝脏癌变。
想要避免过多摄入亚硝酸盐,平时就要少吃腌制食物、剩菜剩饭等。
3、苯并芘——烧烤、油炸类食物
有机物在没有得到充分燃烧或者高温情况下,食物表面就会形成焦黑物质,而这种物质中就含有苯并芘,
这种物质在摄入人体后,会对肝脏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致其出现变性、突变,引发肝癌。
苯并芘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中最容易见到的致癌物了,例如烧烤、煎炸、熏制食物中,会广泛存在,为了肝脏健康,生活中应少接触此类食物。
上述三种致癌物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平时应减少这三类食物的摄入,据我国癌症中心统计,每天,就会有大约一万人被查出癌症,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重中之重。
研究肝病60年,90岁院士,总结出4个"健康秘诀",希望能帮到你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孙燕院士,从事肝病研究60多年,曾发表过众多医学文章,分享其研究成果。
其中讲得最多的,就是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摒弃陋习,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健康秘诀。
1、勤做体检
孙燕院士虽然拥有着众多的医学知识,但其还是坚持每年做体检,已达到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自身情况。
因为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不具备痛感神经,因此,在肝病初期,很难被人察觉,因此,勤做体检就可以帮助我们尽早的查处病灶,以防肝病持续恶化,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为了身体健康,最好是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2、多补充营养物质
要想身体健康,日常多补充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而维生素、抗氧化成分、氨基酸、类黄酮等元素,可起到保护肝脏的功效。
3、保持好心情
肝主情志,肝脏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据调查发现,30%的肝病患者,生活中都存在着不良情绪,例如:抑郁、焦躁、爱动怒、生闷气等。
这些不良情绪会造成肝气疏泄不畅,造成淤堵,从而引起肝脏损伤。
在孙燕院士看来,良好的心态也是远离肝癌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我们要减少负面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及时调整心态,以免损伤肝脏。
4、多运动
孙燕院士今年已经90高龄,走起路来还是虎虎生风,精神状态极佳,这与他平时喜欢做运动有很大关系。
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肝脏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分解,使肝毒含量降低,以免肝脏深受毒害。
同时,还能使肝脏细胞的活力调动起来,以免肝细胞过度老化,因此,平时可以养成多运动的好习惯,对肝脏健康也大有裨益。
小知识:熬夜会伤肝
在夜间的11点至3点之间,是肝脏代谢、分解、排毒的黄金时间,此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
若是经常熬夜,身体消耗过多血液,造成肝脏供血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体内毒素就无法及时代谢,引起内分泌紊乱情况,威胁身体健康。
很多人对中风十分畏惧,因为这在中老年群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一旦患上,下半辈子可能就只能依靠家人了。许多中风患者都瘫痪在床,大小便都需要照顾,这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不敢想象的,然而世上每天都有人突发脑中风,每一秒都有家庭背负起重担。
其实许多中老年人也很担心这种疾病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是他们也不了解中风的前兆和预防措施,往往会错过最佳防病时机。
55岁是人生的一个大坎,也是多种疾病的“爆发期”,中风也多在这个年龄段发生,所以中老年朋友一定要把好这道“疾病关”。
5 5岁后,不想中风“登门造访”,这4个日常行为,早改早受益
烟酒无度
我国有抽烟饮酒习惯的人数不甚数,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习惯无伤大雅,只要不在公共场所抽烟,喝完酒不耍酒疯,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他们对自己的健康不甚在意,总觉得只要不影响他人,就没什么问题。然而,烟酒其实是诱发中风的“祸根”,这两个习惯让我们的血管变脆、变窄、血压升高,增加患中风的风险。
久坐不动
相信很多上班族都很无奈,每天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的生活日复一日,有的人一开始不习惯,但工作久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其实久坐不动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腰椎,还会造成腰腹部赘肉,升高体脂,影响血液循环,堵塞血管,最终诱发中风。
长期熬夜
有时候,我们确实不能避免熬夜,因为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但偶尔熬夜和长期熬夜是不一样的,偶尔熬夜可能只会导致精神第二天精神状态不好,但经常晚睡的话,则会危害健康,降低免疫力,损伤血管,加速血管老化。
爱吃高盐食物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有的地方甚至以腌制食物为生,不仅拿去售卖,自己家也每天都吃。其实食用盐的问世,确实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饮食水平,但很多人所习惯的高盐分饮食,却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负担,导致血压不稳定,血液黏稠,甚至诱发中风。
中老年人群预防中风,要坚持“三控”
控血压
有些人平时会定期检查身体,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时间和机会,所以在家里准备血压测量仪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常备测血压的仪器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中老年人群平时要坚持按时测血压,饮食上也要注意控制,血压稳定了,疾病就无处遁形。
控体重
很多中老年人群之所以容易患病,其实就是因为体重超标了,国人对于体重管理还没有那么强的意识,但体重和寿命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如果不想疾病缠身,最好早点控制体重,如果超重的话,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尽量使体重回落到正常标准。
控情绪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孤独,加上人际关系的疏远,很多人都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事,经常会大吵大闹,不懂得控制脾气。其实情绪波动对我们的血压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发火、暴怒、兴奋这种情绪,希望大家能学会自我调节,切莫激动。
总结:中风确实让很多中老年人感到担忧,但这种担忧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改掉不良习惯,增强体质,中风也会自动远离你。
衰老不是突然到来的产物,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日积月累后出现的变化,是时光给我们留下的印痕,它同时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世间那个人不爱美,而苍老确实我们外貌的最大仇敌,但同时也是我们无法战胜的存在,因为它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是拒绝不了的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预知它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让自己能留住青春的尾巴,缓解衰老的到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着我们身体的变化,让我们可以及时的做好防备。
身体衰老开始衰老时,会出现这几种变化
身材变胖,走样
我们都知道,肥胖是爱美人的天敌之一,所谓的一胖毁所有,不是说着玩的,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做好对身材的控制。
但是当人年纪大了后,身体中的激素就会开始减低,身体代谢情况也会减慢,堆积的脂肪就会慢慢变多,身体自然也就会慢慢肥胖起来了。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雌激素的存在是及其重要的,若是激素出现下降的情况,身体存储脂肪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脂肪会慢慢的在腹部堆积,这也是为何很多人都是肚子大,腿细的原因。所以,若你发现你肚子慢慢胖起来,其他的部位变化不明显的话,最好快点做好准备,预防衰老。
脾气变差
无论男女,在年纪大了后,身体器官机能就会开始下降,体内的激素也同样如此,男性的激素通常会在18岁成年后达到最高,然后慢慢下降,而激素的变化也是影响情绪的因素之一,很容易让人出现暴躁,烦躁的请款,而当人到了50后,激素水平下降的就会越加明显,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补充激素了,最好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好调整,要知道负面的情绪也是加速衰老的原因,可以试一试深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心情。
老年斑
但人逐渐步入衰老的时候,身体也会长出斑来,这种斑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斑。衰老的到来,会让我们的代谢减弱,抗氧化的能力也会减低,身体内的脂肪也变得很容易被氧化,变成了脂质氧化物。经常被太阳照射的人,身体更容易有老年斑的存在,这种斑还被称为太阳斑,会出现在经常被太阳晒的部位,比如:手,胳膊,脸等地方,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好防晒措施,这样才能减缓衰老的到来。
衰老的存在是无法抵抗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减轻它对我们的影响,缓解它的到来,你应该也看到过很多年纪明明很大了,身材却还是很好,不走样,皱纹也少的人,且最明显的就是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明星们,他们有的根本都看不出来本来的年纪,这是因为他们保养得当,所以想要抗衰老,第一步就要学会爱护自己。
现在大部分子女会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耐心的指导怎样健康饮食,怎样运动来增强体质等。并且还有些老年人在看电视或者看报纸时,会学习一些关于养生的知识,但很容易出现养生误区。
误区一 过于节约
有些老年人很节省,剩饭剩菜大都不舍得扔掉,留到第二天早上继续食用,认为只要饭菜不出现味道,都是可以吃的,如果面包或者是馒头发霉了,去除掉发霉的地方还能继续食用。
剩饭剩菜经过放置后很容易产生细菌,并且再次加热的时候会产生不利物质,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剩饭最好是在一天之内吃完,剩菜要在5到6小时内吃完,凉菜,绿叶菜加热后会影响口感,建议当顿吃完。
发霉的食物虽然去除掉了霉点,但是也不能避免霉菌的危害,对身体不利,所以食物发霉要尽快扔掉。
误区二 人老不服老
有些老人认为没有出现任何疾病,说明身体很强健,在平时的时候仍然剧烈运动,爬山,打篮球等,很容易造成肌肉损伤,骨折;有的到了退休的年纪,仍然高强度工作,造成身体过度劳累,引发一些疾病。
年纪增大,要清楚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身体已经慢慢退化,骨头变得脆弱,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减弱,老年人在锻炼的时候要量力而行。
误区三 为了降压降脂不吃油盐
大量食用油盐,会使血脂升高,有些老人直接不吃油盐。
如果一点盐都不吃,很容易造成水肿;如果在做饭时不放油,经常这样吃会导致营养缺乏。所以,只要每天控制好量,适当的摄入油和盐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误区四 补钙越多越好
很多老人认为多补钙,就会避免出现骨质疏松,于是就大量的服用钙片。
事实上,如果摄入的钙超出了身体的需要,不利于健康。另外,最好是通过吃奶制品或者是豆制品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来补钙,同时还要多运动,少抽烟饮酒。
误区五 多吃补品能长寿
有些老人为了健康长寿,不惜花钱去买一些人参,灵芝等补品,大量食用。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各功能减弱,适当的吃一些补品有助于延缓衰老,但是也不能随便吃,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来进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饮食全面,均衡,是不用大量进补的。
误区六 老了补牙是浪费
有些老人不喜欢修补牙齿,他们认为掉牙是正常现象,补牙浪费钱。
如果牙齿缺失,会使咀嚼能力下降,增长肠胃消化负担,不能及时为身体补充营养。不注意口腔卫生,还会导致蛀牙,所以,老年人要注意口腔卫生,按时刷牙,如果牙齿掉落,要及时补牙,如果戴有假牙,在晚上睡觉前要用牙膏清洗假牙,防止细菌滋生。
误区七 晨练越早越好
有些老人经常失眠,所以在早上五六点就会起来晨练,认为对身体有帮助。
在6点之后晨练是最好的。因为早上6点之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很容易导致感冒,膝盖疼痛。在冬天的时候要更晚些,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晨练。另外,出门前要记得喝水,吃早餐,以免晨练的时候出现低血糖,尽量选择平坦的地方进行锻炼。
老年人养生,要注意饮食均衡,多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要想健康养生,尽量避开以上7个养生误区。
日本人的人均寿命排在全球首位,是公认的长寿人数最多的国家,同为亚洲国家,中国的人均寿命,在排在了全球50名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事实上,导致差距如此大的原因,就是慢性病。
日本的老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并没有脱离社会,反而依然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体现着人生价值,由于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与社会脱节,使得日本老人,罹患慢性病的风险很低。
反观中国,201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论重磅论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居民的死亡原因,其中排在前10位的死亡原因,依次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茨海默症、新生儿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除了新生儿疾病和道路交通伤害之外,毫不夸张地说,其他八种疾病都是慢性病,恰恰是这些慢性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
究竟如何做才能这些慢性病呢?晚上做好六点至关重要。
第一,晚上坚持多喝水,很多人认为晚上要少喝水,因为要睡觉了,喝水太多,会导致夜尿次数增多,事实上,你在睡前一个小时停止喝水就行了,而其他的时间,都应该多喝水,只要多喝水,才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才能稀释血液,降低血脂,让慢性病离你更远。
第二,晚上坚持多清淡饮食,晚上不应该再大鱼大肉,因为太过油腻的食物很容易加重肠胃的负担,晚上坚持清淡饮食,不仅有利于肠胃蠕动,而且还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第三,晚上坚持多运动,经过一天的繁忙,如果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坐着,动得特别少,那么晚上空闲时间多了,建议你多运动一下,运动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还能让你远离各种慢性病。
第四,晚上坚持少吃盐,很多人喜欢晚上吃得特别咸,觉得不这样吃容易乏力,于是炒菜的时候放很多盐,还特别爱吃腌制和烟熏的食物,这些都容易升高你的血压。
第五,晚上坚持少熬夜,喜欢熬夜,长期熬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长期熬夜的人,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都会更高。
第六,晚上坚持少吸烟酗酒,长期吸烟的人,更易罹患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喝酒,则容易诱发胃癌和肝癌。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一生中不变的追求。但是,人一旦过了50岁,除了正常的衰老,各种慢性病都可能会来临。比如高血压,痛风,肝硬化,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会严重影响到你寿命的长短。
所以,你体质是好是坏,是否是长寿之人,50岁之后,基本可以判别出来的。当人到50岁以后身体有这5个表现,那恭喜你,属于长寿体质。
1、吃得好 睡得香
50岁之后胃口极佳,说明他没有肠胃方面的不良疾病及口腔方面的困扰。充足的睡眠,不仅能够保证我们机体的正常运转,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养护肝脏等身体器官的健康。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吃的好,睡的好是关键。
2、不爱生气
情绪,对于身体健康与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说百病皆生于气,气大伤身,每生一次气,寿命就减少一点。生气,对于五脏六腑,皆具有严重的损害。
而乐观,开朗、心胸大的人,凡事都看的比较开,有助于长寿。
3、排便快
排便顺畅说明一个人的消化系统不错的,肠胃比较健康的,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也不错。此外,没有出现便秘、腹泻,颜色气味异常等情况,说明你身体状况很好,没有疾病缠身。
4、肺活量好
肺活量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更准确的说是肺部的发育程度。人体在任何时刻都需要氧气的功能供应。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消耗的氧气会增多,肺活量好的人能满足运动时的氧气需求,而肺活量差的人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表现为胸闷、头晕等症状。所以,若是人到了50岁之后,肺活量还很好,那恭喜你,属于长寿体质。
5、牙齿健康
俗话说"牙不好、疾病浑身跑",很多人从30岁左右牙齿就开始有黑洞,甚至掉牙。到了50岁,还会出现牙齿变松,严重牙龈炎等情况。而这些情况也会增加免疫力疾病和患肠胃疾病的风险,所以, 口腔健康能使人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长寿!
50岁,如果你还能做上述5件事情,说明身体还很健康,易长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些习惯或是不知不觉间养成的,或是“逼”着自己养成的,但大部分好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而那些不良习惯,似乎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不用别人教,自己就学会了。
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忍耐力,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重新开始”。而养成一个坏习惯,却是分分钟的事。好的习惯能为健康打基础,为长寿助力,而坏习惯则会“偷走”我们的健康,为疾病“敞开大门”。
所以,不论在什么年纪,我们都应该保持警惕,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坏毛病,就应当及时改正,因为持续的时间长了,这些坏毛病就像“长”在了我们身上,很难“除根”。
养生贵在坚持,过了50岁,这4个好习惯,应主动养成
吃好早餐,就是在为健康打基础
可能在大家心里,早餐是可有可无的,但在我们忽视早餐、不吃早餐、乱吃早餐的过程中,健康已经悄悄溜走。早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却有很多人为了多睡十分钟、为了不迟到、为了赶班车而放弃早餐。可能大家觉得吃不吃早餐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但这是因为身体还没有“惩罚”你。
吃早餐不仅是为了饱腹,也是为了给刚刚“苏醒”的身体一点能量,让肠胃进入工作状态,让各个器官都得到应有的“奖励”。人体有着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但想要机体正常运转,首先得保证营养都给到位了。就像是一辆轿车,不加油是跑不动的,我们体内的器官也是如此,没有充足的养分,它们又如何运转呢?
而早餐也不是能应付了事的,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分配合理,一份健康的早餐是必须满足这些要求的,学会善待自己的身体,就值得被“奖励”。
少久坐,多运动
可能大部分人之所以没有运动的习惯,主要是因为没有运动的时间,现代社会,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按时下班回家的,很多人都会或被迫或主动加班,回家的时间也不一定。而运动也是需要时间和场地的,被工作困住的上班族,其实并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如果因此就被生活打败,接受长期久坐、缺乏锻炼的状态的话,是很容易加入“亚健康”一族的。为了健康,大家要学会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身体,就算在工作时间,也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拍拍僵硬的双腿。回到家以后,我们也可以利用睡前这段时间,做些拉伸动作,练练瑜伽,都比躺着不动更有益健康。
坚持睡前泡泡脚
其实很多人一说到养生,就会提喝茶和泡脚,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呢?对于收入不高或者不愿在养生上花钱的人来说,泡脚是最简单、最便宜的养生方法了,热水泡脚,不仅能疏散风寒,排出体内的寒湿,还能留住阳气,疏通经络,提高抵抗力。
很多容易失眠的人也有泡脚的习惯,在泡脚后,整个人会感到神清气爽,其实这就是全身经络畅通,血液循环加速的好处。通过泡脚,身体得到了放松,疲乏得以消除,神经衰弱的症状也会有所改善,入睡会变得更容易。所以,如果你既想养生,又舍不得花钱,还想效果好的话,不妨试试泡脚,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早睡早起,远离熬夜
可能现代人不熬夜才是稀罕事,但从健康层面出发,长期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有目共睹的。熬夜首先会让我们第二天感到疲倦、困乏,精神状态欠佳,工作效率降低。其次,随着熬夜次数的增多,各个器官所受到的伤害就会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
经常熬夜的人,明显的黑眼圈、脸上的色斑、脱发、乏力等问题都是表象,这些症状所揭露的问题其实是各个脏器的健康状况。熬夜虽然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但这种不良习惯,是需要被摒弃的,如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继续熬夜的话,相信你体内的各个器官都会被严重损耗。
总结:养生,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把规律生活、调整饮食习惯、加强运动做到位,但大部分人却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自己的惰性打败,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早已成为长寿人群的“候选者”。
上楼时稍有喘息,动起来容易气喘吁吁,有些人可能认为是喘息或自己肺活量差,但这也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症状。据数据显示,全球有2千5百万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听说过,许多人诊断迟缓,往往活不了三年。
肺动脉高压的确定是指不明原因的肺动脉压逐渐升高,进行性发展引起的慢性疾病已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体力活动受限。
肢体水肿,肺动脉高压,蓝嘴唇要小心。
肺动脉高压在40-50岁之间的中年人群中表现较好,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常见的症状还包括四肢水肿、嘴唇发青,这些症状与许多胸腔和心脏疾病相似。
肺高症的朋友分享说,儿时母亲因肺高压症去世,后来哥哥也被诊断患有肺高症而去世,医生怀疑可能有遗传因素,请她作详细的检查评估,才发现自己也是肺高症患者。所幸早发现,早控制,现在她的生活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病症难以确诊时要小心喘,咳,血,肿和晕。
心脏学会肺高压委员会曾指出,本病平均要看诊4次以上才能确诊,若发现亲友常有劳累、不明原因的喘息,多加留意‘喘、咳、血、肿、晕’,这些症状出现时,最好尽快到医务科、胸外科进一步详细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因心脏分流失调而发病。
如果没有得到积极的治疗,肺动脉高压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年!儿童心脏学会会长表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约5%-10%会因心脏分流问题及肺动脉血流压力增加而持续发生肺动脉高压,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
同时,自身免疫疾病的高危群体需要进行跨科治疗。
也指出,如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硬皮症、干燥症病患等,亦可引起渐进性肺动脉高压。只有进行跨科别联合治疗,并由心内科、儿童心内科、胸外科、免疫风湿科、放射诊断科综合评估,才能适当协助病友控制病情。
生存超过3个月的新疗法维持生命品质。
过去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心肺移植,当时有一半病人活不过3年;现今只要病人配合医师,全力控制病情,保持原有的生活品质,就可以不断更新治疗策略,使病人预后得到改善。
疾病不易确诊,又得终生服药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呼吁大家不要忽视身体任何症状,多给病友体贴和关怀。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们的身体素质也会变差,尤其是到了中老年阶段,身体更是跨到了另一个状态,大不如从前。过了五十岁以后,骨质疏松容易找上门,调查显示,大约有六成左右的男性有骨质疏松的症状,而中老年女性则有九成。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相当于十位女性当中,只有一位没有骨质疏松的问题,那么另外的九个人当中,会不会有你呢?
为什么骨质疏松偏爱中老年人?
缺钙
骨质疏松,骨头出了问题,和缺钙有密切的关系。人年纪大了,体内的钙流失的就更快了。而我们体内的钙质,一般都在骨头里,所以钙流失以后,骨头就会变脆弱,容易发生骨折的现象。有的老人打一个喷嚏,可能就会导致骨折。
缺乏维生素D
人老了,体内除了钙的流失变快,维生素D也一样容易流失,而维生素D是能够促进钙质吸收的元素,缺失以后,就会阻碍钙的吸收,导致骨头缺钙,引起骨质疏松。
缺乏蛋白质
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年纪大了胃口也不如从前,很多老人的食欲都不好,饭吃不了多少,更不用提肉和鸡蛋了。而且老年人的牙口也不好,只能吃一些软烂的食物,比如香蕉、蔬菜、点心等,而这些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为什么中老年女性更容易有骨质疏松的问题?
女性步入中老年阶段,几乎都有骨质疏松的现象。这是因为相比于男性,女性还会经历一个阶段,叫做更年期,在此期间的女性身体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钙的吸收,从而导致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既然骨质疏松这么普遍,那一定有很多人都比较重视?错。正因为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并不会太过看重。
然而,正是这样的轻视和忽略,很多老年人身体越拖越差,经常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最后甚至无法行走。
而这个时候再去采取措施可能已经晚了,所以提前预防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营养要均衡
50岁以上的人,每天都需要补充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所以每天喝牛奶、吃钙含量高的食物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注意经常晒太阳也能帮助我们补充维生素D,所以中老年人不要总是待在家里不出门,平时多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
不抽烟不喝酒
烟酒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更大,所以过了50岁以后,就应该考虑戒烟的问题了。
骨质疏松虽然很普遍,但是通过饮食的调整,也是可以预防的。不要等到症状发生以后才想起来补钙,提前预防才能远离骨质疏松。
上星期医院组织下乡义诊,碰到了两位很有意思的患者,一位80岁,一位50岁,但他们骨骼的年龄好像刚好相反一样。80岁的那位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腿脚利索得一点都不像80岁,内分泌科的吴主任调侃说他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骨骼。
而另一位50岁的中年人,已经因为骨折住过2次医院,平时经常有双下肢疼痛,现在连走路都需要借助拐杖,他自述医生说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可以说是50岁的年龄,80岁的骨骼。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6%,许多患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甚至只能长期卧床。但其实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都会有,只要做好预防,骨质疏松就不会发生,像上面那位80岁的老年人一样。内分泌主任医生说:这位80岁老年人之所以仍健步如飞,他的这4个日常生活习惯值得大家借鉴。
老人保持骨骼年轻的4个好习惯
1. 爱喝牛奶
这位老人第一个日常生活习惯就是爱喝牛奶,每天都要喝一瓶250ml的纯牛奶或者高钙奶,几十年来几乎从不间断。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这两种营养素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因为研究已经证明,缺钙和低蛋白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牛奶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廉价,也是最容易获得和补充这两种营养素的食物,所以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2. 少喝咖啡,从不喝碳酸饮料
这位老人从不喝碳酸饮料,偶尔喝点咖啡,经常喝茶。碳酸饮料含糖量高,常喝会影响人体钙磷代谢,而最主要的,就是咖啡和碳酸饮料都含有咖啡因,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如果每天只喝1-2杯咖啡的话,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有些人可能每天都要喝十几杯咖啡,长期下去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了。相反,有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绿茶中的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可防止骨钙的丢失,对骨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户外运动,多晒太阳
老人性格乐观,经常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钙的缺乏以外,另一大原因就是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除了药物补充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是最好的方法。老年人坚持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又会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钙丢失,防止骨矿化。
4. 戒烟限酒
吸烟和酗酒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吸烟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骨密度下降约9.7%。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改变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阻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同时烟碱又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骼破坏速度增加。长期酗酒也会影响人体的性腺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减少,使骨质生成减少,丢失增加。
养护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生活方式是关键。如果大家都想如上面的老人家一样,80岁的年龄拥有50岁的骨骼,不妨试试养成上面这4个良好习惯!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许多患者对于是否可以从事体育锻炼,如爬山等运动,存在疑虑。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从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原则、注意事项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冠心病患者在症状平稳的情况下,是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的。爬山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然而,在爬山的速度上,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快登山增加心脏负担。建议每次运动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且在症状发作期间应避免运动。
除了爬山,冠心病患者还可以进行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同时,游泳也是一种适合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耐力。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保持病情稳定。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注意饮食调理,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
4.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5. 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此外,冠心病患者还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2.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3. 注意运动时的呼吸和心跳。
4. 避免在症状发作期间运动。
通过合理的运动和日常保养,冠心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了解一些身体表征,有助于我们提前发现疾病的征象,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耳垂皱纹是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表现。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纹。这种皱纹的出现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除了耳垂皱纹,以下几种身体表征也可能提示您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1. 外耳道多毛
研究发现,约3/4的冠心病男性患者存在外耳道多毛的现象,而女性患者则较少出现。
2. 角膜弧
角膜边缘出现的一圈灰白色环称为角膜弧,它可能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征兆。
3. 舌侧血管变化
观察舌侧血管,如果出现红色、蓝色或紫色凸起的小结,或舌侧苍白、血管不清,都可能是舌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血栓形成的信号。
除了上述症状,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 均衡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 适量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 保持良好心态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如果您出现上述症状或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心慌气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冠心病、颈椎病、心血管神经症以及生理状态等。针对不同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伴随背部、左臂、头晕、乏力、出汗等。治疗上,可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等。若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 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常伴有心慌气短,同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上,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肩颈肌肉锻炼来缓解症状。此外,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药、镇静剂等药物。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治疗、高电位疗法、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等。
3. 心血管神经症:以年轻人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并伴有心前区疼痛和烦躁不安。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安神药物,必要时可服用其他精神科药物。对于心率偏快、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的患者,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4. 生理状态:剧烈运动、体力劳动、情绪波动等生理状态也可能引起心慌气短。这类症状通常是暂时的,无需治疗。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注意情绪调节,多吃具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作用的食物,如桂圆、红枣、莲子、山药等。了解药物用法、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做好长期用药的心理准备。避免擅自减药、停药,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发霉、不卫生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不饮酒。
如出现心慌气短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心慌气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了解相关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治疗。
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症状为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等。治疗上,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2.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上,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3. 心血管神经症:心血管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等。治疗上,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4. 生理状态:剧烈运动、体力劳动、情绪波动等生理状态也可能导致心慌气短。这类症状通常是暂时的,无需特殊治疗。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不饮酒。如出现心慌气短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心慌气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了解相关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治疗。
冠心病患者应避免饮用白酒。饮酒后,乙醇在体内分解成乙醛,这种物质会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症状。长期饮酒还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加重冠心病病情。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不良生活方式等。冠心病患者常出现胸骨后压榨感、闷胀感,并伴随焦虑、出汗等症状。
冠心病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定期体检,及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ACEI类降压药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冒等疾病。
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正规的医院就诊,并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的狭窄和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这种供血不足不仅会引起胸闷、胸痛等症状,还可能引发嗳气等消化系统问题。
嗳气,又称打饱嗝,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生理反应,通常发生在进食后。然而,在冠心病患者身上,嗳气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胃肠道瘀血的信号。
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进而引发心肌缺血。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也会加剧心脏负担,诱发冠心病。
治疗冠心病,关键在于改善心脏供血,缓解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此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支架植入术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其次,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最后,要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嗳气并非小事。如果出现频繁嗳气,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女性心绞痛患者多由冠心病引起。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症状为心绞痛,即胸部发生短暂的压迫感或紧绷感,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左侧。这种疼痛可能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一般停止活动或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女性心绞痛患者可能比男性更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疼痛放射至颈部、手臂、背部或肩膀,以及呼吸短促、大汗等。
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治疗心绞痛可使用硝酸甘油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等药物,以缓解症状。
为预防心绞痛,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熬夜等。饮食方面,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西红柿、紫甘蓝、胡萝卜、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肠道蠕动,减少油腻食物的吸收,同时滋养心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软化血管。
若出现心绞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医院的心内科是专门治疗此类疾病的科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心绞痛患者还需注意,药物治疗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最终引起心脏功能损害。
冠心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常伴有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疼痛时间通常为3-5分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
为了预防冠心病,我们应该: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由于心脏损伤或缺血缺氧引起,常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
在心房颤动期间,心房激活的频率达到300~600次/分钟,心跳频率通常快速且不规则,有时高达100~160次/分钟。这种快速而不规则的心跳会导致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心房颤动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心房颤动的主要症状包括:
为了预防心房颤动,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和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房颤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胸口疼痛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症状是胸痛。胸痛通常位于胸骨中上部,也可发生在胸外。疼痛性质可能为挤压、胀气或窒息感。胸痛可能由运动、情绪激动或安静卧位状态诱发。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并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耗氧等治疗。
2. 心脏神经症: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局部胸痛,这是神经痛的一种表现。患者常伴有胸痛、隐痛或刺痛、心悸等症状,但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神经症可能与情绪波动、外界不良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患者需要调整生活节奏,避免熬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严重者可遵医嘱服用阿普唑仑、普萘洛尔等药物缓解焦虑、心动过速等症状。
3. 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胃酸反流、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胸部隐隐作痛。反流性食管炎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肥胖、吸烟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酸分泌,改善症状。
4. 胸壁疾病: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也可能引起胸痛。肋间神经痛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可能与受凉、外伤等因素有关。胸膜炎则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5. 其他原因:如肺部疾病、纵隔肿瘤、肌肉骨骼疾病等也可能引起胸痛。
建议患者在出现胸痛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心慌,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隐藏严重疾病的症状。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冠心病、低血糖等。
一、冠心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内膜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器质性心脏病。它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上腹痛等症状。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若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行诊断。
二、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过低,低于2.8 mmol/L。过度节食、胰岛素使用不当、肝肾衰竭等都可能导致低血糖。低血糖的主要症状包括饥饿感、出汗、心慌、颤抖等。轻中度低血糖可通过饮食调理缓解,严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
三、治疗与预防
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对于低血糖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调整饮食、调整胰岛素剂量等。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注意饮食规律、监测血糖水平、避免过度劳累等。
四、医院与科室
冠心病和低血糖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到心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心内科负责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科负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