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有何禁忌

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有何禁忌
发表人:健康解码专家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心脏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慌、胸闷、心悸等症状,但并不会影响生命。

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

1. 忌过度焦虑:心脏神经官能症并非心脏器质性疾病,预后良好,患者无需过度焦虑。

2. 忌讳拖延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通常可通过门诊治疗或药物治疗控制,患者不应拖延治疗时间。

3. 忌讳滥用药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4. 忌讳缺乏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5. 忌讳不良生活习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不良习惯。

6. 忌讳忽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7. 忌讳不重视随访: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早产儿疾病介绍: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的是胎龄不足37周分娩的新生儿。早产儿很常见,据统计,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为7%,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早产儿表现为呼吸浅快不规则、皮肤青紫、水肿、吮吸能力差、反应差、皮肤和巩膜黄染等,可伴随多种并发症。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预后越差。孕妇早产的原因主要有感染、子宫过度扩张、子宫畸形、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等,积极预防孕妇早产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通过科学的治疗(保温、科学喂养、支持治疗等)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促进早产儿正常生长发育。如果治疗不规范,早产儿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早产儿肠胀气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气、吐奶、哭闹不安等症状。针对早产儿肠胀气的治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症状调理

    针对早产儿肠胀气的症状调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轻度肠胀气可以尝试使用益生菌调节胃肠功能,帮助改善消化系统。若病情较重,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做排气操

    排气操是缓解早产儿肠胀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家长可以每天为孩子做3次左右的排气操,通常在喂食后15分钟进行。操作时,家长可以轻轻揉孩子的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孩子排气。

    3. 拍嗝

    喂奶后,及时拍嗝是预防早产儿肠胀气的重要措施。家长可以让孩子坐在肩膀上,轻轻拍打背部,帮助孩子排出吞入的空气。拍嗝有助于减轻孩子的不适感,避免吐奶。

    4. 趴着睡

    趴着睡有助于减轻早产儿肠胀气症状。家长可以将孩子放在床上,让孩子趴着休息,这样可以缓解腹部压力,帮助孩子舒适地度过睡眠时间。

    5. 日常保养

    为了预防早产儿肠胀气,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奶粉,避免孩子过敏。

    2. 喂奶时注意控制喂奶速度,避免孩子吞入过多空气。

    3. 喂奶后,及时帮助孩子拍嗝。

    4. 保持孩子腹部温暖,避免腹部受凉。

    5. 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总之,早产儿肠胀气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2013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立了国内首家母乳库,为早产儿、重症儿童等有需要的孩子免费提供母乳。母乳库成立后,许多爱心妈妈都到这里来捐献母乳,39健康育儿独家探访广州母乳库,为你揭秘捐献母乳的全过程。

    广州母乳库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母乳库成立一年多来,总捐奶人数已达318人,捐奶总次数超过1700次,总捐奶量累计达到38万毫升,其中可用于救助患儿的母乳量为36万毫升。个人最大捐奶量为11万毫升,个人最大捐奶次数达262次,已成功救助患儿75人。

    广州母乳库的捐献流程如下:

    1. 体检:捐赠前,母乳库会要求志愿妈妈提供体检报告,内容包括乙肝、HIV等,确保捐献者的身体健康。

    2. 捐献:使用一次性吸乳配件和电动吸乳器采集母乳,每次捐献量约为100毫升,多则两三百毫升。

    3. 信息登记:工作人员为每一瓶奶做好信息登记,包括捐献者信息、捐献时间等。

    4. 消毒:用约62摄氏度的水对母乳进行巴氏消毒,确保母乳安全。

    5. 冷藏:检测合格的母乳放入急冻冰柜,可存放3到4个月。

    妈妈们捐出的每一瓶奶都承载着无私的爱,为早产儿和重症儿童提供了宝贵的营养来源。

    为了方便爱心妈妈捐献母乳,广州母乳库还定期派出母乳库捐赠流动车,让更多的妈妈参与到母乳捐献中来。

  • 早产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周内开始消退,最迟不会超过四周。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和排泄能力不足,从而引起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能够自行消退,但早产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出生后一个月内逐渐消退。家长需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黄疸指数,如果黄疸值过高,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对脑部造成损伤。

    病理性黄疸通常不会自行消退,需要通过药物、照蓝光等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与黄疸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此外,家长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延迟消退的因素,如消化不良、体质弱、感染等。

    为了帮助早产儿更快地消除黄疸,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每天给孩子喂白开水,适量喂葡萄糖水;让孩子多晒太阳,但要保护好眼睛;观察黄疸的变化,及时就医。

    早产儿黄疸的治疗和护理需要家长的细心和耐心。如果家长对早产儿黄疸有疑问,可以咨询儿科医生,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肺部发育不良,导致呼吸困难和慢性肺部疾病。BP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呼吸支持、激素治疗和支气管扩张剂等。

    呼吸支持是BPD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通过呼吸支持,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呼吸状况,降低呼吸衰竭的风险。

    激素治疗是BPD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常用的激素有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肺部炎症,改善肺功能,从而降低BPD的发病率。

    支气管扩张剂可以舒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等。

    BPD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和日常护理等。早产儿的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日常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BPD的治疗过程中,家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空气污染。
    •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保持早产儿的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 加强日常护理,预防感染。

    BP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属的耐心和坚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大多数BPD早产儿都能健康成长。

  •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较为特殊的一群,他们的出生时间通常在37周以前。28周早产儿的体重范围十分广泛,第10百分位的体重为972克,而第90百分位的体重则高达1799克。

    怀孕28周的胎儿体重大约为1千克,顶臀长约为25厘米,身长约35厘米。此时胎儿的皮下脂肪不多,皮肤呈现粉红色,表面覆盖着胎脂。眼睛半张开,四肢活动良好,呼吸运动存在,出生后可存活。然而,28周早产儿容易患上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新生儿科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救治。

    28周早产儿成活力有限,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问题。因此,如果出现早产情况,需要新生儿科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救治,同时也要促进胎肺成熟。此外,早产儿体重差异40%来自双亲的遗传因素,与孕妇的遗传因素、孕前体重、妊娠时年龄和胎次有关。

    28周早产儿出生后,家长需要注意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吃太多奶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至26℃之间。

    早产儿在NICU住院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状况。出院后,儿童保健门诊需要长期随诊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后期喂养方式得当,体重等指标在大于第10百分位线以上,就可以有早产儿生长发育曲线图辅助观察。

    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家长需要了解早产儿的护理知识,包括合理喂养、保暖、预防感染等方面。此外,家长还需定期带早产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 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李甦雁教授在2019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指出,儿童用药存在四大问题,必须通过立法手段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首先,儿童用药供给不足。目前,我国仅有60多种儿童用药,占总药品数量的1.7%。这导致许多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等,难以获得针对性的预防性药物。

    其次,适宜儿童使用的剂型缺乏。儿童用药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导致制药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儿童药品说明书信息缺乏,儿科医生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

    第三,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据统计,14岁以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率更是接近成人的4倍。

    针对这些问题,李甦雁教授建议制定专门保障儿童健康需求的儿童用药保障法规,从鼓励研发、促进生产、完善采购、合理使用、医保激励等方面系统解决儿童用药保障的问题。

    此外,还需规范、引导、鼓励、支持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儿童专用药物,加强儿科人才培养,规范儿童专用药物采购方式、临床使用规则,保障儿童安全、及时获得安全、有效的儿童专用药物。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期待通过立法手段,为儿童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 早产儿作为特殊群体,需要家长更加细心的呵护。其中,喂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奶量的调整直接影响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本文将详细介绍早产儿喂养奶量的调整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早产儿。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容量相对较小。因此,喂养时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刚开始,可以每次喂养150毫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吃完后仍然哭闹,可以适当增加20毫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渐了解宝宝的奶量需求。

    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在喂养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体重变化,及时调整奶量。同时,要注意宝宝喂奶后的姿势,最好采用侧卧位,避免吐奶引起窒息。

    在喂养过程中,家长要注重细节,确保宝宝安全。例如,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水流速过快可能导致宝宝呛奶。此时,家长可以用手指夹住乳晕周围,减缓奶水流速,或者先挤出一些奶水,再让宝宝吸吮。

    除了喂养,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也至关重要。家长要关注宝宝的保暖,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早产儿喂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喂养过程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宝宝的变化,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同时,要注重宝宝的日常护理,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 新生儿低体温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

    1.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无法有效调节体温,因此在寒冷环境下容易发生低体温。

    2. **环境温度影响**: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产热少。冬春季环境温度降低时,如未做好保暖措施,易发生低体温。

    3. **摄食不足**: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较少,摄入热量不足时,容易导致体温下降。

    4.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这类新生儿能量储备不足,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5. **疾病影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败血症、肺炎等疾病,会导致进食减少、热量摄入不足,从而引发低体温。

    二、新生儿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1. **保持适宜室温**:新生儿房间温度应控制在24℃左右,避免过低温度。

    2. **保暖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擦干羊水,用温热的包被包裹,保持体温。

    3. **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低体温。

    4. **定期检查**:定期监测新生儿体温,及时发现异常。

    5. **加强护理**:加强新生儿护理,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早产儿作为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脑瘫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了解其早期症状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早产儿脑瘫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能力发育迟缓:早产儿脑瘫患儿往往在运动发育方面落后于同龄儿童,如抬头、翻身、坐立等动作迟缓或难以完成。

      2. 姿势异常:患儿可能出现头后仰、肢体屈曲等异常姿势,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3. 反射异常:如惊跳反射、强直反射等,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光线等刺激的异常反应。

      4. 神经发育迟缓: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发育迟缓,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5. 感觉障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

      针对早产儿脑瘫的预防,家长应关注以下方面:

      1. 加强孕期保健,预防早产和胎儿宫内发育不良。

      2. 加强孕期营养,保证胎儿脑部发育所需营养。

      3. 关注胎儿宫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宫内缺氧等问题。

      4. 重视新生儿保健,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脑瘫早期症状。

      5.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总之,了解早产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早期干预和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体重通常比足月儿轻,需要在温箱中度过一段时间。因此,预防早产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产检,早发现早治疗

    孕期定期进行产检,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早产的风险因素,如宫颈松弛、多胎妊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既往早产史等。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早产风险。

    避免久站和负重

    孕期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负重,尤其是宫颈松弛的孕妇。长时间站立会增加子宫颈的压力,导致宫颈扩张,从而引发早产。

    适度活动,保持舒适

    孕期应适度活动,保持身体舒适。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应逐渐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注意子宫收缩,及时休息

    孕期出现子宫收缩时,应及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若子宫收缩频繁,应及时就医。

    发烧及时就医,避免感染

    孕期发烧可能是感染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避免感染引发早产。

    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孕期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体质,为母婴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

    孕期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有利于母婴健康。

    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孕期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孕期保健方案,降低早产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