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母亲心理健康与儿童行为

母亲心理健康与儿童行为
发表人:张占丽
    妊娠期是妇女生命中重要的转折时期,生理的变化使妇女孕产期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导致情绪障碍,焦虑或者抑郁都是孕妇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发生的程度与孕妇人格特征及对妊娠的态度有关。
    妊娠期妇女的心理问题影响孕妇心身健康与胎儿发育,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诱发妊娠呕吐、自发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等疾病。也可导致胎儿脑血管收缩,供血量减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即孕期心理问题越严重,胎儿出生体重越低,WHO报道指出发展中国家患有抑郁症的孕妇的婴儿易出现体重不足或生长迟缓。如未暴露于母亲抑郁危险因素的胎儿出生体重低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可减少23%-29%,提示孕期不良情绪与低出生体重相关。
    胎儿娩出后,产妇进入另一个新的心身转变时期,即产褥期,产褥期的精神障碍即产后抑郁障碍(PPD/PHD)发生率较高,多发生在产后1-2个月。我国报道PPD患病率为1.1%-52.1%,平均14.7%,与目前国际上报道的PPD患病率(10%-15%)相近,产后情绪问题主要因产后妇女体内内环境发生调整,生理疲惫和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或因抚养婴儿压力,或期望婴儿性别不如意,或产程艰难,或胎儿、新生儿意外死亡等使产妇心理发生改变如精神敏感、易受暗示、对家人的情感依赖增强;情绪低落,可出现厌恶婴儿情绪,发生母婴联结障碍,甚至不愿哺乳。如亲人或医务人员关心不够,或产妇因手术产、疼痛、产后出血、感染等躯体不适可加重抑郁症状。
    母亲围产期抑郁的预防主要为家庭干预,包括妇女学习妊娠相关科普知识,如妊娠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家庭成员理解孕妇的心理特点。妊娠妇女出现心理问题时宜及时看医生,排除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酗酒、药物滥用等),筛查识别高危孕妇。据咨询结果指导高危孕妇,帮助孕妇保持自身积极乐观情绪,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避免给胎儿的不良刺激;据自身情况适当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有助孕妇调节心理状态。如孕妇情绪异常明显,经过相关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保健指导后,症状无缓解、症状持续或加重要需及时转诊心理/精神科诊治,严重病例应住院治疗。

    

     母亲心理问题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部分婴儿喂养问题或生长迟缓也可因母亲失职或社会心理剥夺、忽略,或处理不当使婴儿缺乏安全依恋。有研究显示早期有非器质性生长迟缓伴发育迟缓儿童与母亲忽略有关,儿童学龄期可出现较多行为问题,如缺乏行为控制、自我控制、自我适应。多数学者认为母亲与生长迟缓婴儿存在交流障碍,或与母亲有品德问题、情感性精神病、酗酒、药物滥用有关。婴儿和母亲性格特点均可致婴儿喂养出现问题,母亲情绪焦虑、疲劳、消沉的结果可加重儿童喂养困难。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应评估婴儿喂养困难的气质类型,观察儿童进食时母-婴表现,了解母亲儿时情况、家庭状况、自己进食习惯等与儿童喂养困难的关系;了解儿童进食、发育、健康史;帮助母亲提高调整环境与婴儿情绪的能力,合理安排儿童进食时间,认识婴儿产生饥饿征象,避免出现干扰婴儿进食的行为。医生应协助解决喂养过程母婴冲突和困难,鼓励母亲多用表扬和鼓励督促儿童进食,促进家长与儿童交流。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可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营养,有助儿童发展安全依恋关系。

参考文献《儿童保健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众所周知,怀孕早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胎儿完全依赖母体甲状腺激素供应,正常的神经元发育对甲状腺素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妊娠期间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游离T4(fT4)水平低的母亲的子女存在全面智商得分较低、运动技能表现下降和反应时间增加的风险。母亲的低甲状腺素血症也与儿童较差的精神发育、表达性语言和非语言认知延迟以及孤独症有关。

    然而,一些专家仍持有不同意见,在部分研究中,孕期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母亲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随机试验中,儿童的智商得分没有改善。

    因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故笔者结合国外文献资料,以期对孕妇早孕甲状腺功能和孕妇甲状腺抗体状况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母亲甲状腺功能与儿童严重智力缺陷或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统计结果

    产妇和家庭人口统计数据

    图1列出了文献中产妇指数怀孕期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母亲在孕前的体重指数较高,而且她们吸烟的频率也低于所有人群。显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母亲比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母亲的家庭人数略多,甲亢母亲的年龄大于整个队列。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母亲相比,显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母亲年龄更大,家庭成员更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且年龄大于全部队列。

     

    图1:产妇及儿童数据统计表(来源于文献)

     

    母亲甲状腺功能障碍与孩子学业成绩

    在8岁时,有590名(11.6%)儿童有阅读困难,839名(16.5%)儿童有写作困难,416名(8.2%)儿童有数学困难,1062名(20.9%)儿童至少在其中一项上有困难。与甲状腺正常母亲的孩子相比,甲状腺功能障碍母亲的孩子在8岁时的学业问题没有显著差异(图2和3)。

     

    图2:统计数据(来源于文献资料)

    在16岁时,374名(8.6%)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1020名(23.4%)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低于平均水平,1204名(27.7%)认为自己的语文或数学水平低于平均水平,78名(1.8%)青少年重复上过同一节课。甲状腺功能减退母亲的青少年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母亲的结果相似(图2和3)。然而,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母亲被分层为显性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母亲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未调整的数学困难几率(33.6% vs 26.6%,OR 1.40,95%CI 0.95~2.08,调整后OR为1.62,95%CI 1.06~2.49),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母亲相比(3.4%vs1.6%,OR 2.14,95%CI 1.01~4.53,调整OR为2.02,95%CI 0.78~5.21)。甲状腺机能亢进母亲的青少年比正常母亲更常自述数学困难(32.0%vs23.2%,OR 1.56, 95% CI 1.03-2.38,校正OR 1.61, 95% CI 1.01-2.49)(图2和3)。

     

    图3:统计数据(来源于文献)

    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母亲相比,甲状腺激素低的母亲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未调整的复读学校课程的概率(5.5%vs1.6%,OR 3.49,95%CI 1.06-11.48)(图2和3)。调整后,这些结果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OR3.50,95%CI 0.81~15.21)。有趣的是,所有复读的都是男孩,他们的患病率和复读的概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母亲的男孩(10.0%vs.2.3%,OR 4.74,95%CI 1.38-16.25,调整后OR 5.46,95%CI 1.19-25.06)(图2和3)。

     

    母亲甲状腺功能与多动、重度智能缺陷/轻度认知障碍

    文献中共确定了147名智商为≤85的儿童。其中142名儿童基于智商测试,5名儿童基于诊断。其中重度智力低下(IQ<50)25例(0.4%)(男14例,女11例),轻度认知障碍117例(2.0%)(50≤IQ≤85)(男82例,女35例)。数据显示,母亲甲状腺功能障碍与儿童严重智力缺陷或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无关,调整后的结果也是类似的。

    在排除早产儿、TPO-Ab阳性母亲和在指数妊娠期间诊断和/或治疗了甲状腺疾病的母亲后,所有结果都是相似的。母亲甲状腺功能障碍与青少年在16岁时的ADHD症状无关。

     

    16岁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与自评学习成绩的关系

    甲状腺功能亢进测试结果的女孩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孩更常自我报告学习语文方面的困难(11.1%vs4.2%,OR 2.82,95%CI 1.42-5.61)。甲状腺激素测试结果低的男孩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男孩更常自我报告在语文和/或数学上有困难(43.1%vs26.2%,OR 2.13,95%CI 1.26-3.62)。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青少年相比,甲状腺状态异常的青少年中ADHD的患病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按性别对数据进行分层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测试结果的女孩中可能有更多的多动症病例(7.1%vs3.0%,p=0.04)。在男孩中,没有这样的差异。调整后的结果相似。

     

    总结讨论

    先前的研究表明,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母亲的孩子相比,母亲甲状腺激素过低与孩子认知能力较差或智商较低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母亲甲状腺激素过低与孩子在2.5岁时语言表达延迟的概率增加、子女的非语言智商得分降低以及独立于母亲TSH浓度预测反应时测试成绩下降有关。在目前的研究中,母亲甲状腺功能参数异常不会影响孩子患轻度认知障碍或严重智力缺陷的风险,但笔者无法明确母亲甲状腺功能障碍对孩子智商的较小影响。与笔者的发现类似,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怀孕期间的孕妇甲状腺激素与5.5岁儿童的神经发育之间没有关联。本分析无法解释为什么患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甲状腺激素减退症的母亲的孩子重学的概率更高,这种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低的男孩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问题发生率更高,甲亢女孩在语文方面的困难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男孩和女孩更常见;在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实验室检测的女孩中,可能的多动型ADHD明显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孩更普遍。

    另外,母亲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与16岁青少年的ADHD症状无关,母亲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对青少年的数学技能有很小的负面影响。在丹麦的一项队列研究中,母亲甲状腺机能亢进也与儿童被诊断为多动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些发现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怀孕早期母亲甲状腺功能异常增加了青少年在学校复读的概率,也对青少年16岁时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母体甲状腺功能异常并没有增加孩子出现智力问题的概率。此外,青少年自身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状况对其自评成绩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冬季来临,流感肆虐,门诊患儿明显增加,很多宝宝出现高热的情况,部分患儿出现了抽搐,让家长非常担心,今天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热性惊厥。

     

     

    宝宝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办?

     

    热性惊厥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发热抽搐,家长看到孩子抽搐常常惊慌失措,忙中出乱,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大多数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期呈短暂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可自行缓解,不必急于使用止惊药物治疗。

     

    第二、要注意周围安全,挪开周围尖锐物品,防止跌落或受伤。

     

    第三、如果抽搐期间口鼻腔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温和地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

     

    第四、记录好宝宝惊厥持续时间、体温、状态等,在抽搐停止后去医院,向大夫说明情况。足够镇静的家长可以录视频记录,便于医生诊断。

     

     

    特别注意,发生热性惊厥时,不要这样做:

     

    不要刺激患儿,不要按压或摇晃患儿,不要掐人中,不要撬嘴巴,不要塞勺子、压舌板,不要塞手指;这些都可能对患儿造成进一步伤害。

     

    在清除口腔异物的前提下,热性惊厥通常不会导致窒息,一般也不会咬伤舌头;但是撬嘴巴、塞勺子、塞手指等等反而可能导致牙齿松动或刺伤上颚,引起出血。

     

    患儿抽搐时牙关紧闭,一旦咬断塞入物,还可能导致下气道的损伤,诱发呛咳,甚至窒息。塞手指的家长也可能被咬伤手指。

     

    退热药可以预防惊厥吗?

     

    退热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也不能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


    所以有热性惊厥的宝宝应常规使用退热药,不应过分积极。

     

    有惊厥史的宝宝应该如何防治呢?

     

    西医:需在儿童神经科大夫指导下,复杂性热性惊厥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口服地西泮,可有效防止抽搐发生。

     

    中医:热性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多因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热极生痰,化火动风,导致热性惊厥;治疗初期多选取清心泻火,凉肝息风的中药;后期选取补肝肾的中药调理,防止惊厥反复发作。

     

    热性惊厥史的宝宝可以接种疫苗吗?

     

    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它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故热性惊厥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何玉琴

    文章首发于 |心理荷包蛋

     

    当生活中某件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时,你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呢,你会觉得这样痛苦的事情会一直存在吗?你会因为这件事觉得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很糟糕吗?你会把一切的错误都归结在自己身上吗?

     

    怎样解释这件令人痛苦的事,反映出了你的解释风格是乐观还是悲观。

     

    当你因为某件坏事恼火,在家里大发脾气,你面对这件坏事时的态度,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

     

    有一部关于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死亡阴影笼罩的纳粹集中营,主人公圭多并没有因为眼前的遭遇而绝望,他用巧妙的游戏故事向五岁的儿子解释目前的处境,最终保护了儿子的童心,没有为绝望所湮没。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一些困境,那在这些困境中,我们要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拥有电影主人公圭多那样的乐观心态呢?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听到过一些有关积极心态训练的课程,比如曾在美国公立学校盛行的自尊练习,而结果呢,这种让孩子什么也不做就体验虚无“感觉满意”的练习,反倒加深了孩子的焦虑和抑郁感。

     

    这种感觉满意绝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乐观心态”,因为它的原理类似于成人世界中的这种情景:在你因为实力不足而遭到多家公司的拒绝之后,还要站在镜子前面告诉自己“我是如此与众不同,我真该为自己喝彩!”。

     

    这种自欺欺人式的训练不会让成人相信自己说出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那么要如何简单便捷、又能不绕弯路地提升自己的乐观水平呢,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给了我们答案。

    每一件生活中的坏事,都可以是我们学习乐观的一次训练,而这个训练,你自己就可以完成。

     

    乐观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首先需要直面自己遭遇的坏事,仔细分析这个坏事的方方面面,但这是第一个阶段,你只需要把这件坏事发生的过程梳理清楚,不要急着找原因;

     

    然后是学习乐观的第二个阶段,你需要记录自己对这件坏事的想法,也就是你对这件坏事的解释,对于一件事,你的解释会有很多种可能,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毫无隐瞒地全部记录下来,然后从客观的角度对这些想法进行可信度评分,因为这些想法很有可能是你一时激动产生的,有些并不真实,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想法很严重地影响了你的情绪;

     

    第三个阶段紧接第二个阶段中你的想法,在这一阶段,仔细分析第二阶段中梳理的想法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是焦虑、伤心还是恐惧;

     

    在第四个阶段,你需要对之前的想法进行回顾,这是一个反驳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需要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反驳第二阶段出现的悲观解释,同样,这些想法也需要信任评分;

     

    在最后一个阶段,重新梳理自己的感觉,你是否因为上一阶段的反驳而出现了新的体验,是否变得更积极了,都是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一个评估。

     

     

    每一阶段的乐观学习都是必要的,但过程具备了并不意味着一切,因为日复一日的训练并不会有效地促进你的积极想法,而要改变它,你还需要训练自己的解释风格,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几问。

     

    当然,符合开头几个问句中想法的人并不是乐观者,但如果要做出改变,也并不困难,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不要把眼前的坏事归结为永久性的原因,不要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坏事否定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要把坏事发生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人格。

     

    一切的困境都只是暂时的,一件坏事并不会让你的生活完全崩溃,坏事出现也与你的人格无关,你需要用这样的想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坏事。

     

    把生活中的每一次困境当作一次乐观训练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将乐观训练传授给你的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必然不期而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最近秋天来了,很多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

     

    夏天的时候,整个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每年的秋冬,整个人性情大变,悲伤、抑郁、无聊,整个人都蒙上一层忧郁的气质,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甚至有的人开始怀疑人生,赚的不多、脱单失败、事业跌宕…… 是不是自己是全人群中最失败的那个?

     

    如果你也是最近经受这样的情况,打住!别想多了!

     

    一到秋天就容易伤心,真不是你的问题,更不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医学上确实存在一种疾病,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这是抑郁症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只要到了秋冬季节,就陷入了悲伤、啥都不想干的状态中[1]。大家俗称它“悲秋综合征”。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到疾病的状态,但是也可能会陷入抑郁、悲观、焦虑等的情绪中,因为秋冬季这3点的影响。

     

    1.秋季让你身体中血清素减少,影响你的情绪

     

    我们身体里面很多东西在调节着我们的情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血清素。

     

    血清素可以理解成你美好心情的守卫者,当你身体里面血清素浓度升高的时候,他们就会化身为战士,赶走你的负面情绪,更容易感觉到开心。

     

     

    但是到了秋天,光照就没有夏天那么强烈,就会让血液中血清素的浓度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这是因为,血清素虽好,但在身体里面有一个敌人——SERT蛋白,这个蛋白的存在会抑制血清素的合成。

     

    在一项研究对于季节性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秋冬季节光照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身体中SERT蛋白的浓度比夏天多 5% [1]。

     

    SERT蛋白越多,让人快乐的血清素就越少。

     

    身体里面的血清素少了,你自然就更容易不开心焦虑了。

     

    但秋冬季节变换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2.秋季会扰乱你的睡眠,让你容易困、乏

     

    秋冬季节,还会影响人的睡眠,间接影响情绪。

     

    很多人知道,我们之所以到了晚上就要睡觉、感觉困倦,就是因为黑夜会刺激褪黑素的分泌。

     

    秋冬季节,天气变成了日短夜长;加上整体天色就变暗了,2者的综合影响,就会让身体里面的褪黑素分泌就会增加,更容易感受到困、乏力,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再加上,我们之前说到的,秋冬季节身体里面的血清素会减少,此时褪黑素也增加了,2种变化叠加,就会影响到你的生物钟[2]。

     

    也就是在夏天你工作良好的生物钟——按时入睡、睡个饱觉、按时醒来,到了秋冬,可能突然就失灵了。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睡着了之后睡不好,该醒的时候醒不来,睡眠被打乱之后,整个人生活也完全乱了,自然就更容易觉得生活没意思了。

     

    不仅仅是睡眠,秋季来临,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一些东西。

     

    3.秋冬身体里产生维生素D更少,让你更容易抑郁

     

    秋冬到了,你是不是很少见到太阳了。

     

    因为秋冬的太阳照射不像夏天那么强烈,是弱弱的微光;加上天气变冷,很多人更愿意窝在家里而不是出门。

     

    身体晒太阳变少了,导致身体里面维生素D产生很少。

     

    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如果身体里面的维生素D含量不足,就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当你身体中的维生素D含量减少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在身体里面发生[4]:

     

    1)维生素直接作用在情绪调控区,让你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2)维生素D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帮人赶走负面情绪的血清素变少了

    3)维生素D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的状态,影响了你的应激反应,让你更容易焦虑、不安等。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更容易因为身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而产生抑郁情绪。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是敏感人群,即便你特异多吃一些维生素D补充剂,也没用,因为通过口服补充进来的维生素D是没有办法弥补光照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的[4]。

     

    其实,我们的很多情绪、身体变化,不光光与自己有关,身体有它自己的节律。

     

    如果你出现这种症状,千万记得不要责怪自己啦。

     

    这种症状也是在提醒你好好照顾你的身体呀。

     

    可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多去户外照一下太阳,促进你身体里面维生素D的合成;

    也可以与家人朋友经常聚一下聊聊天,感受一下家的温暖;

    还可以多走走锻炼一下,运动也会促进你身体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的合成,让你感受到更快乐~

     

     

    参考文献:
    [1]Melrose S.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 Overview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Depress Res Treat. 2015;2015:178564. doi: 10.1155/2015/178564. Epub 2015 Nov 25. PMID: 26688752; PMCID: PMC4673349.
    [2]B. McMahon, S.B. Andersen, M.K. Madsen, L.V. Hjordt, I. Hageman, H. Dam, C. Svarer, S. Da Cunha-Bang, W. Barré, J. Madsen, L. Hasholt, V. Frokjaer, G.M. Knudsen,P.1.i.037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how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their cerebral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Volume 24, Supplement 2,2014,Page S319,ISSN 0924-977X,https://doi.org/10.1016/S0924-977X(14)70506-1.
    [3]Kjærgaard M, Waterloo K, Wang CE, Almås B, Figenschau Y, Hutchinson MS, Svartberg J, Jorde R.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 on depression scores in people with low levels of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Psychiatry. 2012 Nov;201(5):360-8. doi: 10.1192/bjp.bp.111.104349. Epub 2012 Jul 12. PMID: 22790678.
    [4]Kerr DC, Zava DT, Piper WT, Saturn SR, Frei B, Gombart AF.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level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healthy young adult women. Psychiatry Res. 2015 May 30;227(1):46-51. doi: 10.1016/j.psychres.2015.02.016. Epub 2015 Mar 5. PMID: 25791903; PMCID: PMC4420707.
  • 我们生下来后第一句学会说的话,往往是一个伟大的词——妈妈。可以说每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但是光有无私的爱,有时候是不够的。

     

    很多人也是今生第一次做妈妈,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她们有时候会显得很笨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成长,不知道有了孩子之后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孩子不同年龄,面对的问题也不同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拼搏苦读的学子,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妈妈们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烦恼和担忧。

     

    小时候,面对着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婴儿,妈妈们担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喂养宝宝。

    该让孩子吃奶粉还是自然哺乳?让孩子吃哪种奶粉比较好呢?孩子不愿意吃饭,是不是生病了?

     

    这些问题有时候并不难以解决,但是关心则乱,所以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个时候,妈妈们可以去医院妇产科咨询孩子的情况,带宝宝及时地检查,并听从医生的膳食建议,在这个时候会自己胡思乱想好得多。

     

    在孩子平安长大一点后,孩子的学业又会摆放在妈妈身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让自己心烦意乱,学习成绩好则会忍不住想让孩子一直保持优秀。要不要鸡娃?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

     

    究竟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合格的?究竟什么做法才是对的?

     

    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不要因此去想太多,不要因此而烦躁。和孩子沟通好,做出决定前也要说服孩子,尽力不要让孩子反感。

     

    不同家庭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最优解,每个妈妈都是在这个路程上不断摸索前行。但除了孩子的问题,很多妈妈也会面临着属于自己的难题。

     

    如果妈妈正在上班,固然生宝宝可以休产假,但是孩子出生之后,又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选择题。

     

    选择了事业,就必然要面临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选择了家庭,事业又不可避免地遭受影响。这个时候无论选择做出何种选择,都值得尊重,但是无论怎么选择,我们都应当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

    如果完全交给保姆撒手不问,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最好和家庭成员一起好好谈一谈,做出一些取舍,在尽可能地能够陪伴孩子的情况下,尽量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如果工作很要紧,就和孩子爸爸多沟通,先让孩子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照顾孩子。

     

    有些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心情得不到纾解,没有和家里人好好沟通,甚至因此患上了产后抑郁,作为妈妈,我们既要照顾孩子,也要照顾好自己。在育儿过程中,身为妈妈,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戒骄戒躁,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影响。

     

    妈妈们要努力将烦躁放下,放松心情,脑子里有太多想法有时反而会干扰对孩子的教育。努力发掘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自由兴趣,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也给自己一份更美好更温馨的心情。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要尽力去做,每一个人都是合格的妈妈。

     

    本文作者:唐兰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以为是一次无力的喊口号,那就错了。

     

    小时候,我们总有些美好的梦想,长大了大多没有实现,于是告诫自己,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以后不要不切实际做梦,现实一点比较好!那么,什么是现实呢?就是不要轻易改变,因为那些都是瞎折腾,白费功夫吗?

     

    实际上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不论是个人形象的改变,工作行业的改变,还是生活状态的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记得下面几点

     

    1.丢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着眼眼下细小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梦想遥不可及,因为他们一下子定得太过长远,坚持了三天看到没有任何的改观和起色,就感觉到了不会成功,随即放弃。

     

     

    然而从眼下的细小事情做起,长此以往,改变就会发生,坚持得越久发生的变化越大。不要总是停下来想,停下来犹豫彷徨毫无意义。

     

    2.了解先驱楷模的成功案例

     

    你想要改变,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时,可以找一个楷模。比如你想减肥,就去了解一下很多由肥胖变为苗条的成功减肥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土气的审美,改变穿衣风格,就去了解一下穿衣达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做出定位的方向。

     

    比如你想当律师,便去和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学习请教,如何进入行业,如何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已经在你所想改变领域获得成就的前人一定会给你很多良好的意见,避免你走许多弯路。

     

    3.享受改变的过程

     

    想减肥的人运动时候挥汗如雨一定很累,想转行的人独自看书一定很寂寞,但是不经历这些折磨人的过程,改变也不会轻而易举发生。

     

     

    所以尽量找一些激励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享受改变的过程,比如记录自己改变的进程和数据,是个很好的方法。

     

    4.切忌闭门造车,定期和同路人进行交流

     

    网络时代,无数的兴趣群组密布在各大平台,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两个特别志同道合的组织加入。

     

    既可以互相督促,也可以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动态,及时地调整方向。不要一个人闷头苦干,否则走错了方向都无从得知。

     

    5.适时地展现

     

    不论你想在哪方面做出改变,都记得边努力边展现成功,这是对你努力的实践。

     

    如果你想学习新的语言,可以选择群组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你想学化妆,在学习过程中,争取一些甚至是免费地帮别人化妆的机会,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不用害怕自己稚嫩的手法,还不精湛的技艺会漏了怯。

     

     

    不妨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状态,并且寻求改进的意见,你会改变得更快。

     

    6.永远相信改变可以发生

     

    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不能泄气,失掉了对改变的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改变会发生,或者一步登天的梦破碎了,你开始将信将疑自己是不是能操控你的人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你改变的想法是否迫切,决心是否坚决。只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才可以真的开始发生量变以至于质变,这就是主观力量的所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心声公益

    文章首发于 |心声 Mind公众号

     

    生宝宝总是件让人压力重重的事情,不论你如何期待小天使的降临,也不论你对宝宝的爱有多深,这都是难以避免的。毕竟伴随着妊娠迎面而来的,是严重的睡眠不足,是作为新晋父母的重任,还有个人空间的缺失,很多妈妈在产后都难免感觉自己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产后的抑郁情绪(西方一般称为Baby Blues)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你的症状在几周内没能好转或者反而加重,则需引起注意,这可能是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但是不必惊慌,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你自己感觉好起来,做回一个快乐的妈妈。

     

    产后抑郁 v.s. 产后抑郁症?

     

    刚刚生下一个小宝宝的你,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地沉浸在母爱的光辉中,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新生命的到来。但是相反的,你只想大哭一场。你所期待的是开心、兴奋,而不是像这样疲倦、焦虑、眼泪流不停。这些消极情绪可能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但事实上,对于新晋妈妈来说,轻度的抑郁或者焦虑,或者情绪起伏都是很常见的,这种现象如此广泛,甚至被人特别地命名:产后抑郁(Baby Blues)。

     

     

    大部分女性在产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产后抑郁的一些症状。这些情绪一般来自于产后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生产的压力、内心的孤独感、睡眠不足以及各种精力被消耗后的疲惫。你可能会感觉自己比平时更想哭,不知所措,感情上变得更加脆弱。一般来讲,这种情绪会在产后的几天内出现,在大概一周的时候达峰,产后第二周结束的时候则会基本消失。

     

    产后抑郁的征象与症状

     

    相比于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则更加严重,需要引起重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产后抑郁和产后抑郁症两者很难被区分开来。

     

    症状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产后抑郁症可能给人感觉就是普通的产后抑郁。事实上,这两者的确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比如心境的急剧变化、痛哭、悲伤、失眠以及易怒。主要的区别是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往往更严重(可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者失去照顾婴儿的能力)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当你或者周围的人发现自己有以下的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

     

    1. 你可能发现自己开始回避自己的另一半,或者不能和宝宝建立很好的感情联系;

       

    2. 你也可能发现自己出现了无法控制的的严重焦虑,就算宝宝睡着的时候你也因此无法入睡,或者食欲下降,无法保持正常的饮食;

       

    3. 你时常感到强烈的内疚感,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或者开始反复出现死亡或者自杀的想法。

     

    以上的这些都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信号。

     

    具体的评估筛查可以参考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如果结果高于13分,则需引起警惕,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评估,以便及早发现或排除产后抑郁症。

     

    原因及危险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患病情况因人而异,其病因往往也比较复杂,现在的共识认为多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参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     激素变化

     

    生产后,女性身体中的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会有急剧的下降。同时伴随着甲状腺激素的骤降,导致疲乏无力以及抑郁心境。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同时的血压变化、免疫系统的调整,以及身体代谢的变化,都可能诱发产后抑郁症;

     

    •     身体改变

     

    分娩往往会带来身体与情感上的多种改变。比如分娩带来的身体疼痛,产后体型恢复的困难,各种因素都会让你产生危机感,缺乏自信。

     

    •     压力

     

    照顾新生儿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刚刚成为母亲的女性一般都极度缺乏睡眠。而且,对于自己照顾宝宝能力的怀疑也会带来焦虑,让自己不堪重负。特别是对于第一次承担如此重任的妈妈们来说,除了这些方面的压力,还要努力去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这个过程更为艰难。

     

    •     危险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后抑郁症的病史,如果前一次生产后曾出现产后抑郁症,则此次产后出现该情况的概率会提高30-50%。非妊娠相关的抑郁症病史或者心境障碍的家族史也是危险因素的一种。其他的还有社会方面的应激源,比如情感支持的缺失、家庭暴力,以及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对于因妊娠而突然停止抗抑郁药治疗的女性来说,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也大大提高。

     

    产后精神病的征象与症状

     

    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是一种虽然少见,但是非常严重的产后急症,特征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这样的患者往往有更严重的自杀或弑婴倾向,大部分情况下应住院治疗以保证母亲和孩子双方的安全。

     

    产后精神病往往起病迅速,常出现于产后两周内,大多于分娩后48小时内。症状包括:

     

    •     幻觉(在没有外界客观刺激的情况下,看到或听到并不存在的事物)

    •     妄想(多疑,不合逻辑的想法)

    •     极度烦躁,焦虑

    •     自杀想法或自杀行为

    •     意识模糊,定向障碍

    •     心情急剧变化

    •     不合理的行为

    •     不能或不愿进食或睡觉

    •     伤害或杀害宝宝的想法

     

     

     

     

    注:!! ! 产后精神病应被视为医疗急症,尽快就医!!!

     

    如何应对产后抑郁症

     

    1. 与你的宝宝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

     

    母亲与孩子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也就是形成情感依附,是婴儿期最为重要的事件。这种无声的母婴关系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并且对其一生中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模式以及关系的建立有长远的影响。

     

     

    一个安全牢固的依附关系的基础是母亲对于宝宝身心需求长期而温暖的回应。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及时地去安抚他/她;对于宝宝的笑声妈妈也亲切地予以响应。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妈妈和宝宝情感的和谐同步。对于他/她的每一个情绪上的信号,妈妈都可以识别并做出应答。

     

    产后抑郁症的出现往往会打断这种情感上的联系。被抑郁困扰的妈妈们有时候会如常地慈爱,关心宝宝的一举一动,但有时候特可能会消极地应对,甚至对宝宝完全不理睬。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妈妈们往往与宝宝互动较少,不愿母乳喂养,很少与宝宝一同玩耍,或者读书给孩子听。他们照顾宝宝的方式也往往变化无常。

     

    然而,学会建立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不仅仅对孩子有益,对于妈妈来说,也可以通过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而改善情绪,提高作为一个母亲的自信。

     

    如何与宝宝建立情感纽带:

     

    如果你自己在婴儿期的时候缺少情感依附的体验,你可能在自己要建立这样的纽带时不知所措,但是这都是可以逐渐习得的。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为这样的非语言情感沟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情感联系不论对于妈妈还是宝宝来说都会是很愉快的体验。

     

    2. 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人类有很强的社会性。正面积极的社交往来可能是最快而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从历史和进化的角度来讲,分娩结束后,新妈妈需要在照顾自己的同时,抚育新的生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周围的同伴的帮助。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新晋妈妈们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此时的妈妈们往往疲惫,孤独,急需其他成年人的支持。通过以下的几个方法,妈妈们可以维系与周围人的联系,得到需要的帮助:

     

    重视人际关系。当你感觉到沮丧和无助的时候,即使你宁愿一个人呆着,也要尽量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感情联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孤立自己只会让你的情况恶化,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与周围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及时把你的需求告知你的家人,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给予你帮助和支持。

     

    不要把情绪都藏在心里。家人和朋友们除了可以给你一些实际的帮助之外,他们还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情绪的出口。积极与他们沟通倾诉,不管你此时此刻内心正在经历什么,不论是好的,坏的,甚至是让人不愉快的,至少保证身边有一个人可以面对面地倾听。谈心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只要对方可以不加批判地听你倾诉,可以给予你必要的安慰与支持。

     

    积极参与。即使你身边已经有很多无条件支持你的朋友们了,还是考虑一下联系身边其他的新妈妈,她们大部分和你一样,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适应母亲的角色。当你发现到其他的妈妈也有和你一样的担忧,安全感缺失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你可能会感到安心一些。你可以在自己居住的社区询问一下,试着加入类似的由新晋父母组成的互助小组。

     

    3. 自我照顾与自我调节

     

    对于妈妈们来说,缓解和避免产后抑郁症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如果可以随时注意自己身心健康的状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整,产后抑郁的情况自然会大大改善,很多时候妈妈们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可以显著地提高长期的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恢复状态:

     

    放下家务活。生产后,自己和宝宝当然应该是最重要的。给自己放个假,允许自己把家务活留给别人来做,集中精力照顾好自己和宝宝——这份任务要求你每时每刻全情投入,可比承担一份全职工作要辛苦多了。

     

    循序渐进地开始锻炼。研究表明,在抑郁症的治疗中,适当的身体锻炼几乎和药物一样有效,所以妈妈们最好尽早开始进行一些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每天走路三十分钟就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拉伸训练尤其有益,比如可以去试试瑜伽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动作。

     

    练习冥想。研究证明,冥想可以很有效地改善心境,使人更平静,恢复精力。通过冥想,妈妈们同时也可以去探索自己真实的感受以及身心需求。

     

    保持充足睡眠。照顾新生儿的时候,8个小时充足睡眠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睡眠不足往往会加重抑郁。尽自己所能充分休息,可以请家人和伴侣分担照顾宝宝的任务,或者利用可贵的零碎时间小睡休息。

     

    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放松一下自己,短暂地从育儿任务中抽身出来。妈妈们可以在一些小事上纵容一下自己,可以点上香薰,舒服地洗个泡泡浴,慢慢地品一杯热茶,或者做个全身按摩,给自己放个假。

     

    重视平衡膳食,保持营养充足。心情抑郁的时候,妈妈们可能会没有什么食欲,导致营养的缺乏。妈妈们需要意识到,饮食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心情,同时也会影响母乳的质量,所以要尽自己所能建立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晒晒太阳。妈妈们可以尝试每天享受10到15分钟的日光浴,对心情会有明显的改善。

     

    4. 保持与另一半的情感沟通

     

    超过一半的离婚发生在孩子出生之后。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他们表达感情和维持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而孩子降生后,伴侣双方大量的精力都要花费在照顾宝宝上,往往会影响彼此的感情交流,如果双方不花时间精力来努力维系,甚至会导致感情的破裂。

     

    避免莫名指责对方。睡眠不足和育儿的责任带来巨大的压力,妈妈们可能会感到疲惫,不堪重负。既然不能怪罪于宝宝,妈妈们很容易把怒气发泄到伴侣身上。与其互相怪罪,不如统一战线。只有伴侣双方共同协作,分担做父母的重任,你们才会更强大,共同渡过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积极沟通。个人社会角色以及期望等等在有了孩子之后都会发生变化。对于很多夫妻来说,冲突的主要来源是家务与育儿责任分配问题。在这件事上,保持沟通很重要,应避免因此导致矛盾激化。不要理所应当地默认你的伴侣完全了解你在想什么,最好把你的需要及时讲出来。

     

    留出时间共度二人世界。确保你们有时间沟通感情是很重要的。不过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做特别浪漫或者新奇的事情,除非你们俩都真心想要追求刺激。不是一定要出去烛光晚餐才能享受彼此的陪伴。只要双方真心关心彼此,就算是只花15到20分钟的时间做点什么小事,也可以极大地增进两人的感情。

     

    治疗

     

    如果亲友都在全力地支持你,你也尽力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还是摆脱不了产后抑郁症的困扰,这时候最好去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接受治疗。

     

    心理咨询或者婚姻咨询 - 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协助你调整状态,更好地适应母亲这一新角色。而婚姻咨询可以帮你应对婚姻中的危机,或者在你觉得家庭没有给你足够的支持时进行调解。

     

    抗抑郁药 - 如果你的病情已经开始影响你的行事能力,可以考虑服用抗抑郁药。需要注意的是,用药的情况应由临床医生严密监测,并且应配合心理治疗,证据显示两者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激素治疗 - 雌激素替代疗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缓解产后抑郁症,往往配合抗抑郁药使用。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要谨慎做出决定,与你的医生共同决定一个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案。

     

    如何帮助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妈妈

     

    如果你的爱人正被产后抑郁症所困扰,她最需要的就是你给的支持。与她共同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倾听她的烦恼,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理解。

     

    同时,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宝宝对于双方都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妈妈出现以上的情况,对于你来说就是双份的压力,此时自我调节尤其重要。

     

    你可以做些什么?

     

    鼓励她打开心扉。避免批判的态度,也不需要给她提供解决方案,你需要做的就是倾听,给她一个安全的依靠,而不是试图去解决她现在的问题。

     

    主动帮她分担。不要等她开口问,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分担养育的责任,减轻她的负担。

     

    确保她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休息和放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鼓励她花时间休息,必要的话可以雇保姆临时照顾,或者可以安排几晚的空闲,享受二人世界。

     

    在她没有欲望的时候,耐心一些。受到产后抑郁的影响,妈妈对于性生活可能会处于一个低欲望的状态,而且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作为伴侣,可以保持身体上的亲密,但是要多给对方点时间,不要强求。

     

    和她一起去散步。运动锻炼是击败抑郁的一大利器,但是对于心情低落的妈妈来说,可能很难找到动力去运动。通过陪伴,帮她养成一个每天散步的习惯,这样对你们双方都有益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在门诊上,经常会有新手爸妈们,因为妻子刚刚生完宝宝,脾气开始变得暴躁、疲惫、失眠,一点儿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引发一次大战,爸爸们表示很无奈,认为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好啦,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自己妻子的诉求,他们也为此感到很苦恼,特意来医院就诊,想要明确这种现象是否就是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者典型的抑郁发作的病症。典型的这种症状多于女性产后6周内发生,通常在3-6个月内是可以自行恢复的,但是也可能会一直持续1-2年,且会有复发的可能。该病对于家庭和睦、产妇自身以及配偶、宝宝来说都会有不良反应的。

     

    产后抑郁的症状主要表现:1.自身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沮丧、急躁易怒,焦虑等;2.对于大多数的活动都缺乏兴趣,悲观的生活态度,开心不起来;3.思维能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觉得做什么事都很困难;4.容易疲劳或乏力,睡眠质量不佳,经常多眠、失眠,出现胃肠道不适等表现。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必须要具备的,症状需持续两周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是出现上述症状就一定是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要通过进行各种自我评测表以及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的。

     

     

    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自身内分泌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产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以及本身有疾病的妈妈们;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因素:产前心理准备不足,产后适应不良,长期的睡眠缺乏,夫妻关系不和等因素。

     

    所以,对于产后的新手妈妈,家属尤其是丈夫要与妻子多多进行沟通,认真倾听她的心理诉求,给予她心灵上的宽慰;对于产后的新手妈妈一定要有耐心,关心体贴她们,当发现她们开始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要及时鼓励她们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饮食上,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清淡饮食但也要有营养,要鼓励妈妈们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及多吃蔬菜水果;尽量为妈妈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例如音乐疗法等;鼓励患者在闲暇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适当的做一些活动转移注意力。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抑郁症,一个不被重视的精神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等同于精神有问题、脑子不正常等这样带有歧视和贬低意味的代名词。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根本不曾听说过的陌生名词,不知是怎样“矫揉造作”出来的。

     

    但是抑郁症群体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庞大,而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忽视和不理解更是加深了他们的绝望。“我抑郁了”,真的不是“戏多”,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被理解,请多给他们一些心理上的关爱。

     

     

    与精神疾病进行斗争的抑郁症患者参加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情况发展到极其严重或是难以控制的地步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其中许多人对于自己究竟是何时患病得毫无察觉。

     

    因为抑郁症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很多人一开始就是感觉到心情不好,慢慢发展成比较持久的心情悲伤,再后来可能就是睡不着觉,精神恍惚,出现自杀等倾向。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有一系列不好的生理反应,头晕、消化不良等最为常见。

     

     

    每个抑郁症患者,遇过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治疗的痛苦,而是不被别人所理解的绝望。提到抑郁症,你能想到什么?消极?情绪低落?焦虑?的确,抑郁症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可是情绪是个十分主观的东西。

     

    当一个人偶尔对着一盆花流泪亦或是看着天空发呆。你可能觉得他是碰上烦心事了。说不定还能上前安慰几句。但是当你发现一个人老是态度消极,长时间焦躁不安,时不时还说自己真是不想活了,你会是什么态度呢?大多数人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保护思维,多半会离他远远的。

     

     

    但更不应该的是,一些不明所以的人却总爱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多大点事啊”“过两天就好了”“别这么矫情”“怎么这么戏多啊”,这些不理解甚至嘲讽讥笑的话语成了压死抑郁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让患者更加怀疑自己这种情绪的表露是错误的行为,以至于病情更加难以得到疏解。

     

    而事实上,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它跟肾脏不好、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得到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郁症甚至更需要人们的理解与帮助。只是目前,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包容度都比较低。专业治疗抑郁症疾病的医生也相对匮乏。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抑郁症患者或者疑似抑郁症患者,请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爱护,生命的根本渴求,是希望被看见。

  • 在现代社会,抑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尤其男性更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那么,如何告别抑郁,成为一个快乐的男人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建议。

    首先,要认识到抑郁是一种疾病,需要积极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抑郁药物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症状的目的。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善抑郁情绪。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其次,要建立积极的心态。许多男性在面对抑郁情绪时,往往会选择沉默和压抑,这只会让情绪更加恶化。相反,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尝试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寻求他们的理解和建议。

    此外,要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烦恼,放松心情。可以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绘画等,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充满乐趣。

    还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抑郁症状,因此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可以尝试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坚持执行。

    最后,要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保持感恩之心。

  • 吉林省首个专业心理宣泄室在长春设立,为市民提供心理宣泄服务。心理医生徐福山指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心理宣泄,约55%的人能够自我调节情绪,而45%的人则需要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心理宣泄主要针对正常人的不良情绪,不适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

    心理宣泄室主要面向以下人群:长期承受工作压力、家庭关系不和、特定阶段压力剧增、经历重大变故后情绪无法控制等。心理医生根据不同性格的人推荐不同的宣泄方式,如暴力宣泄、语言宣泄、哭泣宣泄等。

    案例:公务员小崔通过暴力宣泄缓解工作压力,白领林小姐通过发泄鸭释放悲伤情绪,刘女士通过摔发泄豆腐宣泄家庭矛盾。

    心理宣泄有助于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对身心健康有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心理卫生中心。

  • 儿童抑郁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12岁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将详细介绍12岁儿童抑郁症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关爱这些孩子们。

    一、12岁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1. 情绪低落:儿童表现出持续的悲伤、沮丧、易怒等情绪,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2. 自我评价低:对自己缺乏信心,表现出自卑、焦虑、内疚等情绪。

    3. 自残行为:通过割伤、烧伤等方式伤害自己,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4. 沟通困难: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回避社交活动。

    5.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嗜睡等睡眠问题。

    6. 食欲减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二、12岁儿童抑郁症的原因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儿童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 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暴力、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不良环境因素。

    3. 生物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12岁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2.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3. 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参与治疗,改善家庭关系。

    四、12岁儿童抑郁症的日常保养措施

    1.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2.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 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宽人际关系。

    5. 心理调适: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

  •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和影响备受关注。本文将围绕抑郁症展开,探讨其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抑郁症的症状。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我价值感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症状。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改善人际关系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除了治疗,预防抑郁症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抑郁症的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寻求支持。

    4. 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5. 关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抑郁症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 孕期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孕期心理问题,许多孕妇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为了帮助孕妇应对孕期抑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缓解工作压力是预防和治疗孕期抑郁的重要措施。孕妇可以适当调整工作强度,与同事保持良好沟通,寻求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减少家庭矛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缓解孕期抑郁的关键。

    其次,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适当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孕期抑郁症状。然而,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药物治疗,孕妇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孕期抑郁:

    1. 积极参加孕妇瑜伽、孕妇操等孕期保健活动,增强体质,缓解焦虑情绪。

    2.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3. 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 积极参加孕妇学校等学习活动,了解孕期相关知识,增强自信心。

    5.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享受孕期生活。

    最后,孕期抑郁症患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物,如悲伤的新闻、恐怖的影视作品等。

    2. 如果压力过大,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

    3. 调整目标,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因目标过高而产生压力。

    4.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的心态。

  • 职场孕妇的心理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怀孕期间,孕妇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变化,还要承受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本文将探讨职场孕妇的心理压力来源,并给出相应的缓解建议。

    一、职场孕妇的心理压力来源

    1. 怕流产:怀孕初期,孕妇担心胎儿不稳定,容易发生流产。

    2. 怕胎儿不正常:孕妇担心胎儿发育异常,如畸形等。

    3. 怕影响升职:职场孕妇担心怀孕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4. 怕产后身材变形:职场孕妇担心产后身材变形,影响自信心。

    二、缓解职场孕妇心理压力的方法

    1. 主动沟通:怀孕后,孕妇应主动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寻求支持。

    2.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3. 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补充营养。

    5.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三、职场孕妇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2. 注意个人卫生。

    3.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 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职场孕妇的就医指南

    1. 定期产检:定期进行产检,了解胎儿发育情况。

    2. 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3. 遵医嘱,按时用药。

    4.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

  •   导语:

      男性在20-22岁时,身体发育成熟,也标志着衰老的开始。但不必过于担忧,无论您是20岁的青年,还是30岁的壮年,亦或是40岁的中年,男人都应该注重养生,因为男人天生需要滋补,对能量的需求也比女性更高。

      一、睡眠是养生之本

      睡眠是养生的基础,建议晚上21:00-早上3:00之间进入深度睡眠,这段时间内身体进行自我修复。

      二、健康观念比药物更重要

      疾病的治疗并非完全依赖药物,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三、智慧源于内心

      人的智慧并非完全来源于书本,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和清净。

      四、人体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外部因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五、保持心态平和

      在生病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怨恨和焦虑,有利于身体恢复。

      六、气血和经络是健康的保障

      保持气血充足和经络畅通是健康的两大要素。

      七、合理饮食

      饮食要适量,避免过度摄入食物,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八、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气血运行,但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消耗。

      九、养生要“收支平衡”

      养生不仅要增加气血,还要减少气血的损耗。

  • 情绪低落,又称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本文将探讨情绪低落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个性因素、环境压力等,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改善情绪。

    一、情绪低落的原因

    1.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个性因素、神经递质紊乱、神经可塑性失衡和神经内分泌失衡都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2. 个性因素:内向、敏感、焦虑等个性特征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

    3. 环境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4. 生活事件: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引发情绪低落。

    二、改善情绪的方法

    1. 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情绪。

    2. 心理调适:学习心理调适技巧,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有助于缓解情绪低落。

    3. 社交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心理支持。

    4. 专业治疗: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三、如何应对情绪低落

    1. 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学会调整心态:遇到问题时,学会调整心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情绪。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和皮炎等,一直是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过敏症状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将探讨过敏与情绪的关系,并介绍如何通过音乐疗法来缓解过敏症状和负面情绪。

    过敏症状的加重往往与压力和情绪波动有关。例如,当人们处于焦虑、抑郁或睡眠不足等负面情绪状态时,过敏症状往往会加剧。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是健康人群的1.66倍。这意味着,心理因素在过敏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情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变态反应科专家团队为一位患有重度过敏的龚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的“音乐处方”。该处方结合了中医五音疗法、音乐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方法,旨在通过音乐调节情绪,缓解过敏症状。

    中医五音疗法是根据“五脏相音”的理论,通过五种调式应于五脏,配合十二律应用,从而对五脏进行调养。音乐治疗则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激发人体内的积极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此外,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龚女士的过敏症状和负面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表明,音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音乐疗法,以下方法也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情绪: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 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总之,过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了解这种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帮助过敏患者缓解症状,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轻微的抑郁焦虑症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面对孩子的轻微抑郁焦虑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了解抑郁焦虑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抑郁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恐惧等。轻微的抑郁焦虑症可能不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逐渐加重。

    针对轻微的抑郁焦虑症,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此外,家长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除了心理治疗,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也是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有效方法。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阳光和新鲜空气,有助于改善心情。此外,多参加群体活动,让孩子与同龄人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减轻学习压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避免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望逐渐摆脱抑郁焦虑症状,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总之,面对孩子的轻微抑郁焦虑症,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干预。通过心理治疗、户外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抑郁焦虑症状,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