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抬头就晕究竟啥原因

一抬头就晕究竟啥原因
发表人:医疗趋势观察站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头晕的情况,有时候只是短暂的眩晕,很快就能恢复,但有时候却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一抬头就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几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一、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它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发病突然,常在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时出现剧烈的眩晕症状,如变换体位到另一侧可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管石手法复位,有效率为71%~92%,但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

二、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坐、蹲或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发生的低血压,常见于植物神经失调,或者使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冬眠灵等)引起。患者可伴有站立不稳、头晕、视力模糊、乏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通过卧位及立位分别测量血压,可明确诊断。建议患者适当加强锻炼,保证睡眠,生活规律,忌每餐吃得过饱;起床及排便后起身要慢,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提、举重物动作也要慢,防止血压突然下降。对少数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也可给予药物治疗,如中药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头晕、恶心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等。

四、后循环脑缺血

后循环脑缺血是指脑部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的,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五、非特异性头昏

非特异性头昏是指病因不明的头晕,如神经症、心理因素等。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焦虑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低血压疾病介绍: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简称血压)低于正常的状态,多见于体质比较瘦弱的青中年女性、老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是指成人收缩压<90mmHg(12.0kPa)和舒张压<50mmHg(6.6kPa)。急性、病理性低血压常有头昏、晕厥、视野模糊、恶心等症状。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一般无需治疗,继发性低血压应着重治疗原发病,一般预后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眩晕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多种疾病,如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偏头痛等。患者常表现为真性眩晕或假性眩晕,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选择。

    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避免体位变化,梅尼埃病患者需调节血压,迷路卒中或前庭神经元炎患者则需对症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体位变化,如长时间低头、突然翻身等。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情绪,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方面,异丙嗪注射液可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期的头晕、呕吐症状。此外,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熬夜、用脑过度,适当进行运动,如瑜伽、散步、太极拳等,以提高体质和抗病能力。

    眩晕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肾脏炎症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治疗肾脏炎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降压药、减少尿蛋白的药物、抑制免疫及炎症反应的药物等。

    利尿剂是治疗水肿的常用药物,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增加尿量来减轻水肿症状。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离子,增加尿量,从而达到利尿作用。

    降压药如ACEI和ARB,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保护肾脏功能。ACEI类药物如缬沙坦、贝纳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泄。ARB类药物如厄贝沙坦、洛塞坦等,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减少尿蛋白的药物包括一些中药和西药。中药如金水宝胶囊、尿毒清颗粒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作用,有助于减少尿蛋白的排泄。西药如雷公藤多苷片、百令胶囊等,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助于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炎症。

    肾脏炎症患者应注意休息和锻炼。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慢性肾炎稳定期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鼓励适当的活动,如步行、太极拳、有氧运动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此外,还应注意环境安全,避免磕碰、外伤等,以免造成出血。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保持床和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感染。注意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肾脏炎症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脑动脉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一、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半球的大部分血液,椎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后部和小脑的血液。当这些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血流会受到影响,导致局部或整体脑血流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危险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二、脑动脉栓塞

    脑动脉栓塞是指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动脉,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三、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流动力学因素是指血压、心率、血容量等影响血流的因素。短暂性低血压、心率失常、休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都可能导致脑缺血。

    四、预防措施

    预防脑缺血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戒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也有助于降低脑缺血的发病风险。

    五、治疗措施

    脑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等;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术等;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服用药物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服药姿势也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效果。

      研究表明,站立姿势是服药的最佳姿势。站立时,食管自然保持垂直状态,有助于药物顺利下行进入胃部,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相比之下,坐着或躺着服药时,药物容易粘附在食管壁上,不仅影响吸收效果,还可能刺激食管壁,甚至导致食管损伤。

      然而,有些人在站立服药时,会猛地仰头把药片吞下去,这种做法并不可取。猛地仰头容易呛水,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年人来说,更增加了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动作要慢一些,将药物慢慢咽下。

      此外,服药后不要立即躺下,至少要活动5~10分钟,特殊药品要求30分钟,以免药物滞留在食管内,延缓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站立服用。例如,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根据不同的溃疡部位,需要采取不同的卧位姿势,以确保药物与溃疡面充分接触,促进溃疡愈合。

      总之,正确的服药姿势对于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减轻药物副作用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确保药物发挥最佳效果。

  • 高血压,这个看似普通的疾病,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成年人,即使目前血压正常,未来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高达90%。而持续的高血压,更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高血压不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冠心病,而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更是血压正常者的3.5倍。因此,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控制血压,首先要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戒烟、控制血糖、血脂等都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此外,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舒张压不低于60mmHg,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是有益的。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倍他乐克等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不仅有降压作用,还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当需要联合用药控制血压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是首选药物。在联合使用两类药物不能达到降压目标时,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也可以作为辅助用药。

    只有控制好血压,才能降低冠心病的风险。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监测血压,严格控制血压达标,是减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运动: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3. 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4.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 妊娠期间,孕妈妈身体发生许多变化,需要格外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尤其是睡眠姿势的选择。孕妈妈在睡眠过程中,若不慎采取错误的睡姿,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是指在特定仰卧位时,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盆腔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心脏排血量迅速下降,进而引发血压急剧下降的一系列症状。症状轻微者,临床症状可迅速消失;症状严重者,可能持续至改变体位为止,甚至出现休克。

    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孕妈妈应避免长时间仰卧,尤其是妊娠晚期。可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使腰椎前弯度减小,减轻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此外,临睡前适当饮用流质食物,如蛋汤、菜汤等,可增加血容量,减少疾病发作。避免过多出汗、过食甜食、过于劳累,活动后不宜立即卧床,更不宜仰卧,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孕妈妈在孕期保健方面,还应关注以下方面:

    1. 定期产检:定期进行产检,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适当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孕期运动,增强体质,缓解孕期不适。

    3.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满足母体和胎儿的需求。

    4. 保持良好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选择合适的睡姿,避免疾病发生。

    5.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孕期焦虑和抑郁情绪。

  • 在科技类真人秀节目《机会来了》中,知名演员宁静担任首位“梦想使者”,助力高位截瘫患者露丝实现了“站着参加自己婚礼”的奇迹。这背后,离不开康复医学技术的支持。

    高位截瘫,又称四肢瘫,是指颈髓(颈段脊髓)损伤导致的上肢、下肢功能障碍。与一般截瘫不同,高位截瘫患者往往存在肌肉痉挛、脊髓反射、骨质疏松等问题,康复难度更大。

    露丝的康复之路充满挑战。首先,她需要解决体位性低血压问题,通过血管舒缩训练和辅助器具来改善。其次,她需要克服骨质疏松,通过站立锻炼来预防。此外,她还需要加强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和呼吸功能的训练,并解决肌肉痉挛和脊髓反射问题。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为露丝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通过一周的特训,露丝的体位性低血压、上肢力量和握笔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

    除了康复训练,露丝还使用了外骨骼机器人和RGO截瘫步行矫形器等辅助器具。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她的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露丝的成功案例展现了康复医学技术的魅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高位截瘫患者也能实现站立和行走,重拾生活的希望。

  • 血压低,又称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表现为血压持续低于正常水平。低血压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症状。那么,血压低了怎么办呢?以下五个措施可以帮助积极应对血压低。

    一、调整饮食结构

    1. 增加钠盐摄入:适量增加钠盐摄入,有助于提高血压。但要注意,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水肿。

    2. 选择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鱼油、动物内脏等,有助于提高动脉血管紧张度,促进血压升高。

    3. 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可以刺激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二、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症状。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三、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调节血压。

    四、调整心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症状。

    五、及时就医

    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血压低了怎么办?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作息、调整心态和及时就医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血压低,改善生活质量。

  • 脑供血不足,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其特点是大脑整体血液供应减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脑供血不足可分为慢性脑缺血和急性脑功能不全两大类。急性脑功能不全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等严重后果。

    那么,为什么脑供血不足患者在躺下后症状会得到改善呢?这是因为,当人体处于平卧位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大脑,从而改善脑部供血状况。而对于血压低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来说,躺下后血压下降,血液流向大脑的量增加,症状自然得到缓解。

    除了体位变化外,心脏泵血能力的减弱也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无法顺畅地流入大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此外,血管狭窄或堵塞也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

    针对脑供血不足的治疗,除了改善生活方式、调整体位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血压低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提高血压,改善脑部供血状况。常见的降压药物有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建议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

    对于脑供血不足患者来说,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建议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 夏季高温天气,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压波动较大。此外,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晕厥甚至跌倒。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交感神经功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高温环境。
    • 遵医嘱,合理用药。

    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意外发生。

    对于患有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包括米多君、甲氧胺福林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血管收缩,提高血压。

    此外,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生脉饮素等,也可以辅助治疗体位性低血压。

    总之,夏季高温天气,老年人应警惕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