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何有的恶性肿瘤很大都没转移,而有的很小却发生转移了?

为何有的恶性肿瘤很大都没转移,而有的很小却发生转移了?
发表人:

最近一个亲戚体检发现肺部一个1.5cm的结节,应该说不算特别大,单从胸部CT来看,完全可以手术,然而进一步检查头颅磁共振发现颅内已经有多个转移病灶了。从最初认为的早期一下跌入晚期,这个亲戚到现在都无法接受现实。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么小的病灶怎么就出现脑转移了呢?肺穿刺结果给出了答案,他的病理类型是小细胞肺癌。小病灶,大转移;小病灶,早转移,是小细胞肺癌的特性之一。

有网友问:有的肿瘤很大没有发生转移,而有的很小就发生了转移,是不是跟肿瘤分化程度有关系呢?

二者确实是有一定关系的。什么是癌细胞分化?通俗的讲就是与正常细胞像不像,专业的讲叫细胞异型性,与正常细胞越不像,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长得越不像正常细胞,它就越喜欢“调皮捣蛋”到处跑。所以,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相对来说预后要差于高、中分化。

曾经一个朋友的父亲罹患肝癌,当时CT显示肿瘤有近10cm大小,经过充分评估之后专家认为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在当地省级肿瘤医院手术,术后病理提示肝细胞癌,高分化。做了两次介入,到现在已有九年之久,这个老爷子没有任何复发转移的征象,天天还乐呵呵的买菜做饭。

在众多的肺磨玻璃结节病人中,一部分属于早癌,其中有微乳头型、实体型、乳头型、腺泡型、贴壁型等细胞亚型,不同的细胞亚型可以看做不同的分化程度。比如贴壁型,算是高分化,生长极其缓慢,预后很好。而微乳头型和实体型则等同于低分化,复发转移概率要高于贴壁型和腺泡型。

除了分化程度之外,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与很多因素有关,病理类型就是另一个因素。比如上面提到的小细胞肺癌,在原发灶很小的时候部分细胞就有可能脱离“老巢”,循血液或淋巴管进入其他远隔的部位。在肺癌的其他病理类型中,腺癌也是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的,而鳞癌则比较“恋家”,喜欢在局部生长,有的鳞癌病人病灶十来公分,也只是长在胸腔内,包括肺部和纵隔。

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来说,肿瘤的转移其实也是与基因有关。同样的分期,有的病人5年相安无事,有的病人却很快发生转移,个体差异很大。这也是为何现在提倡个体化精准治疗,提倡做全套基因检测来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的原因。转移过程可以被看做由一系列先后发生的独立事件所组成,这些事件分别受到不同类型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调控。肿瘤转移基因突变或失活会导致细胞粘附能力的下降,就会促使肿瘤的转移,比如nm23基因,属于转移抑制基因,高表达意味着转移发生几率低。mtsl基因,又称肿瘤转移基因,它的突变或失活会导致细胞粘附能力的下降,促使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此外,ras和myc基因家族和突变型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转移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得了癌症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但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少数的癌症患者虽然未采取任何的治疗手段,却莫名其妙地不治而愈合,让人觉得不可思,当然,这种幸运儿的发生概率非常低,好比彩票中大奖,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有些人的癌症为什么会不治而愈?

     

    关于癌症不治而愈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有学者称之为恶性肿瘤消退现象,具体机制一直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癌症不治而愈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癌症自身的惰性:

     

    有些癌症恶性程度就是低,真正称得上是懒惰的癌症,癌细胞扩散进展非常之慢,这样就能与人体共同存在。以甲状腺癌为例,癌细胞可能在患者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任何的进展,根据指南如果甲状腺癌小于5mm,没有高危因素,可以定期观察,不做任何的处理。这些幸运者,人们也会称之为不治而愈。

     

    2)良好的精神状态:

     

    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人际关系失和,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等,均会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变化,诱使细胞突变而发生癌症。相反,良好的心理情绪及应有的社会支持可起到调节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癌症向好的方面转归,使癌症处于“自限状态”,甚至不治疗却自然愈合。

     

    3)免疫功能增强:

     

    机体在受到致病因子的侵扰时,可以通过应激反应来调节其免疫系统,从而使身体康复。原来被癌症折腾者,免疫功能必然低下,身体抵抗力差;通过再次感染疾病,新的致病因子使身体“拉响警报”,唤起应激反应,迫使机体接受战斗的洗礼,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功能,使原来所患癌症不治而愈。

     

    4)感染发热:

     

    一些癌症患者在得了疟疾、伤寒、肝炎、肺炎、丹毒后,出现了癌症自然愈合的现象。有不少自血病患者久治不愈,但罹患急性肝炎后白血病便不治而愈。日本学者认为感染发热之所以能促使癌症不治而愈的原因是:人体的免疫力增强;癌症营养供应发生障碍,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物理环境改变不利于癌细胞生长。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内分泌因素、放射线的因素、致癌因素的消失等也是癌症不治自愈的原因。不过,就目前而言,癌症不治自愈的原因错综复杂,还远没有得到共识。不过我们从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用任何抗癌手段医治癌症时,都要重视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呢?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样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使免疫系统和各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人体免疫功能。

     

    2)应该注意补充营养,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对于癌症患者,食物要新鲜,而且动植物性食品兼顾,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煎炸食物,不要吸烟和饮酒。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常常食欲不振,家属应精心制做美味的、患者喜爱的食物。此外,癌症患者应注意少吃多餐,食谱宜多样化。只要是患者能够消化吸收的食物,能补充营养,就可以食用。


    虽然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并不是很少见,但癌症患者千万不可寄希望于不治而愈,毕竟不治而愈的几率实在太低,好比我们总不能放弃工作和劳作,直接寄希望于买彩票获得收益,同样,对于癌症,应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才是明智选择。当然,癌症不治而愈的现象也给人们有益的启迪:癌症在未来完全可能被根治的,也是可以预防的。

  •  

    骨肿瘤是一种发生在骨骼或各种骨组织内的肿瘤疾病,骨肿瘤当然也会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通常对比来说容易根治,并且预后情况是良好的。相反的,恶性骨肿瘤病程发展就会比较迅速,而且预后的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死亡。

     

     

    恶性骨肿瘤对比其他肿瘤发病率没有那么高,但一旦发生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要尽量注意避免恶性骨肿瘤的发生以及发展。一般来说,普遍常见的骨肿瘤都为良性骨肿瘤,而恶性骨肿瘤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当然,也有其他按系统等方法进行分类的。

     

     

    骨肿瘤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

     

    目前,医学上没有相当明确的病因,通常会认为是一些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骨肿瘤通常的临床症状,首先是肿瘤所在的部位的骨组织或者骨关节有肿块出现,并且可能伴有疼痛感。再者,就是疼痛感加剧,周边的血液循环减缓有麻木的体感,骨关节运动异常。

     

    最后,确诊是骨肿瘤的话,部分的骨关节有活动性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产生骨折,触摸有硬块并且有按压痛。有些肿瘤的快速肿大可致周围血管的血液流动量加快,与之对应的局部皮肤就会发热红肿。不同部位的骨肿瘤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大家要密切注意。

     

     

    如若不幸患上骨肿瘤,要及时就医确认肿瘤位置以及大小,良恶性与否,尽快地采取肿瘤的切除手术。正常情况下,骨肿瘤的切除手术是最有效以及最重要治疗骨肿瘤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

  • 癌症有很多种,在现代社会中也很普遍,癌症是否会传染在于对“传染”一词的定义为何。

     

    “传染”在现代医学中有两种含义:

     

    1. 是指病原体从原本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未发生此种疾病的生物体中。

    2. 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若从第2点看而言,癌症不会传染,以为癌细胞不会通过空气、口水唾液等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若从第1点看,癌症会“传染”——包括遗传及同癌症患者相同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下可能增高的患病几率,当然此“传染”明显异于流感病毒的“传染”。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日常生活的接触会导致癌症的传播,故即使正常生活接触,包括握手、吃饭、亲吻等都不会有问题,肿瘤病房并未见设置针对癌症传染的防护措施也在于癌症的传播渠道异于一般传染病。

     

    有很多癌症是由传染病发展而来,积极预防各类传染病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比讨论癌症是否传染更为重要的问题。

     

    常见可能致癌的传染病有如下几种:

     

    1. 因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出现的胃炎、胃溃疡、胃糜烂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在众多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几乎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几乎每个胃癌患者在发现癌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炎、胃溃疡、胃糜烂等疾病,这也是胃癌防治中大力宣扬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原因。另外,因HP可通过患者口水、唾液等传播,故HP呈家族聚集倾向,也是胃癌呈现家族遗传倾向的重要原因。

     


    2. 乙肝及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容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在肝癌的致病因素中,乙肝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有重大比例,而恰巧我国是肝炎大国,特别是广东地区为甚,积极控制乙肝及丙肝的重要目的一是减少传染几率,二是防治肝炎恶变为肝癌。

     

    3. HPV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出现几率增加。

     

    前段时间报道的HPV-14价疫苗获得优先审批权,就足以说明目前在我国HPV感染导致的宫颈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还是比较多的。

     

    4. 另外还有结核病菌感染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增加。

     


    虽然传染病有很多,还有如痢疾、艾滋等,这些未曾提及的传染病一般很少有癌变几率,但即使是可能发展为癌症的如HP感染等疾病,也不应该害怕其一定会恶变。要做的反而是如何积极治疗防止其出现癌变的可能。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时积极配合专业医生、按时科学服用相关药物,并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因为据各个年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研究发现,人体的酸性体质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癌症恶变发生的温床。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难以医治的疾病都可以治愈了。但说起肿瘤大家依然避之不及,总觉得肿瘤都会和癌变挂钩。但其实,并不是所有肿瘤都很危险,比如说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软组织性肿瘤,现在也比较常见,主要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的。而人体只要有脂肪的存在,就可能引发各类型疾病,像肩膀、腹部、乳房、臀部、大腿等部位都比较常见。

     

    关于脂肪瘤,之前一直都有传闻说吃猪肉多的人会长脂肪瘤,这是真的吗?其实脂肪瘤的出现和吃什么肉没有关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猪肉中的脂肪含量很高。而脂肪瘤就是有脂肪细胞构成的,所以人们都会以为吃过多的猪肉就会长脂肪瘤。但是猪肉并不是我们唯一摄入脂肪的来源,无论是其他肉类还是甜食、坚果都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的脂肪。所以说,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以支持这一传闻。这里提一句,并不是只有身材肥胖的人才会长脂肪瘤,只是长脂肪瘤的几率会比身材苗条的人高一些。

     

    从目前情况来看,脂肪瘤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致病机制,那么脂肪瘤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遗传因素

    通过研究调查,脂肪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性。当患者自身出现染色体具有遗传基因的时候,其后代就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脂肪瘤,所以,如果你的家族中有亲属长过脂肪瘤,那么你在体检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地检查一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炎症因素

    炎症听起来好像和脂肪瘤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多种炎症都可能刺激脂肪瘤的生长。当自身有炎症的时候,也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炎症经常反复出现,皮肤常受到刺激,就会出现结缔组织的增生变性,使此部位的脂肪代谢出现问题,最终促使脂肪瘤诞生。除此之外,如果你受到过严重的外伤,在你伤口愈合期间,频繁产生的刺激也会提高脂肪瘤出现的几率。综上所述,如果你身体反复地出现炎症,或是你的皮肤受到过严重的外伤,一定要去当地正规的医院检查一下,避免脂肪组织产生病变。

     

     

     

    分析了这么多,总体来说,脂肪瘤很少会出现病变,也基本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唯一可能存在的影响就是脂肪瘤出现在显眼的部位影响到了你的外观。

  • 我们常常“谈癌色变”,这主要和癌症的一种“转移能力”有关。癌症一旦发生转移,就会在全身到处“播种”,进而“生根发芽”,剥夺正常组织的营养,引起器官衰竭、恶病质等恶性疾病,导致人体的死亡!

     

     

    一向有“幸福癌”、“懒癌”之称的甲状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异类”。它的生长速度缓慢,侵袭能力也较弱,因而不容易发生转移。然而,甲状腺癌的起病较为隐匿,症状也比较轻微,再加上患者的忽视,也容易恶化到转移的阶段。它发生转移的第一步一般是淋巴结转移。那么,究竟什么是淋巴结转移?这一特殊的“懒癌”,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我们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什么是淋巴结转移?

     

    癌症发展到晚期,侵袭能力增强,能“钻入”淋巴管,首先到达“前哨”淋巴结,再沿着淋巴回流的方向,依次经过各“站”淋巴结,我们就把这一过程叫做癌症的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到达最后一站淋巴结后,会进入胸导管,再汇入人体“大海”——血液,真正走向“自由”!可见淋巴结转移是我们的“底线”,一旦“失守”,我们的身体就容易被癌症全面“占领”!

     

     

    二、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甲状腺癌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癌”,它的起病、转移都较为隐匿。所以对于一些原发癌,在推荐清除肿瘤病灶的同时,建议进行常规的“前哨”淋巴结——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扫淋巴结属于过度治疗,因为甲状腺癌转移的速度较慢,我们可以长期观察,直到出现淋巴结转移后再清扫也不迟。[1]

     

    那么,甲状腺发生淋巴结转移后再治疗,是否为时已晚了呢?

     

    其实不然,很多患者在检出甲状腺癌的同时,都会伴有淋巴结转移[2]。淋巴结限制了癌细胞的扩散,让癌症的转移呈现“依次进站”的特点;我们只需在肿瘤到达下一站之前,将前面各站清扫切除干净,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果淋巴结没有清扫干净,可能引起癌症的复发,此时我们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正因为“懒癌”的这种“懒惰”特性,我们常常有充裕的时间清扫、甚至多次清扫癌细胞,这也是为什么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被我们称作“幸福癌”。

     

     

    2.  131I治疗

     

    131I是I原子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被摄取到甲状腺后,能辐射一种有害射线,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然而,甲状腺癌对这种射线有一定的抵抗性,所以我们不会直接采用放疗,而往往会在术后使用,进行一些“扫尾”工作[1]

     

    我们可以用131I清除术后残存的甲状腺组织和少量不方便清除的淋巴结,以减少手术复发的风险,提高预后[3]

     

    总之,“懒癌”也会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发生转移了也别慌,手术放疗双管齐下,让癌细胞“无所遁形”!

     

    【参考文献】

    [1]时明涛主编,普外科常见病及周围血管诊治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

    [2]唐颖,王运,刘义涛,胡铭琪,高心逸.甲状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0,26(06):521-525.

    [3]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7):1249-1272.

  • 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据中美两国2019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美国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65.1%,早期术后五年生存率更高达90.0%,相比而言,中国的整体生存率却只有56.9%。

     

    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早发现这一癌症的“种子”——肠息肉!

     

     

    人体内的各种管腔表面覆盖着一层“保护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黏膜,而息肉就是黏膜上的异常隆起。长在肠黏膜上的肠息肉容易诱发肠癌,我们要注意及时切除;可是息肉也分类型,真正有癌变风险的是腺瘤性息肉,其他类型的息肉则没有必要切除。

     

    一、哪些人易患息肉?

     

    息肉的发病和年龄相关,其发病率在25岁后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到80~84岁,则达到顶峰。具体而言,以肠镜检查的结果来看,大于50岁的人群的腺瘤性息肉的总检出率高达31.7%,也就是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长有腺瘤!可见,人入中年,息肉“危机”也不容小觑!

     

    二、息肉的两大类型

     

    1.  非肿瘤性息肉

     

    肠镜检查中最常见到的其实是结肠息肉,它占所有肠道息肉的80%[1]。以结肠息肉为例,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2]

     

    在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下,肠黏膜如果遭到破坏,其中的纤维结缔组织就会增生,“长入”并替代坏死的组织中,最终形成一个像肉芽一样的肿包,这一肉芽组织就是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则和腺体细胞的过多堆积有关,可以在黏膜上皮的周期性更新过程中自行消退,不会引起癌变[3]

     

    2.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性息肉,它是一种由异型增生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4],但是也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我们如果检查发现就要及时切除。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我们常用的癌症“放大镜”,能帮助我们精准定为腺瘤。镜下可见腺瘤性息肉为1~2cm大,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状、杨梅状,颜色暗红,易出血[3]

     

    腺瘤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个头较大,表面糜烂,接触易出血,或者扁平生长,中间出现凹陷性改变,就要考虑局部癌变!

     

     

    3. 腺瘤性息肉的危害

     

    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其癌变过程较为复杂,可迁延达15年之久,这给了我们预防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在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之中。反之,息肉一旦发展到晚期转移的癌变阶段,往往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严重威胁着我们性命!

     

    进入50岁,三个人就会有1个人长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种子”,一旦突破黏膜“发芽”,转移到别的组织器官,会造成癌症的发生!预防的关键就是及时切除,但是并不是所有息肉都有必要切除,我们应该结合内镜检查、病理学活检等手段,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第12版,1934-1936.
    [2]李鹃,岳文杰,刘懿,董乐,张志军,王磊,刘杰.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上海医学,2010,33(06):585-588.
    [3]郭先科编著,消化道息肉诊防治[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4]来茂德.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05):515-517.
  • 治疗骨转移是很重要的,因为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务必记住的是,治疗可以减慢或缩小癌症的生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转移不能被治愈。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癌症的类型、转移的位置、转移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情况。大多数医生认为骨转移最重要的治疗是针对原发性癌症(初始癌症)的治疗。

     

    骨转移一般常用的两种治疗:全身性的(影响全身)治疗和局部的(治疗针对特定区域)治疗。全身性治疗通过口服药物或直接静脉(静脉内)注入药物进入血液,使其到达已经扩散到整个身体的癌细胞。全身性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激素治疗和放射性核素治疗。仅针对转移部位的治疗被称为局部治疗,包括放射治疗和手术。每种治疗可以单独进行或根据不同情况与另一种治疗组合进行。各种治疗详述如下。

     

    1、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激素治疗,被称为全身治疗,因为它们可以到达整个身体来杀灭癌细胞。因为转移性癌细胞已经从原发肿瘤中脱离出来,并且到达在身体内部的某处,化疗有机会到达那里并杀死它们。

     

    2、放射性核素治疗

     

    另一种形式的全身治疗是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药物通过IV(静脉)注射给予,并且到达含有癌症的骨骼中。辐射在一段时间后释放,杀死癌细胞并缓解疼痛。一次治疗的影响可持续几个月。钐和锶是最常用于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也可以使用镭。放射性核素对“再结晶性”转移,即刺激骨生长的转移更有效;前列腺癌转移通常是再结晶性的。其他类型癌症的转移大多数是“溶解性的”,意味着它们会分解骨,因此不用放射性核素治疗。这种治疗可以在疼痛好转之前引起疼痛发作。主要副作用是血细胞减少,因此在血细胞低的人中谨慎使用。另外,由于辐射存在数天至数周,医疗团队需要为患者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预防措施培训。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将高能量X射线照射到转移区域。这些X射线类似于用于诊断的X射线,但能量要高很多。放射治疗中高能X射线造成细胞中DNA的损伤。癌细胞比健康细胞分裂得更快,因此它们的DNA比正常细胞更易受到损伤。此外,癌细胞通常不能像正常细胞那样修复损伤的DNA,因此比起正常细胞,癌细胞更容易被辐射杀死。放射治疗利用这种差异来杀死癌细胞治疗癌症,当然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组织中少量的正常细胞。

     

    4、手术

     

     

    手术可用于缓解疼痛这样的症状并固定骨或骨骼。椎体后凸成形术或椎体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脊柱骨折。这包括注射水泥以固定骨。手术杆、螺丝钉、钢钉、钢板可用于固定骨骼并预防或治疗骨折。

  • 说到肝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每年因肝癌丧命的人非常之多,因肝脏的特殊性,且不易治愈的特点,所以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酗酒伤肝,这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乙醇较多,对肝组织会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时间喝酒,还会形成酒精肝,以及脂肪肝,如果经常酗酒,可能会导致肝脏癌变。

     

    为什么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如此之大呢?

     

    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之后,几乎有80%都是需要肝脏去分解的,在这个分解的过程中,在肝脏中酶的作用下,乙醇会转变为乙醛,体内乙醛含量过多,会导致肝脏纤维化、诱发肝脏病变。

     

    为何肝癌越来越多?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喝酒确实会增加患上肝癌的风险,但酒精不会直接导致肝癌发生,真正直接导致肝癌发生的,是"黄曲霉毒素"。

     

    而黄曲霉毒素,多见于生活中发霉的水果和蔬菜中,现在已经进入"酷暑",一些吃不完的水果和蔬菜的储存变得困难,很多人在食物发霉后舍不得扔,但其实这样对肝脏健康极为不利,因为黄曲霉毒素摄入1mg便可致癌,最快发病时期只需24周,所以,为了身体健康,该扔的东西一定要扔。

     

     

    身体发出4个"信号",可能是肝病来临

     

    信号1:肝掌

     

    正常来说,手掌颜色应该是很均匀的,如果最近一段时间,近一段时间手掌突然出现许多红斑,大小鱼际处尤为明显,很可能是肝脏受损了。

     

    这种红斑一般在手指按压后,会变成白色,但是松开就会呈现出红色,这是因为肝功能下降,导致肝脏的代谢能力和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这时血液中的雌激素就会明显增多,它可刺激体内一些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会扩张、并且充血,出现肝掌。

     

    信号2:大便颜色异常

     

    一个健康的人,大便颜色一般是呈现出黄褐色的,肝脏有问题的人,大便颜色一般都会如陶土色,或是发黑。

     

    这时因为肝脏具有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一旦肝脏受损,人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凝血障碍,在早期最明显的症状是牙龈出血、流鼻血,而后期严重时,就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这时大便颜色就会出现异常。

     

    信号3:右腹部疼痛

     

    肝脏本身是一个沉默器官,若是一些轻微的伤害,不会产生疼痛。

     

    但如果受到严重的伤害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痛觉,产生痛觉的原因是肝脏内长出肿块了,并且肿块会生长,肝脏外有一层较薄的包膜,若是肿块过大,会牵扯或是撑破包膜,这时就会出现右腹部疼痛的情况,也被称为"肝区疼痛"。

     

    信号4:经常疲惫、乏力

     

    早上起床后,精神很足,活力满满,这是肝脏健康的表现。

     

    如果早起后经常感到疲惫、无力,多半是肝脏受到损伤了,因为肌肉以及神经,都需要"糖原"这种物质才可正常运行,而肝脏就是合成糖原的唯一场所。

     

    糖原供给不足,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感,并且这种乏力感与劳累导致的乏力感不同,就算是休息充足,也无法改善。

     

    预防肝病——多运动

     

    "运动是最好的养生方式",经常运动的人,患肝病几率非常小,这是为什么呢?

     

    坚持锻炼,可提高身体免疫力,身体抗病毒能力自然会比不运动的人要强一些。

     

    此外,肝脏本身就是一个排毒的器官,运动时可加快新陈代谢速度,有效促进毒素排出,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所以,想要肝脏健康,一定要多运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体表肿物是指位于身体表面,发源于皮肤及附属器、皮下深部软组织而在体表可以触及的肿块。体表肿物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是根据其组织学来源分类的。本文会介绍最常见几种体表肿物,包含了良性的和恶性的肿瘤,从来源、部位、表现和治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尽量做到简单易懂。

     

    01 脂肪瘤

     

    1、来源: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2、部位:可发生于身体的各处,肩、背、颈、乳房和臀部多见。

     

    3、表现: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一般无疼痛。最初多为隐匿性缓慢生长,长大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极少恶变。多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脂肪瘤要考虑脂肪瘤病的可能,具有遗传倾向和家族性。

     

    4、治疗:如果无自觉症状,无碍外观和功能,可以不治疗。对于位置较深的,有触痛的,或者较大的影响活动的脂肪瘤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治疗也是目前唯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02 黑痣

     

    1、来源:表皮、真皮层黑色素细胞巢状排列,是良性肿瘤。

     

    2、部位:全身各处都可能生长。

     

    3、表现: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其中交界痣和混合痣的交界成分有恶变可能。可凸出或不凸出皮肤,颜色为黑色、褐色或皮色,皮内痣和混合痣可有毛发,交界痣不会有毛发,边界清楚。发生于手掌、足趾及外阴部的黑痣几乎均为交界痣。

     

    4、治疗:痣为良性病变,每个人都长有黑痣,所以绝大部分都不需要治疗。手掌、足底、外生殖器处的黑痣易发生恶变,建议密切观察,及时手术切除。另外,如果痣出现不断增大、形状不规则、破溃出血、瘙痒刺痛、周围出现“卫星灶”等情况,都提示有恶变可能,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

     

     

    03 皮脂腺囊肿(粉瘤)

     

    1、来源:由于皮脂腺导管阻塞,腺体内分泌物聚积而形成的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年。

     

    2、部位: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躯干次之。

     

    3、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质软或稍有张力,高出皮肤,表面光滑。中央可见黑色小孔,从小孔可挤出白色恶臭味内容物。常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破溃流脓。若处理不当,病情会有反复。少数会进展为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4、治疗:手术完整切除囊壁及内容物,若囊壁有残留,会增加复发几率。彻底清创,精细缝合。急性感染期的皮脂腺囊肿,应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考虑手术。

     

     

    04 皮样囊肿

     

    1、来源: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表皮细胞偏离原位,沿胚胎闭合线处形成的先天性囊肿。

     

    2、部位:好发于眼眶、眉弓外侧、鼻中线及口底部。

     

    3、表现:好发部位的皮下肿物要高度警惕皮样囊肿可能。半数患者出生时即已出现,表现为缓慢增大的皮下结节,质地可软可硬,肿物位置深,常与下方骨膜粘连,活动度差,不易推动,一般无瘙痒疼痛。

     

    4、治疗: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时建议积极手术治疗,皮样囊肿囊壁较薄,内包裹有毛囊、汗腺、皮脂腺、毛发、纤维组织等,且位置深,与骨膜粘连较重,手术难度较大,应彻底切除囊肿和粘连的骨膜,否则术后极易复发,二次手术难度明显增大。

     

     

    05 神经纤维瘤

     

    1、来源:神经系统来源的良性肿瘤。

     

    2、部位:可分布在全身各处的真皮或皮下,严重者也可以累及深处组织。

     

    3、表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结节或肿块,质地松软,面部的体积较大的神经纤维瘤会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例如上睑部神经纤维瘤遮挡视线,面中部神经纤维瘤拉扯鼻和口唇移位。若同一患者有多个神经纤维瘤,周身有6个以上的咖啡牛奶斑,合并有骨骼的异常,有腋窝或腹股沟雀斑样色素斑,有家族遗传史,应考虑I型神经纤维瘤病。

     

    4、治疗:单发的或数量较少的体积适当的神经纤维瘤,可以考虑手术完整切除。对于多发的或体积很大的神经纤维瘤,手术无法全部切除,应重点去除影响功能的瘤体。神经纤维瘤往往血供丰富,大的神经纤维瘤应备血,往往不能完整切除,术后复发可能性大。

     

     

    06 黑色素瘤

     

    1、来源: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2、部位:好发于下肢和会阴部,其次于头、颈、上肢。

     

    3、表现:早期为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病损,或者原有黑痣突然扩大、色素加深。病变逐渐隆起,可呈结节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病损周围可以有色素脱失,周围可以有卫星状病灶。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4、治疗: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需要扩大切除,保证切除范围,继发创面需要皮瓣或植皮。肢端的病变需要性截指(趾)手术,若淋巴结有转移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助以放、化疗和免疫治疗。

     


     
    07 皮肤基底细胞癌

     

    1、来源:来源于表皮基底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

     

    2、部位:好发于头、面、颈等处,与日光照射相关。

     

    3、表现:早期可表现为边缘隆起的圆形斑片,伴有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或表现为淡红色苔藓样丘疹,伴有浅表糜烂、结痂或溃疡。后期逐渐扩大,进展为中央凹陷溃疡,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边缘为珍珠状隆起。

     

    4、治疗:发现后应尽早手术,扩大切除,术中通过冰冻病理检查明确性质以及切缘是否切净,修复创面,必要时放射治疗。

     

     

    08 皮肤鳞状细胞癌

     

    1、来源:来源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恶性肿瘤。

     

    2、部位:好发于头、面、颈等部位,与日光照射相关。

     

    3、表现:早期为红色硬结,逐渐进展为斑块或结节,表面形成溃疡;或者进展成菜花状,基底有浸润,边界不清。易出血。癌组织发生坏死,脓性渗出,产生恶性臭味。

     

    4、治疗:发现后应尽早手术,扩大切除,术中通过冰冻病理检查明确性质以及切缘是否切净,修复创面,必要时放射治疗。

     

     

    写在最后的话:

     

    对于大多数体表肿物,都是良性病变,可以密切观察,而不是着急手术切除。

     

    符合手术指征的肿物,才会考虑手术切除。孙医生总结了几条手术切除的指征,能覆盖大部分体表肿物的规律,但一定是不全面的,需要大家辩证着使用:

    ①肿物性质为恶性或者有恶变倾向;

    ②肿物严重影响生理功能,例如张口、闭眼、听力等,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③肿物伴有疼痛、瘙痒,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④面、颈部肿物,特别介意影响外观和形象;

    ⑤激光治疗后再次复发的肿物。

     

    很多人会有疑惑,如何判断肿物是否为恶性。其实专业医生也没法保证自己能准确判断每一个肿物的性质,诊断性质的金标准是行病理检查。

     

    孙医生提供一个简易版的判断标准,适用于大部分体表肿物,共各位参考,符合以下症状的时候,需要警惕肿物为恶性的可能:①肿物进行性增大;②肿物形态变得不规则;③肿物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④经常性的破溃。

     

    当然,如果怀疑有恶性的可能,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最后,祝每位朋友健康快乐。

  • 很多朋友做了体检,看到了息肉、萎缩性胃炎等,就赶紧上网查,一查不要紧,都是说“癌前病变”、“离胃癌一步之遥”等等,增加了不少的压力。那么,癌前病变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就是快要癌变了吗?

     

    什么是癌前病变?

     

    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或细胞癌变是分阶段发展和逐渐演变的。从致癌因子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到产生癌症,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平均为15~20年,当然也有进展迅速、病程较短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癌前疾病是通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症的,典型者经历了从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性癌等阶段,有的病例直到癌症扩散转移才被发现。以胃癌为例,它的发展历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浸润和转移癌

     

     

     

    它在发生癌变前,把有可能朝着癌的方向发展的某些良性疾病,叫做癌前疾病,比如萎缩性胃炎、腺瘤性胃息肉、久治不愈的胃溃疡、疣状胃炎等;但是,这些疾病还是良性的,还没有变坏,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会变坏;它们在逐步变坏的过程中,其组织学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肠化、异型增生等,这个病理阶段,称为癌前病变,或者癌前状态。

     

    癌前疾病是一个病名;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名词。比如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疾病,但只要不伴随异型增生就不叫癌前病变,还是是良性的。癌前病变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往往继发于某些慢性疾病或所谓癌前疾病。癌前疾病是通过癌前病变的阶段才发展成癌症的,比如:癌前疾病就是一个坏学生,不好好管教会犯罪;癌前病变就是开始小偷小摸,够着进拘留所了;癌,就是彻底变坏了。

     

      

    癌前病变的结局一定是癌变吗?

     

    不一定会。它仅仅是癌变的几率大了一点。大部分癌前病变发展缓慢,仅有一小部分病例进一步恶化、发展成癌症。癌前病变有组织结构的紊乱和细胞形态的异常,即所谓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的可以逆转消失,或发展为重度的,但重度的癌前病变则难以逆转,前进一步就是原位癌、早期浸润癌,甚至与癌难以区分。所以一经发现,就要手术干预。在癌前病变阶段,重要的是积极规范治疗,密切监测其进展,一旦发生进展,就要及时干预。


    癌前病变不一定会发展成为癌,虽然离癌只有一步之遥,但只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这一步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来到。而且,癌前病变部分是可逆的。比如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一部分可以达到组织学的逆转。所以,不怕治不好,就怕不知道!发现癌前病变用不着忧心忡忡,反而值得庆幸。在这个阶段发现病治疗可以阻断演化成浸润性癌症的可能,是肿瘤防治的关键阶段。比如早期肠癌、或者已经发生异型增生的癌前息肉,只要及时发现,就可以在肠镜下微创切除,治愈率100%。

  • 在经历了化疗后,患者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而当地医生也不建议进行第四次化疗。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决定进行复查,结果显示出了可能的转移瘤。这让患者感到非常焦虑和困惑,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疾病的关键时刻,患者和家属急切地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具备丰富医疗知识和耐心细心品质的医生,以解决当前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性化关怀将成为关键。

    医生需要在尊重患者意见的前提下,客观评价患者的病情,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主诉,并给予支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助理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协助医生更快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快地给出诊疗建议。

    因此,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品质。他们需要以友善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遵守医疗行业的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持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也是医生的责任,以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

  •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问诊服务。文章里面提到,医生在接诊患者之前需要完整查看患者的病例,为了保证诊疗质量。而且对于6岁以下儿童的患者,在开具处方时,还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另外,根据相关规定,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也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我觉得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让人感到很安心。在网上问诊的时候,医生也会提醒患者,本次问诊可以持续2天,这样患者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诊疗,不会感到着急和焦虑。

    而且,医生在问诊开始时,会提醒患者尽量详尽的描述自己的问题,这样医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给出合适的建议。在与患者沟通时,医生也会非常耐心和细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建议。

    在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患者向医生咨询的情况。患者表示自己的家人可能有转移瘤,非常担心。医生在得知情况后,非常细心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并建议患者将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发给医生看,以便医生能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医生在结束问诊时,也提醒患者,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这也是为了保障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