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成为主要发病原因。为探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2017年7月1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办、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承办的2017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论坛在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成功举办。
论坛邀请了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围绕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常由多种危险因素所致,这些危险因素常合并存在,协同作用、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因此,加强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专家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高血压的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占比高、治疗控制率低,专家们呼吁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2. 血脂异常的管理:他汀类药物是降脂的首选,专家们强调设定降脂目标的重要性,并推荐高血压患者降压与降脂同步进行。
3. 心房颤动的管理:专家们呼吁加强对心房颤动的筛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抗凝治疗方案。
4.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专家们呼吁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提高糖尿病患者使用率。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专家们梳理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强调了尽早和充分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对疾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为心血管领域内不同细分学科之间的对话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血压和高血糖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们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是否可以食用黄桃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桃的营养成分。黄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来说,适量食用黄桃是有益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黄桃罐头并不适合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食用。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糖分,这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除了饮食方面,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和血压。
2.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遵医嘱用药:按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不可随意停药。
4. 控制体重: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糖。
5. 避免烟酒:烟酒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总之,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可以适量食用黄桃,但要注意选择新鲜黄桃,避免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黄桃罐头。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健康。
高血压和痔疮是老年人常见的两种疾病,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虽然痔疮本身并不会引起高血压,但两者同时存在时,却可能导致痔疮频繁出血。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痔疮的困扰。长期便秘、排便困难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同时,老年人也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当高血压和痔疮同时存在时,痔疮的出血症状会变得更加频繁。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痔疮患者来说,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传统的痔疮手术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而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推荐采用微创手术——吻合器痔上粘膜切除钉合术(PPH)。这种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除了手术治疗外,日常的保养也十分重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都有助于预防痔疮的发生。此外,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力量,减少痔疮出血的风险。
患有高血压的痔疮患者,在用药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常见的痔疮药物,如麝香痔疮栓,并不适合高血压患者使用。因此,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总之,高血压和痔疮虽然不会直接相互影响,但两者同时存在时,却可能导致痔疮频繁出血。对于患有高血压的痔疮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日常保养,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痔疮。
高血压患者若遭遇血压骤降并伴随头晕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血压骤降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年龄增长导致的血压调节能力下降、降压药物使用不当、以及某些降压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
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能需要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
若药物调整后仍有头晕或乏力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如脑血管疾病或肾脏功能损害等。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并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此外,了解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测量血压也是高血压患者应掌握的技能。
总之,高血压患者血压骤降并伴随头晕症状时,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了解高血压的分级和症状,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分级及标准
高血压根据血压值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等级:
二、高血压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
三、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还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四、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包括:
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降压药物包括:
总之,了解高血压的分级、症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心血管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其心血管问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2019年,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赵冬教授指出中国心血管问题存在八大特征。
首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负担大幅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显著上升。其次,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老龄化导致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也在增加。此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以下是针对中国心血管病问题的八大特点的详细解析: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负担大幅增加:ASCVD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在过去几十年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
3. 老龄化导致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是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
4. 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在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5.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需要加强院前急救和心肺复苏。
6. 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7. 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需要加强筛查和治疗。
8. 心血管病防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中国心血管病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当高血压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危险情况:
1. 心脏负荷加重:高血压会导致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下去容易引发心力衰竭。
2. 急性心力衰竭:当心脏负荷过重时,可能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
3. 主动脉内膜撕裂:高血压还会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这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高血压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建议:
1.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3.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血压波动,调整治疗方案。
4.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 饮食建议:减少钠盐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都会面临体重增加的问题,尤其是中年阶段。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年发福”,似乎成了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然而,医学研究表明,中年发福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许多常见病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预防中年发福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年发福的原因
1. **基础代谢率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逐渐下降,导致热量消耗减少。如果饮食摄入的热量与年轻时相同,就会导致热量过剩,进而引发肥胖。
2. **饮食习惯**:中年阶段,社交应酬增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多,导致热量摄入过剩。
3. **活动量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活动量减少,运动量减少,导致热量消耗减少。
二、如何预防中年发福
1. **饮食调整**: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营养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以减少热量摄入。
2. **增加运动量**:坚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以增加热量消耗。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戒烟限酒等。
三、预防中年发福的健身动作
1. **木偶动作**:锻炼上臂及腰腹部肌肉。
2. **屈膝下蹲**:强健背、臀部及大腿肌肉。
3. **屈身控制**:锻炼小腿肌肉,改善腿的柔韧性。
4. **平板支撑**:锻炼核心肌群,增强腹部力量。
5. **深蹲跳**:锻炼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高血压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种综合疗法,以促进病情康复。
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手段,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几种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方式:
1.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散步,每次15-50分钟,每天1-2次。
2. 跑步:跑步是一种强度较高的运动方式,适合症状较轻的高血压患者。跑步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进行跑步时,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20-136次/分钟。
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养生运动,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太极拳可以调节情绪,降低血压,增强体质。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4. 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可以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游泳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在水中进行有氧运动,如蛙泳、自由泳等。
5. 瑜伽:瑜伽是一种注重呼吸和体位调整的养生运动,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瑜伽可以帮助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体质。
除了运动,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定期复查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高血压,本文将从疾病成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高血压的成因
高血压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者,患高血压的概率更高。
2.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血压升高。
3.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也是高血压的常见诱因。
4. 疾病因素: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引发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 头痛、头晕:这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 眼底出血:高血压会导致眼底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3. 心悸、胸闷: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4. 腿部水肿: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出现腿部水肿。
三、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s等。
2.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
四、高血压的日常护理
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监测血压:血压控制不佳者,建议每天监测血压。
2. 饮食控制: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3. 运动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高血压病情。
5.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损伤。近年来,中风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新峰教授的研究发现,中风的高发时段主要集中在一年中的秋冬季,其中凌晨5点前后更是“魔鬼时刻”。据统计,近5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会在这一时间段发病。
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体生物钟的调整有关。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生物钟模式开始从黑夜转入白天模式,交感神经兴奋度提高,导致血压波动。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或吸烟等高危人群来说,血管壁上的斑块更容易脱落,堵塞大脑血管,引发中风。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副主任陈志提醒,家中老人突发中风时,家属切勿慌张,喂水、喂药等行为都可能加重病情。正确的急救方法应该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应保持患者平稳,避免扶直坐起,以免加重脑部损伤。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爱民指出,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中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