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儿晚睡易醒多因患夜啼症

小儿晚睡易醒多因患夜啼症
发表人:生命守护者联盟

  夜啼,这一婴幼儿常见的病症,让许多家长感到头疼。孩子入夜啼哭不安,甚至通宵达旦,白天却如常玩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柳州市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钟文强医生指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属于中医所说的夜啼现象。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为临床特点的一种病证,多见于婴幼儿。因小儿神志怯弱、魂魄易惊、脑髓未充,受惊吓后易致恐惧不安,常在夜深睡梦时出现惊踢、哭啼、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纳食不香等。虽然预后良好,但长期夜啼会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夜啼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脾寒、心热、惊骇、伤食等。脾寒是由于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若护理略有失意,阴寒内侵,脾寒乃生。心热则多与乳母饮食不当或药物影响有关。惊骇则是由于神气不足,心气怯弱,如有目触异物,耳闻异声,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常在梦中哭而作惊。伤食则是因为婴儿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

  中医治疗小儿夜啼症,有独特的疗效。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脾寒可用温中散寒的方法,心热可用清心安神的方法,惊骇可用镇惊安神的方法,伤食可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此外,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小儿夜啼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家长在护理夜啼的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其次,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生冷食物;再次,加强孩子的安全防护,避免受到惊吓;最后,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疝气疾病介绍:
股疝,是指腹腔内脏经股环、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的腹外疝。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腹外疝。疝的意思就是体内的某一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位置,通过身体薄弱点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股疝的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坠胀、疼痛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诱发各种并发症。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通过治疗大多恢复较好且复发率低[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儿童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一、腹股沟或阴囊肿块

    儿童疝气最典型的症状是在腹股沟或阴囊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肿块在孩子站立、咳嗽、哭闹或排便时出现,平躺或用手按压后可消失。肿块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

    二、疼痛和不适

    当肿块嵌顿时,孩子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坏死。

    三、便秘、食欲不振

    部分儿童疝气患者还可能出现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症状。

    四、活动受限

    阴囊疝气较大时,可能导致孩子行动受限。

    五、其他症状

    女性儿童疝气可能表现为卵巢脱出,表现为腹股沟部位肿块,质地较硬,有压痛。

    治疗建议

    儿童疝气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开放式修补和腹腔镜修补。手术安全性高,恢复快。

    日常保养

    1. 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

    2. 保持大便通畅;

    3.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就诊科室

    儿童疝气患者可前往儿科、外科就诊。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然而,女童也会患有疝气,这一现象并不罕见。女童疝气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虽然低于男童,但仍需引起重视。本文将围绕女童疝气的发病原因、危害、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女童疝气的发病原因

    1. 腹壁薄弱:女童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完善,腹壁薄弱,容易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疝气。

    2. 柔软的生殖器官:女童的卵巢和输卵管位于腹股沟区域,这一区域的肌肉和筋膜较为薄弱,容易发生疝气。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疝气病史的女童,患病的风险较高。

    二、女童疝气的危害

    1. 影响生育:女童疝气可导致卵巢和输卵管受压,影响生育功能。

    2. 疼痛:疝气发作时,女童会感到腹部疼痛,活动受限。

    3. 嵌顿:若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可导致嵌顿,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女童疝气的临床表现

    1. 腹部肿块:在腹股沟区域可触及肿块,肿块大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2. 疼痛:肿块增大时,女童会感到腹部疼痛,活动受限。

    3. 嵌顿:肿块被卡住无法回纳时,可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女童疝气的防治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疝气,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束带固定、药物治疗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疝气或反复发作的疝气,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3. 日常护理:注意女童的饮食卫生,避免肥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腹壁肌肉。

    五、总结

    女童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家长和医生应重视其防治。了解女童疝气的发病原因、危害、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婴儿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区域。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儿童先天的解剖结构有关。婴儿疝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

    婴儿疝气可以分为腹股沟疝和股疝两种类型。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由于腹壁肌肉的薄弱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股疝则发生在大腿根部。

    婴儿疝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婴儿疝气会导致腹壁肌肉的薄弱,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 疼痛:婴儿疝气在活动或哭闹时容易出现疼痛,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

    3. 感染:婴儿疝气容易发生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

    4. 肠道阻塞:婴儿疝气可能导致肠道阻塞,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婴儿疝气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的婴儿疝气,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进行观察,如注意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婴儿疝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开腹手术和微创手术。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婴儿疝气的效果有限,主要用于缓解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婴儿疝气的发生: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婴儿肥胖。

    2. 注意儿童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3. 避免婴儿过度哭闹,以免加重病情。

    4. 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婴儿疝气。

  • 了解疝气,从认识它的本质开始。疝气,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了原本的解剖位置,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这种异常情况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生活习惯所致。

    先天因素主要是腹壁的薄弱,这是构成疝气的基本原因。后天因素则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生活中,很多动作或习惯都可能增加腹腔压力,如排便会习惯性使腹腔压力增大,或者登山、手提重物、游泳等,都可能导致腹腔压力一过性增大,从而引发疝气。

    那么,疝气不做手术真的很难治愈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疝气的形成与腹壁薄弱有关,如果不通过手术将疝还纳入腹腔,很容易再次复发。因此,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先天性的薄弱和缺损区域进行人工缝合,可以有效降低疝再次复发的几率。

    当然,不同的疝气、不同的年龄,其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年纪较大、行动不便或对活动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但前提是不能是嵌顿疝。嵌顿疝是指肿物突出到体外,无法及时回到腹腔之内,如肠管卡在了疝环口,时间长了会导致局部缺血坏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此时需要手术治疗。

    除了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疝气患者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吃高纤维素类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粗粮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时用力排便,增加腹压。

    2. 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不可从事重体力的劳动。

    4.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后咳嗽,增加腹压。

    总之,了解疝气,预防疝气,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关注手术治疗,也要关注日常保养。

  • 疝气,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指的是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的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常见的疝气类型包括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直疝、手术复发疝和股疝等。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

    腹股沟疝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区域,可触摸到或看到小肿块。这种肿块通常在婴儿换尿布或洗澡时被发现。肿块的出现通常与腹部压力增加有关,如婴儿哭泣、咳嗽、排便等。肿块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囊而形成,常见脱出器官为小肠,因此肿块摸起来较为柔软。除了肿块,患儿还可能出现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症状,并容易哭闹、烦躁不安。成年人也可能患有疝气,以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为主。

    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疝气,可以暂时不进行手术治疗,因为部分婴儿的疝气可能会自行消失。可以使用棉线束带或婴儿疝气带帮助矫正。而对于一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腹壁缝合术,但现已较少使用。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腹腔镜手术,该方法伤口小,恢复快,但费用较高。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医生可能会建议先使用疝气带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小儿疝气不容忽视。父母发现孩子患有疝气时,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即使一岁以下的婴儿疝气可能自行消失,也不能忽视病情,以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疝气的发生也很重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用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疝气的发生率。

    若出现疝气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加重。

  • 夏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容易导致脾失健运,所以人在夏天容易脾虚。

    如何判断是否“脾虚”

    1.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无味、大便溏稀或便秘。脾虚会导致肠胃动力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 肌肉症状:全身乏力、出汗多、气短、眼皮沉重、下肢水肿。脾主肌肉,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眼皮沉重。

    3. 妇科症状:白带过多或过少。女性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等也可能与脾虚有关。

    4. 睡眠症状:记忆力减退、头蒙、睡眠质量差、睡觉流口水。脾虚会导致津液不固,出现流口水等症状。

    5. 舌苔变化:舌边齿印明显。脾虚会导致舌头边缘出现齿痕。

    脾虚要及时调补。夏天多吃豆类食物,如蚕豆、绿豆、豇豆、红豆、豌豆、毛豆、扁豆、刀豆、芸豆等,可以补充B族维生素、钾、镁等营养素,增强脾胃功能。

    蚕豆:蚕豆富含膳食纤维、钙、钾、胡萝卜素等营养素,具有益气健脾、利湿消肿等功效。

    绿豆: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缓解中暑等功效。

    豇豆:豇豆具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等功效。

    红豆:红豆具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等功效。

    豌豆:豌豆富含维生素B10和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等功效。

    毛豆:毛豆富含植物蛋白、钾、镁等营养素,具有控制血糖和血脂等功效。

    扁豆:扁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及食物纤维等,具有消退肿瘤等功效。

    刀豆:刀豆具有治疗肝性昏迷和抗癌等作用。

    芸豆:芸豆富含钙、膳食纤维、钾等营养素,具有补充矿物质等功效。

  • 疝气作为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许多患者对于疝气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和注意事项了解不足,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针对疝气术后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术后恢复。

    一、术后早期注意事项

    1. **饮食**:术后6小时内需禁食禁水,6小时后可逐渐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稀饭、面条、软饭等,多喝汤水、多吃蔬菜水果,促进胃肠蠕动。

    2. **活动**: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咳嗽、用力解便、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3. **排尿**:手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1日后开始夹闭尿管,训练1-2日后拔除。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术后早期可进行膀胱区热敷、下床活动等,有助于顺利排尿。

    4.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需保持干燥,7-10天左右视伤口愈合情况,再恢复正常洗澡。洗澡前后可用消毒酒精擦拭伤口。

    二、术后中期注意事项

    1. **恢复工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患者,一般术后数天即可恢复工作,轻体力劳动者(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可恢复正常工作,重体力劳动者术后半年内建议适当减轻劳动强度。

    2.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举重物,可进行散步、打拳、开车、爬楼梯等轻度活动。

    3. **防治腹内压增高疾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便秘等疾病,预防复发或对侧再发。

    三、术后随访

    1. **及时就诊**:如有伤口红、肿、热、痛、有渗出液、出血、高烧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2. **定期复查**:一般出院后2-4周来院首次复查,建议以后每间隔半年至一年复查几次。

    总之,疝气术后注意事项不容忽视,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术后恢复,定期复查,预防复发,才能确保术后生活质量。

  • 股疝,一种较为常见的腹股沟区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由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科成功救治了一名来自美国的股疝患者。患者MAUREEN女士,71岁,在中国担任外教。由于不会说汉语,就诊时存在沟通障碍,但在李求实副主任医师的精湛医术和流利英语下,顺利完成了手术。

    股疝的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久站、咳嗽、劳累时症状加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针对股疝的治疗,手术是首选方案。手术方式包括股疝修补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术后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剧烈运动。

    预防股疝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2. 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

    3. 咳嗽、打喷嚏时注意保护腹部。

    4. 如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应及时就医。

  • 小儿腹股沟疝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病多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出现可复性肿块。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疝带疗法:适用于一岁以内,有自愈可能的小儿。通过疝带压迫腹股沟区域,防止疝内容物突出。

    2. 传统手术:适用于一岁以后,疝带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的小儿。手术方式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修补术等。

    3. 微创手术:如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家长应关注以下事项:

    1. 保持患儿营养均衡,增强体质。

    2. 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 避免患儿过度用力,以免加重病情。

    4. 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

    总之,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家长要重视早期发现和治疗,为患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新生儿肠闭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其发生率约为1/3000。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肠道的某一部位发生阻塞,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常见的阻塞原因包括肠扭结、肠套叠、内疝气或肠系膜血管异常等。

    新生儿肠闭锁的早期症状包括呕吐、腹胀、胎便排出异常等。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延误治疗一周,婴儿死亡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因此,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台北慈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陈克琦曾成功救治一名患有小肠闭锁合并腹水的婴儿。该婴儿出生后持续腹胀、呕吐,胎便未解,经检查确诊为小肠闭锁。陈克琦主任紧急为其进行手术,切除30公分已坏死的肠道,并成功接通肠子,婴儿术后恢复良好。

    陈克琦主任表示,新生儿肠闭锁的发生与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异常有关。胎儿在子宫内处于无菌状态,因此不会造成致死性的腹膜炎。但肠子自行愈合后,会形成小肠闭锁。肠闭锁在临床上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第三型较为罕见。该婴儿患有的是第三型肠闭锁,手术时需切除两端部分小肠,再重新吻合。

    胎儿若有肠闭锁,准妈妈通常会有羊水过多的症状。这是产前检查的重要线索之一。如果胎儿十二指肠闭锁,约有1/3会合并唐氏症。因此,医生建议,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发现胎儿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临床统计显示,新生儿小肠闭锁约占所有新生儿肠阻塞病例的1/3左右。其中,约10%的肠闭锁婴儿会合并先天畸形,如唐氏症、心脏、肾脏、肌肉骨骼系统或神经系统异常等。然而,并非所有婴儿都会出现这些并发症。

    医生提醒,家长若发现新生儿出生后无法正常吸奶、呕吐、腹部持续胀气,应及时送医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此外,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确保母婴健康。

    总之,新生儿肠闭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和孕妇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时就医,以保障母婴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