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开口茶

开口茶
发表人:赵南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很容易出现脸部、躯干、四肢的片状红色小斑疹,这被一些老人称为‘胎毒’。民间有一种传统的祛胎毒方法,即给新生儿喂食‘开口茶’。

‘开口茶’中含有大黄、甘草等多种中药成分。这些成分在新生儿肝脏和肾脏尚未发育完善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其造成伤害,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或肾功能损害。

‘开口茶’的具体做法因地区而异。有的地方是用大黄和甘草煎汤,先给新生儿喂大黄汤,后喂甘草汤;有的地方则是先用大黄汤清理新生儿的肠胃,再用甘草汤去除胎毒和胎火。

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对于发育尚未完善的新生儿来说,中药的毒性反应更容易发生。‘开口茶’中的大黄和甘草等成分,可能会诱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导致婴儿急性溶血反应,引发严重黄疸、贫血甚至胆红素脑病。

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柳青指出,新生儿身上的小红斑并非‘胎毒’,只是宝宝表皮血管扩张的一种生理现象,无需特殊治疗。当宝宝逐渐适应环境后,红斑也会自行消退。如果红斑较多,宝宝烦躁不安,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来缓解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许多家长对此感到担忧。其中,母乳性黄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母乳性黄疸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应对措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母乳性黄疸的病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母乳中某些成分的作用: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能够将胆红素重新吸收到肠道,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2. 新生儿肠道吸收功能:新生儿肠道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对胆红素的吸收能力较强,容易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3. 母乳喂养频率:母乳喂养频率较高,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胆红素重吸收的机会。

    二、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黄染,具体表现如下:

    1. 皮肤和黏膜黄染:新生儿出生后3-5天出现皮肤和黏膜黄染,随着病情加重,黄染范围逐渐扩大。

    2. 精神状态良好:与生理性黄疸相比,母乳性黄疸的患儿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

    3. 大小便颜色正常:母乳性黄疸患儿的尿液和粪便颜色正常。

    三、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方法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 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判断胆红素水平是否升高。

    2.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和胆道是否有异常。

    3. 乳母饮食调查:了解乳母的饮食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因素。

    四、母乳性黄疸的应对措施

    对于母乳性黄疸,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黄染程度加重,应及时就医。

    2. 保持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哺乳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哺乳频率和量,避免过度喂养。

    3. 及时就医:如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五、母乳性黄疸的预后

    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在停喂母乳或调整哺乳方式后,黄疸可逐渐消退。

  • 乙肝大三阳患者常常会出现肝区疼痛的症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乙肝大三阳是指患者进行两对半乙肝检查时,表面抗体、核心抗体和e抗原三项指标的阳性结果。这类患者通常被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的是,乙肝大三阳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患有乙肝,只是说明患者感染了乙肝病毒。

    那么,乙肝大三阳肝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呢?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导致乙肝大三阳患者出现肝区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从而引起疼痛。

    2. 肝硬化:肝硬化是乙肝大三阳患者发展到后期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肝区疼痛。

    3. 脂肪肝:脂肪肝是另一种可能导致乙肝大三阳患者出现肝区疼痛的原因。脂肪肝会导致肝脏脂肪代谢异常,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和损伤。

    4. 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本身就是导致肝区疼痛的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从而引起疼痛。

    对于乙肝大三阳肝区疼痛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大三阳患者,如果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的量大于10的四次方,最好要进行抗病毒的治疗。

    2. 肝脏保护治疗:肝脏保护治疗主要包括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等药物,以减轻肝脏炎症和损伤。

    3. 生活方式调整:乙肝大三阳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轻肝脏负担。

    总之,乙肝大三阳肝区疼痛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 肝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黄疸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那么,肝硬化黄疸的症状究竟有多严重呢?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危害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1)肝硬化黄疸的成因

    肝硬化黄疸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肝细胞损害: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受损,纤维组织增生,破坏肝小叶结构,进而导致毛细胆管破裂。
    • 炎症反应:肝硬化时,肝细胞炎症和肿胀等因素,使得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 胆汁排泄功能障碍:肝硬化导致胆小管管壁通透性增加,排泄功能降低,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

    (2)肝硬化黄疸的症状

    肝硬化黄疸的主要症状包括:

    • 皮肤和巩膜发黄
    • \n
    • 尿液颜色变深
    • 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乏力、疲倦

    (3)肝硬化黄疸的危害

    肝硬化黄疸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

    • 加重肝脏负担
    • 导致肝功能衰竭
    • 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感染等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肝硬化黄疸的治疗

    肝硬化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病因治疗:针对肝硬化本身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对症治疗:针对黄疸症状进行治疗,如光疗、药物治疗等。
    • 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休息等支持治疗。

    (5)肝硬化黄疸的预防

    为了避免肝硬化黄疸的发生,患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积极治疗慢性肝病
    •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定期体检

    总之,肝硬化黄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 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其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相似,主要包括肝区疼痛、发热、腹胀、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区疼痛是丙型肝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脏肿大所引起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

    发热是丙型肝炎的另一个常见症状,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所致。发热程度可能从低热到高热不等,持续时间可能从几天到几周不等。

    腹胀、厌食和消化不良也是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所致。

    丙型肝炎还可能导致黄疸,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抗病毒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支持性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改善营养状况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丙型肝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学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丙型肝炎疫苗、避免不安全的血液输注、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很多家长对此缺乏了解,甚至误信民间偏方,导致孩子病情加重。本文将针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正确应对。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胆红素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会被肝脏摄取、转化和排泄。但在新生儿时期,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从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严重时,黄疸可伴有呕吐、腹泻、嗜睡、发热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加强孕期保健,避免胎儿宫内感染。

    2. 顺产有助于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降低黄疸发生率。

    3. 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

    4. 定期检查新生儿黄疸指数。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 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加速胆红素排泄。

    2. 换血疗法:适用于黄疸程度严重,伴有胆红素脑病风险的新生儿。

    3. 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可促进肝脏摄取胆红素。

    4. 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电解质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承担着分泌胆汁、代谢脂肪、储存糖原等功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也可能出现一些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汁淤滞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多发、呈串珠状的结石。这些结石可能引起肝痛、高热、寒战、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急性化脓性感染、胆汁性肝硬化等。B超或CT检查可以观察到肝内胆管内有强回声团块,胆管远端扩张。

    肝内胆管钙化灶可能是先天发育,也可能是肝炎、肝脓肿后形成的瘢痕。钙化灶通常无症状,不需要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钙化灶引起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就医。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利胆、消炎、止痛等药物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包括胆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切开取石等。介入治疗则是在CT或磁共振引导下进行胆管结石取石或扩张胆管。

    预防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饮酒、保持饮食均衡、定期体检等。此外,对于患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

    总之,了解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蚕豆病,又称为G-6-PD缺乏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和全身性黄疸。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症状。

    1、食欲不振:蚕豆病患者在早期常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头晕、轻微发热或畏寒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或贫血等现象。尿液变油后,体温逐渐升高,有时持续三天左右。

    2、呕吐和腹泻:蚕豆病患者在早期可能会出现溶血性贫血、腹泻、呕吐、腹痛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其中,50%的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昏迷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3、系统性黄疸:蚕豆病患者在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1-2天后,可能会出现不确定腹痛、系统性黄疸、严重贫血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休克、明显缺氧等表现。

    蚕豆病通常发生在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后24~48小时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溶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劳等症状,其次是黄疸、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病患者可能有较大的肝脏和脾脏。蚕豆G-6PD缺乏引起的严重急性溶血性贫血可导致红细胞过度破坏,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肝、肾或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厌食、恶心、黄疸等症状应及时治疗。

    看完医生后,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检,了解是否有异常体征。建议患者进行尿常规、红细胞G-6-PD缺乏筛查、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变性珠蛋白小体形成试验、G-6-PD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蚕豆病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有蚕豆病家族史的夫妇应避免在怀孕或哺乳期间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成因、症状、诊断以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成因

    1.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最长不超过2周;早产儿一般在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可延长至3-4周。

    2. 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会导致ABO溶血,引发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等症状。

    3. 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4天出现,可能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

    4. 药物性黄疸: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

    5.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肝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黄疸。

    6. 新生儿胆道闭锁:新生儿胆道闭锁是严重的肝脏疾病,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

    7.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会导致黄疸、嗜睡、活动少等症状。

    8. 其他因素:新生儿产伤、G6PD酶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等也可能导致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发黄,严重者可能出现呕吐、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 母亲在孕期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黄疸的药物。

    2. 宝宝出生后要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黄疸时,可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观察黄疸是否消退。

    4. 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其持续时间因类型而异。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内逐渐消退,一般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略晚,但消退时间也相对较长,可持续4周。

    病理性黄疸则更为严重,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可能出现精神欠佳、吸吮无力、小便颜色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抽搐等。

    病理性黄疸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溶血、肝功能异常、胆道阻塞、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观察皮肤、眼白等部位是否出现黄染,同时注意观察宝宝吃奶、精神状态、睡眠等方面。适当晒太阳、多喝水有助于排黄疸。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黄疸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皮肤,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泄。药物治疗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溶血性黄疸可使用药物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在护理新生儿时,家长还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充足,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总之,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家长应了解其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 新生儿核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也称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发核黄疸。

    核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睛发黄,严重时可能出现嗜睡、拒食、肌张力低下、抽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核黄疸可能导致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预防核黄疸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重视新生儿黄疸监测:出生后48小时内,医生会定期监测新生儿黄疸程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核黄疸的药物:如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以及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3. 注意新生儿日常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过度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核黄疸风险。

    5. 及时治疗新生儿感染:感染可能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增加核黄疸风险。

    核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将血液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2. 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水平极高,光疗效果不佳的患儿。

    3. 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白蛋白、静脉补液等,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

    4. 早期干预:对于核黄疸后遗症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如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有助于改善预后。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