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夏季泡中药别超半小时以防变质

夏季泡中药别超半小时以防变质
发表人:王可坤

夏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许多慢性病患者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通过喝中药来调理身体,以期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然而,夏季煎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以下是一些关于夏季煎药的小贴士,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中药调理。

首先,泡药材的时间不宜过长。在煎煮前,浸泡药材有利于其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提高药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药材的浸泡时间不同。例如,红花、鱼腥草等花草类药材,浸泡15-20分钟即可。而浙贝母、淮山药等根茎类药材,因富含淀粉,需要浸泡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对于一副药中包含多种中药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折中”原则,即先大致分类,兼顾大多数药材的特性。

其次,不同季节药材浸泡时间也有所不同。例如,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钟,冬天不超过60分钟即可。而在炎热的夏季,药材浸泡过久容易变质,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此外,夏季药材的保存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药材容易受潮、生虫。因此,小包药材应放置在通风阴凉处,而新鲜植物药材和动物类药材则要单独包好放入冰箱冷藏。对于一些特殊药材,如蛤士蟆油(广东人俗称“雪蛤膏”),在夏季室温中可能变质,需要放入冰冻室保存。人参等药材可以用宣纸包好后放入米缸内保存。总的来说,夏季保存药材不宜超过一个月。

最后,对于需要冷藏的中药,加热时应该注意方法。应将药液放入蒸锅、电饭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炉加热。袋装中药从冰箱里拿出后,可以放在一个稍大些的容器里加入500毫升左右的开水浸泡5分钟,再换一次水,使药液“热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暑疾病介绍: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以口渴、乏力、出汗、头晕、恶心等为主要症状,可导致机体神经和循环系统出现障碍,重者可致死亡。闷热潮湿的夏季,是中暑高发时节。一旦发现中暑,须立即采取降温等紧急措施,并送至医院对症处理,防止发生严重后果。经综合治疗后,中暑大多可痊愈。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高温病也随之而来。高温病是由于气温过高,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高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危险症状。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高温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2. 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预防脱水。

    3.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4.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常拍打腋窝,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温。

    腋窝位于肩下方,上臂与胸臂间凹陷处。拍打腋窝可以刺激局部血管和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温,有效预防中暑。

    拍打方法: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操作5遍。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慎用此法。

  •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许多新妈妈都面临着如何科学坐月子的难题。产后恢复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正确的坐月子方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坐月子观念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捂汗、不洗澡、不刷牙等,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引发疾病。

    近日,一名年轻女子因坐月子期间中暑,最终不幸离世。这起悲剧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科学的坐月子方式至关重要。

    一、科学坐月子的要点

    1. 保持室内通风,室温控制在28℃左右。

    2. 适当饮水,可饮用绿豆汤等清凉饮料。

    3. 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于清淡。

    4. 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及尿道口周围。

    5. 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6.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7. 产后42天内避免性生活。

    二、产后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出血量过多,应及时就医。

    2. 产后乳汁不足:产后乳汁不足可能影响母乳喂养,可采取以下措施:多喝汤水、适当按摩乳房、保持心情舒畅等。

    3. 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产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4. 产后腰痛:产后腰痛可能与分娩过程中骨盆关节松弛有关,可采取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

    三、产后康复的重要性

    产后康复是帮助新妈妈恢复身体、重塑自信的重要环节。产后康复包括盆底肌康复、骨盆复位、瑜伽等,有助于改善产后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科学的坐月子方式对产后恢复至关重要。新妈妈们应摒弃传统观念中的误区,遵循科学坐月子的原则,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 随着立秋的到来,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然而,事实上,三伏天并未完全结束,此时气温仍然较高,人体容易中暑。因此,为了帮助大家度过这个炎热季节,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具有消暑清热功效的饮品——三鲜茶。

    三鲜茶的主要原料包括鲜藿香、鲜佩兰和鲜薄荷,每样各取30克。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这三种药材切碎,稍加煎煮后取汁代茶饮用即可。这款药茶具有消暑清热、和胃解表的功效,非常适合在三伏天饮用。

    三鲜茶的制作源于《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方中三味药材均为鲜品,根据中医传统用药习惯制成。鲜藿香和鲜佩兰具有清暑化湿、和胃解表的功效,是夏季常用的解表清暑要药。再配以薄荷,可以加强药茶发散祛邪、清热祛风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三鲜茶使用的是鲜品,因此具有非常清新的香气。

    在药店,我们也可以轻松购买到鲜藿香、鲜佩兰和鲜薄荷这三种药材。除了制作三鲜茶,这些药材还可以用于其他中医方剂的制作,如治疗感冒、腹泻等症状。

    除了三鲜茶,以下是一些其他适合三伏天的消暑饮品:

    1. 绿豆汤: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非常适合在三伏天饮用。

    2. 薄荷水:薄荷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可以用来泡茶或制作清凉饮品。

    3. 菊花茶: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的功效,适合长期饮用。

    4. 冬瓜汤:冬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适合夏季食用。

    总之,在炎热的夏季,大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适当饮用消暑饮品,以保持身体健康。

  • 夏季高温天气,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暑轻则表现为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中暑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在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中午至下午两点这段时间。如果必须在户外活动,应选择在阴凉处进行,并采取防晒措施。

    其次,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建议多喝水,特别是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此外,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戴帽子和太阳镜,也有助于预防中暑。

    当出现中暑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 大量饮用凉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3. 如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

    除了预防中暑,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降低中暑风险:

    1. 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电扇降温。

    2.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成为许多地区常见的现象。近期,我国北方多个省区市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气温不断攀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中暑是一种常见的热相关疾病,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液蒸发不足、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等原因引起的。

    那么,在高温天气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中暑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适量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要适量补充水分,建议每天喝足量的白开水,避免等到口渴时再喝水。

    2.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阳光强烈,气温较高,应尽量避免外出,减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

    3. 穿着合适的衣物:穿着透气、吸汗的棉质或真丝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物,减少皮肤对热的吸收。

    4.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5. 避免剧烈运动: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发生运动性中暑,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选择在阴凉处进行适量运动。

    6. 注意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

    7.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乏力、出冷汗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阴凉处休息。

    2. 补充水分,喝淡盐水。

    3. 服用解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4.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

  • 夏季高温,人体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心神不宁等症状,中医认为此时宜食用苦味食物以清心解暑。中医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夏季心火旺盛,宜吃苦味食物以降心火、养心神。

    百合是夏季养心的佳品,其性微寒,味甘微苦,入心经,具有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的功效。百合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燥清热、美容养颜、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等作用。

    银耳也是夏季养生的佳品,其性平,味甘,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安眠健胃、补脑、养阴清热、润燥等功效。银耳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磷、镁、钙、钾、钠等营养元素,适合夏季食用。

    雪梨性寒,味甘,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雪梨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百合、银耳、雪梨三者搭配,制成百合雪梨银耳汤,不仅能够清热消暑,还可以增进食欲、美容养颜,是夏季很好的滋补之物。

    夏季养心,除了饮食调理外,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然而,处暑节气过后,气温依然较高,而且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因此,祛暑防燥成为了养生保健的重点。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依然较高,人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以防中暑。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发秋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因此,处暑养生,祛暑防燥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处暑时节,人体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增长,此时养生保健应以养阴润燥为主。以下是一些处暑养生的小贴士:

    1. 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身体调节体温,预防中暑,同时也能滋润肌肤,缓解秋燥症状。

    2. 健脾祛湿:处暑时节,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饮食上应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仁、赤小豆、南瓜等。

    3. 养肺润燥:秋燥容易伤肺,导致咳嗽、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处暑时节应多吃一些养肺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梨、蜂蜜等。

    4. 适量运动: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但仍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注意保暖:处暑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早晚气温较低,应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疾病,尤其在高温、潮湿和无风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大汗和口渴等症状。重症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晕厥、昏迷和肌痉挛等严重表现。

    中暑的成因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常见于高温环境作业者,如军人、消防员、运动员和户外劳动者,以及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

    治疗中暑,首先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保持室内温度在20-25度。对于轻症患者,可给予大量饮水和补充电解质。重症患者需进行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和氯丙嗪等药物。

    预防中暑,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在高温、潮湿和无风环境中长时间暴露。
    •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身体凉爽。
    • 适量饮水,避免脱水。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关注高温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如出现中暑症状,请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热射病,作为一种严重的热相关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三大主征:高烧、惊厥和休克。

    热射病属于中暑的范畴,但相较于普通中暑,其病情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根据病因和表现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累性中暑和非劳累性中暑两大类。

    劳累性中暑主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多因繁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体温调节失衡所致。患者常表现为高烧、惊厥、多汗或无汗、心率加快,甚至出现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极高。

    非劳累性中暑则多见于老年、体弱或慢性病患者,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可出现谵妄、癫痫、行为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烧、昏迷和休克。

    面对热射病,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环境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尽快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预防热射病,首先要避免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剧烈体力劳动,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易感人群应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过度饮水。

    在治疗方面,热射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降温、补液、抗感染、抗惊厥等。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和治疗。

    总之,了解热射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防暑降温药品在药店、药房变得格外抢手。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防暑降温药品,许多消费者往往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预防中暑至关重要。

    常见的防暑降温药品包括风油精、人丹、藿香正气水(或胶囊)、十滴水、保济口服液等。这些药品在药效方面各有侧重,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针对症状选择药品:中暑时,患者会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面色潮红、呕吐,甚至是昏厥或痉挛等症状。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品。

    2. 注意药品禁忌:几乎所有的防暑降温药品都对孕妇禁用,新生儿也不宜使用。例如,风油精中含有樟脑等成分,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甚至诱发新生儿黄疸、抽风等症状。

    3. 仔细阅读说明书:使用防暑降温药品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等信息。

    4. 适量使用:防暑降温药品并非越多越好,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5. 预防中暑:除了使用防暑降温药品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预防中暑,如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等。

    此外,防暑降温药品并非万能,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