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你是否曾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患者因胸痛入院,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心肌酶检查结果呈阳性,初步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但在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准备过程中,患者的ST段却奇迹般地回落,胸痛症状也基本消失。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患者到底是否需要进行急诊PCI治疗呢?
ST段回落,这是哪路心梗?
在STEMI患者中,如果ST段在血运重建前完全回落,这种情况被称为短暂ST抬高型心肌梗死(Transient STEMI,TSTEMI)。TSTEMI并不罕见,据统计,4%-24%的STEMI患者表现为TSTEMI。然而,目前指南并未对TSTEMI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推荐,这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困惑。
近期,一项名为TRANSIENT的研究对TSTEMI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探讨。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142例TSTEMI患者,随机分为即刻干预组和延迟干预组。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梗死面积和短期预后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那么,TSTEMI患者该如何治疗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TSTEMI是一种相对低危的心肌梗死。TSTEMI的梗死范围较小,且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STEMI患者。
2. 血流是否再通是PCI时机的重要参考。即刻PCI可以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梗死心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延迟PCI可以降低PCI过程中的风险。
3. 通过症状缓解和ST段回落判断血管是否再通。ST段再次抬高是血管再次闭塞的重要体现。
总之,TSTEMI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压迫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心前区有压榨感,患者会感到明显的闷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大汗淋漓或濒死感。
压迫性胸痛多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包括使用药物增加心肌供血、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等。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冠脉造影、心脏彩超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吸氧、止痛、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同时,还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适当减肥,避免饮酒和抽烟。
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压迫性胸痛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冠状动脉夹层、心律失常、严重贫血、休克、心肌过度劳累等。如果出现压迫性胸痛,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和熬夜,关注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激,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心肌梗死,作为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许多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前驱症状,如胸痛、心悸、乏力等。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剧烈疼痛,并向左侧肩部、手臂甚至手指放射。伴随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常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有濒死感。
导致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脂质代谢紊乱、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因此,及时识别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心肌梗死的原则是尽早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预防并发症。急性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适量运动、健康教育等,以改善预后。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同时,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
在治疗心肌梗死的医院和科室中,心内科和急诊科是关键科室。心内科负责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急诊科则负责患者的抢救和初步处理。患者应选择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进行治疗。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通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积极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当心脏的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就会引发心梗。心梗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出汗、恶心、呕吐等。那么,急性心梗为什么会引起呕吐呢?
首先,心梗会导致胃黏膜病变。当心肌缺血缺氧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其中包括胃黏膜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刺激胃黏膜,从而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次,心梗还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是控制心脏、胃肠道等器官功能的神经,当心梗发生时,迷走神经会受到刺激,导致兴奋。迷走神经兴奋会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伴有冷汗、皮肤苍白等症状。
除了上述原因,心梗还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脑部缺血,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心梗的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那么,如何预防心梗呢?首先,要控制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种疾病都会增加患心梗的风险。其次,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梗的高危因素。
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医疗状况,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以疾病因素最为常见。以下是一些常见导致心脏骤停的疾病:
1. 急性心肌梗死:这是最常见的心脏骤停原因之一,主要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患者通常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2.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或低钾血症,会导致心脏电生理功能异常,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3. 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引起心脏骤停。
4. 心脏瓣膜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脏衰竭,进而发生心脏骤停。
5. 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心肌肥厚性疾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心脏骤停。
针对心脏骤停的治疗主要包括:
1.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拮抗剂等,可缓解症状、预防血栓形成。
2. 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3. 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搭桥手术等,可改善心脏功能。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3.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了解其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可以向左肩、左臂、颈部或下颌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可能与心绞痛相似,但往往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通常难以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缓解。
除了胸痛,患者还可能伴有以下症状:
1. 出汗:患者可能会出现冷汗,感觉全身湿冷。
2. 恐惧: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恐惧,甚至出现濒死感。
3. 胸闷: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压迫感或不适。
4.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5. 恶心或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或呕吐。
6. 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跳过快或过慢。
除了上述症状,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
1. 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剧烈运动。
2. 服用抗血栓药物。
3. 尽快进行血运重建,如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或溶栓治疗。
4. 24小时后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伸展四肢等。
5. 如果病情允许,第三天下床走动,病情继续好转后可在病房内活动。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它通常由心脏功能衰竭引起,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介绍心源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高危人群以及预防措施。
一、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1.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当心脏血管阻塞时,心肌组织会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源性休克。
2.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最终可能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3. 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可能导致心脏泵血能力急剧下降,引发心源性休克。
4.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源性休克。
5.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指心包积液压迫心脏,影响心脏功能,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
二、心源性休克的症状
1.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缩小。
2. 周围组织灌注不足: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出汗、尿量减少。
3. 精神症状:神志模糊、烦躁不安、昏迷。
4.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发绀。
5.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三、心源性休克的高危人群
1. 高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心源性休克。
2.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3.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
4. 长期吸烟、饮酒者。
四、心源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1.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
2. 戒烟限酒。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5. 遵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近年来,心肌梗死这一疾病已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为了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会患上心肌梗死呢?主要原因可能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吸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吸烟的人,心肌梗死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其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此外,过度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这些因素会导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异常,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呢?首先,年轻人应该积极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其次,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体检。此外,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
在治疗方面,目前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等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可以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年轻人要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避免悲剧发生。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离不开药物的辅助。以下是一些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胆固醇容易沉积在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还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房颤和猝死的风险。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仍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但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药物之一。它通过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和血压,一方面降低心肌供血需求,另一方面减轻心脏负荷。然而,β受体阻滞剂对变异型心绞痛禁忌,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还能使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降低约20%。
3.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老药,但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只要没有消化道溃疡、急性出血性疾病等禁忌症,就应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首选药物。在进行药物涂层支架或搭桥手术后,一至两年内应同时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
4. 抗血小板药物:除了阿司匹林,还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等,可以用于治疗心肌梗死。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5. 抗凝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来治疗心肌梗死。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成功救治了一名73岁高龄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入院时已处于神志不清、频临死亡的状态,经过超过17次的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73岁的袁某因上腹部不适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全身抽搐,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等症状,初步判断为心脏骤停。急诊科医生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同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廖晓星主任、詹红主任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经过17次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最终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
患者转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后,经过持续的治疗和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已恢复意识,呼吸和心跳稳定,顺利出院。
这起病例再次证明了心脏骤停的救治关键在于及早进行心肺复苏。在患者发病后,及时的抢救措施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生存率很低。因此,公众应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在心脏骤停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丹参滴丸作为一款常见的心血管药物,其功效和适用范围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丹参滴丸在影视作品中常被描绘为“救命药”,但实际上,它在急性心梗等紧急情况下的作用有限。本文将深入探讨丹参滴丸的作用机制、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款药物。
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丹参滴丸可以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慢性稳定性疾病。
然而,对于急性心梗等紧急情况,丹参滴丸并不能起到救命的作用。在急性心梗发生时,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支架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丹参滴丸虽然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并不能阻止心梗的发展。
长期服用丹参滴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冰片成分可能刺激肠胃,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此外,对丹参或三七过敏的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严重肝病患者应避免服用丹参滴丸。
总之,丹参滴丸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万能。正确认识丹参滴丸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丹参滴丸,还有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例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并定期进行体检。
总之,正确认识丹参滴丸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以及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