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胆囊切除之后,胆结石会复发?医生是这么说的

胆囊切除之后,胆结石会复发?医生是这么说的
发表人:李文翰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胆结石后,都会担心切除胆囊后是否会复发。那么,胆囊切除之后,胆结石会复发吗?让我们听听医生怎么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胆囊切除并不会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南方胆管结石的发生率高于北方,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地域、人种都有相关性。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大多是胆总管结石,原因之一就是结石从胆囊掉到胆总管。因此,当你患有胆结石需要手术切除胆囊时,这并不会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生率。

那么,术后复发胆结石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生解释道,人体中的胆囊如同水库蓄水一般,存储和浓缩胆汁。当我们吃饭时,胆囊就开始收缩,胆汁进入到肠道,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除了胆囊之外,身体还有一处地方有储存胆汁的功能,那就是Oddis括约肌。它在胆管与肠道衔接的部位,有收缩的作用。一旦胆囊病变,丧失原有的功能之后,身体就会建立代偿机制,Oddis括约肌会逐渐代替胆囊的功能。

然而,如果人体有炎症、感染或者在手术治疗中破坏了Oddis括约肌功能,就可能引发胆管结石。单纯的手术引发胆管结石的风险不会超过10%。

关于胆囊切除是否会引发结肠癌,医生表示,目前来说证据不足。虽然1978年有研究报道胆囊切除术可增加结、直肠癌危险性,但在后来的研究中被否定。事实上,胆囊结石和结肠癌有着共同的致病因素,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我们曾对14733例胆囊切除患者随访11-14年,并没有发现结肠癌发生率明显增加。

最后,医生提醒大家,胆囊结石是否切除胆囊要根据病情,不能因为顾虑结石复发或者结肠癌的发生而盲目保守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引发并发症甚至胆囊癌。当你出现胆囊萎缩或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已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这种情况下胆囊无论切与不切,对肠道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最后建议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应注意定期复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肠癌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40至50岁的人群中。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位列内脏肿瘤的第二位。然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发病率却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结肠癌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男性多吃鱼可以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儿童时期经常食用豆类食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较低。另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食用5次鱼的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较低。

    豆类食品中富含的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能有助于预防乳腺癌。而鱼类中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从而减少肿瘤生长的可能性。

    此外,补充钙质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膳食补钙2-3个月,可以降低肠道细胞分裂速度,从而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钙质可以结合肠道中的致癌物质,并调节细胞生长,从而预防肠道肿瘤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结肠癌需要从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男性多吃鱼、豆类食品和钙食品,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   大肠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肠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尤其是靶向治疗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大肠直肠外科柯道维主任表示,靶向治疗在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治疗效果:靶向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减少副作用: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较低的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延长生存期:临床研究表明,靶向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

      4. 提高生活质量:靶向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治疗,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柯道维主任指出,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除了靶向治疗,手术和放疗也是治疗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重要手段。手术可以切除肿瘤,放疗可以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线上医疗咨询:温馨关怀与专业建议的交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个普通的患者,坐在家中,轻轻地点击了互联网医院的链接,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屏幕那头,是***医生,一位温和而专业的肿瘤内科医生。

    我的主诉是化疗后的便秘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在***医生的引导下,我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症状,他耐心地倾听,并给予了我专业的健康指导。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医生不仅关注我的病情,更关心我的生活。他向我推荐了乳果糖,一种可以帮助缓解便秘的药物。然而,当我提到其他品牌吃了没效果,只想要这种特定款式的乳果糖时,***医生没有立即答应,而是仔细地查看了药品信息,并告诉我系统提示无法开具这种进口的乳果糖,只能开普通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责怪***医生,反而对他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感到钦佩。他告诉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这种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让我更加信任他。

    虽然这次线上问诊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关怀感到由衷的感谢。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他的指导下,更好地应对化疗后的生活。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癌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根据我国卫生计生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85.91/10万,死亡率为180.54/10万。其中,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鼻咽癌等八种癌症死亡人数约占中国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老龄化是癌症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免疫能力下降,使得癌细胞更容易滋生。此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加剧了癌症的发病率。

    针对癌症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根据癌症基因特点进行靶向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癌症疫苗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预防癌症提供了新的希望。

    除了治疗,预防癌症也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定期进行体检,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面对癌症这一全球性的健康威胁,我们需要积极应对,通过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方面的努力,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 大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患者在早期并未重视身体出现的异常信号,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大肠癌的早期信号,帮助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一、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1. 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气胀

    2. 大便习惯改变,经常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进行

    3. 便血

    4. 无端消瘦、贫血

    5. 腹部有肿块

    二、大肠癌的预防措施

    1. 注意饮食,多吃含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粗粮等

    2. 避免久坐,加强运动锻炼

    3. 35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长期大量食用高脂肪类食物的人群要定期体检,尤其要做肠镜筛查

    三、大肠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大肠癌患者

    2. 放疗:适用于局部晚期大肠癌患者

    3. 化疗:适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

    四、大肠癌的预后

    大肠癌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 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是肠癌吗?这是一个常见的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并不一定是肠癌的信号,但这也不能完全排除肠癌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肠癌。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的癌症。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基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肠道炎症等因素有关。

    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 肠胃功能紊乱:长期大量食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体内湿热过多,湿热之邪损伤脾胃,脾胃功能虚弱,从而出现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的情况。

    2. 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溃疡性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的情况。

    3. 肠道寄生虫:某些肠道寄生虫也可能导致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的情况。

    当出现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直肠指检等,明确诊断后积极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总之,排便不尽但总有便意并不一定是肠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肠癌的可能性。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玉米,作为我国常见的粗粮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效备受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玉米中的纤维素含量高达大米10倍,能有效刺激胃肠蠕动,缩短食物残渣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加速粪便排泄,从而降低肠癌风险。

    除了纤维素,玉米中还富含叶酸、钾、镁、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硒、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素和抗氧化剂。其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被誉为“眼睛的守护神”,能够有效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此外,玉米中的谷胱甘肽、硒和镁等成分,还具有抗癌作用,能够预防大肠癌、皮肤癌、肺癌和子宫癌等多种癌症。

    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玉米,以发挥其保健功效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多样化食用:将玉米与其他食材搭配,如玉米粥、玉米面糊糊、玉米面窝头等,既能满足口感,又能充分利用玉米的营养价值。

    2. 煮玉米时加适量碱:玉米中的烟酸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癞皮病。为避免这种情况,煮玉米时可以加入适量碱,使烟酸释放出来,被人体吸收利用。

    3. 适量食用:虽然玉米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用50-100克玉米即可。

    4. 注意食材搭配:玉米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材搭配,如瘦肉、豆制品、绿叶蔬菜等,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营养价值。

    总之,玉米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粗粮,具有多种保健功效。适量食用,多样化搭配,让我们远离肠癌,拥有健康的生活。

  •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大肠癌,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身体细节,警惕排便习惯的改变,以便尽早发现直肠癌的踪迹。

      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血、便秘、腹泻等,可能是直肠癌的早期信号。其中,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便血并非直肠癌的唯一症状,痔疮、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便血。因此,当出现便血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直肠癌的可能性。

      直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其中,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直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为了预防直肠癌,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针对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定期进行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

      目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早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直肠癌治愈率的关键。

      总之,关注排便习惯的改变,警惕直肠癌的早期信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是我们预防直肠癌的重要措施。

      此外,以下是一些与直肠癌相关的医疗资源信息:

    • 科室:结直肠外科、消化内科
    • 药品: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等
    • 治疗建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 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
    •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那么,当发现大肠癌高危基因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切肠手术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大肠癌高危基因。大肠癌高危基因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等。这些基因突变会增加个体患大肠癌的风险。

    那么,当发现大肠癌高危基因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切肠手术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预防性切肠手术并非是最佳选择。因为大肠长度超过1米,在没有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切除哪段肠管。而且,预防性切肠手术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增加手术风险。

    那么,对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呢?

    1. 定期体检: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癌。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适当锻炼,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注意排便习惯:如果出现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 遗传咨询: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以了解自己的遗传风险。

    总之,对于大肠癌高危人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通过定期体检、健康生活方式和遗传咨询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 在日常生活中,肚子疼和拉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这些症状是否与癌症有关。事实上,虽然癌症确实可能导致这些症状,但它们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首先,肠癌、胃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可能会导致肚子疼和拉稀。这些癌症会破坏肠道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然而,并非所有肚子疼和拉稀的情况都意味着癌症。

    其他可能导致肚子疼和拉稀的原因包括:

    • 肠胃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或病毒性肠炎。
    • 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 肠胃道炎症,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或抗抑郁药。

    因此,仅仅凭借肚子疼和拉稀来判断是否患有癌症是非常不准确的。如果您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 血液检查,以检测炎症或感染标志物。
    • 粪便检查,以检测感染或血液。
    •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以查看肠道结构。
    • 内窥镜检查,如结肠镜或胃镜,以观察肠道内部。

    了解肚子疼和拉稀的原因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医生怀疑癌症,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活检或组织学检查。

    总之,肚子疼和拉稀可能是癌症的迹象,但它们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及时就医并接受适当检查是关键。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