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怎么检测?有什么症状呢?

糖尿病怎么检测?有什么症状呢?
发表人:李建华医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也是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主要杀手之一。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因为糖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被称之为甜蜜的杀手。

 

关于糖尿病,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很多人依然是一知半解,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糖尿病,看一看和糖尿病有关的那些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岛分泌胰岛素障碍,或者分泌出的胰岛素功能障碍,导致体内血糖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因为体内糖分代谢异常,使得患者出现血糖、尿糖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二、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很多糖尿病可以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或者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糖尿病。但依然有很多糖尿病是有症状的,比如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主要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吃饭吃得多、喝水喝得多、小便尿的多以及体重一直减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的症状。

 

三、糖尿病怎样检查出来?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大多数糖尿病测个血糖便能确诊,但如果患者的血糖正好处于诊断糖尿病的边缘时,就需要检测更多的东西来确诊了。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代量试验等,以明确患者是否为糖尿病患者。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糖尿病,主要是管住嘴、迈开腿,远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控制体重。只有管住嘴,适当运动,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糖尿病我们不知道,甚至知道是糖尿病我们不控制。才是最为可怕的。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出现的症状有视力下降,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白内障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调养,预防并发症。首先,控制饮食。其次,戒烟戒酒。锻炼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最后,做好筛查。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等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注意,仔细调养,预防并发症,接下来就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预防并发症的几个方法吧。

     


    1、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方法。应遵循饮食原则,低糖,低脂肪,低盐,中等蛋白质,高纤维,少量的膳食。平衡指的是热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病人需要根据体力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2、戒烟喝酒


    戒烟应该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吸烟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此外,酒精的控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


    3、锻炼运动


    日常运动不是辅助疗法,它是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运动后必须在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锻炼效果在24小时后消失,所以每天必须锻炼半小时。锻炼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走,上下楼梯,游泳,乒乓球等,可以因人而异。

     


    4、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饮食、运动或用药,最终控制血糖。如果觉得眼睛不舒服必须定期做眼部检查。


    5、做好筛查工作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是要了解糖尿病的具体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一般来说,这些并发症会发生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5年后及时筛查。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展,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立即筛查心血管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随之带来的是人们暴饮暴食、饮食的不节制而造成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比如糖尿病,虽然饮食不节律不是主要病因,但是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因为饮食不节律,再加上不爱运动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外在因素,易造成2型糖尿病遗传感性的个体发病。

     

    那么到底什么是糖尿病呢?

     

     

    糖尿病是人体内的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或者遭到破坏,造成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促进人体内的血循环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的功能减弱,无法使血液中的血糖有效降低,就导致人体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三多一少”和体重降低以及其他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等),“三多一少”是指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多食。

     

    糖尿病目前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1型糖尿病。

     

    二、2型糖尿病

     

    三、其他(妊娠期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老年糖尿病)。

     

    因为造成人体患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导致的肥胖、一些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胰岛β细胞的破坏等等。所以就导致目前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现在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积极的治疗,以此来达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临床上有以下几种治疗手段:

     

    1.刺激胰岛素分泌(如磺脲类药,格列本脲片)。

     

    2.针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采用磺胺类联合双胍药物。

     

    3.针对吃饭后高血糖患者,用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饭后血糖。

     

    4.预防并发症,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抵抗力,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达到。

      
    ​因为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患者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做好日常的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1.按照医生的医嘱定时定期的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

     

    2.按时吃药,注射胰岛素。

     

    3.身上装上糖块,以防在低血糖时服用。

     

    4.控制饮食,禁吃含糖的甜品及食物,尽量少食多餐。

     

    5.做好足部的护理,防止因受伤出现伤口愈合不了,形成糖尿病足及预防其它并发症的出现。

  • 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糖类的摄取,有的患者会因饮食中的糖类无法估算就会产生恐惧因此戒掉了,就会造成营养素加速流失。因此,我们该如何保持一边的摄取营养一边的控制血糖的水平呢?在平时我们除了“少吃精制糖”、“控制糖量”,以外,还应该从饮食、运动、治疗等一起控制血糖,还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所需的营养素,因此就要树立正确的营养摄取观念,轻松地应对血糖的控制。

     

     

    1. 蛋白质适量摄取,预防肾脏病变

     

    为了预防肾脏发生病变,我们就要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压与高血脂的症状,并且适量的摄取蛋白质。因此我们除了控制糖的摄入量,还要适当的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适量的摄取蛋白质的含量也是保护肾脏和预防肾脏发生病变的关键。

     

    2.补充维生素B群,预防末梢神经病变

     

    糖尿病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若是因为我们疏于预防和照顾,如果病情出现恶化就难以复原,甚至还会面临截肢的命运。糖尿病的患者还会出现多尿的症状,就会造成水溶性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大量流失。患者如果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就会造成维生素B12的缺乏,因此就会引发贫血的症状或者末梢神经发生病变。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注重保护手和足部外,还要适量的摄取锌、铬、镁、钙等矿物质。我们还要补充体内流失的维生素B12.

     

    3.及时补充叶黄素和钙,预防眼睛病变及骨质疏松

     

    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糖升高就会对末梢神经的微血管造成一定的伤害,明显的症状就是眼部会出现问题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未来预防视网膜发生病变,在平时除了积极控制血糖与定期检查外,还要注意对眼睛的保养。在平时可以多摄取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素,比如叶黄素、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也会因为多尿导致体内的钙、磷等元素流失,胰岛素分泌的不足对造骨细胞的活性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如果要预防骨质疏松,在饮食中要及时的补钙,也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D3。

     

     

    糖尿病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多注意,就可以起到预防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为126mg/dl,通常超过这个数值才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实际上,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70~100mg/dl,所以只要超过100mg/dl,就表示血糖指标过高;尽管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距离,但身体“已经控制不了血糖”,如果不尽快改变生活习惯,很快就会变成糖尿病。

     

    100~125mg/dl的空腹血糖值,是糖尿病初期!

    DM是一种身体不能控制血糖的疾病,在没有控制好血糖之前,肯定会有“控制得很艰难”的时候,那时候就是DM初期。

     

    比如,身体需要胰岛素(工人)来帮助运送血糖(货物),正常人能很快找到许多工人来运送货物,但是糖尿病患者并不是“找不到工人”,而是“老弱病残”,无法搬运货物;而初期糖尿病患者,则是“勉强找不到工人,但工人的工作效率开始下降”。

    血糖指标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腔血糖指标:126mg/l

     

    餐后血糖值:200mg/l。

    普通人群血糖标准值。

    空腹部血糖指标:70~100mg/l。

     

    餐后血糖值:80~140mg/l。

    初期糖尿病

    空腹部血糖指标:101~125mg/l。

     

    餐后血糖值:141~199mg/l。

     

    据统计,大约1/4的人在确诊后的5年内就会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其中70%的人在10年内会转变为糖尿病;但是,如果能在发现糖尿病时立即加以控制,则很难转变为糖尿病。

     

    少吃东西能逆转糖尿病初期的病情吗?

    小量多餐看似食量不大,但实际上是“连续进食”,消化系统会一直接收到食物,释放出血糖升高的信号,使胰岛素持续分泌。胰岛素的过多分泌,会导致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也就导致了糖尿病的诞生,所以这是极度不健康的习惯。应该是每餐少一点,但是三餐要有时间。

    要控制血糖就必须不要吃淀粉?

    血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如果消化系统正常的话,能量也有了适当的消耗,根本就不会让血糖过高,所以现在糖尿病患者不是担心淀粉摄入过多,而是“消化得好的糖摄入过多”,再加上“运动太少”,都会让血糖因一点点淀粉而过高。

     

    适当的,有营养的淀粉,以及多样化的饮食,能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比吃药,打胰岛素都要有效!

     

    因此建议一定要吃“完全不加工”的淀粉,比如地瓜、芋头或糙米的根茎类食品,其实白饭慢慢吃,效果不会比糙饭差太多,但是白面制品还是少吃比较好,特别是在烘焙食品中,糖分绝对高得吓人。

    控制血糖只能吃青菜吗?

    而且许多人为了控制血糖,只吃青菜,结果血糖仍然很高。由于身体会感觉到饥饿,所以血糖没有办法回到稳定状态,只能吃淀粉!吃更少的淀粉,就是吃更多的蛋白质。

  •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听过糖尿病这种病,但是大都没有很深的了解。其实生活中糖尿病的患者还是很多的,一旦患上糖尿病我们的患者会很痛苦,但是有些人们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早期很难发现。所以我们现在就向大家普及一下关于糖尿病早期症状的知识。


    一、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乏力: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三、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四、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五、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六、多食:

     

    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3岁知名电竞选手,因为体型肥胖、常年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特征而患上2型糖尿病,并且宣布了退役。这一事件,引发“糖尿病年轻化”的巨大热议,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北京中医医院的原庆主任,来给大家讲解糖尿病的前兆及防治。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一部分源于家族遗传,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生活节奏较快、职场人群生活压力大、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所导致的。

     

    现在,糖尿病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健康的潜在“杀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很多人可能血糖已经有问题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

     

    怎么能早点发现血糖问题呢?

     

    糖尿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称为消渴症,从中医角度讲以下两种体质类型易患消渴:阴虚质 ,和痰湿质。

     

    前者有两个小特点,第一,我们可以互相检查,张开嘴舌头上翘,如果舌根和牙齿之间没有唾液,我们认为这个人可能存在阴液亏少。第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心贴手背,如果感觉手心明显发热,可以认为这个人有手足心热的情况。

     

    这二者都是阴虚质的表现。而痰湿质主要是以肥胖为表现,尤其是腹型肥胖。

     

    一个方子,帮你远离糖尿病!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控糖黄玉茶。

     

     

    这个茶很简单,只有四位药。分别是黄芪 5g ,玉竹3g ,茯苓 3g ,山楂3g 。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症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黄芪益气健脾,促进脾胃运化,茯苓淡渗利湿,使清者升浊者降,二者相合有渗湿降浊的作用。玉竹养阴生津,益胃润肺,能够清虚热,山楂可以改善整个方子的口味,另外有降血脂的功效。

     

    最后提醒大家调整好生活作息与饮食规律,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更应该随时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保护身体健康。

     

    如果您还有任何健康疑问,可以随时来京东健康找我们线上问诊咨询,众多权威医生实时在线,解决您的困扰。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常见的“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早期症状:

     

    1.体重下降


    如果你吃得比以往多,体重还一直下降就该担心了!那你就应该检查血糖了!因为你血中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利用,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导致多食,进食后又没有饱腹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明显增多,又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引起消瘦。

     

    2.排尿次数增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排尿次数较以前增多,尿量也增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黏。一定要检查血糖。因为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产生渗透性利尿,导致排尿次数增多。

     

    3.喝水多


    有了尿频的症状,也会越来越口渴,总是不知不觉地喝水,那就应该检查血糖了。因为多尿之后体内的水分减少,引起大脑渴中枢的兴奋,导致喝水增加。

     

    4.皮肤感觉异常


    出现皮肤干痒,或是脖子、腋下皮肤颜色变深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感觉神经障碍导致的,一定要监测血糖。

     

    5.餐前低血糖


    如果你在进餐2-3小时后,经常出现多汗、颤抖、饥饿感、心悸感等低血糖症状,吃饭后可以缓解,需警惕早期糖尿病的可能。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建议检查血糖。

     

    6.容易感染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疖肿、下肢溃烂或坏死、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者外伤后伤口难以愈合,均应警惕糖尿病的存在。因为糖尿病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抵抗力降低,导致反复感染。

     

    7.疲乏无力


    如果您经常没精神,感觉疲乏无力,同样是糖尿病的症状。据报道,2/3的糖尿病患者有乏力的症状。这是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

     

    8.视力模糊


    如果您年纪不大,就患有白内障、或视力减退,也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因为血糖升高改变了晶体体渗透压,影响了视力。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很多人对糖尿病还算了解,但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却知之甚少。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糖尿病并发症,看看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什么时候出现?如何早发现和早预防?

     

     

    一、糖尿病都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比较重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比如视网膜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梗塞等,甚至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本身也会出现糖尿病各种酸中毒等情况,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糖尿病损害最多的,依然是血管,由血管病变衍生出的各种病变是主要的并发症。

     

    二、糖尿病并发症几年的时候会出现?

     

    我理解提问者的意思,糖尿病3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5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10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但实际上,糖尿病确实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但绝对没有这样的时间规律可以遵循。

     

    如果我们血糖控制得好,可能我们可以和糖尿病和谐共处一辈子,但如果我们血糖控制的不好,可能我们很快就会被糖尿病的并发症所淹没,无论是你半年还是一年的糖尿病。

     

    三、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并不一定有症状,很多人都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就诊才发现糖尿病,或者是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所以如何才能早发现糖尿病呢?有人说这样的症状,那样的症状可能是糖尿病,我觉得症状不一定更早,但体检却会比症状更早的发现糖尿病。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体检越来越多,而血糖几乎是每一个患者体检时的必备项目,所以如果你没有体检过,我建议您也要定期监测一下血糖,这样就能最早的发现和识别糖尿病。 

     

     

    看懂了吗?糖尿病很可怕,并发症更可怕,但如果我们有方法,糖尿病也可以早期发现。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糖尿病的预防可以说是对于糖尿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步,因为糖尿病的前期往往不会显现出来异常,一旦发生了症状就已经晚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早早的预防,做好提前准备,以免发展成为后期的糖尿病,非常麻烦。

    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篇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比如动物的内脏,又或者是经过加工的含糖食品,像是糖水罐头。

     

    尽量的少使用煎和油炸的烹调方式,最好是使用植物性油脂,不适用动物油脂。

     

    糖分含量特别高的饮料最好别喝,日常生活中其实最好的就是水。使用水来代替任何饮料。

    行动篇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

     

    规律运动

     

    参考「333原则」,即每週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130下状态。你可以选择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类型,运动的最好时机是在吃完饭过半个小时以后。如果饭后没有时间或者其他原因,可以在运动之前吃点小零食小点心,千万不要空腹运动,以免血糖不足反而产生低血糖症状。

     

    调适压力

     

    不管是处于一个压力大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上有不顺心的工作压力,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荷,有时候超负荷运作时间久了,就会荷尔蒙分泌紊乱,体内的肝糖会被分解为血糖,进一步提高患病风险,所以大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不管是游戏,运动,看剧都可以,但是切记不要因为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这样反而对身体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虽然糖尿病的纪录横跨千年,但其病因与治疗方法却是近代的产物,人类在1900年左右发现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而历史上第一位经「胰岛素注射法」成功救活的糖尿病患者则出现在1922年。在过去,糖尿病一直是个不治之症。

     

    到了现在的时间我们的医疗手段不断的发展,医术也越来越高明,对于糖尿病来说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疾病,治疗手段也非常的多,对于病情的掌握也越来越熟练,所以即使不幸的患上糖尿病也不用过度惊慌,只要多听医生的话,进行良好的康复性治疗,可以有效保持病情。但是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手段还是日常生活的预防,只有生活习惯好,疾病自然会远离你。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