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犯了错父母该不该打?

孩子犯了错父母该不该打?
发表人:生命之光传递者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话曾是许多父母的育儿信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不该打?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年轻家长。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指出,孩子可以被打,但打孩子是一门学问。他强调,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将失去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的孩子,将学会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的孩子,会失去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的孩子,将学会谦卑和自信。没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父母。

那么,如何正确地打孩子呢?王涛提出了四个原则:

1. 打孩子不能带情绪。许多父母打孩子是因为情绪失控,但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决定打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孩子的错误,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2. 打孩子前要交流。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要被打,以及被打的后果。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3. 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专物专用”。使用特定的“道具”打孩子,可以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们。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规矩的重要性。

4. 孩子犯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除了打孩子,父母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育孩子:

1. 奖惩分明: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表扬,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惩罚。

2. 以身作则: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沟通交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

5.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在许多家长的印象中,宝宝似乎总是与妈妈更加亲近,而对自己的爸爸却显得有些疏远,甚至排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探讨宝宝与爸爸之间关系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爸爸们更好地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宝宝与爸爸关系疏远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爸爸对妈妈的关爱不足:宝宝与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源于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和哺乳期的亲密接触。如果爸爸对妈妈不够关心,经常与妈妈发生争吵,宝宝可能会因此对爸爸产生排斥心理。

    2. 爸爸对宝宝的关爱方式不当:有些爸爸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性格原因,对宝宝缺乏足够的关爱。他们可能会用严厉或冷漠的态度对待宝宝,导致宝宝对爸爸产生抵触情绪。

    3. 爸爸缺乏与宝宝的互动:有些爸爸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经常陪伴宝宝。缺乏互动会导致宝宝对爸爸产生陌生感,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那么,爸爸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爱护妻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爸爸们应该多关心妻子,避免与妻子发生争吵,为宝宝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增加与宝宝的互动:爸爸们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宝宝,与宝宝一起玩耍、学习,增进彼此的感情。

    3. 用恰当的方式关爱宝宝:爸爸们应该用温柔、耐心的态度对待宝宝,避免用严厉或冷漠的方式伤害宝宝的心灵。

    4. 学会与宝宝沟通:爸爸们应该学会倾听宝宝的需求,尊重宝宝的意见,与宝宝建立良好的沟通。

    5. 担当起育儿责任:爸爸们应该积极参与育儿活动,与妻子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总之,爸爸们需要用心去关爱宝宝,用行动去证明自己对宝宝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与宝宝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但过度干预却可能适得其反。本文将探讨家长如何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建议者和监督者,而非进攻者,帮助孩子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家长过度干预的危害

    1. 操控孩子的时间:许多家长为孩子安排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导致孩子缺乏自由时间和兴趣爱好,影响身心健康。

    2. 限制孩子的选择:家长为孩子安排学习目标和兴趣班,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3.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事务,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

    二、家长如何成为建议者和监督者

    1. 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2. 引导孩子制定目标: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应逐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4. 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

    三、总结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度干预却可能阻碍孩子的成长。家长应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建议者和监督者,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要不要二胎的问题而焦虑不安。作为一个12岁儿子的父亲,我本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面对这个问题。然而,现实却让我措手不及。

    我和妻子商量了很久,决定再要一个孩子。我们都认为,多一个小生命可以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温暖。但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儿子时,他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

    他一脸不高兴地看着我,坚决反对我们再要一个孩子。他说,生弟弟或妹妹会抢走我们的爱和关注,甚至会影响到他在家中的地位。我试图解释给他听,告诉他我们爱他永远不会变,新生儿只会增加家庭的快乐。但他依然不肯接受这个想法。

    我开始感到困惑和无助。我不知道该如何说服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他和新生儿的需求。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找到了一个在线医生进行咨询。

    医生告诉我,1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可能会担心新生儿的到来会影响到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关注度。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并尽力消除这些顾虑。

    医生还建议我,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多和儿子进行亲子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向他展示兄弟姐妹之间的美好关系,帮助他理解新生儿的到来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他的爱。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做法。我和妻子一起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如何与儿子沟通、如何平衡他和新生儿的需求等。我们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儿子的生活中,和他一起做游戏、看电影,增强我们的亲子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他逐渐理解了我们的想法,并开始接受新生儿的到来。虽然他仍然会有时不时的抵触情绪,但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我深深地感谢那位在线医生,正是他的专业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度过了这个难关。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期待新生儿的到来,相信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温暖。

    如何帮助儿童接受新生儿的到来? 常见症状 儿童对新生儿的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担心新生儿会抢走父母的爱和关注,影响到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推荐科室 儿童心理科 调理要点 1. 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2. 增加亲子活动,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3. 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向孩子展示兄弟姐妹之间的美好关系,帮助他们理解新生儿的到来并不会削弱父母对他们的爱。 4. 在新生儿出生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帮助孩子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 5. 如果孩子的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   

    儿童行为问题:如何应对孩子“拿”东西的行为

      生活中,不少父母会遇到孩子从幼儿园拿回新“赃物”的情况。这种行为虽然看似简单,却可能反映出孩子潜在的行为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医学角度分析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儿童“拿”东西的原因

      1. 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物质需求较为敏感。当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拿”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社交需求未得到满足:儿童需要与同龄人进行社交互动。当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拿”东西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3. 模仿行为:儿童处于模仿阶段,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拿”东西时,也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应对策略

      1. 关注孩子的需求: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基本需求,及时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

      2.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兴趣班等方式,帮助孩子拓展社交圈子,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讲故事、举例等方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拿”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4.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5. 及时沟通:当孩子出现“拿”东西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总结

      儿童“拿”东西的行为虽然令人担忧,但并非不可解决。父母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克服这一行为问题。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隔代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照顾和教育下一代,越来越多的祖父母开始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本文将探讨隔代教育的现状、隔代育儿培训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一、隔代教育的现状

    1. 隔代教育成为趋势:随着年轻一代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由祖父母照顾孩子。据调查,我国约有70%的孩子由祖父母抚养或参与抚养。

    2. 隔代教育存在不足:祖父母在育儿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能与年轻父母存在差距,导致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隔代育儿培训班的作用

    1. 提供育儿知识:培训班可以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祖父母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2. 促进亲子关系:培训班可以增进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促进亲子关系。

    3. 缓解家庭矛盾:培训班可以帮助祖父母了解年轻一代的教育理念,减少与年轻父母的矛盾。

    三、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1. 加强沟通: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育儿计划。

    2. 互相学习:祖父母和父母要互相学习对方的育儿经验,取长补短。

    3. 保持耐心:育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祖父母和父母都要保持耐心,共同关爱孩子。

  •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感纽带之一,每一个温馨的瞬间都值得被记录和珍藏。近日,39育儿联手世纪开元网推出了一项特别的活动,旨在鼓励家长们分享与孩子之间的美好时光,赢取定制礼品及免费照片冲印服务。

    活动详情如下:

    一、免费试用详情

    1. 39育儿-方形个性抱枕

    市场价:99元/个

    数量:5个(制作完毕后免费包邮到家)

    2. 39育儿-变色马克杯

    市场价:49元/个

    数量:5个(制作完毕后免费包邮到家)

    3. 39育儿-免费冲印

    凡参与本次活动的39育儿用户每个用户均可获得世纪开元网一次免费冲印资格,含免费洗照片(6寸富士金冠相纸光面)25张,邮费自理。

    二、申领时间

    2015年3月19日——2015年4月1日

    三、申领步骤

    第一步:点击“我要申领”按钮,填写资料(必须是39育儿论坛用户才能申领,如没有39育儿论坛ID的,请申请39育儿论坛ID),同时提交您的详细联系资料(资料填写不全的视为无效申领);提交资料成功后,会直接跳到申领页面。

    第二步:完成我们指定的论坛任务。(详细)

    温馨提示:

    凡有幸申领成功的网友,务必在收到产品后两周内提交产品试用报告。

    提交方法:39育儿论坛相关帖子,提交产品试用报告。

    1已有0人申领

  • 孩子厌学,是家长教育的失误吗?本文将探讨孩子厌学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应对孩子厌学问题。

    一、孩子厌学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因素

    (1)溺爱: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对学习缺乏兴趣。

    (2)忽视:家长忽视孩子的学习需求,缺乏关注和引导,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

    (3)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产生厌学情绪。

    2. 学校教育因素

    (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个人因素

    (1)学习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缺乏自律和专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心理因素: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影响学习。

    二、家庭教育建议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伴、多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学习,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3.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4. 培养学习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 关注孩子心理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三、结语

    孩子厌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健康成长。

  • 在亲子沟通中,一些不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四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家长应尽量避免:

    1. 指责埋怨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过错进行指责和埋怨,如“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你怎么还不写作业?”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 迁就讨好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如“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你想要什么玩具?我明天就给你买。”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利于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培养。

    3. 打岔啰唆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言行进行过度干涉和评价,如“你看你这身汗,快去洗洗。”“你怎么又把桌子弄乱了?”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烦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4. 超理智型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言行进行过度理性分析,如“你为什么要买活动铅笔?”“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等。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不利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建立。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避免以上四种不当的沟通方式,采用积极、耐心、尊重的沟通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 在育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面临着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难题。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介绍10种不打不骂的管教妙法,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 深入了解孩子

    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与孩子、老师进行充分沟通,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

    2. 学习育儿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育儿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家长应积极学习最新的育儿知识,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

    3. 耐心倾听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应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 尊重孩子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避免用命令的语气对待孩子。

    5. 讲道理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6. 鼓励孩子尝试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7. 协商解决问题

    家长应与孩子协商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8. 保持冷静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9. 适当期望

    家长应设定合理的期望,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10. 真诚沟通

    家长应与孩子保持真诚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子鉴定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近年来,亲子鉴定市场迅速扩张,尤其在五一节后,亲子鉴定者数量骤增。据报道,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研所自上周以来,每天接诊的亲子鉴定达到了5个家系之多,比平时增加了两倍还多。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去年受理了1500多例亲子鉴定,过半属私人委托,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亲子鉴定需求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个人隐私和权益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家庭关系、婚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夫妻之间因为信任危机,选择通过亲子鉴定来确认孩子的血统,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疑虑,但也可能对家庭关系造成伤害。

    在亲子鉴定过程中,孕妇作为特殊群体,也需要注意自身和孩子的健康。一些孕妇为了确定胎儿的父亲,会进行多次亲子鉴定,这种行为不仅对孕妇的身体造成负担,也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因此,孕妇在进行亲子鉴定时,应该谨慎考虑,并与医生充分沟通。

    除了私人委托的亲子鉴定外,还有一些司法鉴定和移民用途的亲子鉴定。这些鉴定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亲子鉴定市场的迅速扩张,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医疗机构缺乏资质认证,出具的鉴定结果不能作为法律证据。因此,选择亲子鉴定机构时,应该选择具有资质认证的正规机构,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亲子鉴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需要谨慎对待。在进行亲子鉴定时,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风险,并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以保障自身和家庭的权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