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冬季易患心血管疾病?“罪魁祸首”竟是冷空气!

冬季易患心血管疾病?“罪魁祸首”竟是冷空气!
发表人:我是大医生

寒冷被称为心血管“杀手”!这也是为什么各类心血管疾病往往高发于秋冬季的原因。冷空气竟然也能伤害我们的心血管的?又有哪些人群更容易在冬季患上心血管疾病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冷空气伤心伤血管的原理

 

1.  西医角度

 

时值冬季,想必大家都有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经历。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御寒机制:为了对抗寒冷,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战栗”的方式,增加产热;类似地,还会通过收缩皮肤血管的方式,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然而,皮肤血管的收缩,却带来了一系列对心血管不利的影响。血管收缩变得狭窄,血流运行不畅,会“堆积”在大动脉中,造成血压的突然升高。“高压”血流再冲击血管壁,容易诱发损伤,进而启动人体“修复”系统,在血管壁打上“补丁”[1]。这个“补丁”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栓,血栓一旦发生脱落,随着血流堵塞在小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就会引发缺血缺氧和器官的损伤,即各类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压升高,心脏要想泵出血液,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做更多的功。此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处在一种相对缺血缺氧的状态,就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急性发作!

 

 

2.  中医角度

 

《黄帝内经》认为,外环境“五行克己”时,容易导致“病脏”的发病和加重[2]。“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可见,心属阳,和夏天五行相长;而冬天五行属水,此时寒邪较为“猖獗”,和心脏阴阳相克,就容易诱发心脏的受损,造成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三大高危人群

 

1.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机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心血管更是首当其冲。心肌细胞出现萎缩,外周血管弹性消失、扩张能力减弱,这些都会使得心血管变“脆弱”,而在寒冷的“冲击”下出现问题[3]

 

2.  有心血管病史的人

 

患有或者曾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要注意秋冬季保暖。如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就比较高,再受到寒冷的刺激,血压进一步升高,对心血管的伤害往往更大。再比如有过冠心病病史的人,冠状动脉本身就有一定的狭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和梗死的概率也就更高。

 

 

3.  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

 

有些人虽然没有得过心血管病,却有一些相关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饮食作息不规律等。这些因素会让我们的心血管变得“弱不禁风”,更容易在寒冷的刺激下患上疾病!

 

老年人、有过心血管病的人、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更要警惕冷空气!要注意保暖、控制饮食、增强锻炼,抵御冬季寒潮来袭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蒋桂花,杜金玲,张珉珉,谷万里.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变化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5(41):63-64.
[2]蔡银河,林莉雯,李荣.基于《黄帝内经》探讨心血管病加重和死亡的时间规律[J].中医杂志,2021,62(07):557-563.
[3]申卫玲.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浅谈[A].河南省护理学会.2014年河南省急诊新业务、新视角、新理念及规范化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4:6.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倒春寒是心脑血管病的大敌,每逢季节变化的时候,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避免倒春寒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呢?

     

     

    1.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气候温度变化是倒春寒后最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因为气候的变化会导致血管舒缩反复,从而导致血压、心率等的变化,严重者诱发发病,所以,随着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是避免倒春寒致病的首要因素。


    2.温度变化导致流行病高发

     

    冬春交替是流感高发的季节,一方面和天气有关,另一方面和此时的流行病相关基础有关,所以,此时更应该注意健康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勤洗手,多晾晒,常通风,保卫生,才能避免疾病的袭扰,而流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才能避免交叉感染。
     

    3.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健康心态

     

    有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且春节来临,一年的第一个季度,各种考核指标接踵而至,从而使得拼命加班成为常态,加上气温变幻莫测,会使得各种不良习惯成为致病的最大因素,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的心态,则是避免疾病的一大法宝。


    4.做到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

     

    天气忽冷忽热,再加上工作节奏太快,生活压力陡增,都会使得饮食变得不规律,而暴饮暴食会增加体重,增加心脑血管负荷,从而加重诱发疾病。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提高机体免疫,避免疾病袭扰。
     

     

    当倒春寒来袭时,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避免悔之莫及......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陈医生,心健康是一个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的科普平台,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炎炎夏日,闷热的天气使本来不必出门的文莉,更喜欢躲在办公室里吹凉气,即便是中午吃个饭,或是去银行办点私事,短途旅行结束后,也一定要找一个开着凉气的餐厅或商店吹凉气纳凉。可不幸的是,当她下班回到18层楼高的住家时,刚进门就还是先开了空调,一整天都呆在冷气房里,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忍受酷热。

     

    很奇怪,最近文莉只要进了冷气室,就开始出现偏头痛,肌肉酸痛,眼睛干涩等各种症状,全身都不舒服。一直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得了“空调不适应症”。

     

    空调不适应(冷气病)是什么?

    “空调不适应症”是指由于空调装置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中除了经常出现肌肉酸痛、下肢无力、头痛、口干舌燥、咳嗽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最常见的症状。这类由空调引起的疾病,许多人都将其统称为“冷气病”,虽然医学上并没有真正定义冷气病,但只要与空调有关,由于冷气吹过多而引起的不适现象,也可归为“冷气病”。

    引起寒湿的三大因素。

    若对冷气病的病因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体质、环境内温湿度和室内空气流通三个因素。

     

    一、就体质而言,空调中隐藏的尘螨容易诱发过敏气喘,如果温度再低,就会产生冷过敏,出现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如鼻塞、头痛等,“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些症状更明显”。

     

     

    二、因为楼里的空调冷气大多不流通,此时只要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就很容易传染给身边的同事。就连曾经有研究发现,空调主机本身由于储水、温度的原因,又适合细菌滋生,因而常成为细菌、霉菌的温床,而这些细菌传染病又以绿脓杆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另外,前一阵子甚嚣尘上的“老兵症候群”,也是因为冷气冷却塔。

     

    三、上班族若经常感觉眼睛干涩时,建议不要长时间戴隐形眼镜,而且在使用电脑时,还必须适当休息,让眼睛稍微眨一下眼。但是最好的预防“冷感冒”的方法,仍然是调整吹冷的时间,最合适的室内湿度保持在60度左右,同时也要控制冷气的温度在25~26度之间。

    每天只需用半小时到一小时来锻炼身体,出点汗,就能使体温调节中心恢复正常。

    当有类似感冒的冷气病相关症状时,可先喝热饮并配以热敷肩颈,如果坐位不能调整,可戴上面罩,或将温度调低,让风口稍微转向,不能吹风。即使进冷气室试一试,先去茶水间喝口水或上个厕所,即先到没有冷气的地方缓冲一下,让身体稍微适应温差,再进办公室,这样也能避免因血管收缩引起的头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冬至应该算是距离新年最近的一个节气了,所谓「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

     

    从这一天起,就要开始数九了,很多人已经把这个节气当做了一个正式的节日,同时也把这个节气当做冬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

     

    原则养生应以御寒保暖、补阳益阴、畅通血脉为主。

     

     

    冬至意味着进入到数九寒冬,天寒地冻的时候,更需要顺应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合理进补,养足精气神。

     

  • 作者 | 潘鑫蕊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地坛医院公众号

     

    寒冷的天气、“惨淡”的阳光,会不会让人有时候感觉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别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医生们把它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型障碍。

     

    研究表明,气候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冬季因其特殊的气候因素,更是成为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发季节。SAD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患病率接近10%,中纬度患病率约为5%,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秋冬季抑郁状态,随着天气变暖,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常伴发过度睡眠,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再说一遍:随着天气变暖,SAD会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

     

     

    为何冬季会成为抑郁的高发时节呢?

     

    原因一:“生物钟”闹情绪

     

    人体内有一套很精确的日节律系统,即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主要接收三方面的信号输入,包括经视网膜传导的光信号、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以及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眼睛后方存在一些被称为“ipPGCs”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并通过与脑部的很多区域相连来调节睡眠、“生物钟”、情绪等。

     

    冬季日光照射减少,视网膜及蓝光敏感细胞的传入刺激减少,就会产生生物节律紊乱,情绪障碍等问题。

     

    原因二:“褪黑素”不听话

     

    褪黑素是调节日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也与光照密切相关,光照强烈时,褪黑素浓度逐渐降低,光照减弱时,褪黑素浓度逐渐升高。

     

    随着冬季白昼时间的缩短,会导致褪黑素释放和回落的延迟,造成我们的生物钟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晨起时高浓度的褪黑素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还会强烈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合成,而低浓度的甲状腺素也会对情绪,食欲等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

     

    原因三:“开心信使”被抑制

     

    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健康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产生的一种抑制5-羟色胺活性的蛋白质(SERT),其浓度在冬季可比夏季增加约5%,因此,5-羟色胺的活性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原因四:环境色调太单一

     

    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而冬季草木凋零、冰天雪地的灰白色调正处于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区,长时间失去颜色的刺激也会造成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使人的情绪也处于低潮。

     

    原因五:生理功能变“佛系”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如呼吸频率,心率等,而这种相对抑制的状态则会造成脑细胞的相对缺氧,而使其处于低兴奋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和炎症介质等水平对情绪进行调节,而随着冬天运动量的减少,失去了运动的正性调节机制,人的情绪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增加光照和室外运动的时间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光照的不足,因此增加日光照射和室外运动的时间对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同时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从而有效预防抑郁。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日节律紊乱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都可以造成情绪的紊乱,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是保证良好情绪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的时间,减少熬夜,睡前尽量避免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避免剧烈活动,听舒缓的音乐助眠等都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的调整

     

    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也是“冬季抑郁症”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注意控制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服用维生素D不仅可以弥补冬季日光照射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环境调节

     

    可以选用暖色调的墙纸、悬挂色彩缤纷的画、在办公室或家里种一些绿色植物等,通过色彩变化改善抑郁情绪。

     

    寒冬已至,新年伊始,一些人会面临环境和社会上的双重心理压力,而出现精力减退,焦虑不安的表现。如果调节得当,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或消失,但若出现连续或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自杀观念,请尽早到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快节奏的工作,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头号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数据预估,我国约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而大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病的,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疾病死亡率首位,危害性之大不容忽视。然而很多人还会惊奇的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病于早晨,冬季就更为高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冬季的气候寒冷,对很多人来说起床就成了每天的一大难事,尤其是从被窝里爬出来的瞬间,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考验。这温差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打几个寒颤的小事儿,但对中老年人那本就脆弱的血管来说,却会带来不小的伤害。其实它就像一个热胀冷缩的过程,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血管受冷也会随之慢慢收缩、变细,管腔也会被压缩变小。而除了被窝里与被窝外的温差,还有来自室内、外温差的“二度伤害”,尤其很多上班族,早晨匆匆忙忙从被窝出来,又以最快的速度赶着出门上班,那温度落差就更大了,一定要警惕。因为血管收缩很容易造成两方面的伤害:一是血压升高,二是为了全身供血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这两者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昼夜血压波动

     

    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本身就存在着昼夜节律,而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在这段时间里,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性增高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另外,夜间呼吸道呼出不少水分,又没有在早晨及时得到补充,使得血液变得黏稠。而血液黏稠度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为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创造条件,影响心脑供血[1],引起如心肌梗死、脑中风,甚至猝死。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其他时段增加70%。

     

     

    心脏缺氧

     

    早晨时,人体的供氧量需求是很大的,而气温的下降会使人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就需要改变心率,同时心肌的需氧指数也会相应增高。若是心脏出现缺氧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血压收缩严重,容易发生脑部血栓,若是长期的供血不足,则可能导致心脏缺血;若本身就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很容易发生心绞痛。

     

    有研究发现,温度每下降1度,心梗疾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2%;而当温度降低10度时,心梗理论风险率会增高到20%。所以冬季早晨起床时,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快速而直接离开被窝,可以适当的“赖床”5-10分钟,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数分钟后再缓慢坐起身,在被中添、换衣物,最后才慢动作离开被窝,如此除了能避免受寒,还能减缓身体接触冷空气造成的血管急速收缩或心脏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林.“三九”天谨防心脑血管病[J].中华养生保健,2010,(12):38.
  •  

    窗外是蝉鸣阵阵的夏天,温度高达37℃。

     

    小王吹着空调吃着西瓜,不由得感慨一句:“我的这条命是空调给的。”

     

    每当自己正享受「重生」的快乐时,总是有不合时宜的声音:

     

    吹空调会感冒的……

    吹空调会得关节炎……

    吹空调会导致面瘫……

     

    如果这时候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一定会被要求关上空调。

     

    如果半夜被热醒,可能下半夜就再也睡不着……

     

    今天,是一个「击鼓鸣冤」的好日子,咱要为空调说句公道话。

     

    空调:感冒的锅我不背

     

    感冒,其实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有些感冒也会合并细菌。

     

    也就是说,空调不会导致感冒。

     

    那为什么有些人说:“吹了空调之后,我的确是感冒了。”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夏天开空调时,窗户都是紧闭的,有时候空调会开一天,而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携带不同的病毒。

     

    当他进屋时,也会把病毒或细菌携带进屋内。

     

    长时间不通风,屋内的病毒浓度就会越来越高,容易感染到其他人。

     

    至于吹空调会得关节炎,更是无稽之谈。

     

    空调:关节炎不是我的问题

     

    事实上,导致关节炎的因素有很多,且关节炎的类型也不同。

     

    常见的关节炎分为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 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浓度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组织内,引起了关节炎症[1]。
    • 骨关节炎:由滑膜关节组织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无法修复的关节损伤,瘀斑是由于关节软骨损伤、退化进而引发的关节炎症[2]。
    • 类风湿性关节炎:因自身免疫力所致。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关节炎,都没办法赖到空调头上。

     

    但有些患者会问:“可是我每次吹空调,关节都很疼啊。”

     

    这是因为关节内的膝盖滑膜特别的薄,周围都布满了大量的神经,再加上滑膜本身就是一个对气温特别敏感的「玻璃心」,一旦遇到冷气,滑膜内的血管就会收缩,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存关节炎,空调只不过是让关节炎的症状更加明显了而已。

     

    这和空调本身并无多大的关系。

     

    当然,打喷嚏这事儿也是背负着同样的罪名。

     

    空调:你真的不是过敏性鼻炎吗?

     

    有些人一进入空调房就会鼻子发痒,喷嚏不断,但关了空调就会好很多。

     

    事实上,打喷嚏有可能是过敏性鼻炎的原因,有一些鼻炎患者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比如说刚进入空调房时,冷气会使鼻粘膜血管迅速收缩,与关节炎的性质相同,导致毛孔的开合速度跟不上,从而促使鼻部喷嚏和鼻涕不断。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空调长时间未清洗,导致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螨、灰尘、霉菌等,这些物质通常也会引起过敏性鼻炎。

     

    至于面瘫一说,说真的,空调也是被拿来挡枪的。

     

    空调:面瘫你别过来啊

     

    迄今为止,对于引起面瘫的根本原因一直都众说纷纭。

     

    但是长期以来被认定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3]。

     

    面瘫主要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目前,很多社会新闻报道吹空调导致面瘫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时间把脸对着空调吹的时候,脸上的神经血管就很容易受到冷气的刺激引起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面瘫。

     

    也就是说,充其量空调只能算烟雾弹,因为就算不对着空调吹,对着电风扇呼呼直吹也会出现面瘫的问题。

     

    因此,除了空调之外,任何冷风直吹的电器都尽量要避免,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的免疫力受损、引发其他疾病入侵。

     

    正确吹空调小Tips

    1. 不可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必要时请定时通风,避免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

    2. 温度不要开得太低,维持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8℃为宜。

    3. 每年夏季使用空调前要做彻底的清洁,在空调使用期间也应保持过滤网及送风口的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4. 不要因过多贪凉而站在空调下方拼命吹,适当补水避免干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1;13(7):32-43
    [3]钟莉. 吹空调致面瘫谨防这个冷"杀手"[J]. 祝您健康, 2018(8):1
  •  

    气温突降,寒潮来袭,秋冬时分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节。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外周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类统称,常指的急病/危病包括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脑梗塞、脑出血等。

     

     

    由于寒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人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上升,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靶器官供血不足,同时秋冬季节呼吸带走大量水分,导致血液粘稠,易形成血栓。

     

    另外,秋冬「养膘」,寒潮下户外活动量下降的同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倾向于嗜盐嗜辣,易导致体液潴留、血脂、尿酸等水平增高,形成代谢不平衡状态——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元凶。

     

    寒冬降临

    这些人群需警惕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血压控制不良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高血压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障碍,动脉弹性下降,血栓或粥样斑块形成。

     

    寒潮来袭之时,血管收缩,让原先存在斑块或狭窄的部分易梗塞,梗塞部位出现在冠脉即形成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若出现在脑血管则形成脑梗塞。

     

     

    血压大幅波动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发生在心胸大血管则形成动脉夹层状态或动脉瘤破裂,发生在脑部血管则成为脑出血,都对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中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中老年人群血管条件差,动脉弹性低,血压调控能力不足,受寒冷刺激后血管反应性收缩,易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塞、脑出血等急危重症。

     

    除此之外,中老年人群抵抗力较弱,气温骤降更易感冒,严重者易发展为肺炎,对于心肺功能造成极大负担,如有心功能不全者在此时更容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糖尿病病人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冬季高于夏季,具有季节性变化周期特点,且血糖水平与月气温呈负相关,即气温越低,血糖水平越高。

     

    这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在冬天更难以被控制,而血糖控制不良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血脂异常者

     

    和血糖类似,血脂水平也存在季节性波动。

     

     

    尤其是在白天温度和日照时间在不同季节中有明显变化的地区中,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存在周期性改变,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秋冬季较高,高密度脂蛋白则较低。

     

    这种变化甚至不能被他汀类药物治疗改变,这可能因为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在温度较低时活性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生成减少,胆固醇水平随之上升,随着血脂水平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升高。

     

    冬季养护三步走

     

    密切监测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代谢综合征及其它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由于血压、血糖、血脂的季节波动特点,在秋冬时节更应该密切监测这一系列指标的水平。

     

     

    尤其居家备好血压计、血糖仪,根据实际情况在医嘱下调整相应用药,以严格控制在标准水平。

     

    注意保暖

     

    其实不仅仅是保暖,准确说来是避免外周温度骤然变化对机体造成刺激。有的人有冬泳的习惯,但对于没有这种习惯和训练经历的人群,不建议贸然尝试,即使是有相应经历的专业人士,也要量力而行,做好热身。

     

    注意保暖也是避免感冒的主要手段,而感冒往往是一系列慢性或尚平稳的心血管疾病急发的重要诱因。

     

     

    有的人有冬季泡脚的习惯,烫烫的水睡前泡上一桶能有助安眠,但对于中老年人群和糖尿病人群,神经对温度的感知减弱,一定不能水温过热导致烫伤。

     

    或者在洗澡过后,从热气腾腾的浴室出来被冷风一吹,血管扩张状态骤然紧缩,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场景,也可能会诱发一系列心律失常,所以一定要在冷热交替的场景转换之间做好保暖防风措施。

     

    饮食贴士

     

    秋冬季节出汗较少,不容易感知口渴,一定要注意补水,防止体液浓缩,血液变粘稠,降低血管堵塞风险。

     

    另外,肥胖、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患者一定要避免「秋冬进补」——那暖暖的羊肉汤锅敞怀一吃,血糖、血脂、尿酸水平都往上蠢蠢欲动。

     

     

    另外冬季腌肉腊货轮番上场,也谨记不可多食含盐量极高,否则容易导致体液中水钠潴留,造成血压升高、心功能失衡。

     

    那么,为了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能补充哪些营养素呢?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中适当增加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是被《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所推荐的。

     

    含有较多ω−3脂肪酸的油脂包括:鱼油、海藻油、鸡蛋黄油、磷虾油、沙棘果油、亚麻籽油、核桃油、奇亚籽油、南美印加果油、大麻籽油等,例如每周食用1-2次富含鱼油的非油炸海产品等。

     

    ● 叶酸

     

    叶酸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已被证实。

     

     

    补充叶酸或者联合补充叶酸能通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途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补充叶酸既可以通过食物中获取(动物肝,肾,蛋,鱼,豆类,绿叶蔬菜及坚果类),也可以适量增补叶酸补充剂等。

     

    科学审核:
    京东全职医生-内分泌-耿丽杰
  • 眼下已进入秋季,暑气退散,气温回落转凉本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早晚的温度落差大,也悄然迎来了一年一度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心功能下降及血管硬化问题,使得老年人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就是老年人的专属。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生活和心理压力增大,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加之各种不良生活习惯,让他们也会提前“邂逅”心血管疾病。那么秋季里,我们的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

     

     

    夏虚——秋乏

     

    因为夏季阳气生发的同时也会有过多的耗损,加之很多人在夏季有饮食贪凉、熬夜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受到湿寒的入侵。俗话说得好:“一夏无病三分虚”,这样的身体状态到了秋季就很容易会出现倦怠、乏力、抵抗力弱的情况。

     

    心血管疾病风险

     

    如果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在受到多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加重血管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各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过量进食,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不规律服药等等因素,更会增加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而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也容易加重或诱发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有哪些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呢?

     

    一、气温低。气温降低变冷,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二、血压波动大 进入秋季,体内的激素水平和室内外的温度等都有明显变化,这很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尤其是老年人。血压上下波动会加速形成动脉硬化,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问题。

     

    三、血胆固醇升高。天气转凉后,人们会更多的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就会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如果不能控制好,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四、体力活动减少。天气变冷后,许多人容易犯懒,不愿多动,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五、血液粘度增高。秋季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以至于血液粘度过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

     

    所以入秋后,一定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补充,避免过度疲劳,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更应做好防治措施,减少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可能。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阿司匹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的药物之一。简单的理解就是临床研究最多,参与研究人群也最多,并且经过临床验证最多的药物之一,因此,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完全没有多大问题的。

     

    但是服用阿司匹林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不代表这百分之百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

     

    天天吃阿司匹林为什么还会患心脑血管疾病?

     

     

    首先,心脑血管疾病是属于两大类疾病的总称,包括有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虽然心血管疾病主要以冠心病为主,脑血管以脑梗塞为主,但是不代表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堵塞导致的,就拿脑梗来说吧,除了这种血管源性因素以外,临床上还有一些脑梗是因为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或者供血障碍造成的,所以,除了动脉粥样硬化等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其他因素同样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这对于只是服用阿司匹林这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是无法阻止的。

     

    其次,别看起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都很突然,实际上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个正常人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硬化就要十几,甚至几十年,而一个人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就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这怎么可能是我们简单服用就一年半载就可以完全逆转的。

     

    而且目前关于阿司匹林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所谓的二级预防是指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的,防止它再发生。而像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就是所谓的服用阿司匹林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说法,是缺乏临床证据的。目前我们仅仅推荐已经有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的中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对于低危的并不推荐。

     

    所以,从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来看,都是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或者已经有血管硬化等事件的人服用,这种预防是防止进一步发展,而不是逆转和消除心脑血管疾病!

     

     

    最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远远不止一个因素。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的肯定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至少有以下五个:

     

    • 糖尿病
    • 高血压
    • 吸烟
    • 体重加重
    • 高胆固醇

     

    所以,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来看,服用阿司匹林只是其中一方面,还要控制饮食,进行体重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干预才能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像临床上一边吃着阿司匹林,一边还暴饮暴食,甚至抽烟喝酒的人,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得心脑血管疾病呢?

     

    同时注意:不正确服用阿司匹林,还会引发脑出血,毕竟阿司匹林也是抗凝血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进入冬季的医院,某些专科病房中也到了最害怕的时候,因为进入心脏及血管疾病的好发期,病人明显增多,常常会听见那个谁谁谁倒下了,大多是脑中风及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此时这类的病人会比平常多出三到五成,也是冬季的死亡主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季节里,日夜及室内外温差变化大,如果又碰到冷气团来袭,那气温更是剧烈变化,人体生理的调节系统容易无法负荷,就会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出血。

     

     

    脑中风的分类

    脑中风简单的定义就是“脑部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导致脑部功能损伤的疾病”,基本上分类为梗塞性(缺血)及出血性两大类,大部分的脑中风原因又以梗塞性占最大比例。

    脑梗塞

    由于动脉硬化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杂质或血凝块,被血流冲下形成栓子,导致大脑坏死和功能障碍。脑栓塞和脑血栓有两种常见的类型。

    脑出血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形成血凝块,压迫脑组织。脑组织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两种常见类型。

    全球公认的中风十大危险因子

    2017年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十大死因排名位居第四,平均每17分钟就会有一位发生脑中风,而每44分钟就有一位脑中风患者死亡,105年度总计死亡人数为11,846人。在2016年在具有指标性的医学期刊《TheLancet》发布一篇32个国家中引起脑中风十大危险因素的统计数据,囊括了90%的罹患风险。

     

     

    脑中风最近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德国医学中心研究指出,在研究年轻化的急性脑中风患者身上,归纳出有四项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少运动、抽烟、酒精。

    把握黄金3小时救命:临、危、不、乱

    日前10月29号的世界脑中风日,医学协会推出简单易懂的口诀“临微不乱”,让民众清楚了解脑中风征兆,并把握黄金三小时的就医时效。目前当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法,分为静脉溶栓术及经动脉的取栓术,都是在跟时间争抢生命,在黄金3小时内获得医疗的介入治疗,完成治疗后的患者独立生活的机会能达到四成以上,若是没有在时间内获得良好治疗,独立生活的机会将小于六成。

     

    临:临时手脚软,出现单侧手臂无力下垂,双手无法平举。

     

    微:微笑也困难,脸部表情不对称。

     

    不:讲话不清楚,说话含糊不清。

     

    乱:别乱快送医,请立刻就医并记下发病时间。

     

    这四字口诀,提醒民众若出现上列征兆请立即拨打120送医治疗,把握黄金3小时的时间。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