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会得麻疹?麻疹症状有哪些?

为什么会得麻疹?麻疹症状有哪些?
发表人:生物医疗创新站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袭儿童,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在人口密集、疫苗接种率不高的地区,麻疹更容易爆发。了解麻疹的病因和症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的病原体为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较短,但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离开人体后,病毒很快失去活性。

麻疹潜伏期为6-21天,典型症状包括:

  • 发热:体温可达38-39℃,伴有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
  • 上呼吸道症状:咳嗽、流涕、咽痛、结膜炎等。
  • 皮疹:发热3-4天后,皮疹开始出现,从耳后、颈部、躯干逐渐蔓延至四肢,最后累及手掌和足底。
  • 口腔黏膜斑:发热3-4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斑点,称为麻疹黏膜斑。
  •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麻疹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退热、止咳、抗病毒等。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注意预防并发症。

预防麻疹的关键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将麻疹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也有助于预防麻疹的传播。

总之,了解麻疹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头晕、发热、四肢无力,这些症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们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压力过大、饮食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那么,面对这些症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这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如郊游、散步等,亲近大自然,让身心得到放松。

    其次,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鸡蛋糕等。此外,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第三,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症状至关重要。在症状出现期间,我们要尽量避免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多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以下是一些与头晕、发热、四肢无力相关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 疲劳综合症: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等方式进行调理。

    2. 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3. 神经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脑梗塞等,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4.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面对头晕、发热、四肢无力等症状,我们要保持冷静,找出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时,注重日常保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 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身体发热但不发烧,指的是体温没有超过正常范围(一般为36.1-37.2℃),但仍然感到发热不适。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炎热的天气、空调房间等,可能导致身体发热但不发烧。

    2. 饮食因素: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刚喝过热水、吃热食,也可能引起身体发热。

    3. 神经系统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引起身体发热。

    4. 内分泌系统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体内产热增多,引起身体发热。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脱离高温环境: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2. 注意饮食:适量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药物治疗: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5.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如果身体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当小孩发烧时,家长通常会给孩子服用退烧药。那么,为什么小孩发烧吃完药后会出汗呢?这其实是药物帮助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

    退烧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促进散热。当小孩服用退烧药后,药物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体温中枢的兴奋性,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同时,退烧药还能扩张血管,促进热量从体内散发出来,从而加速散热过程。

    因此,小孩发烧吃完药后出汗,是药物发挥退热作用的一种表现。出汗可以帮助人体散热,降低体温,使小孩感到凉爽。但是,出汗过程中也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因此家长需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避免脱水等不良反应。

    除了退烧药,家长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小孩降温: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开窗通风。
    • 给孩子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捂热。
    • 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帮助散热。
    • 给孩子多喝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如果小孩发烧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预防发烧也很重要。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 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 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反应,它可以帮助身体抵抗感染,促进疾病康复。然而,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发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一、常见发热原因

    1. 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2. 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手术后感染等。

    3. 热原性因素:如高温环境、药物热、过度劳累等。

    二、发热的危害

    1.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器官功能障碍。

    2. 过度消耗能量物质和维生素,影响身体健康。

    3. 高温或持续高热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休克等。

    三、发热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感染,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3. 出现发热症状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4. 治疗发热时,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补充水分,防止过度出汗。

    四、发热与科室

    发热症状可能涉及多个科室,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等。不同科室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五、发热与药品

    治疗发热的药物包括退热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发热与日常保养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发热。

  • 新生儿发热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新生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 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通过辛凉解表、清热泻火和凉血解毒的方法,使热邪从表而解,营血热分透热转气、气热得以清解、表邪轻宣而出。常用药物包括生姜、淡豆豉、淡竹叶、芦竹根、龙胆草、栀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等。

    2. 镇肝潜阳、熄风止痉:肝风内动是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中医治疗常选用青黛、地龙、重楼、白僵蚕等药物,以达到凉肝镇惊、熄风止痉的效果。

    3. 养阴生津、透邪除热:阴液不足是新生儿发热的常见病理变化,中医治疗常选用青蒿、白薇、地骨皮、芦根竹根、石斛等药物,以达到养阴生津、清退虚热的效果。

    4. 健脾化湿、清热燥湿:湿邪是新生儿发热的常见病因,中医治疗常选用香薷、龙胆草、黄芩、生二芽、槟榔等药物,以达到健脾化湿、清热燥湿的效果。

    二、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新生儿发热,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抗生素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3. 解热镇痛治疗:针对发热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和镇痛药进行治疗。

    三、日常护理

    新生儿发热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2.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

    3.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物。

    4. 给予充足的水分,防止脱水。

    5. 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症状,许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发烧时是否可以食用提子。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发烧与提子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发烧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烧的成因。发烧是由于身体受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或炎症反应等刺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体温升高的一种生理反应。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消灭病原体,促进疾病康复。

    那么,发烧时可以食用提子吗?答案是肯定的。提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适量食用提子可以为发烧的孩子提供能量,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此外,提子中的水分和膳食纤维还有助于缓解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烧时孩子不宜食用过多提子,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孩子,建议将提子切成小块,分次食用。此外,发烧时孩子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除了饮食调理,发烧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多饮水,防止脱水。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退烧药物。

    在发烧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孩子出现高烧不退、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发烧时适量食用提子是可以的,但应注意饮食清淡、适量,避免加重病情。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 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是常见的症状,它们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探讨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您了解如何应对这些不适。

    上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的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流感病毒或其他细菌的侵袭,从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病毒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

    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引起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的症状。例如,心肌炎、脑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能引发这些症状。因此,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的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多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 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等症状:

    •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 避免过度劳累
    • 避免接触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等

    总之,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头疼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这些症状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不适,保持身体健康。

  • 病毒感染是引起发烧的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体被病毒入侵时,病毒会侵入人体细胞,破坏其正常功能,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会受到刺激,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出现发烧症状。

    病毒性发热在病毒感染中十分普遍,常见的病毒性发热包括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及由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回声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引起的肠道感染。此外,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能会导致发热。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发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3-7天。
    • 伴随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咽痛等。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发热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有低热,重者可能出现高热。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若发烧症状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方面,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等。此外,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在预防方面,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感染源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此外,接种相关疫苗也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 发烧是人体对外界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反应,成人的发烧可以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发烧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感冒、肺炎、尿路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烧则可能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药物反应、肿瘤等因素引起。

    成人发烧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降温。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和布洛芬混悬液等。这些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发烧症状。

    在发烧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劳累。对于高烧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烧和疼痛,如感冒、头痛、牙痛等。尼美舒利也是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布洛芬混悬液则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可缓解感冒、流感引起的头痛和轻度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退热药物。此外,使用退热药物时,应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 Q热,全称为Q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

    Q热潜伏期一般为12-39天,平均18天。起病急骤,主要症状包括:

    1. 发热:体温在2-4天内升至39-40℃,呈弛张热型,持续2-14天。部分患者伴有盗汗。

    2. 疲劳、头痛、肌痛:剧烈头痛是Q热的突出特征,多见于前额、眼眶后和枕部,也常伴有肌痛和关节痛。

    3. 肝炎: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4. 肺炎:约30-80%的Q热患者会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咳嗽、胸痛等症状。

    5. 心内膜炎: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内膜炎,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疲乏、贫血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Q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症状支持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三、预防措施

    预防Q热的关键是加强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1. 避免接触病畜和病畜产品。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食用肉类时,确保煮熟。

    4. 饮用水要经过消毒处理。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