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爱耳护耳从不随便掏耳朵

爱耳护耳从不随便掏耳朵
发表人:AI医疗先锋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听力语言障碍残疾人约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80万,老年性耳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新生聋儿3万余名。令人遗憾的是,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级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

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如经常掏耳朵,可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耳垢是耳朵的自然防护层,可以防止细菌和灰尘进入耳道。如果频繁掏耳朵,容易造成耳道破损和感染,甚至引起听力下降。

此外,长时间使用耳机、噪音污染、鼻炎、咽喉炎等也可能导致听力下降。为了保护听力,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频繁掏耳朵,可以使用温水清洗耳朵。

2. 长时间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3.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如迪厅、卡拉OK等。

4. 游泳时最好戴上耳塞,避免耳朵进水。

5. 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耳部受到撞击或挤压。

6.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听力问题。

除了以上生活习惯,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耳部疾病,如耳炎、耳鸣、耳聋等。这些疾病可能由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

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感染,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局部用药等。耳鸣是一种主观感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耳部疾病、神经病变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耳聋是一种听力下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药物、感染等。治疗方法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等。

总之,爱耳护耳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耳部疾病,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听力下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耳聋病疾病介绍:
人体耳部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因为某些原因,如遗传、感染、药物、疾病、环境等,导致声音从外耳传导至内耳的听觉通路发生病变,引起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这种听力损害一般被统称为耳聋,程度较轻时称重听,显著影响社交能力的称为聋。全球大约7%~10%的人口正在承受着明显的听力障碍,主要表现除了听力下降外,通常还伴有耳鸣、耳闷、眩晕、听觉过敏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一般联合药物、手术、高压氧舱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部分类型的耳聋可恢复,部分却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预后因人而异,越早治疗,效果越好[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神经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它是由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或消失。这种耳聋通常伴有耳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性耳聋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

    1. 药物中毒: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中毒性耳聋。

    2. 突发性耳聋:由病毒感染或内耳血管栓塞引起的突发性耳聋,可能导致听力迅速下降。

    3. 传染性耳聋:如脑膜炎、麻疹、伤寒等传染病可能导致耳聋。

    4. 外伤或噪声:外伤或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聋。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窍,与十二经脉相通,内通于脑。神经性耳聋的病因病机包括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等。

    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高压氧舱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听力恢复。

    2. 静脉用药:如654-2、前列腺素E1、丹参、纳洛酮、东菱克栓酶等,用于改善微循环、减轻耳鸣等症状。

    3.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6等,用于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听力恢复。

    4. 高价能量合剂: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用于提供能量,促进细胞代谢。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接触噪声、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 耳内闭塞感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耵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神经性耳聋等。

    首先,耵聍栓塞可能导致耳聋、耳鸣和耳闷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耵聍的团块大小、质地和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取出方式,如使用膝状镊、耵聍钩、碳酸氢钠溶液软化耵聍等。对于较深或难以取出的耵聍,可能需要在耳内镜辅助下进行清理。

    其次,分泌性中耳炎也可能导致耳内闭塞感,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部疼痛等。治疗时,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神经性耳聋也可能导致耳内闭塞感,可能由内耳损伤、耳毒性药物或感染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改善症状。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双耳耳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听觉电极脑干植入术等。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耳内闭塞感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耳部感染、耳石症等。建议患者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对症治疗。

    此外,预防耳内闭塞感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耳部卫生,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朵,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以及定期进行耳部检查。

    总之,耳内闭塞感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病因,及时治疗,是缓解症状、保护听力的重要途径。

  • 随着科技的发展,耳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给我们的耳朵带来了不少伤害。本文将探讨耳机对耳朵的伤害,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耳机来保护我们的听力。

    一、耳机对耳朵的伤害

    1. 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时间佩戴耳机会使耳朵处于高音量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下降、耳鸣、耳炎等问题。

    2. 音量过大:音量过大容易损伤耳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3. 耳机类型:无论是头戴式耳机还是耳塞式耳机,长时间佩戴都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耳机

    1. 选择高品质耳机:高品质耳机能够有效降低音量,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2. 调整音量:使用耳机时,尽量将音量控制在60%以下,避免对耳朵造成伤害。

    3. 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头戴式耳机更适合长时间佩戴,而耳塞式耳机则更适合户外运动等场景。

    4. 注意佩戴时间:尽量缩短佩戴耳机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中。

    三、日常保养耳朵

    1. 定期做听力检查:定期做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听力问题。

    2. 注意耳朵卫生:保持耳朵清洁,避免感染。

    3. 避免噪音: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如工厂、工地等。

    4. 做好耳朵保护:在嘈杂环境中,可以使用耳塞等防护措施。

    总之,耳机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要注意保护耳朵,避免听力受损。

  •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电脑游戏和“蹦迪”等娱乐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给青少年的听力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5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中,每4000人中就有3人患有耳聋,200人中就有1人患有“重听”。其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中,1/100患有双侧听力受损,1.9/100患有单耳听力障碍。这一数据令人担忧,与青少年长时间使用“随身听”、耳机音量过大以及不分昼夜戴着耳机玩电脑游戏等行为密切相关。

    例如,一位16岁的初中生春节期间通宵戴着耳机玩电脑游戏,紧张激烈时不由自主地放大音量跟着喊叫。第二天早上,他突然发现父母讲话的声音听不见了,于是立即到医院就诊。经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沈建中诊断为中度耳聋。

    上海市听力测试中心主任、市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殷善开教授指出,人耳对声音超过85-90分贝就会感到不耐受。而戴着耳机玩电脑游戏,或长时间使用“随身听”,由于耳机直接接近鼓膜,分贝量往往放大,长时间对耳膜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耳聋对青少年的最大伤害是影响语言发育,其次是造成智力发育迟缓,长大后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面对青少年沉迷于耳机、电脑游戏等现象,专家呼吁,青少年要爱护自己的耳朵。远离“蹦迪”、放爆竹等超高分贝的场所;使用随身听、玩电脑游戏音量易适度,时间每次一二小时最好。同时,还要注意用耳卫生。

    为了保护听力,青少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控制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

    2. 限制使用耳机的时间,每次不超过1-2小时;

    3. 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耳机;

    4. 注意用耳卫生,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

    5.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这是一个关注听力健康的重要日子。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的聋儿中,近半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加强儿童的听力保健,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对于预防儿童听力损伤至关重要。

    引起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药物中毒性耳聋是主要原因之一。氨基糖甙类药物、部分抗肿瘤药物和利尿剂等均可能对耳朵造成毒副作用,引起耳聋等听觉疾病。由于儿童用药时剂量、浓度与成人不同,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更要谨慎,避免随意使用耳毒性药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石季指出,儿童药源性耳聋常为双侧性、永久性损害。幼儿由于不会诉说或表达不准确,待家长发现时,语言发育已经受损,不仅致聋而且致哑,给儿童、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儿童药源性耳聋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家长要避免滥用对位听神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同时,医务人员在给儿童使用具有可疑耳毒性的药物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特别是属于母系遗传者更应谨慎。

    对于已经出现听力障碍的孩子,应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黄金时间”。目前对于耳毒性药物导致的耳聋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注意保存并利用其残余听力,及时进行听觉语言训练,以防孩子失去语言能力,也可通过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等手段改善并提高孩子的听力。

  • 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听觉和平衡功能。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耳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听力障碍人群已达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80万,老年性耳聋949万。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需要了解耳部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正确清洁耳朵

    许多人习惯用棉签、发卡等硬物掏耳朵,这种做法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刺破耳膜。正确的清洁方法是用温水冲洗耳朵,或者用棉签沾取少量甘油轻轻擦拭耳道。

    二、避免异物入耳

    如果耳朵进入异物,不要慌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 轻微异物:用温水冲洗耳朵,让异物随水流排出。

    2. 顽固异物:可以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3. 昆虫入耳:用灯光照射外耳道,诱使昆虫爬出,或者用橄榄油、甘油等液体滴入耳道,使昆虫麻醉后取出。

    三、远离噪音

    长时间接触高噪音环境,容易导致噪音性耳聋。建议:

    1. 控制耳机音量,每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

    2. 减少在嘈杂环境中的时间,如迪厅、卡拉OK等。

    3. 尽量使用音箱听音乐,减少耳机使用。

    四、注意生活细节

    1. 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鼻涕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2. 游泳时最好佩戴耳塞,防止水进入耳朵。

    3.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五、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耳科检查,可以发现早期听力问题并及时治疗。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药品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滥用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聋等问题。

    其次,过期药品也是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由于公众安全用药意识的淡薄,许多家庭存在过期药品现象。过期药品不仅药效降低,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药品的易获取性也加剧了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非处方药种类繁多,大量药品可直接在柜台上买到,缺乏有效的用药安全宣传,导致公众用药安全意识淡薄。

    针对药品安全问题,我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设立“安全用药日”的建议,以提高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同时,医院内部管理不规范、临床用药过滥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总之,药品安全事关公众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监管,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 听力下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导致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预防和改善听力下降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导致听力下降的原因

    1. 药物性听力下降:一些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具有耳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听力下降。

    2. 声损伤: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如工厂、工地、音乐会等,会导致听力下降。

    3. 噪音性听力下降:长期暴露在低分贝噪声环境中,如交通噪声、家用电器噪声等,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4. 先天性听力下降:遗传因素或母亲在孕期感染病毒等,可能导致先天性听力下降。

    5. 突发性听力下降:由突发性原因,如血管阻塞、病毒感染等,导致听力突然下降。

    6. 老年性听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蜗和听神经逐渐退化,导致听力下降。

    二、如何预防和改善听力下降

    1. 减少噪声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如使用耳塞、远离噪声源等。

    2.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3. 注意耳部卫生:避免用尖锐物品掏挖耳朵,预防耳道感染。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

    5.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6. 使用助听器:对于听力下降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助听器。

    三、总结

    听力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听力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改善听力下降。同时,也要关注家人的听力健康,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问诊。屏幕那头,是来自耳鼻咽喉科的***医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温和而专业。

    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耳聋耳鸣已经困扰了我十年。他耐心地倾听,并询问了我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听力测试结果、耳鸣的声音类型等。虽然我没有携带所有的检查报告,但他仍然根据我提供的信息给出了初步的诊断。

    当我提到耳鸣与嗡嗡声类似,且间歇性出现时,***医生建议我进行进一步的语言识别率测试。虽然我所在的县城医院没有这项条件,但他建议我前往省级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得到更准确的诊断。

    在得知我可以排除神经性耳聋后,我如释重负。我向他提到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如学习压力大、熬夜、手淫等,***医生提醒我要多注意休息,这些建议让我感到温暖和关心。

    整个问诊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来自***医生的专业和关爱。他不仅给了我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关心我的生活状况,让我感到十分贴心。

    最后,***医生提醒我说,他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虽然这让我有些遗憾,但我也能理解。毕竟,线上问诊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咨询,不能替代医院的专业治疗。

    结束问诊后,我心中充满了感激。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次线上问诊,但我却感受到了来自医生的专业和关怀。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生活,也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得到改善。

  •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受到突发性耳聋的困扰。这种疾病曾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如今却越来越年轻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供血不足、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年轻人由于长时间使用耳机、接触噪音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内耳受损,从而引发突发性耳聋。

    那么,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音量:使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宜过大,建议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

    2. 限制时间: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1小时以内。

    3. 选择合适的耳机:头戴式耳机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

    4. 减少噪音暴露: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如酒吧、舞厅等。

    5. 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

    6.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建议戒烟限酒。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听力问题。

    如果出现突发性耳聋的症状,如听力突然下降、耳鸣、眩晕等,应及时就医。目前,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抗病毒药物等。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