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当然也有情绪,当你的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你做对了吗?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
步骤 1: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教育专家指出,国人因文化的关系,并不接纳负向的情绪。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例如:当我觉得害怕、紧张、担心、嫉妒时,我觉得如何?我可以怎么办?
如此一来,孩子表面上可能没事,但内心那股“气”依然存在,“情绪垃圾”愈积愈多,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接下来,父母要像一面情绪镜子,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响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之后,继续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方法 1:身心觉察,换个想法更好
孩子的情绪反应,特别容易牵动生理的变化,例如:害羞时容易脸红、紧张时心跳会加速、害怕时会发抖等等。平时多和孩子练习身体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静坐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觉察力,稳定情绪波动。
方法 2:爱与肯定,累积快乐存折
塞利格曼强调,建构孩子的正向情绪并不是教孩子盲目的乐观,或者否认、避免负面情绪。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温暖热情的家庭气氛、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好事件,都能为孩子架设一张“情绪安全网”。
方法 3:亲子共读,丰富情绪语汇
故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孩子从故事中辨识不同情绪,了解人们如何处理愤怒、恐惧、快乐及忧伤等不同情绪。藉由读后讨论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导孩子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事情的始末,了解书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方法 4:身教重于一切
良好的典范胜过千言万语。在处理孩子情绪之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教育专家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处理情绪时经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孩子一样,但对于孩子的问题却一副道德劝说,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益显重要。
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总结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EQ 教育不是特效药,而是汉方药”,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孩子都是父母的手心宝,平时生怕宝宝磕着碰着,但孩子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吐奶、厌食、腹泻、哭闹不止等等,让父母们为此焦头烂额。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宝积食厌食的情况。
首先,小孩子积食厌食是很常见的。原因是宝宝的胃容量比较小,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大概在30至50毫升,三个月左右长到90至150毫升。所以家长喂多了,孩子就容易积食。
此外,孩子的贲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非常容易漾奶或呕吐。不仅如此,宝宝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如果吃太多东西,就会难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会积食甚至厌食。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生活中父母的一种错误思想,特别是老人,觉得孩子一哭就是饿了的信号,就会一股脑给其喂奶,这样很容易出现积食。
孩子积食了,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不然宝宝可能会有以下影响:
(1)消化能力下降
孩子出现积食,食物大量在胃部堆积,降低了消化功能,儿童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长此以往,肠胃道功能下降,宝宝容易动不动就拉肚子、呕吐等等。
(2)睡眠障碍
如果儿童长期积食,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失眠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对孩子来说危害非常大,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正常发育。
积食比较严重的孩子,半夜容易醒来,或者多梦,半夜哭闹不止,难以哄睡。
(3)发热
长时间积食,还会导致孩子发烧。身体发热会对宝宝的大脑健康造成损伤。
(4)营养不良
积食严重,孩子一般会出现厌食、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宝宝身体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没能及时提供,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需求,看上去就会又瘦又黄的,精神不佳。
所以,再也不要宝宝积食是小事,也不要盲目宝宝喂食。那么,父母如何得知宝宝出现积食了呢?
1、食量减少
与同年龄段的宝宝相比,吃的奶量或辅食减少了,平时没什么食欲。
2、呕吐物有异味
宝宝发生漾奶后,漾出的奶中会有一股酸馊的味道,有的时候大便里也会有这种味道。
3、舌苔异常
若是孩子舌苔又白又厚,常是积食的表现。
4、其他异常
此外,积食还会让孩子腹胀、睡觉不踏实、哭闹、大便形态不规律等等。
当宝宝有以上表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正难受着呢。虽然孩子十分脆弱,但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点心,宝宝就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孩子活泼好动,是让父母开心的事,活泼好动原本不是错,但是如果得了多动症,那家长就需要留神了。
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ADHD。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生。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活动过度
部分在婴儿早期就开始,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走。
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
注意力集中困难
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玩游戏时往往也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暂,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听不清,以致做作业时常出现遗漏,倒置和解释错误。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
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做出过分反应,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要求非得立刻满足,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哭闹,又无耐心。
学习困难
多动症的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的情况下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的症状可减轻。
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要求要合理
家长对于多动症的了解一定要充分,对于这些小孩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的要求,要适当的降低你的标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就是很不错的进步了,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出来
对于有多动症的小孩,要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通过运动来发挥出来,这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的,在日常可以让小孩多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以经常跑步打球等,这些运动都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精力。
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这类患儿来说,应该要在生活中逐渐去培养他们注意力几种的习惯。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逐渐的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让小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不要太过迁就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长时间看电影看动画片到深夜,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消除孩子存在的紧张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可以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更加有信心。
孩子有多动症,家长要及时发现,不要过分苛责孩子,慢慢把孩子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习惯。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我的女儿上初二,最近发现她有早恋的现象。以前女儿从来不怕我看她手机,现在却遮遮掩掩,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一次,她在洗澡的时候,我偷偷翻了他的手机,看到她的QQ与一位男生有亲密的聊天记录,前面的聊天记录被删了,就留下了当天的。
我知道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况且又是正当该好好学习的年纪,我不希望她谈恋爱影响了她的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她开口,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劝我的女儿不谈恋爱吗?
孩子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重点关注又令人头疼的问题。你的女儿现在的情况是叛逆期与青春期并存,这个时候,恰好遇上了懵懂的爱情,如果家长教育的方式不当,她很容易就能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硬碰硬。
从你的描述中能看出你是位很理智的母亲,知道了孩子早恋,没有大发雷霆地对孩子进行吵闹与说教,而是寻求理智的帮助,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确实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01、不惩罚孩子,但是告诉她你的感受
一般的家长发现孩子早恋,都会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严加管教,没收手机,还给孩子的日常规定时间。
比如,几点必须回家,或者放学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自己亲自去接孩子,杜绝孩子与异性接触。家长以为这样孩子就会知难而退,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距离,也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阴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是阻拦她做某事,她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孩子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也许会作出极端的事情,因此,一定不能用以上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谈恋爱对她有什么意义,你希望她能够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并说:“孩子,我不反对你谈恋爱,可是,如果你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妈妈会很难过的。”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母亲难过,她多半会作出理智的决定,不让妈妈伤心。
02、教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错,他们的早恋也是正常现象,孩子对爱情有着憧憬与新鲜感,学生的时代的感情很单纯,没有夹着许多复杂的东西。
若你的好意劝阻没有起作用,但是你又不能时时刻刻管住孩子,那么,让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以坦然的心态,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
2.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3.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让孩子能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在出现事情时告诉你。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总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批评与打击式的教育,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想要与孩子增进关系,又不伤害她的自尊与感情,就要真正做到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告诉你她的想法,才不会躲躲藏藏,才会坦然面对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双宝小的时候,我最讨厌他们吵架,一吵架音量就会越来越大声,他们不爽到极限的时候还会用生命尖叫嘶吼+爆哭,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全身每根神经都紧绷到要断裂,真的可以感觉到自己头顶在冒烟,拳头都硬了。更糟糕的是先生是一个情绪很容易达到沸点的人,双宝一生气大概过五秒他也会暴怒,先生开始大声双宝就吓到或是觉得委屈因此哭更大声,然后整个空间变成一个压力锅,瞬间原子弹要爆炸的感觉。我夹在中间每次都要在双宝快要惹毛先生前安抚他们,还要很紧张地观察先生的情绪反应,有时候真的觉得他妈我为什么要这么累,怎么就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以前双宝生气的时候,我都会说:‘你生什么气?有什么好生气的!’,或是说:‘可以这样吗?! 你现在是什么态度!’,如果情况越演越烈他们开始尖叫大哭,我会离开现场,走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锁起来躺在床上,深呼吸让每一根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双宝发现暴怒现场没有观众在看的时候反而会慢慢冷静下来,过几分钟就自己去玩玩具,或是跑来敲我的门,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所以我发现离开事发现场是一种方法,让孩子冷静下来,主要是也让我自己冷静下来,不然真的会想把他们过肩摔。前一阵子双宝生气的时候有了新招,会故意不哭出来,发出一种低吼的声音,配上扭曲的表情,还加上搥自己的大腿,每次我看了脑子都浮现:‘是在演哪一出?!’,这戏比他们大哭更让我觉得烦,我宁可他哭出来也不要听到那种持续低吼的魔音穿脑,真的全身每根毛都竖起来。
最近几次弟弟遇到生气委屈的时候,他会憋着不哭,一直哽咽然后眼泪开始掉,我突然惊觉,会不会是因为以前我跟他们说:‘你生什么气? 有什么好生气的!’,先生也会说:‘哭什么哭!不准哭!!’,所以他只能压抑自己。我想到自己曾经有一次在车上跟先生吵架,气到我全身发抖,最后忍不住开始尖叫大哭然后下车,这算是我人生最抓狂的一次了。也想到先生有一次用拳头打破门。我们大人生气的时候都会大声、甩门、丢东西,为什么小孩就不能生气呢? 爸妈如果连孩子的情绪都要控制,那不如养个机器人。
经过这样的反思,现在双宝生气的时候,我会先叫先生不要大声,然后我会很冷静地跟他们说:‘你是不是因为刚刚的事情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所以现在超级生气’,然后我就会带他们到他们的房间,跟他们说:‘来,你现在来丢枕头,有多生气就丢多大力’,或是我也会让他们丢绒毛娃娃,把娃娃大力丢到墙上。一开始他们会很狐疑,觉得真的可以吗? 我跟他们说:‘你可以把气出在枕头或是娃娃上面,生气的时候不要憋着,一定要发泄出来,不然会生病。但是我们不可以把气出在别人身上,也不可以打人,你现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丢枕头、丢娃娃或是撕纸,等到你不气了为止’。几次下来,双宝生气的时候会在房间大力丢娃娃,怒气差不多发泄完的时候,自己就会一边丢一边笑,力道也越来越小,我就知道,他们的怒气发完了。
在学校的时候双宝难免会和同学起冲突,有时候会动手打同学,或是气到发狂,老师会跟我说这样的情形,我其实很苦闹,因为在学校总不能让他们丢枕头丢娃娃,所以我在网上买了一个软软小小的可以捏的黄色小鸡,上学的时候让双宝放在裤子口袋,叮咛他们没事的时候不能拿出来玩,只有生气的时候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捏小鸡,把怒气出在小鸡身上。我也把这件事先跟老师说,老师很贴心地愿意配合,也说会帮我们观察有没有效,目前看起来都还OK。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时候真的会遇到一把火的情形,但因为我们是大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知道如何消化和转移这样的情绪,像我自己就是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追剧,或是自己躲起来哭一哭我就不气了。但孩子现在正是在探索情绪的阶段,如果我们一直要他们压抑怒气,没有发泄出口,压抑久了心理和生理都会生病,有一天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就像前一阵子有些新闻,和老婆吵架就拿刀跑去路上捅人一样。孩子也是人,绝对有生气的权利,他们生气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冷静,我发现我越冷静,双宝的怒气越快消,如果我跟着他们一起怒气爆表,大家反而会一起爆炸。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旁边陪着孩子,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应对这样情绪的出口。
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朋友入学体检。听到体检,不少宝爸宝妈以为很简单。想象中的体检应该很顺利,宝宝到了医院以后,爸爸妈妈陪着去量身高,称体重、测听力、测视力等等。很顺利的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部体检项目。
小朋友真正去医院里体检时,哭闹不配合,可着实让不少宝爸宝妈跟着出了一身汗!
实际上,有不少小朋友到了医院之后,健康检查时会到处躲闪,哇哇大哭,不配合医生,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体检项目,却变得颇有难度。一个很简单的量身高,称体重,量头尾,甚至测听力,都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我们先看一下, 幼儿园入园健康体检,检查项目主要有哪些?
1.建立健康档案。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测试。
2. 称体重。量身高。量头围。
3. 左眼、右眼的验光和斜视度测定。
4.通过耳声发射检查,来测左耳、右耳的听力。
5.口腔检查包括牙齿数和龋齿数。
6.心肺听诊触诊。胸廓肝脾触诊。
7. 验血检查:主要有血常规、血型、肝功里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微量元素、血铅、乙肝抗体等。
小朋友去医院检查时,害怕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 之前因为打疫苗,或者因感冒发烧去医院,有过打过针儿或抽血的经历。对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本能的害怕。
2.医院环境相对嘈杂,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小朋友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3.体检项目对我们大人而言挺简单,对小朋友而言,他们还太小,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事情,不知道体检时会发生什么,本能的恐惧和害怕。
小朋友,去医院检查时,会有哪些恐惧不配合表现呢?
1.小朋友原本活泼好动。进了医院,紧紧的搂着爸爸或妈妈的脖子,让爸妈抱着,坚决不肯下来自己走路。
2. 做检查时,比如测听力,在爸妈怀里,反复躲闪,一直不配合医生戴上耳机。
3. 心肺听诊时,紧紧用手挡着自己胸前,不让医生用听诊器听诊。
4. 测视力时,一直大哭。不睁开眼正视验光仪。
5. 口腔检查时,不配合,张开嘴巴。嘴巴闭的紧紧的。或者冲医生吐口水。
6. 还有的小朋友,因为害怕验血,直接在地上打滚,父母怎么拉,都不起来。
如何科学让宝宝远离体检恐惧,顺利体检?
小朋友去医院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哭的满身是汗,家长也跟着着急。其实,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可以让小朋友,减少害怕,顺利完成检查项目。
1.在家时提前预演模拟几次体检过程。
用生动有趣的话,让小朋友了解将会面临的体检过程,心理有个底。比如:
①测视力:医生叔叔有个望远镜,想让你看看里面有没有小猪佩奇的房子。到时候你要看看里面有没有,告诉医生叔叔好不好?
②测听力:一些小朋友平时从来没用过耳机,看到医生,把耳机塞到耳朵里,总是躲闪。针对小朋友的听力测试一般是放的汪汪队、ABC字母歌等儿歌。这时可以引导他,医生想考考你,能不能听出来里面放的是汪汪队还是其他儿歌?
③验血:拿家里的圆珠,用笔尖在小朋友的手上,轻轻点几下,并引导,验血时就是这样,医生给你轻轻点一下,把里面的小虫子给你捉出来就好啦。
④心肺听诊:现在市面有一款模仿医生过家家的玩具,十几块钱一套。家里有玩具听诊器的,可以先拿着玩具听诊器,让孩子听这玩,告诉她,到了医院,医生就这样给你听听,并很夸张的配上噗通-噗通-噗通的声音,让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触诊,是医生想要摸摸你有没有吃饱哦?
⑤口腔检查:张大嘴巴,啊-啊-啊!医生想看看,你有没有吃太多的棒棒糖,有没有小虫子在咬你呀。
总之,提前用形象有趣的表达,提前给孩子预演几次健康检查的过程,能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让孩子进了医院后,顺利的接受检查。
2.积极的心理暗示。
告诉小朋友,要勇敢。每完成一项检查,要很夸张的夸赞她,让她获得积极的暗示,觉得自己表现很棒。
3.给与积极的诱导,如果能顺利完成,可以一些适度奖励,比如去儿童乐园玩或者买一个她喜欢的小画书或者玩具。当然,如果小朋友顺利完成健康检查后,一定要按承诺实现,不可以许下空头承诺。
如果你家孩子去医院时,哭闹,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评论。
A. 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B. 一会检查完,妈妈替你打这个医生阿姨。
C. 宝贝,你很勇敢哦。你可以努力试一试。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哦。
事实上,以上三个选项,我在医院里曾经不止一次的碰到。不同的家长对孩子引导教育方式也不同。希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与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生完娃刚觉得十月怀胎终于结束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喂奶又是一关,好不容易奶水慢慢补上来了,孩子又半夜不睡觉,哄睡太难了,眼袋都快掉地上了......
睡不好整个人精神状态就会很差,原本在生完孩子后,妈妈身体的激素水平大幅回落,情绪波动就大,再睡不好,妈妈们在暴躁的边缘徘徊,“一孕傻三年”其实还是跟妈妈睡眠质量有关系。
每个妈妈都希望养出一个“好好睡觉”的乖娃娃。
1、宝宝半夜醒来别着急喂奶
有的妈妈一见孩子醒了,在扑腾,迷迷糊糊的就给宝宝喂上奶了,喂奶的过程中宝宝就彻底醒过来了,需要再次哄睡,一旦彻底醒过来,再想入睡就比浅睡入深睡难多了。
其实宝宝有的时候扑腾一小会就会重新进入睡眠的,是宝宝由深度睡眠转换浅度睡眠的往返过程,此时如果你把他抱起来喂奶,就彻底醒过来了。
不如先等一等,如果彻底醒了,哭闹那就是饿了或者拉尿了,根据对自己宝宝的观察,来判断宝宝的需求。
2、给宝宝一个优质睡眠环境
用遮光的窗帘,可以点个小夜灯方便半夜喂奶或换尿布,也不用太过安静,一点声音都不能有,可以比正常的音量稍小一些就好,太过安静宝宝适应不了普通噪音,不利于以后到其他环境睡眠。
3、睡宝宝床
建议宝宝睡在床边单独的床里,一个是为了防止大人翻身压到孩子,另一个就是大人在翻身过程中床垫会有晃动,会影响到宝宝睡眠, 可以用那种拼接在大床边的宝宝床,方便半夜喂奶。
4、白天尽量缩短睡眠时间
我们成人如果白天睡得多了,晚上就会不那么困,熬夜到很晚,一直有精神,宝宝也一样,白天都在睡觉,晚上就该活跃了,最后养成昼夜颠倒,和妈妈的生物钟截然相反,都睡不好。
5、增加活动量
小时候玩游戏、打篮球,出了不少汗,身体比较累,到家躺床上就睡了,运动量消耗掉宝宝过剩的精力,这样晚上睡得就容易多了,宝宝小的话可以学宝宝游泳,到有专业资质的婴幼儿游泳馆,由专人监护的机构去游泳,切勿自己在家diy,容易发生危险。
6、多加陪伴增加安全感
很多宝宝半夜总是惊醒也和安全感有关,从妈妈的子宫里到外面陌生的环境,宝宝不免会有些恐惧,有不少妈妈说自己剖宫产的宝宝安全感更差,容易惊醒,对于安全感比较差的宝宝,妈妈的安抚陪伴很重要,让宝宝熟悉自己的气味、触感,增加彼此亲密度,母乳喂养的宝宝安全感更高一些,奶粉喂养的宝宝因为喂奶可能是多个人,宝宝记不住那么多,就有可能建立不了亲情联系。所以即便不母乳喂养,也要固定喂奶和陪伴,让孩子熟悉自己。
7、提前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当我们还处兴奋的状态下,是很难很快入睡的,即便躺在床上,大脑也还在兴奋状态,所以睡前尽量不要让宝宝处于很兴奋的状态,尽量平和。
1、白噪声
可以找一些生活噪音片段,比如流水声、吹风机声、吸尘器声、蝉鸣声等等,或者给宝宝唱摇篮曲,哄睡小歌曲等等促进宝宝入睡。
2、侧卧姿势哄睡
小婴儿可以让宝宝侧卧在妈妈的臂弯里,脸枕着妈妈的手臂,脸部朝内,轻轻拍打背部,让宝宝听到妈妈的心跳,营造在子宫里时的姿势和声音环境,促进入睡。大一点的可以让宝宝抱个小抱枕
3、吮吸
可以选用宝宝接受的安抚奶嘴
4、睡前洗澡、抚触
在宝宝睡觉前洗澡,清洁皮肤,再来点按摩抚触,放点美妙的摇篮曲,养成洗完澡就该睡觉的习惯,形成动作关联。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听说过南风效应?这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主要告诉我们在教育方面,有的时候略带“人情味”的赞扬和鼓励会比“恐吓”、“打骂”等“北风式”教育起到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相比于大声责骂你的孩子,适当地给予你的孩子积极的赞扬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成长。
但事实是,现在的大部分父母因为养育孩子的艰辛加上工作方面的压力等原因,常常会在面对孩子时失去耐心、脾气暴躁,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父母吼完之后自己便轻松了,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后果。大量事实证明,经常被吼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终身。
1.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在《妈妈是超人》第三季里,霍思燕因为要照顾多个小孩过于忙碌,对儿子嗯哼的语气不免有些急躁催促,在小孩看来甚至有点凶。这就引起了嗯哼的不开心,他觉得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照顾别的小孩不照顾自己,还要“训”自己。
孩子正是单纯活泼的年纪,做事的节奏和能力都和大人有着很大的差距。父母对孩子不耐烦的大吼,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甚至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有些孩子可能还会采取过激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不健康的影响。
2. 孩子自尊心受损,变得自卑、胆小,能力弱
大部分孩子在看到父母忙于家务或是工作时,会出于帮助父母的心理上前帮忙,但由于小孩能力有限,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时候父母不忙还好,越忙的父母便越有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大吼,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但在小孩看来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大吼颤抖害怕,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做事能力,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和胆小,他们会害怕社交,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畏惧做事,否定自己。
3. 孩子脾气暴躁,情绪管理能力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通俗点说就是:当你有意无意暗示某个人或某些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时,那么他们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当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脾气暴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暗示”他们成为同样脾气暴躁的人。他们可能会在承受父母的吼叫之后,转而对自己的小宠物或是朋友又打又骂,渐渐失去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
4. 孩子长大后容易叛逆,可能会造成性格走极端
孩子年纪小时,对于父母的大喊大叫无法反抗。但当它们长大时,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反抗意图爆发,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叛逆,做事不愿听父母的建议,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可能会形成极端性格,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
由此可见,在父母看来自己只是一时发泄情绪的举动,却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这说明父母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父母的行为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管理情绪的能力,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反之情绪反复无常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自卑胆小,能力低下。
因此,父母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在冲动发火之前要仔细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冷静思考后再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体谅孩子的不容易,用爱和温暖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脾虚是什么,中医里脾的作用是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脾虚会导致运化失常,进而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贫血等症。
脾虚的结果首先是营养不足,不管孩子是胖是度,都会感觉轻飘飘的没有力,肌肉没有正常发育起来。长期脾虚还会影响到肺,“脾吐生肺金,脾胃生发的“气”有益于肺气,肺气不足会让人体的毛发和皮肤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皮肤干黄、头发无光泽等。有些小孩儿头发发黄干枯,这就是肺气不足的缘故。如果孩子长期脾虚,那么就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了,孩子的整个体质都发育不好,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
脾虚是一种不足之症,应对的方式自然就是“补不足”。可是在给孩子补脾之前,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脾虚是哪一种类型,不然一通乱补,很可能会运得其反。脾虚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牌阴虚和脾阳虚。分清了症型,给孩子补的时候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脾阴虛的特点
脾阴虚还有个说法叫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个部分都要依靠脾气散布脾精来滋养,所谓“脾精”可以理解为脾胃所运化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饮食营养不足是脾阴虚的一种原因。但现代社会温饱回题已经解决,饮食均衡也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如果饮食营养来源充分的话,脾精怎么会不足呢?往往就是因为孩子特別爱吃肉不爱吃蔬菜水果。因为肉类中的各种激素太多,进食过多的肉等于摄入了过多的激素,激素是阳性的,阳有余就害到阴,导致胃阴虚或者脾虚不运,从而造成没有足够的脾经可以布散。
脾阴虚5个外在表现
1、从中医的望闻回切角度逐一来看,望孩子面部,下眼袋明显肿大,与周围肤色相比微微发红,嘴唇则颜色鲜红,让孩子伸出舌头来,可以看到他舌头瘦小,同样颜色鲜红,尤其不正常的是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闻倒是没有异常。
2、问孩子自己,他往往觉得自己眼睛干、口干、心烦、大便干爆、手心脚心都发热,喜欢喝冷饮。
3、问孩子家长可以知道孩子夜里盗汗,吃了饭以后孩子肚子鼓鼓的,半天下不去。
4、切孩子的脉象会有脉搏特別快、脉象躁动的特点。
5、脾阴虚的孩子闲不住,好像有多动症一样,整天又跑又跳的,有些家长觉得这孩子充满了活力,其实不是好事情。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备受瞩目。研究表明,有心计的女人往往心理健康指数较高,这与她们独特的心理调适方式密切相关。
首先,有心计的女人善于运用撒娇、哭泣、吃零食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手段,实际上对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撒娇是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它可以帮助女性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研究表明,爱撒娇的女子血液中血清素、乙酰胆硷的含量较高,她们性格温柔、待人和气,不易发脾气,也较少发生身心疾病。
哭泣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调节方式。女性在悲伤、愤怒等情绪下,哭泣可以释放压力,减少疾病风险。研究发现,哭泣后,情绪强度一般可减低40%,而那些不爱哭泣的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压抑的影响,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吃零食也是女性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女性胃内食物容纳量较男性少三分之一,因此更容易产生饥饿感。适量吃零食可以补充能量,维持身体健康。
除了上述方式,女性还喜欢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研究发现,喜欢倾诉的女性身体都比较健康,而那些以酗酒、吸烟等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则更容易出现神经衰弱、月经失调、高血压等疾病。
总之,有心计的女人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心理健康。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调节情绪,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女性更容易承受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哭泣成为她们释放情绪、舒缓压力的重要方式。然而,传统观念中,哭泣被视为软弱的表现。本文将探讨哭泣对女性的益处,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哭泣。
一、哭泣的益处
1. 排毒:研究表明,哭泣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身体健康。
2. 缓解焦虑:哭泣可以释放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3. 改善睡眠:哭泣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4. 促进社交:哭泣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亲密关系。
5. 激发创造力:哭泣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有助于解决问题。
二、如何正确应对哭泣
1. 允许自己哭泣: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接受自己的脆弱。
2. 寻找合适的时机:在私密的空间里哭泣,避免在公共场合失控。
3. 与他人分享: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4. 做好心理调适: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长时间无法走出哭泣的困境,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如何预防哭泣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压力。
2.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提高心情。
3. 学会放松: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面对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5. 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工作本身的挑战,也可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许多职场人士都会感到职业危机感,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或者担心自己的职位不保。
然而,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可以学习阿Q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阿Q精神的核心是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可以用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失败,不代表自己没有能力。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要学会自我解嘲。在职场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和难堪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用阿Q精神来自我解嘲,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阿Q精神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当面对压力时,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不要过度紧张,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
当然,阿Q精神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让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总之,阿Q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排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学会运用阿Q精神,成为职场中的强者。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尤其是生气。生气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更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缩短寿命。本文将探讨生气对人体的危害,并提供一些缓解生气的建议。
一、生气的危害
1. 影响心理健康:长期生气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情绪稳定。
2. 损伤内脏器官:生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生气可导致心脏疾病、高血压等。
3. 影响免疫系统:生气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4. 加速衰老:生气会加速皮肤老化,使人显得衰老。
5. 影响人际关系:生气会影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二、缓解生气的建议
1. 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保持乐观。
2. 合理宣泄情绪: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宣泄情绪。
3. 学会放松: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4. 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三、预防生气的方法
1. 学会沟通:学会与人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
2. 增强抗压能力:通过锻炼、学习等方式提高抗压能力。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4. 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压力,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总之,生气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预防生气,拥有健康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心烦、心累的时候。然而,在情绪低落时,我们更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避免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人发泄情绪。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转身,原本熟悉的两个人可能从此永不相见,形同陌路。
情绪的宣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对象。那些最在乎我们、最关心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最不应该伤害的对象。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在乎和包容,让我们肆意发泄情绪,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忽视了他们的感受。
在医学领域,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研究发现,长期的情绪压抑和宣泄不当,会导致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高血压等。因此,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
1. 正面思考:遇到问题时,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改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3. 学会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4.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5. 专业咨询: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之,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生气而影响身心健康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控制怒气的方法,帮助您成为一个更加理智和成熟的人。
一、了解怒气的危害
怒气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长期处于怒气状态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研究表明,怒气会导致以下问题:
二、控制怒气的方法
1. 停下
当您发现自己即将爆发怒气时,请立即停止手头的事情,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2. 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帮助您缓解紧张情绪,让大脑恢复冷静。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3. 寻找情绪承载位置
当您感到怒气时,可以尝试寻找情绪承载位置,例如头部、胃部、心脏等。然后,对这些部位进行轻轻的按摩,帮助缓解不适感。
4. 诉说
您可以尝试将怒气转化为言语,向亲朋好友倾诉您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您释放情绪,缓解怒气。
5. 学习
通过学习心理学、沟通技巧等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更加理智和成熟的人。
三、结语
控制怒气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个更加理智和成熟的人。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绪,从开心、兴奋到愤怒、焦虑,这些情绪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新生儿的情绪表达主要通过哭闹、笑声和身体动作来传达。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开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由于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可能会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如摔东西、打人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宝宝的情绪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规律。宝宝的情绪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生理需求,到后来的社交需求,再到后来的自我价值需求,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情绪表现。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宝宝的情绪表达。当宝宝表现出不良情绪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而不是简单地制止或批评。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引导宝宝表达情绪。通过游戏、绘画、音乐等方式,可以帮助宝宝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宝宝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父母。
总之,了解宝宝的情绪发展规律,学会倾听和引导宝宝表达情绪,是我们作为父母的重要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宝宝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在网上看病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小编最近也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了一位专业的医生,询问了关于情绪波动和紧张导致脸部持续泛红的问题。
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了详细的解答,指出脸部泛红可能与情绪激动、紧张有关,建议患者可以到医院做心理检测,看看是否存在情绪问题。如果没有情绪问题,还建议患者继续就诊皮肤科,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建议让患者受益匪浅,也让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之后的治疗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当今社会,整形美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完美的外貌,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整形手术。然而,你是否知道,整形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心理因素?本文将探讨整形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
研究表明,当人们第一眼看到一个女孩子时,她的身材、眼睛、嘴唇和鼻子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部位。而这几点,恰恰也是整形医生遇到的呼声最多的部分。
那么,这些整形动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呢?让我们一一揭晓。
身材整形:追求少女般的苗条身材
许多女性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拥有曼妙的身材。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往往是对自己身材的不满意,以及对少女时期的怀念。然而,我们要明白,身材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接纳自己的身材,才能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眼睛整形:渴望吸引更多注意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吸引他人注意的重要器官。许多人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拥有大眼睛,从而吸引更多目光。然而,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内在,而不是外表。提升自信心,才能真正拥有迷人的眼神。
嘴唇整形:追求个性张扬的新女性形象
近年来,大嘴巴、厚唇成为了一种美的标准。许多人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改变嘴唇形状,追求个性张扬的新女性形象。然而,真正的个性魅力来自于内在,而不是外表。展现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鼻子整形:提升自信心
鼻子是面部轮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许多人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改变鼻形,从而提升自信心。然而,过度追求完美可能会导致心理负担。微调鼻子,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整形美容并非万能,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内心。在追求美丽的同时,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接纳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