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骨刺,是一个听着就让人感到很疼的“疾病”,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会出现疼痛等症状。
骨刺又叫骨质增生或骨赘,实际上是骨骼为了修复和适应而做出的调整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
我们如何预防骨刺?长了骨刺以后应该怎么办?《生命时报》采访骨科专家,教你保护好关节,拔掉心头那根“刺”。
受访专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郑宪友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医师 郭盛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曹光磊介绍,45~65岁的中老年人,X光片检查大约20%会出现骨质增生的表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X光片检查大约80%会出现骨质增生的表现。
骨赘,可分为创伤性骨赘和退行性骨赘。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医师郭盛杰介绍,以膝关节为例,正常情况下,膝关节的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上都有一层软骨包裹,它有一定的弹性,并且没有血管和神经,因此在日常活动时,膝关节可以灵活活动,不至于因互相研磨出现疼痛等不适。
关节软骨是一种很重要的组织,但一些上了年纪或长期活动过量的人,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如水分减少、失去弹性、变薄甚至消失,也就是所谓的磨损,专业上称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软骨面磨损后,通常会出现两个结果:
疼痛
关节活动时发生软骨研磨,从而产生活动疼痛的症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骨刺患者认为关节疼是因为骨赘扎在周围的肉上,于是想通过剧烈活动把骨赘“磨掉”。
“这是一个误区。”郭盛杰表示,疼痛并非“刺”扎进肉里,普通的日常活动有利软骨保持一定活力,但长期过量的活动会对软骨造成一定损伤,建议此类患者要减少活动。
骨赘
骨刺的产生,是因为软骨厚度丢失,关节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为了弥补这种不稳定,在股骨和胫骨的边缘就产生了骨赘,将关节周围的关节囊撑起来,以维持关节稳定性,所以骨赘实际上是一种机体代偿性产物。
通俗地讲,如果将膝关节上面的骨头比作一个铁锤,下面的骨头比作一块铁砧,软骨就相当于在铁锤和铁砧的表面各覆盖了一层塑料。
在长期研磨挤压中,铁锤和铁砧表面的塑料逐渐变得薄弱甚至磨透,铁锤和铁砧的边缘也会出现卷边或毛刺,相当于膝关节的骨赘。
郑宪友介绍,除膝关节外,骨赘还可能发生在颈椎、腰椎、髋关节、踝关节、足跟等经常负重的部位,以及手指、肩部等处。不同部位的骨赘有不同的表现。
脊椎骨刺——导致椎管狭窄
脊椎本就是人体主要承重骨骼,不良姿势、习惯会大幅度增加其所承受的重量,尤其是颈椎和腰椎,活动频率高,极易发生退变和骨赘。同时,脊椎包围着重要的神经中枢,骨赘常会压迫神经、导致椎管狭窄。
其中,腰背部症状通常在休息时更明显,轻微活动后会有所缓解,下肢症状则会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比如本来只需走15分钟的路,因不断休息或行走缓慢而需要更长时间。
膝关节骨刺——导致关节炎
骨赘中以膝关节退行性骨赘最常见。郭盛杰表示,退行性骨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机体关节老化,从微观上讲,老化的关节内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
“这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我们称之为骨性关节炎。”郭盛杰介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通常会出现三种典型症状——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例如,患者常出现一侧或双侧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不适感,甚至因膝关节内外侧骨缝磨损严重失衡而出现畸形。
膝关节退变较轻的患者,通常在长时间活动或上下楼、爬山等过程中出现疼痛,稍微休息能有效缓解;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走平路时也会疼痛,上下楼梯或蹲起困难。
足跟骨刺——诱发跖腱膜炎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久站或长时间行走,跟骨下面就可能出现骨刺,同时,周围软组织会出现“足底筋膜炎”,医学上称为跖腱膜炎。
这类骨刺通常会造成疼痛,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都会使疼痛加重。
长期活动过量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关节更容易“磨”出骨刺。
1.中老年人
骨刺主要是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而产生,临床上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其中女性更常见些。
2.久坐族
程序员、驾驶员等久坐人群。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久坐办公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葛优躺”“二郎腿”等不正确的姿势,骨刺的发病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郑宪友表示,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不少40多岁的骨赘患者。
3.肥胖者
肥胖会导致髋、膝、踝等关节的负担过重,软骨受到过度挤压,极易形成磨损。
4.重体力劳动者
与肥胖类似,身体承受的外加压力过大,导致关节软骨容易受损。
5.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
当下年轻人活动量增多是好事,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保证身体健康,但长期做一些挑战身体极限运动的人,如运动员和一些追求极致的健身人员,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关节退变,长骨赘的几率更高。
6.家族遗传
如果家中父亲或母亲患过骨刺,那么子女得骨赘的概率也会升高。
长骨刺是一种自然现象,已经长骨刺的患者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宣称“吃药可以消除骨刺”“过量活动可以磨掉骨刺”的小广告、偏方或非正规机构。
郑宪友解释:“骨赘的本质就是我们身体中的骨头,如果有‘吃药消除骨刺’的方法,那我们原本的骨头也将被一起‘消除’。”
一般情况下,疼痛症状较轻的患者无需治疗,做到减轻体重和避免磨损关节的动作这两点,就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疼痛仍然持续,可以选择治疗。
1.减重
肥胖者需减轻自身体重,从而减少膝关节、踝关节、足跟等部位承受的压力。
2.避免上下楼梯
少做一些对关节磨损过大的动作。例如上下楼梯,登山、打球等需要高频率或大幅度动作的活动。
如果在使用上述方法后疼痛仍然持续,需要到医院就诊,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3.治疗
骨刺的发生“非一日之寒”,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避免久坐
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建议每隔30~40分钟,起身活动不少于10分钟;保持坐姿正确,不跷“二郎腿”,不东倒西歪,也不要过度前屈。
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可以有效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化,45岁以下、无不适症状的人群,不限制运动形式,但要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
减少磨损
45岁以上、上下楼梯出现关节疼痛的人,无论是否有骨赘,都不应进行登山、蹲起等运动。郭盛杰说,蹲起时膝盖承受的压力是上半身重量的6~7倍,建议多做一些游泳、骑自行车、五禽戏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跟骨骨刺通常会引起足跟痛、压痛等症状,确诊后可进行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严重时还应考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疼痛症状时,可应用止痛类药物改善,如美洛昔康片、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等,可以减轻疼痛。
2.物理治疗:在日常可对足跟部位进行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电疗法、烤电等,可以缓解疼痛,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3.手术治疗:足跟骨刺比较严重,影响到了日常行走,以上疗法效果不理想,还应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对增生的骨质进行切除。在治疗期间,要遵医嘱用药,合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就医复查。
现在有很多女性特别喜欢是穿高跟鞋的,因为穿上高跟鞋之后可以更好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魅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高的,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气质。我们都知道脚部要负荷全身的重量,脚步,要承担我们一直站立行走等一些复杂的动作,这样就会让我们走路的时候会出现脚底疼痛的情况,那么走路脚心突然有撕裂感怎么办?
1、这种情况下首先考虑可能是由于脚心的筋膜炎导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时间的站立,或者是跑步时,导致足底的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这时候就会引起撕裂感的症状。建议患者应该及时的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跑步,平时可以用热水进行泡脚来改善这种情况。
2、也有可能是由于跟骨的骨刺导致的这种周围软组织出现炎症,这时是因为跟骨骨刺长时间的磨损,而导致的周围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的炎症,这时就会导致足底走路像撕裂感的疼痛症状。这种情况下也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为跟骨骨刺引起来的情况时,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应及时的进行封闭治疗。
3、一般是由于劳损或是拉伤导致的,不排除是由于神经病变和足底部筋膜炎的可能。建议穿舒适,适当的鞋子,并进行足底按摩。建议及时去医院骨科就诊,做足部x线检查,有无足底骨刺的形成,平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及行走。
4、如果在平时生活中穿的鞋子不合适,也会导致脚底出现刺痛的情况的,有的鞋的构造不能有效的支撑我们的脚步,所以就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会使韧带更容易出现发炎,会导致出现脚底疼痛的情况。
5、走路的时候感觉脚心撕裂样疼痛不适症状,要考虑脚部肌肉劳损的可能性。可以适当局部按摩热敷理疗改善症状,少穿高跟鞋,避免长途步行,无效时可以考虑到外科就医体检后适当药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
生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而所有疾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越早发现治疗就越简单,需要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少,而这些年我国的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大部分健康问题都能够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当然除了医疗技术以外,还有很多民间偏方,这些都是人们保证健康的方式,但是这些治疗方式也并非无所不能,有一些疾病虽然并不会威胁到生命健康,但也无法完全治愈,可一旦轻信可治愈的说法,最后不仅会给身体徒增痛苦,还会掏空你的钱包。
可能很多人觉得既然疾病无法治愈,那干脆就杜绝一切治疗手段,可是很多健康问题虽无法治愈,但却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控制病情,这样也就能过避免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而一旦彻底放任不管,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危险情况。除了部分癌症,白血病等棘手问题以外,下面这四种疾病也根本无法完全治愈,所以希望各位不要浪费精力跟金钱。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是我们体内血液循环的必备成分,它给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可是这两年因为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多,高血压也逐渐成了一种常见的血管问题,而高血压分为原发性跟继发性,继发性高血压是指能够判断出导致血压升高的具体原因,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因为身体动脉因为不明确的原因出现痉挛紧张,导致血管堵塞,为了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血压自主升高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只能靠吃药将血压稳定住,避免它出现过高的情况,一旦断药,就很可能导致血压飙升,而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根本无法彻底治愈这种问题。
骨刺
骨刺是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骨骼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会下降,多个部位也会逐渐老化,骨骼也是如此,关节部位长期过度磨损,很容易产生凸起,出现关节疼痛以及行动能力受限等问题,其实这也是身体老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关节快速老化,骨质密度下降太快,而这种问题基本上也无法完全治愈,而且也根本不需要过分担心,所以更没必要花冤枉钱。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大部分男性都会遇到的问题,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可能出现这种困扰,而导致前列腺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以及纵欲过度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前列腺被细菌感染,而前列腺炎也根本无法彻底治愈,一旦出现,只需要注意生活习惯,平时多洗澡,按时睡觉,饮食清淡,前列腺炎自然不会为难你,但是想要彻底根治是不可能的。
哮喘
哮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哮喘患者已经超过了5000万,导致哮喘的主要原因就是遗传以及外界刺激,具体表现就是会经常出现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的情况,而以目前世界的医疗技术,只能怪采取一定手段对哮喘进行控制,想要根治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希望各位也不要轻信可以根治哮喘的传言。
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这样的情况: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和经常从事劳动爸爸妈妈,会偶尔有腰疼、肘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足底疼痛等等,尤其是在大量运动或者劳作之后更为严重。这个时候除了考虑该部位特定的疾病外,我们还要提防——骨刺。
骨刺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是骨头上长的刺吗?
骨刺是民间的说法,医学称之为“退行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就好比人的皮肤长皱纹一样,这种病变中的骨骼也会出现退变、衰老的现象,一般称为退行性病变。
这里纠正一下,骨刺不是骨头上长了刺,相反,它的表面是非常光滑的。
骨刺是一种赘生骨,说白了就是骨质发生了增生。
骨刺和骨质增生不是一个概念,骨刺是骨质增生,而骨质增生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骨质增生除了会以骨刺的形态表现出来以外,还会有圆形,波浪形,梭形的增生,什么形状的增生和部位及产生原因有关。
如果骨质向外生长使患者的骨质变形变粗,变得更加粗壮;如果向内生长,可至髓腔水腔及骨管腔,相比之下骨刺只会往外生长。
那么,骨刺是怎样形成的呢?
上文我们提到,骨刺是骨质增生的一种,骨质增生是机体代偿性的生理反应。
简单来说,骨刺是机体为了应对骨质衰老退化做出的应对措施。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骨骼会出现退变、衰老。
当关节骨质与靠近的软韧带,肌肉长期发生摩擦,承受比之前更大的压力,或是发生了意外损伤后,人的软骨就会受到损伤,继而引起骨磨损。
这时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来保护我们自己,在机体保护机制下,关节骨的边缘就会出现骨质的增生,以此来保护我们自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老年人中,骨刺的发病率最高。
不想受罪要早了解下面几条建议,可以预防和缓解骨刺
众所周知,受年龄影响,机体自身的退变、衰老是不可避免的。
年龄因素、骨损伤,肥胖,内分泌紊乱以及某些关节性疾病都会引起骨质衰老的发生。
除了老年人,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如果骨骼长期受到损伤也会引发退变、衰老,比如运动员、办公职员,司机等等。
今天我们根据骨刺形成原因,给朋友们分享几个预防措施:
1.经常放下手机,跟手机屏幕说再见
手机的普及,使低头,歪头玩手机的场景经常在生活中发生,这些动作使颈椎受到了很大的力,诱发颈椎骨刺的形成,特别注意哦,长此以往,颈椎病也要找上门来。
2.改变不良习惯,学会正确的发力
当有重物需要提起时,我们经常会弯腰取物,这个动作会增加腰椎的受力,增加骨刺形成的机会,一些高血压患者,也会因为这个动作发生眩晕和晕倒,非常危险。
正确地提起重物应当是,曲膝蹲下取物,这个动作高血压患者同样受益。
3.学会正确坐姿,学会呵护身体
很多朋友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已经常保持坐姿,一个动作长时间保持会使承重关节承受过重的压力,增加骨刺形成的机会。解决经常保持一个姿势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的坐姿,减小不正确发力,避免骨刺的形成。
4.保持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自身体重过重会使腰椎及下肢关节(尤其是膝关节)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这就为骨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肌肉的力量及骨质的强度的增加,均可在运动中得到提升,这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骨刺的问题。
健康生活,从你我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
受到耳濡目染的广告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益生菌能够改善胃肠道的健康,从而提高免疫力,起到对身体有益的作用。但是益生菌的服用过程中有些药物是不能同时服用的,不然疗程就会大大降低。有哪些药物呢?
服用益生菌的同时不能服用哪些药物?
(1)抗生素
抗生素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类药物,比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甲硝唑等等。抗菌药物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细菌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的作用,甚至能够杀灭细菌。而益生菌就是活的细菌,如果跟抗生素同时服用,会跟其他有害菌一样受到抗生素的作用影响,那么益生菌就白吃了。所以最好在服用抗生素2小时候后再服用益生菌。
(2)铋剂等胃黏膜保护剂
铋剂是一种用于保护胃黏膜的制剂剂,它主要是通过酸性环境下产生沉淀,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胃肠道黏膜表面进行黏膜愈合,促进溃疡的再生。同时通过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黏蛋白分泌等作用保护胃黏膜,它也能对幽门螺杆菌起到杀菌的作用以同时不宜和益生菌服用,会影响到益生菌的效果。
(3)酊剂如颠茄酊、橙皮酊类中药胃药
因为酊剂是一种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制成的一种中药制剂,含有的酒精浓度较高。而酒精我们知道有一定程度的杀菌的功效,如果同时服用颠茄酊、橙皮酊类中药胃药和益生菌,会导致益生菌的活菌被酒精杀死,疗效减弱。
总结
虽然肠道微生物在胃肠道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益生菌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但是我们不推荐健康成人或者儿童每天服用益生菌来预防疾病,益生菌也不能包治百病[1]。
只是在一些疾病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益生菌服用,而且服用益生菌的同时不建议服用抗生素、铋剂、酊剂等可能影响益生菌效果的药物,如果服用可以间隔2小时之后服用。
今天在网上无意之间看到一个问答,题目是血脂高在腿上会有什么表现,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伪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为什么说依靠腿上的表现判断血脂是否偏高不靠谱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高脂血症,但是他们大多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的,特别是在早期,很多人被查出高脂血症也是因为体检。在临床上诊断高脂血症并不是依靠临床表现,而是看抽血检查。如果一个人因为血脂偏高而在腿上有明显的症状,那必然是血脂使得下肢血管发生了病变,但是如果要达到这种程度,那在别的地方肯定也早已经有了提示。
在之前血脂高的时候,被称之为高脂血症,但是后来发现这个称呼不太严谨。在人体内血脂主要有几大类型,即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4个升高对人体是不利的。但是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人是有好处的,因为这种血脂可以清理血管垃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如果它的数值低于1mmol/L那就是对人不利的。
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以认为是高脂血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高密度脂蛋白是下降的,再用“高脂血症”这个词语就不能诠释血脂异常了。所以现在对于血脂有问题的情况,更多地是称之为“血脂异常”。
临床上诊断血脂异常主要就是靠空腹抽血检查,一般认为如果总胆固醇大于等于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甘油三酯≥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mmol/L就可以考虑血脂异常的诊断。
2.血脂偏高太久也会在腿上有症状:
大家可能之前都听过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必须吧,这个病变的基础就是动脉损伤+血脂偏高。引起动脉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人体内有很多的血管,这些血管是分布全身的,既然分布这么广,那就很难避免有分叉、拐弯。当血液流动的时候,经过这些分叉和拐弯的地方,就会产生剪切力和冲击力,这可能会损伤血管。
另外,别的还有很多因素也会损伤血管,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喝酒等。血管损伤以后,就会有血脂沉积在血管上面,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动脉粥样硬化就如同水壶内壁附着的水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会变得相对狭窄,只不过在早期的时候这些血管还能提供相对充足的血液。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管就会变得越来狭窄,这个时候血管的供血能力下降,可造成相应部位的缺血缺氧。腿部缺血缺氧以后,就会出现局部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
3.如何降低血脂呢?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但是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东西。大多数人都知道控制血脂只需要做到清淡饮食、坚持运动、控制摄入的热量,长期坚持下来血脂必然能控制好,这种方式固然正确,但是现实中存在着部分朋友明明有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身材,但是血脂依然超标。这个其实是和血脂高来源有很大的关系,血脂的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人体自身合成和食物中摄取,前者是血脂的最主要来源。
对于那些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都控制不好血脂的朋友来说,可以口服降血脂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脂血症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看着是水嫩水嫩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含水量是下降的,而体内脂肪的含量相对来说是增加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实血脂也有升高的趋势。
虽然血脂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身合成,但是也不能因此忽略了食物中摄取的脂肪。我们每天都需要吃很多饭,如果吃的太油腻,那血脂也会升高的。
要想控制好血脂,体重的管理也很重要。人胖了以后,就容易出现血脂的代谢异常,所以减肥就很有必要。但是减肥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很多人虽然也尝试减肥,但是多以失败告终。如果自觉性不够,可以去专门的减肥机构,这些减肥机构的减肥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的。
中风一旦发作后果相当严重。
一些年纪大的人,如果中风了,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生活不能自理后,也影响到了家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关于中风大家还是比较头疼的。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更多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人比那些只吃少量水果和蔬菜的人患中风的风险更低。
那到底哪些食物能预防中风呢?原理又是什么?
1.香蕉
医学研究证明,如果每天吃香蕉约100克,将大大降低中风的风险,因为香蕉富含钾。钾在神经冲动的传递、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柑橘
研究人员发现,总黄酮的摄入与中风的发病无关,但是摄入大量黄烷酮的人比那些摄入最少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要低19%。生活中含黄酮类较多的食物就属柑橘类。
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吃橘子、柚子和其他柑橘类水果,比不吃的人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低19%。
3.咖啡
新的研究表明,每天喝2杯咖啡的人患脑栓塞(中风)的风险降低14%。每天喝3到4杯咖啡的人患中风的风险降低17%。
但是,如果每天摄入的咖啡量较大,就无法继续发挥咖啡在预防中风中的作用。每天喝超过6杯咖啡的咖啡因成瘾者中风风险并不会降低。
4.芹菜
芹菜是欧洲和美国的餐桌辅助菜,作为餐桌装饰,但事实上它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
当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过高时,会威胁血管的健康,芹菜中所含的叶酸可以转化为无害的分子,因此多吃芹菜可以预防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5.菠菜
菠菜富含叶酸。每100克菠菜中叶酸含量高达347微克。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是人体造血的基本物质。
叶酸缺乏时,最明显的是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巨噬细胞贫血症,这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菠菜还含有铁、叶酸,可以促进红细胞的合成,增加血液携氧能力,从而加速血液循环。从这个角度看,吃菠菜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6.柚子
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A、B1、B2、C、P和钙、磷、镁、钠等营养素。柚子肉中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柚皮肉可以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血管疾病。
7.橄榄油
调查发现,经常食用橄榄油的人,中风的风险比不食用橄榄油的人低41%。虽然它也是油类,但其中含有的多数是不饱和脂肪酸。
当人们选择橄榄油时,他们会减少食用高饱和脂肪含量的其他食用油。许多医学研究表明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有关。
8.甘薯
甘薯是“高钾低钠”的食物。研究发现富含钾的食物,如甘薯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20%。
9.胡椒和辣椒
据调查,口味偏向麻辣的地区中风发病率明显降低,因为辣椒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辣椒素还可以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
血脂升高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最近几年,高血脂也越来越被大众了解,成为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问题之一。而且随着饮食习惯的变迁,高血脂也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三十不到的年轻人身上也纷纷出现了高血脂的“信号”。
高血脂也是“三高”中的一个,但大多数人却只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以为高血脂只是小问题。血脂升高,很有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为本来畅通无阻的血管中,一旦囤积了大量垃圾,形成堵塞之后,就会引起血管类疾病,导致各个部位缺氧、缺血。
血脂升高,身体会反复“提醒”,希望你身上没有3种“异象”
头晕犯困
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但他们却不在意,因为上了年纪之后,身上会多出各种各样的“毛病”,他们也没有精力一一追究,而且这些症状也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对生活的影响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头晕、犯困的情况会越来越频繁发生,疼痛感也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血脂升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乏力、困倦、头晕的症状,希望你别不当回事。
心悸、胸闷
血脂升高所引起的变化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因为血管遍布全身,而心脏既是血液循环开始的地方,也是血管堵塞受到影响最大的地方。很多朋友都习惯了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胸闷症状,但你知道吗?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最后可能会诱发心脏病。
对于很多人来说,心脏病就像是“死神的召唤”,一旦被心脏病缠上,就相当于把性命交到饿了死神的手里。所以大家对心脏病还是有所畏惧的,为了心脏健康,希望大家不要拿身体开玩笑,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就要及时就医检查。
小腿麻木抽筋
血脂升高除了会影响大脑和心脏的供血以外,也会影响肢体末梢也就是腿脚部位的血液循环,小腿本来就是血流速度最慢的部位,一旦血脂上升,血流不畅,小腿缺血的症状也会随之而来,腿部会出现麻木、抽筋、无力的症状。
不论是久坐的上班族,还是体重偏胖的中年人,亦或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不要轻易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缺钙,要及时检查身体,看看血脂是否已经超过“安全线”。
血脂偏高,这两大“恶习”趁早远离
饮食油腻,爱吃甜食
相信很多朋友都离不开美食,各种各样的美食是生活的调味剂,让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但你知道吗?就是这些看似“无害”的美食,正在一步步夺走我们的健康,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危害性的,但长期饮食油腻、嗜甜如命的习惯,最终会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增多,血脂升高,诱发疾病。
缺乏运动,经常熬夜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除了熬夜就是缺乏锻炼,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完全没有过质疑,以为自己很健康,其实在我们逃避运动,熬夜玩手机的时候,健康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了。运动过少会导致体内脂肪囤积,长期熬夜则会影响脂肪的代谢,最终都会升高血脂。
总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调整饮食结构是降低血脂的第一步,而加强锻炼则是第二步,希望你能暂时告别美食,但不是说美食必须一口不吃,摄入量才是关键,希望你能为了健康,先克制食欲。
6月13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第23周疫情情况,6月5日至11日北京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4种16969例,死亡5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和梅毒。好消息是报告发病数连续两周下降。①
这是自4月24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的报告发病数已连续7周居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首位。
从现在诸多的研究数据和流行现状来看,新冠没有季节性。随着人体抗体水平的降低,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每年2-3次感染。
6月7日,《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了一篇关于新冠的研究。研究指出,每6个月或将出现一次感染周期,而滚动的感染浪潮会带来出现新变种的风险。
“不幸的是,这种病毒的一个新现实是我们会反复感染,”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阿里·莫克达德(AliMokdad)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病毒会产生一种新的变种,可以与目前的变种竞争,而且更加严重。”②
北京大学免疫学家曹云龙和他的团队发现,2022年12月的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和BF.7,诱导产生的抗体对XBB这类变异株能提供约四个月的保护。
曹云龙在《自然》杂志旗下期刊《Nature Portfolio》刊文中介绍说,考虑到当前个体免疫背景的差异,如抗体水平等,这一波感染预计会持续几个月。今后的感染高峰会逐渐变得平缓,但每个周期会拉长。这是我们当前在美国等国家看到的趋势。曹云龙表示,美国民众依然在感染,只不过不再同时感染。“更平缓的感染曲线也能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③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2023年5月刊文介绍,这两天门诊新冠病人仍然较多,各种病例同时出现,有年轻的轻症患者,有症状较重,但肺部未感染的中老年患者,也有进展成白肺的高危人群,三者比例最近发生了变化。
最近轻症患者比例不再上升,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开始增多,比例也相应增高。有一部分去了发热门诊,还有一部分人撑着到门诊来看,做个CT发现新冠肺炎已经占了一大部分肺,再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白肺了。
这部分病人多以高危人群多见,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那就是上次感染并导致肺炎的患者,这部分人如果再次感染出现严重后果的概率比一般人大,这主要是因为上一次感染过的患者一般体内都有抗体,这一次不一定会感染,一旦再次阳性说明体内抗体不足,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白肺。④
到了6月初,明显新冠感染病例上升趋势没有那么急了,重症患者开始增多,这些病人有的是一感染就很重,有的是撑了几天逐渐加重,最后积在一起来看病,和上次的经验差不多,重症病人增多的时候,大部分该阳的人已经阳过一遍了,病毒流行将走下坡路。
但这一次流行很难像上次一样结束得比较干脆,会持续有一些人被感染,这是由大家的免疫力不同,抗体下降的速度不同决定的。⑤
未来新冠将会呈什么趋势发展?据澎湃新闻报道,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的毒力总体会慢慢减弱。“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病毒不停在变异,致病性和传染性增强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在事实层面,过去三年,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种新的变异病毒广泛传播,但XBB自去年年底出现后,没有再出现大的变异。”
“重复感染应该不会是常态,因为免疫屏障建立起来以后,病毒无法广泛传播。”卢洪洲说。他认为,新冠未来的趋势将是“梯次感染”,“免疫保护期具有个体差异,免疫保护期短的人会先感染,同时期其他的人则不会被感染。例如,100个人中,可能5%的人在感染3-4个月后再感染,10%的在感染5-6个月后再感染,此时之前的5%就不会再被感染了。所以不会形成聚集性病例,未来也不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疫情。”
但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仍要继续。“所谓科技抗疫,就是要研发更加有效、长效的鼻喷疫苗,以及更加有效、长效的抗病毒药物,它们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异病毒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今后的研发方向是长效、通用的疫苗和药物,无论病毒怎么变,都可以发挥作用。”卢洪洲说。⑥
45岁的陈女士在一次体检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胃癌,如今已经在普外科接受了胃癌根治手术,术后陈女士特别担心胃癌会复发,所以她过一段时间就会来医院,还总是问医生同一个问题,医生,胃癌不会复发吧?
医生劝陈女士不要那么紧张,癌症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与其每天活在恐惧中,总是担心胃癌会复发,倒不如从现在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便让癌症更远。
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5年登记资料。)
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第一,坚持每天走5000-6000步,走路是最佳的运动方式,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但是走路同样不能过度,任何运动都是如此,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很多人每天至少走一万步以上,这样的暴走,很容易损伤膝盖,引起运动性损伤。
第二,坚持饭后半小时走路,吃饱喝足,很多人不是坐着就是躺着,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睡觉,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样做不利于消化,建议饭后半小时走走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第三,晚上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更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免疫力的增强更有利于预防癌症。
第四,晚上不要暴饮暴食,晚上一定要吃少,因为胃的排空时间要6-8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很多人就去睡觉了,所以吃太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更易诱发癌症,也有一些人群,喜欢吃夜宵,夜宵的食物往往是烧烤,油炸食物,这些食物更易诱发癌症。
第五,晚上不要吸烟,香烟里富含多种致癌物,这些致癌物很容易诱发肺癌。
第六,晚上不要酗酒,少量饮酒关系不大,最怕的就是长期酗酒,很多人累了一天了,喜欢晚上喝点酒,但一喝就没有量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诱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