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婴儿有哪些行为我们不理解其实是正常的?

婴儿有哪些行为我们不理解其实是正常的?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们来说,有时候,宝宝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让妈妈们很困惑,不能理解,就想要去矫正宝宝的行为。殊不知,这都是宝宝正常发育的表现,如果自作主张去抑制宝宝的行为,反而会害了宝宝,比如,下面这几点,妈妈们就应该注意。

 

1、啃手啃得太起劲

 

相信妈妈们应该都见过这个画面,宝宝经常会咬自己的手指头,甚至是只要自己能够得着的东西都会塞进嘴里去啃。这时候,大多数妈妈肯定就要出手制止了,认为这个习惯太不卫生了,万一把病菌吃进肚子里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宝宝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是宝宝开始用嘴巴来感知世界,感受身边事物的途径。如果,妈妈强行制止,就会破坏宝宝的探索思维,还会让宝宝变得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做好宝宝的手部清洁,不要刻意去阻止,让宝宝可以尽情的去探索、认识世界。

 

 

2、乱扔东西

 

有的妈妈会抱怨,宝宝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经常会乱扔东西,把自己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自己也是很苦恼。

 

妈妈们不用担心,这其实是一种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宝宝的长大,他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迅速的发育,而宝宝乱扔东西正好是宝宝抓握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这种扔东西的行为还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呢,是宝宝正常发育的一种表现。

 

不过,为了宝宝的安全,妈妈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不易碎的玩具,来满足宝宝喜欢扔东西的需求。

 

 

3、怕见生人

 

很多宝宝一看到生人的脸,就开始哭闹,这其实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所以妈妈们不要在这个时候怪罪自己的宝宝哭闹了,也不要认为他们性格不好,就开始开导、教育宝宝不要认生。

 

对于这种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就是不要刻意的去强求宝宝接近陌生人,只需创造人多的环境,让宝宝慢慢适应即可。

 

当然,宝宝虽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但是我们要相信存在即合理,只要妈妈们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就能及时解读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般来说,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婴儿正常体温是多少?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人们常说一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大脑内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也就是控制体温能力不够强,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炎热天气或包裹过多,体温会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37.5℃。寒冷天气或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体温可降至36℃或再低些。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婴儿体温37.5度正常吗?


    每个人一天之内的体温会随着身体和生活状况而改变。进食、活动后体温会有轻度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为了了解本身体温状况,建议测量基础体温。


    1、对新生儿来说,体温不超过37.5℃都是正常的。

     

    由于新生儿包括大脑在内的脏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体温能力有限,稍裹多些,体温会升高,有时可达38℃。体温“稍高”应与基础体温相比才有意义。

     

    所以,平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基础体温(安静状况下的体温),年龄越小,基础体温相对偏高。


    2、基础体温指的是清晨睡醒,还未起床活动前的体温。

     

    此时人体代谢最低,的体温也相对最低。了解基础体温很有用。


    3、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烧了。

     

    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37.5℃之间,但是超过37.5℃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烧了。但并不是说孩子体温超过37.5℃就一定是发烧。由于每人的基础体温不同,有些人基础体温为35℃;有些人为37℃,甚至37.3℃。


    婴儿体温多少度算发烧?


    一般家庭和医院都是测量腋下温度,不论大人小孩,书上说正常体温36到37,低热是37.5以上开始算,39度以上高热。大于37且小于37.5只能说因人而异了,总之测量体温要把腋下擦干,不要捂在被窝里那样不准。


    1、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2、婴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

     

    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3、体温“低”,其实也是正常,但前提是稳定

     

    也就是说只要能稳定在这个范围就没有什么问题,婴儿体温受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时时会自我调节的,但你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保暖,以免孩子感冒发烧。


    4、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

     

     

    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婴儿发烧38度怎么办?


    宝宝在7、8个月的时候,因为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已经逐渐散去,抵抗力下降了,都会有1、2次发热的,这是正常的。从某种角度说,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发烧太着急,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


    1、一般情况下,婴儿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市售的“退热帖”贴(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药物降温:以上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


    2、多饮水,吃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


    3、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4、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

     

    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美林、泰诺林退高烧比较好。如果孩子发烧达38.5度以上用美林退热比较快,如果38到38.5之间用泰诺林比较好。如果是低烧这两种都不要用,用一般的退烧药就可以。像一般酚黄那敏等宝宝感冒药也都有退热效用的。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呢?婴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遭遇呼吸道感染、过敏、接种反应等都会出现宝宝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又不能乱用药。那么当宝宝发烧或高热不退时,妈妈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宝宝降低体温呢?


    1、温水洗澡


    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2、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热水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


    5、冰枕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 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或者是被惊吓之后,身上就会大量的出汗,不过这些汗液都是凉凉的,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冒冷汗了。小孩子的身体出汗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小孩子的身体正不断适应外界环境。也有家长会发现两个月的小宝宝莫名其妙出冷汗,就让家长极为担心是不是宝宝体虚。婴儿出冷汗是怎么回事?

    1、正常原因: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2、非正常原因: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3、活动性佝偻病。一岁以下的婴儿多汗,若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钙粉,父母则应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佝偻病其他表现,如夜间哭闹、睡在枕头上边哭边摇头而导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又见枕秃)、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扪之似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表现。父母应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检验,以明确诊断。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刚出生的宝宝有很多特殊的生理现象,这些你都了解吗?

     

    宝宝初到人世,身体还很娇弱,需要父母的呵护,宝宝才能健康地成长。在临床上新生儿因一些特殊的症状来就诊的并不少见,只是因为年轻的父母对新生儿的特殊症状不了解而上医院。因此,父母全面了解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特征和特殊的生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几天内,新生儿的体重会有所减轻(减少出生时体重的5%~10%),但是从第七天开始,体重开始重新增加。如果体重明显减轻或持续减轻,就说明新生儿没有吃饱,或者生病了。

     

    如果体重突然减轻,就应该到医院找出导致体重减轻的原因。喂母乳的情况下,提倡按需喂养,即宝宝饿了就喂。因为母乳消化比较快,新生儿胃容量又小,所以新生儿饿得快。

     

     

    新生儿生理性脱皮

     

    新生儿出生两周左右,出现脱皮现象。好好的宝宝,一夜之间稚嫩的皮肤开始爆皮,紧接着开始脱皮,漂亮的宝宝好像涂了一层糨糊,皮肤干裂开来。这是新生儿皮肤的新陈代谢,旧的上皮细胞脱落,新的上皮细胞生成引起的。出生时附着在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而脱落,这就形成了新生儿生理性脱皮的现象,不需要治疗。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脱发,多数是隐性脱发,即原本浓密黑亮的头发,逐渐变得绵细、色淡、稀疏;极少数是突发性脱发,几乎一夜之间就脱发了。新生儿生理性脱发,大多数会逐渐复原,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不要着急。目前医学对新生儿生理性脱发,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新生儿假月经

     

    部分女婴在出生后5~7天会从阴道流出少量血样分泌物,此称为“假月经”。这是由于孕妇妊娠后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胎儿的阴道及子宫内膜增生,而出生后雌激素的影响中断,增生的上皮及子宫内膜发生脱落所引起的。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持续1~3天会自行消失。若出血量较多,或同时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则是异常现象,可能为新生儿出血症,需及时到医院诊治。

     

     

    新生儿生理性乳腺增大

     

    部分新生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会在出生后3~5天出现乳腺增大,并且有的还会分泌淡黄色乳汁样液体。这是由于母亲怀孕后期,体内的孕激素、催产素经过胎盘传递到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的雌激素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般持续1~2周会自行消失,这属于一种生理现象,家长不必紧张。

     

    新生儿肚脐鼓起

     

    少数的新生儿脐部会有圆形或卵圆形肿块突出,且在孩子哭闹和咳嗽时最为明显,肠管突出脐外形疝。脐疝的发生原因是新生儿脐部未完全闭合,肠管自脐环突出至皮下而致。新生儿得了脐疝一般不需要治疗,绝大多数宝宝可以随着年纪的增长和两侧腹直肌发育,一直到2岁前可自行愈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哭闹,是新生儿宝宝特有的本能,更是宝宝与妈妈传递信息的方式。大多数的新生儿宝宝都有夜间哭闹的情况,可是对于没有经验的妈妈来讲,她们真的是搞不明白宝宝为什么会哭闹不止,往往因为这件事情而弄得束手无策。

     

    其实,宝宝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的,宝宝哭闹也是有原因的。


    那么,刚出生婴儿晚上一直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如一起来看看,下文为大家总结的几点原因,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普遍多发的情况,是妈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针对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做出的应对策略,更是需要妈妈们认真学习的上上之策哦。


    一、渴了饿了


    饥饿是新生儿哭闹最常见的原因。宝宝越小,哭闹的原因越有可能是因为肚子饿。不过宝宝出生后的头一两天是例外,因为那时候有些宝宝确实是吃得少。如果你是母乳喂养,当你了分泌少量初乳,并且在分娩后第三天左右注意到自己“下奶”,可能会有更强的意识。


    宝宝的胃很小,吃不了太多。如果宝宝哭闹,你就试试给他喂奶,因为他很可能是饿了。他也许不会马上停下来不哭,但只要他想吃,就让他一直吃,等他吃饱了,就不会再闹了。如果宝宝吃饱了还是哭,那有可能是因为他还有别的要求。


    解决方法:到底应该隔几个小时喂一次奶,要依宝宝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每次喝奶总是又快又急的宝宝,可在喂到一半时先给其拍背排气,以免吸入过多的空气。

     


    二、肚子胀气


    由于消化功能不够完善,所以宝宝会不定期出现腹胀状况。

     

    解决方法:帮宝宝拍背排气,或擦一些含薄荷油成分的婴幼儿专用消胀气药膏。如果宝宝经常胀气,请考虑换一种配方奶粉,而哺喂母乳的妈妈则少吃一些产气食物(如豆类、豆浆与地瓜等)。


    三、妈妈吃了重口味的食物


    哺喂母乳的妈妈如果吃了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咖哩等,宝宝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哭闹。


    解决方法:哺喂母乳的妈妈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或含咖啡因、酒精的食物与饮品,以免影响到宝宝的情绪反应。


    四、换衣换尿布


    如果宝宝的衣服太紧或尿布脏了,他们一般都会非常敏感地闹起来。有的宝宝如果需要换尿布,他会马上让你知道,特别是当他的皮肤已经受刺激时。但也有宝宝尿布脏了好像也不在乎,还觉得挺暖和、挺舒服的。


    解决方法:不管你的宝宝属于那一种类型,尿布脏不脏很容易检查出来,你也可以趁机发现尿布包得是否太紧或者是不是宝宝的衣服让他感觉不舒服了。

     

    五、爱我就要抱抱我


    有些宝宝就是想让大人多抱抱。大一点儿的孩子可能只要看到你在房间或听到你的声音就觉得很安心,但新生儿一般都得抱着才满足。如果宝宝已经吃饱了,也换了尿布了,那他哭可能只是想让你抱抱他。


    解决方法:你也许担心总是抱宝宝,会把他惯坏,但在最初几个月里,这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宝宝对抱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宝宝可能总是需要你的关注,有的宝宝却能很长时间自己安静地待着。如果你的宝宝想让你抱,那就抱抱他。

     

    把他放在前置式婴儿背包里,你就能腾出手干其他事情了。


    六、环境过于嘈杂


    太多嘈杂的声音、震动或视觉刺激,也会让宝宝变得不安、爱哭闹。


    解决方法:适度的安抚或温柔的触摸,都可以有效环节宝宝的情绪。


    七、冷热不适


    有些新生儿换完尿布或者洗完澡后,不习惯皮肤光光的感觉,而愿意被暖暖和和地包起来。如果你的宝宝也是如此,你很快就能掌握该怎么给他快速换好尿布,好让他安静下来了。不过,也要注意别给他穿多了,以免宝宝过热。原则上,宝宝需要比你多穿一件。


    宝宝睡觉时也是这样,如果太热,就给他少盖点,如果太冷,就给他多盖点。宝宝的手脚通常都会稍微凉一些,所以要知道宝宝是冷是热,你应该摸他的肚子。


    解决方法:尽量在室内维持舒适的温度(22℃—24℃),在外出时及时给宝宝添减衣服。

     


    八、肠绞痛


    在肠绞痛发生时,宝宝的小脸会胀红、下肢蜷曲于肚子上,这种情形通常发作得很急,常见于下午及夜间,好发于3—6周新生儿。当然,妈妈不要过于紧张,等宝宝到了3个月大左右时,肠绞痛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解决方法:对付宝宝肠绞痛有一些法宝,可以抱起宝宝,有规律地、轻轻地摇一摇,在宝宝小肚子上擦一些消胀气的药膏并按摩一下,或用温毛巾放在宝宝胃部、唱唱歌、洗个温水澡等,都可以有效舒缓宝宝的不适感。如果上述方法均不能奏效,请尽快至医院做进一步诊断,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一些抗组织胺、镇静剂等药物。


    九、其他儿科疾病


    除了肠绞痛之外,中耳炎、肠胃炎或疝气等也都可能是造成宝宝身体不适而哭闹的原因。


    解决方法:一旦宝宝出现不吃、不睡、体重不增加、行为突然异常等状况,或是哭泣声音和平时明显不同,更像是疼痛、发烧等原因所引起的哭闹,那就很可能患上了某些儿科疾病,请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


    小编的话:小宝宝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当宝宝哭闹不止时定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因为小宝宝还不会用言语来表达,所以,他们喜欢用哭闹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当妈妈发现宝宝夜间总是喜欢哭闹时,不防用以上的几种情况来进行检测,排除宝宝饿了,困了,想要寻找安慰抱抱的情况,妈妈切记要注意新生儿肠绞痛和其它疾病的可能性,一切应该以小宝宝的身体健康为重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宝宝变得爱打人,这种问题常常困扰着年轻的父母,既不能表现出不能大惊小怪,又不可置之不理。那么具体如何解决?其实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宝爸宝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我们的宝宝为何爱打人?

    1.宝宝不懂分享:彼此都会对对方的东西产生兴趣,既想玩对方的,又不允许他人玩自己的玩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争执;

     

    2.宝宝喜欢模仿: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打闹,觉得好玩,就会去模仿学习;

     

    3.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之间争执,会被孩子看在眼里,遇到类似情节也会试图效仿解决;

     

    4.错误的成长教育:怕宝宝受到欺负,便教宝宝"有人打你,给我打回来。"

     

    二、遇到宝宝打人的时刻,我们该如何做?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引起重视,不能以宝宝还小的理由年放任行为,但也不用刻意责骂来恐吓宝宝,家长需要做到。

     

    1.了解宝宝的想法:宝宝打人后,家长的反应非常激烈,在宝宝眼里会成为一种"惊奇的鼓励",让他们"愈战愈勇";

     

    2.时刻保持冷静:不和孩子计较,让他有反思的空间,更多时候,双方父母更需要坦诚沟通,避免"二次战争";

     

    3.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人不受欢迎,自己心情也会"阴云密布"。引导宝宝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让他有一个清晰的是非观念。

     

    三、如何正确应对宝宝打人?

    1.换位思考:站在宝宝的角度,就事论事,理解并接纳他在社交上的不成熟。社交能力也是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发展的。

     

    2.理性应对:宝宝之间发生争执,父母都会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间的关系会破裂,甚至会担心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但其实父母需要做的是仅仅是"坦诚相待"。

     

    3.引导分享:在家里,父母与宝宝物品所有权要有界限,再亲密借取需请示。在外面,父母保护宝宝的物品所有权和引导分享同样重要。

     

    4.多和小伙伴玩耍:同伴游戏是孩子学习分享,体味交往的最佳途径,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无限美好的未来。

  • 嘟嘟是一个6个月大的女宝宝,肉呼呼的,十分可爱。一个月前,细心的嘟妈突然发现孩子有个特别的小动作:右手握拳、右胳膊伸直用力,嘴角微微向右咧、咬牙、缩脖子,并伴随身体微微抖动。有点像突然受凉时打了个寒战,哆嗦了一下;像是在使劲,又像是在发狠一样。

     

     

    通过几天来的观察,嘟妈发现这个小动作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嘟妈有些不放心,便和家里的老人说了。嘟嘟奶奶说,“没关系,那是孩子长个子呢,长大了就好了”;嘟嘟姥姥说,“孩子是不是缺钙了呀,听说缺钙的孩子会有抽搐的症状”;嘟妈的朋友说,“这是抽动症吧?不可大意呀!”

     

    众说纷纭,嘟妈决定还是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看。嘟妈把孩子发作时的视频给医生看,又告诉医生“那个小动作每次出现都是在嘟嘟醒着的时候,睡着的时候从没有过这样的动作。而且嘟嘟做这个动作时,只要一叫她,她马上就会停下来了;即便不叫她,动作也只会持续几秒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此外,嘟嘟的吃饭、睡觉、大小便也都与平时无异。”医生建议:“先排除癫痫的可能性吧!”

     

     

    这可吓坏了嘟妈,赶紧带着孩子做检查。经过核磁共振、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等一系列检查,排除了癫痫的可能性,也确认孩子的大脑发育目前并无异常。嘟妈总算松了一口气。医生建议嘟妈继续观察孩子的情况。

     

    那么,嘟嘟到底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的动作呢?

     

    几经辗转,原来,嘟嘟的小动作是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是一种发作性的重复性行为,多见于2—11个月的婴儿,6月龄的婴儿最为常见。民间俗称“打嘿喽”、“打狠”,主要表现有凝视、瞪眼、咬牙、咧嘴、伸颈或缩颈、左右摇头、上肢伸直用力、双手握拳、躯干微微抖动等;少有下肢特殊动作。这种发作有时可被语言和姿势诱发,也可被外界刺激所中断,发作后随即恢复原状。嘟嘟的小动作正是这种情况。

     

    所幸的是,这种发作是孩子正常发育过程中可以见到的一种行为,发作期和间期脑电图均无异常放电,也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小动作也会逐渐消失,无需治疗,大多数情况下1岁左右就会自行停止发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需要与癫痫发作、低钙抽搐等相鉴别。

     

    其实,不少宝宝都曾有过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但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回事,甚至都没有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小动作。只有少数特别关注孩子的家长才会将此当作一种“病”或“异常”去咨询医生,这也是多数医生遇到这种情况难以确诊的原因。如果细心妈妈发现宝宝有类似表现,建议尽早去医院排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肉呼呼粉嫩嫩的小生命会让新手爸妈们兴奋不已,那么作为新手,如何在宝宝出生的第一年,从各方面照顾好心爱的baby呢?

     

    宝宝出生第一年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为你一一道来。

     

    第一个月

     

    1、24小时内要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2、新生儿每天可以睡16—20小时。

     

    3、不要枕枕头,把毛巾折两折枕,三个月后给宝宝枕枕头,枕高3到4厘米为宜。

     

    4、母乳喂奶前后半小时不要喂水,稀释胃液影响消化,睡前不喂水。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可以不喂水。人工喂养,两餐之间需要喂水。

     

     

    5、早看黑白图片,培养智力,距离眼镜20厘米处,每周换一张照片,直至宝宝有反应。(0—3个月内)

     

    6、新生儿期间,按需喂养,宝宝饿了就喂奶。

     

    第二个月

     

    1、每个乳房喂奶10—15分钟,每三小时喂一次,养成按顿喂养好习惯。

     

    2、不要用摇晃的方式哄宝宝睡觉,影响脑发育,容易影响智力。若要哄,可幅度小、有规律、轻柔舒缓、每次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45天可以训练宝宝抬头,每天两次,每次10秒钟,每次俯卧时间不宜超过一分钟。

     

    4、不要经常抱宝宝,不利于独立性格的形成。

     

    第三个月

     

    1、上午可以睡1~2次,下午2次,晚上睡1~2个大觉。

     

    2、喂奶每天6次,每次100ml~120ml左右,每日喂养总量超过600ml即可。

     

    3、陪宝宝发a、e等元音,训练宝宝追视能力。

     

    4、给宝宝做按摩,每天洗澡后做抚触按摩,有效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锻炼宝宝的感觉系统(益智)。

     

    5、预防宝宝经常偏头睡。

     

    第四个月

     

    1、给宝宝枕枕头,枕高3~4厘米。

     

    2、宝宝游泳可以提高智力。可以增强自信心、增强免疫力、增大肺活量,睡前游泳更可以促进宝宝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不要给宝宝看电视超过3分钟,辐射,对眼睛不好。

     

    4、训练宝宝视觉,准备纯色的彩色图片,教宝宝认识不同颜色。

     

    5、用棉签给宝宝擦牙。

     

    6、训练宝宝用手抓东西、训练宝宝嗅觉。

     

    7、听三字儿歌学发音。

     

    第五个月

     

    1、辅食的添加时间根据孩子生理发育来定,如果孩子已具备添加辅食的条件就可以添加了。

     

    但是最早不能早于4个月,最晚不能晚于8个月。

     

    2、第一勺以对宝宝肠胃没有任何负担的米粉开始。

     

    第一天只喂一两勺,之后观察宝宝情况;

     

    第二天、第三天可以增加至两三勺,慢慢增加。

     

    4-5天时,可以在米粉里增加蔬菜泥,习惯之后可以增加蔬菜的种类。

     

    3、6个月喂养半流质食物,7~12个月添加碎菜末、等碎状固体食物。

     

    4、此月宝宝出牙,会吃手,应阻止,否则会影响出牙或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缝隙。可用磨牙棒转移宝宝注意力。

     

     

    5、不要添加淀粉类食物。

     

    6、训练宝宝发ma、ba等音阶。

     

    第六个月

     

    1、不要喝豆浆、不要用牛奶、酸奶代替配方奶。

     

    2、宝宝开始有脾气,不要纵容,要让宝宝自己安静下来后,再引导。

     

    第七个月

     

    1、保护宝宝牙齿,吃完奶后,喂几口温开水冲洗口腔,棉签粘淡盐水每天早晚帮宝宝清洗牙齿和牙床。

     

    2、给宝宝讲故事和看彩色图片书,重复讲一个故事,看宝宝反映。

     

    3、宝宝会出现假哭、假笑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妈妈应视情况让宝宝觉得这样做不能达到目的,几次之后,宝宝就不会再这样了。

     

    4、宝宝扔东西,不是惹你生气,开始时是因为发育不全拿不稳,妈妈不应生气,应和宝宝玩扔东西的游戏,适当加以引导。

     

    5、宝宝怕生人,家长可给予更多陪伴和引导。

     

    第八个月

     

    1、不要给宝宝喝糖水、冰水。

     

    2、训练宝宝用小勺。

     

    3、宝宝会出现很多重复的动作,如反复摆同一积木,不要阻止。

     

    4、不要告诉宝宝“天黑,外面有鬼之类的话”宝宝以后会怕黑,胆子小,不敢独处。

     

    第九个月

     

    1、可以吃面食、小馒头等

     

    2、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不喝水,6个月后的宝宝不要喝冰水,喝温开水。

     

    3、不要给宝宝吃膨化食品、爆米花、松花蛋、油条、腌制食品、味精多的食品,会影响宝宝智力。

     

    4、经常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不要急于让宝宝行走。爬好了,才能走。

     

    第十个月

     

    1、不要吃糖和巧克力。

     

    2、制定宝宝吃饭规则、定时定量定位置,养成良好习惯,否则宝宝容易不爱吃饭,影响发育。坚决不吃零食,吃零食会影响吃正餐。

     

    3、和宝宝一起看书、翻书。

     

    4、给宝宝准备玩具箱,让宝宝玩完玩具自己放回去。可以告诉他,小球回家了。

     

    5、培养宝宝乐感,每天10~15分钟古典音乐,宝宝爬行时可以放有节奏的音乐。

     

    6、做游戏激发宝宝好奇心,可以将搭好的积木推倒,再陪宝宝搭、可以让宝宝找小球。

     

    第十一个月

     

    1、学习站立。

     

    2、给宝宝营造独立思考的环境,宝宝玩玩具或积木时不要打扰,若买了新玩具看见宝宝还在玩别的玩具,也不要打断宝宝,等宝宝不玩后,再告诉宝宝玩新玩具,不然宝宝会对什么事情都不专心,会习惯浅尝辄止。

     

    3、看图片学动物叫

     

    4、不要使用学步车

     

    5、宝宝任性不能纵容,可转移宝宝注意力,或等宝宝安静下来再处理。

     

    第十二个月

     

    1、让宝宝多翻书,可以锻炼手指灵活,陪宝宝看书识字,每天坚持看,养成宝宝主动看书的习惯。

     

    2、训练宝宝自己走,宝宝摔倒了,一定不要扶,忍痛引导宝宝自己起来,开始时宝宝会很慢,慢慢会自己起,这样的宝宝坚强、独立。

     

    3、光脚丫走路好处多。

     

    4、给宝宝说话的机会,如宝宝如果想拿杯子,不要马上递给他,要鼓励宝宝说出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多动症分类

     

    1. 注意障碍为主型


    该型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懶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较少伴品行问题,该型更适合女孩、青少年的诊断。

     

    2. 多动、冲动为主型


    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学业问题,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较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

     

    3. 混合型


    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念,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焦虑抑郁障碍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

     

     

    多动症病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及早产儿。

     

    1. 遗传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生物学亲属的心理障碍往往比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亲属多,尤其是抑郁、酒瘾、品行问题或反社会行为、多动,这些研究提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有遗传倾向。

     

    2. 环境因素


    孕期(尤其是妊娠早期)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服药、饮酒及吸烟、X线照射,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婴儿脑损伤,如宫内窒息、分娩时所致脑损伤和非正常分娩(产程过长、过期产、早产)、低体重儿等均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使儿童出现多动和行为问题,成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危险因素。

     

    如果儿童存在铅暴露,体内高水平的血铅有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原因,因为研究表明中度至高度铅暴露可以损伤大脑组织。

     

    3. 大脑发育异常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人群大脑中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且特定脑区活动下降、发育不成熟和体积萎缩。大脑额叶区可能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有关,该脑区被称为额叶眼区。

     

    4. 心理行为因素


    父母个性特点和精神、病理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父母存在心理问题,如压抑、焦虑或情绪问题,其子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父母心理健康的儿童。

     

    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中的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有关,父母个性特征,如神经质、低责任以及与子女的对立关系均可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5. 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的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起示范和强化作用,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父母社会经济阶层父母经济阶层低(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经济收人)。

     

    6. 学校因素


    儿童缺乏安全感可引起多动,在学校缺乏安全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伴有咬指甲现象,咬指甲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