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钙对预防骨折的效果不大

钙对预防骨折的效果不大
发表人:健康解码专家

长期以来,钙被誉为骨骼健康的守护神,然而,近期的研究却表明,钙的摄入量与预防骨折之间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项由新西兰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钙的摄入量与骨折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该研究分析了40份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即使钙的摄入量较高,也并不能降低骨折的风险。

此外,另一项研究也表明,钙的补充并不能显著降低骨折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26份关于钙补充品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通过补充钙补充品,人们的骨折风险只有轻微的下降,这种证据被认为太弱,不足以支持钙补充品预防骨折的观点。

这些研究结果引发了对钙补充品在预防骨折方面的疑问。事实上,过去的研究也发现,补充额外的钙并不能改善骨骼健康。例如,2013年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的一份报告显示,没有证据能证明摄取维生素D能降低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骨折风险。而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大部分美国人在饮食中摄取了足够的钙。

那么,为什么钙的摄入量与预防骨折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呢?研究人员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钙的吸收效率较低,或者钙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了钙的吸收。此外,骨骼健康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维生素D、蛋白质、运动等。

因此,对于想要预防骨折的人来说,仅仅依靠补充钙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除了保持适当的钙摄入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因为维生素D有助于身体吸收钙。
  • 进行适量的运动,特别是负重运动,如跑步、跳跃等,可以增强骨骼强度。
  • 保持健康的体重,过重或过轻都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
  • 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饮酒都可能影响骨骼健康。

总之,钙对预防骨折的效果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在关注钙的摄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其他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来维护骨骼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骨折疾病介绍:
骨折是由创伤或骨骼疾病所致,以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为改变的疾病,创伤性骨折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疲劳性骨折等所致。骨折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部分骨折患者还会有休克、发热等全身表现。骨折可进行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然后予以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然后在不影响固定及骨折恢复的情况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大部分骨折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部分可引发畸形愈合或伴有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小腿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尤其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外力撞击、扭伤等原因导致的骨折并不少见。针对小腿骨折,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手术复位等。

    在治疗过程中,石膏外固定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接受石膏外固定后,需要等待7-9周的时间,才能拆除石膏,进行后续的功能锻炼。

    在进行石膏外固定的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石膏的松紧度,避免固定过紧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受阻,或者固定过松导致骨折移位。此外,在石膏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定期拍摄X光片,以便医生了解骨折恢复情况。

    除了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也是治疗小腿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法复位适用于部分骨折类型,通过医生的手法将骨折端复位。而手术复位则适用于复杂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并采取内固定术来固定骨折端。

    在术后恢复阶段,患者需要加强局部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接骨类药物,帮助骨折愈合。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小腿骨折的发生,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关节稳定性。

    2.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

    3. 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和撞击。

    4. 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

  •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会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和容易骨折。很多人都知道,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对疾病的了解不够全面,人们在预防骨质疏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静养能防骨折

    一些骨质疏松患者认为,为了防止骨折,应该静养,避免活动。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长期卧床和静坐会导致骨骼负担减少,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即使是卧床不起的患者,也应该在家人帮助下进行被动活动,如按摩、拉伸等,以保持骨骼活力。

    误区二: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

    许多人认为,只要感觉良好,骨头不疼不痒,就不会患有骨质疏松。然而,实际上,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在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因此,仅凭自我感觉无法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如果出现腰背痛、骨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误区三:在保健品商店检测骨质疏松

    一些保健品商店提供免费骨密度检测,许多人对这种检测方法深信不疑。然而,这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要在正规医院进行专业的骨密度检测,并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

    2. 增加户外活动,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3. 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强度。

    4.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身骨骼状况。

    5. 如有骨质疏松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 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椎体,尤其是腰椎。这种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导致椎体受到压缩而发生的。那么,压缩性骨折应该如何治疗呢?

    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卧床休息:对于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可以通过卧床休息来促进骨折愈合。在卧床期间,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骨折。

    2. 卧硬板床:卧硬板床可以帮助固定骨折部位,减少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卧硬板床的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3. 补钙:对于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骨折,患者需要补充钙质,以纠正骨质疏松。常见的钙剂包括碳酸钙D3、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

    4. 手术治疗:对于压缩程度较严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压缩性骨折,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恢复椎体高度。

    5. 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骨折。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3. 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治疗。

  •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然而,运动过程中由于用力过猛或姿势不当,容易导致骨折,其中足部骨折较为常见。足部骨折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肿胀,甚至引起轻度残疾,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了解足部骨折的按摩手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足部骨折按摩手法:

    1. 输尿管反射区按摩:位于双足底肾反射区内侧,轻轻揉捏该区域,并配合热毛巾热敷,可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每次按摩3分钟左右,休息几分钟再继续,循环3-5次。

    2. 肾反射区按摩:位于双足足底二三之间,使用半拳力度从下至上按摩,直到反射区域出现酸痛感,有助于缓解足部骨折症状。

    3. 肾上腺反射区按摩: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关节之间,按摩手法与肾反射区类似,但需将食指弯曲,挤压穴位,直到出现酸痛感。对于较严重的足部骨折,每次按摩3分钟,每天保健3-6次。

    除了按摩手法,患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 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钙、磷、锌等矿物质的食物,促进骨折愈合。

    4. 如有需要,可咨询专业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足部骨折的按摩手法及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

  •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至关重要。然而,有些药物可能会对骨折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哪些药物不宜用于骨折患者?

    1. **消炎痛和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但会减慢骨折的愈合速度,甚至可能导致骨不连。

    2. **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骨折愈合初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骨折端的血肿吸收、肉芽组织形成、血管再生及骨骼钙化,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3. **抗凝类药物**:抗凝类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会使骨折端的纤维蛋白合成减少、血钙水平降低,从而延缓骨折愈合的速度。

    因此,骨折患者在用药方面需要格外谨慎。在骨折后,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骨折后的治疗与护理

    1. **及时固定**:骨折后应及时进行固定,以防止骨折端移位,减轻疼痛。

    2. **避免感染**:对于有伤口的骨折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3. **定期复查**: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

    4. **适当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骨折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总之,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宜的药物,同时做好护理工作,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 暑假来临,孩子们迎来了快乐的假期时光,各种户外活动丰富多彩。然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孩子们发生外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擦伤、摔伤、骨折等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外伤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家长要了解外伤的分类。外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是指皮肤完整,没有伤口,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开放性损伤则是指皮肤有伤口,如擦伤、割伤、骨折等。对于闭合性损伤,家长可以先进行冷敷、休息等处理,而对于开放性损伤,则要及时进行消毒、包扎等处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外伤的处理方法:

    1. 擦伤:先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伏消毒,最后用创可贴包扎。如果伤口较深,有异物嵌入,应及时就医。

    2. 摔伤:首先要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昏迷、呕吐、抽搐等症状,如有,应立即送往医院。如果没有上述症状,家长可先让孩子休息,观察是否有肿胀、疼痛等症状,如有,可进行冷敷、休息等处理。

    3. 骨折:对于骨折,家长要避免随意移动孩子,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可用木板或筷子等物品固定骨折部位,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除了以上常见外伤的处理方法,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家长减少孩子发生外伤的风险:

    1. 加强安全教育:教育孩子注意安全,避免在玩耍过程中发生意外。

    2. 环境安全:确保家中环境安全,避免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

    3. 佩戴防护装备:在参与高风险活动时,如骑行、游泳等,要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总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安全,了解外伤的处理方法,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

  • 脚踝骨髓炎,也被称为外踝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骨感染疾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骨髓腔引起的。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外踝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间歇性出现的皮肤溃疡和流脓。

    在骨髓炎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等局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骨髓炎可能导致死骨形成,进而引发骨折。此外,骨髓炎还会引起炎症性病变,导致渗出。在严重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疡、流脓,并伴有全身发热等症状。

    骨髓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早期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检查,而在中后期则可以通过X射线进行检查。骨髓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邻近部位感染等。此外,免疫力低下、血液传播等也是骨髓炎的常见病因。

    治疗骨髓炎的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日常保养。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虾类、火锅、辣椒等。同时,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能量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此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交叉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骨髓炎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到专业医院就诊。骨科和感染科是治疗骨髓炎的主要科室。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 作为新手父母,宝宝的健康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难以避免,其中宝宝骨折意外更是让家长们心有余悸。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应对宝宝骨折意外,帮助您在关键时刻保护宝宝的安全。

    一、宝宝骨折的常见原因

    1. 摔倒:宝宝在学步、玩耍过程中容易摔倒,导致骨折。

    2. 外力撞击:如车辆碰撞、跌落等。

    3. 玩具致伤:尖锐玩具、易碎物品等。

    二、宝宝骨折的识别方法

    1. 观察宝宝是否出现哭闹、不愿活动、肢体畸形等情况。

    2. 观察受伤部位是否有肿胀、畸形、出血等症状。

    3. 观察宝宝是否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严重损伤。

    三、宝宝骨折的现场急救

    1. 保持冷静:发现宝宝骨折后,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而加重伤情。

    2. 检查伤情:观察宝宝是否有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3. 固定:用夹板或布料等材料将受伤部位固定,避免移动,减少疼痛。

    4.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减轻肿胀和疼痛。

    5. 寻求专业救治:尽快将宝宝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宝宝骨折的康复护理

    1. 休息:确保宝宝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2. 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恢复。

    3. 营养支持: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有助于恢复。

    4.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了解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宝宝骨折意外

    1. 加强安全教育:教育宝宝远离危险物品,避免跌倒。

    2. 提高家庭安全意识:在家中设置防护措施,如安装防护栏、防滑垫等。

    3. 选择安全的玩具:避免购买易碎、尖锐的玩具。

    4.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宝宝出行安全。

  • 烫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烫伤后疤痕的形成和恢复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烫伤程度、疤痕恢复时间、治疗方法和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患者了解烫伤疤痕恢复的相关知识。

    一、烫伤程度与疤痕恢复时间

    烫伤后疤痕的形成和恢复时间与烫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烫伤程度越深,疤痕恢复时间越长。

    1. 轻度烫伤:烫伤程度较轻,仅表皮受损,疤痕恢复时间较短,通常在1-2周内。

    2. 中度烫伤:烫伤程度较重,表皮和真皮受损,疤痕恢复时间较长,通常在2-3个月内。

    3. 重度烫伤:烫伤程度严重,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受损,疤痕恢复时间更长,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二、烫伤疤痕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烫伤疤痕,可以使用一些抗疤痕药物,如硅酮凝胶、皮质类固醇乳膏等,促进疤痕软化、平复。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激光治疗、超声波治疗等,可以改善疤痕的外观和质地。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烫伤疤痕,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疤痕切除、植皮等,以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三、烫伤疤痕的日常护理

    1. 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以免加重疤痕颜色。

    2. 保持清洁:保持烫伤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 适当按摩:轻轻按摩疤痕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疤痕恢复。

    4. 注意饮食: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有助于疤痕恢复。

    四、医院和科室推荐

    对于烫伤疤痕的治疗,患者可以选择去烧伤科、整形科等科室就诊。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设有烧伤科和整形科,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院口碑进行选择。

    总之,烫伤后疤痕的形成和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患者需要耐心等待,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日常护理,有助于疤痕的恢复。

  • 近年来,大闸蟹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蟹中之王”。然而,大闸蟹在入侵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水域后,却引发了环保部门的担忧。本文将为您介绍大闸蟹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如何预防相关疾病。

    一、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大闸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脂肪含量较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

    1. 蛋白质:大闸蟹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且氨基酸种类齐全,易于人体吸收,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修复组织。

    2. 脂肪:大闸蟹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3. 碳水化合物:大闸蟹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4. 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闸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二、大闸蟹的食用方法

    1. 清蒸:清蒸是大闸蟹最传统的食用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鲜美口感和营养成分。

    2. 红烧:红烧大闸蟹味道鲜美,肉质鲜嫩,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3. 香辣蟹:香辣蟹口感麻辣,辣而不燥,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菜肴。

    4. 蟹粥:蟹粥是一道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美食,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食用。

    5. 盐焗:盐焗大闸蟹口感鲜美,肉质鲜嫩,是一道独特的美食。

    三、大闸蟹的注意事项

    1. 食用前要彻底清洗大闸蟹,去除泥沙和细菌。

    2. 大闸蟹性寒,脾胃虚寒者、孕妇、幼儿等人群应适量食用。

    3. 食用大闸蟹时,要避免食用蟹鳃、蟹心等部位,以免引起中毒。

    4. 食用大闸蟹后,若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大闸蟹相关疾病预防

    1. 螃蟹性寒,食用过多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要适量食用。

    2. 部分人群对大闸蟹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

    3. 大闸蟹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食用未煮熟的大闸蟹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因此要确保大闸蟹煮熟后再食用。

    4. 食用大闸蟹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