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传染力和免疫逃逸能力越来越强,各国新冠疫情都出现了反弹或恶化,
日本专家甚至认为刚刚举办完奥运会的东京“感染情况已失控”。
央视新闻报道日本疫情恶化已难以遏制
7月20日以来,因南京禄口机场的境外输入防控漏洞导致我国再现本土疫情,范围波及18个省48个市。
经努力防控,如今多地已实现新增病例清零,但上海又出现境外货机作业区工作人员感染,让全国人民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早在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发出警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之共存。
新冠病毒的偷袭令人防不胜防,未来它将走向何方,成了人们不断探讨与关注的焦点。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根据当前全球疫情遏制形势,对未来病毒走向进行解读,并提出5项策略优化疫情防控。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 刘又宁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院长、新发传染病专家 于学杰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 陈捷亮
从技术层面看,可能根除新冠
8月21日,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第104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受德尔塔变异株的影响,近期全球疫情持续蔓延。
受到公共卫生管控措施、流动性增加、疫苗接种、病毒株变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疫情总体仍将在较高位波动,呈现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部分国家疫情反弹,使我国面临的病毒输入性风险持续加大。
根据海外网消息,截至北京时间8月23日6时30分左右,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45.4万多例,新增死亡病例8323例。其中,伊朗、英国、日本、印度、墨西哥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
就连近一年未出现本土社区病例的澳大利亚,也因8月以来的本国疫情反弹,而不得不在多地采取“封城”措施。
从2019年以来,新冠病毒已经衍生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拉姆达等变异毒株。
诸多证据都表明,变异病毒的传染性比标准病毒更高,感染症状存在隐匿性。再加上如今感染人数太多,也给了新冠病毒更多突变的机会,新的变异毒株还可能出现。
“消灭”“共存”“适应”……成了全球讨论新冠病毒走向的关键词。
- 英国《自然》:新冠病毒可能成为地方性病毒
据英国广播公司7月20日报道,早在今年1月,科学杂志《自然》曾询问全球100多名免疫学家、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
其中九成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以后可能会成为地方性病毒,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
还有四成专家表示,考虑到疫苗或疾病带来的群体免疫效果,在某个区域或有望彻底消除新冠病毒。
- 《英格兰医学杂志》:全球根除是可行的
7月,《英格兰医学杂志》刊文指出,全球根除新冠病毒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新冠与天花和脊髓灰质炎进行对比,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有可能根除新冠,但会面临疫苗接受度差、出现免疫逃逸、高传染性变异、防控措施不力等挑战。
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出现了注射疫苗后再次被感染的“突破病例”,人们坚持“根除论”的信心受到一定打击。
-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特效药有望消灭新冠
《耶路撒冷邮报》近日报道,以色列科学家有望研制出抗新冠肺炎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显示,九成重症患者被治愈。未来特效药的出现,成了人们消灭新冠的新希望。
我国专家:目前还需要和病毒打持久战
陈捷亮介绍,从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来看,传染病的结局有4种:
- 根除
- 地域性消除
- 长期共存
- 失控
天花病毒,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被人类消灭的病毒,人类为此战斗了3000年。直到近代发明了天花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后,到20世纪80年代才彻底将天花病毒消灭。
目前,唯一还存活的天花病毒保存在医学实验室中,供研究之用。而根除的前提是,人类搞懂了天花的致命弱点:人体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
脊髓灰质炎也是一种病毒,疫苗的出现,也让它被世卫组织宣告接近“消灭”,目前仅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
那么,新冠病毒到底是何走向?多位专家一致表示,目前情况下,完全消灭新冠病毒的概率基本为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新冠病毒有大流行特征
李侗曾说,从规律看,病毒变异都倾向尽量与人和平共处,如果对人类伤害太大,患者往往死亡或住院,反而不会暴发大规模疫情;而能逃避疫苗、毒性变弱的病毒,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多,就更容易长期流行。
刘又宁表示,同样是冠状病毒的SARS、MERS最后是自己选择了离开,存在于自然界中,而非人类消灭了它们。但目前新冠病毒还在不停变异,是向温和方向发展,还是更“恶毒”,我们无从判断和左右。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新冠病毒仍无任何迹象表明在短时间内会与我们说再见,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多年。
- 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有限
于学杰和陈捷亮均指出,新冠病毒从何而来、中间宿主是谁,我们尚不清楚,加之可以人畜共患,毒株不断变异,这给新冠病毒的药物、疫苗研发带来很大困难,导致目前还没办法完全清零。
- 疫苗全民接种困难还不少
刘又宁认为,只有全人口70%~85%的疫苗接种才能达到群体免疫,而国产疫苗的有效预防率约70%,这就意味着,14亿人口的中国只有接近全员有效接种,才可能实现群体免疫。
但因各种原因,我们很难实现百分百全民接种。李侗曾还说,当前疫苗在接种后仍可能被感染,保护期也相对较短。
- 防疫措施面临变数
李侗曾说,新冠容易隐匿性传播,这种对大部分人不致命的病毒,反而更需要每个人配合防疫。若是存在个人防疫不积极、不配合,或是工作人员的疏漏,病毒还会传播。
陈捷亮说,国外一些国家防疫措施松散,“反疫苗”呼声高,接种意愿不足一半,有的坚决不打疫苗,这给病毒变异提供了空间,可能导致产生更多具有更强传播性和免疫逃逸性的变异株。
5招优化疫情防控策略
“没有人愿与致病的病毒共存,但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对病毒这种微生物要存有一点敬畏之心,尊重其自然规律,顺其道而行。”刘又宁说,自武汉疫情后,我国大陆几次疫情暴发,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境外感染者或进口冷链,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本土病例。
也就是说,我国不存在土生土长的病毒,也不存在促使病毒变异产生新变种的环境与条件,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到彻底放弃清零的时候,哪怕是一段时间内清零。之后,我们则可能要在清零与共存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陈捷亮也表示,在当下尚未达到群体免疫、抗病毒药物尚在研发、新毒株不断变异等情况来看,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仍旧是“清零”,但也要做好应对“共存”的准备。
专家们强调,当下最需要的是,我们应该认真讨论如何更优化我国的防疫对策。
- 管控与打疫苗要兼顾
李侗曾说,以前我们认为疫苗接种率到80%以上,可能就不需要那么严格防控了,但现在变异病毒出现,对疫苗效果是种挑战,国外过早放松管控后疫情反弹,也是前车之鉴。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以动态清零为目标,继续坚持原有防控措施,严防死守并大力接种疫苗。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抗体指标判断标准的研究,从而考虑是否要打加强疫苗。
- 推进药物和疫苗研发
陈捷亮表示,针对各种变异的新冠毒株,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仍是人类抗疫的“强心剂”,比如流感虽然仍在,但我们有疫苗和达菲类药物可以控制。
新冠疫苗也要不断用科学论证和现实作用来佐证它的效果如何,并适时研究针对新变异毒株的疫苗。
- 优化公卫模型和防控策略
于学杰说,我们的抗疫防疫成果是突出的、成功的,但考虑到防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未来还要长期坚持,策略就有必要继续优化。比如:
- 我国是否要持续性严防死守,限制出国旅游、留学、国际交流等;
- 是否能研发出像测血糖一样,更便捷的核酸检测方式;
- 公共卫生领域是否可以提出更优化的公卫模型和防控策略等。
以上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医学专家、经济学家、海关等多方讨论。
- 全球必须共同出力
陈捷亮认为,全球疫情要想不失控,就必须加强协作,发挥各国优势,并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共享防疫经验。
另外,当下还需相关组织和机构,在科学层面推动学术合作,共同监测病毒变异影响,推进药物、疫苗研发和共享。
- 人人保持好心态,常态化防疫
李侗曾说,大家对疫情的持续存在,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麻痹大意。个人习惯非常重要,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人们最简单的一个戴口罩行为,让去年秋冬流感降低了95%。
因此,平时外出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距离,减少聚集,在家多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