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肾脏不好饮食讲“5限”

肾脏不好饮食讲“5限”
发表人:医疗故事汇

肾脏健康对于人体至关重要,一旦肾脏出现问题,就需要格外注意饮食。很多人对肾脏疾病饮食存在误区,以下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肾脏疾病饮食的要点。

首先,肾脏疾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低蛋白饮食并不意味着只吃素食,而是要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类等,每日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标准体重0.6—0.8克。

其次,肾脏疾病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并可能导致血脂异常。晚期肾病患者可以选择橄榄油、花生油等健康油脂炒菜。

第三,肾脏疾病患者应限制盐分摄入。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伴有呕吐、腹泻等情况,不应过分限制钠盐。

第四,肾脏疾病患者应限制水分摄入。晚期肾病患者可能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的情况,此时应控制水分摄入,一般为前一日的排尿量再加500毫升。

第五,肾脏疾病患者应限制钾摄入。钾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患者应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油菜、菠菜、韭菜、番茄、海带、香蕉、桃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尿频,作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常常让人联想到“肾虚”。确实,中医理论中,肾虚会导致肾气不固,从而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然而,尿频并不一定就是由肾虚引起的,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尿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尿频的常见病因。常见的尿频病因包括:

    1. 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尿道或膀胱炎症,刺激膀胱神经,引起尿频。

    2. 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前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尿频。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导致尿量增加,进而引起尿频。

    4.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等,可能导致尿频。

    5. 情绪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能导致尿频。

    了解尿频的病因后,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尿频。

    1.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泌尿系统感染。

    2.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

    3. 如果出现尿频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4. 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尿频症状加重。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尿频并不一定就是由肾虚引起的,我们需要了解尿频的常见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通常表现为微量的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此时肾脏功能处于代偿期,仍有修复的可能性。

    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减少肾脏的负担。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特别是豆制品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肉制品、蛋制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规律的运动,避免熬夜。
    •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定期复查肾功能。
    •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可逆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老年生活,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子孙绕膝,欢声笑语,出游畅快。然而,对于一些缺乏关爱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却陷入了抑郁的泥沼。老年抑郁症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更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么,老年抑郁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从疾病、心理、社会等多方面为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疾病因素:慢性病诱发抑郁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常见困扰。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更让他们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长期服药、定期复诊、病情反复,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情绪低落,甚至患上抑郁症。

    二、心理因素:退休、丧偶等心理落差

    退休后,老年人面临着角色转变、社交圈缩小、经济收入减少等问题,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此外,丧偶、亲人离世等不幸事件也会让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进而诱发抑郁症。

    三、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不足

    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应对压力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紧张、邻里关系冷漠、社区服务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陷入抑郁情绪。

    四、预防与治疗:关爱老年人,远离抑郁

    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关键在于关爱老年人。家庭成员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多陪伴、多沟通、多倾听。同时,老年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参加社会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对于已经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总之,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关爱。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的晚年生活。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影响患者的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治愈的。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组织和神经的病变。

    高血糖如何导致视网膜病变?当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血糖过高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损害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释放到组织中,从而引发视网膜病变。虽然一些患者通过降糖治疗和视网膜病变治疗可能达到病情逆转,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其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视网膜病变。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早期病变,如抗VEGF药物;激光治疗适用于中晚期病变,可减缓病情进展;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严重病变,如玻璃体切除术。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视网膜病变。
    • 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 关注视力变化,如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近年来,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空腹血糖水平被认为是预测糖尿病风险的重要因素。近期,一项发表在《Diabetic Med》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该研究通过对台湾12,119名学龄儿童进行全国性调查,分析了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当空腹血糖水平超过5.6 mmol/L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男孩和女孩中相似,但在12-18岁年龄组中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6-11岁儿童的最佳空腹血糖阈值为4.75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和51%;而12-18岁青少年的最佳阈值为5.19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和73%。

    除了空腹血糖水平,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风险,如遗传、生活方式、肥胖等。因此,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运动和体重,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对于已确诊为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等。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总之,空腹血糖水平是预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指标。家长和医生应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监测,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其规范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与雅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我国血糖监测规范化进程。

    据悉,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占全球四分之一,近9600万。然而,血糖监测的规范化程度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仅18.98%的糖尿病患者能够接受标准规范的血糖监测,治疗规范化率仅为33.98%。如何提高血糖监测水平,成为我国内分泌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此次战略合作,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我国血糖监测难点,推动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双方将开展大型人群调研,梳理血糖监测领域存在的难点和挑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雅培公司表示,将集合政府、学术机构、行业伙伴等多方力量,共同助力我国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同时,雅培还将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为我国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宁光教授表示,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降低并发症风险、管理疾病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战略合作,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认知,改善治疗效果,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糖尿病健康科普信息。

  • 呼吸困难四肢发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1、动脉硬化:当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时,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导致四肢发麻,甚至呼吸困难。动脉硬化常见于老年人,需要通过控制血压、血脂等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

    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可能会因为长期的高压而变得脆弱,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四肢发麻和呼吸困难。控制血压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四肢发麻、疼痛等症状。控制血糖、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4、颈椎病:颈椎病可能导致颈髓受压,引起四肢发麻、无力等症状。保持良好的坐姿、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有助于预防颈椎病。

    5、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也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四肢发麻。这些疾病需要通过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除了以上疾病,其他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四肢发麻的原因还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等。因此,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呼吸困难四肢发麻: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 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 夏季炎炎,许多人喜欢通过食用冷饮、冰品来消暑解渴。然而,过度贪凉、食用不当却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夏季食用冰品的注意事项:

    1. **饭前饭后不宜立即食用冰冷食物**:用餐前两小时或饭后半小时内,应避免食用冰冷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吸收。

    2. **运动后不宜立即食用冰冷食物**: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血液循环加快,此时食用冰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引起不适。

    3. **慢性病患者需谨慎**:患有气喘、冠心病、高血压、胃炎、胃溃疡或消化不良等疾病的人,应避免食用冰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4. **注意冷饮成分**:许多冷饮或冰品含有高糖、高热量,糖尿病或肥胖者应适量食用,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5. **注意卫生**:食用冷饮、冰品时,应注意清洁与卫生,避免因细菌感染导致肠胃不适。

    6. **缓慢食用**:食用冷饮、冰品时,应缓慢食用,避免因温度骤变刺激胃肠道。

    7. **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老人或妇女月经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冰冷食物,以免影响健康。

    8. **避免嚼食冰块**:口渴时,勿嚼食冰块来消暑,以免损伤牙齿。

  • 新生儿糖尿病检查及诊断要点

    一、新生儿糖尿病的检查项目

    1. 血液检查

    新生儿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血糖测定:通过检测静脉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水平来判断血糖是否异常。
    • C肽测定:C肽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
    • 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可以反映近两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有助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2. 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糖、蛋白尿、酮尿等指标,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3.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等,有助于诊断1型糖尿病。

    二、新生儿糖尿病的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

    新生儿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可能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呕吐等。

    2. 血液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C肽水平降低,HbAlc水平升高。

    3. 尿液检查结果

    尿液检查结果显示尿糖阳性,蛋白尿、酮尿等指标异常。

    4. 免疫学检查结果

    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GAD抗体等阳性。

    三、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

    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

    1. 饮食控制

    合理控制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2. 运动疗法

    适当进行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糖控制。

    3.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治疗。

    四、新生儿糖尿病的预防

    预防新生儿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糖尿病。

  •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延误治疗,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围绕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糖尿病。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血糖水平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然而,在我国,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研究表明,只有少数糖尿病患者能够自觉进行血糖监测,而许多患者则是在出现并发症后才意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自我监测血糖的益处

    自我监测血糖具有以下益处:

    • 了解自身血糖水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控制血糖水平。
    •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进行管理和治疗。通过加强血糖监测、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