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5招应对宝宝半夜哭闹

5招应对宝宝半夜哭闹
发表人:医者仁心

宝宝半夜哭闹,是新手妈妈们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妈妈首先想到的就是宝宝饿了,于是急忙抱起来喂奶。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应对宝宝半夜哭闹的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照顾宝宝。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同一时间哄孩子上床睡觉,起床时间也要固定。6个月后的宝宝每晚平均睡眠时间约11小时,白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1-2小时的小睡。但下午5点以后尽量不睡,以免影响晚间睡眠。晚上,要在孩子醒着时将其放到床上,帮助他习惯自己在床上入睡。

其次,当宝宝半夜惊醒时,妈妈不要急于抱起或安抚,可以起身静静地观察孩子,看他想怎么样。因为有时大人一介入反而让宝宝更加清醒且哭闹得更大声,而且会让他养成这种习惯。其实有些宝宝哭闹两声后可以再次入睡,妈妈要给宝宝这个“自我调试”的机会。

如果宝宝哭闹不止,妈妈就要试着安抚,方法要得当。首先不要开灯,要继续维持孩子醒之前的黑暗和安静,轻轻地拍拍背。宝宝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环境温度过热过冷都会让他感到焦躁或不舒服。所以,可以试着调节一下空调的温度,或者让宝宝感受一下妈妈的体温。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可以尝试喂奶。

如果宝宝越来越有精神,也不要开大灯,可以扭开床头昏暗的小灯,和宝宝来场“拉锯战”。不要试图又玩又笑地等着他再次犯困,应该懒懒地任由他“精神”,尽量别与宝宝玩或过多地互动,甚至可以试着“装睡”,让宝宝自己觉得半夜醒来很无聊,让他知道睡觉时间不是玩乐时间。

最后,白天要让宝宝的活动量足够,也让他接受足够的日照。不要看电视、玩手机太久,让孩子尽情地去户外活动。晚上累了,宝宝自然能睡得一夜香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哭闹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哭闹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任性是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需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克服任性行为。以下介绍八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巧妙化解孩子的任性。

    1. 安静缓和法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用情绪化的方式回应。可以暂时让孩子独处,给予他们冷静的时间,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沟通和教育。

    2. 通俗讲解法

    家长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解释行为规范和后果,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3. 不予理睬法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家长可以暂时不予理睬,避免强化孩子的任性行为。

    4. 攻心为上

    家长要坚定立场,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5. 以退为进

    家长可以先满足孩子的部分需求,再引导他们接受合理的规则。

    6. 预先申明

    家长要提前制定规则,并让孩子了解后果,避免孩子违反规则。

    7. 说一不二

    家长要言行一致,避免给孩子留下可乘之机。

    8. “战后”要善后

    家长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方法,家长可以有效地化解孩子的任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症状与感冒相似,容易导致误诊。为了帮助家长们正确识别和处理小儿肺炎,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肺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小儿肺炎的病因

    小儿肺炎主要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二、小儿肺炎的症状

    小儿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

    • 发热:多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5天以上。
    • 咳嗽:咳嗽频繁,呈干咳或湿咳,有时伴有喘息。
    • 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紫等。
    • 精神状态不佳: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下降、呕吐等。
    • 肺部体征:听诊时可闻及粗糙的呼吸音、湿啰音或干啰音。

    三、小儿肺炎的诊断方法

    小儿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 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
    •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片或CT,可观察肺部炎症范围和程度。

    四、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

    小儿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

    •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 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平喘等。
    • 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营养和水分摄入。

    五、小儿肺炎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小儿肺炎,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加强婴幼儿的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粉尘等污染物。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提高抵抗力。

    总之,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若怀疑孩子患有肺炎,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儿童肾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容易被家长忽视或误诊。本文将从儿童肾结石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儿童肾结石的症状

    1. 疼痛: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常从腰部或侧腹部向下放射至膀胱区、外阴部及大腿内侧,疼痛程度可轻可重,甚至出现疼痛性休克。

    2. 血尿:肾结石划伤尿路时,可引起血尿,尿液颜色可呈淡红色或鲜红色。

    3. 恶心和呕吐:疼痛可引起恶心、呕吐。

    4. 发热、畏寒、寒颤:肾结石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5. 不适: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腰部不适、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儿童肾结石的诊断

    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疼痛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注意腰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

    3. 辅助检查:B超、X光、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儿童肾结石的治疗

    1. 药物治疗:针对感染、疼痛等症状进行治疗。

    2. 外科治疗:对于较大的肾结石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需进行手术治疗。

    四、儿童肾结石的预防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饮水,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2.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3.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 宝宝在夜间睡眠中频繁出现哭闹或抽泣,这种现象被称为夜啼。夜啼并非无因,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夜啼不仅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也会给父母带来困扰。因此,了解宝宝夜啼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至关重要。

    一、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

    1. 缺钙:缺钙会导致宝宝夜间哭闹、多汗、枕秃等症状。建议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促进钙吸收。

    2. 惊吓:宝宝受到惊吓后,夜间易从梦中惊醒并啼哭。父母应安慰宝宝,避免再次接触令宝宝害怕的物体或人。

    3. 患病:感冒、急性传染病、贫血、结核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宝宝夜间啼哭。及时就医,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4. 衣被因素:衣被过厚或过薄、褥子不平、衣服过紧等都可能导致宝宝啼哭。父母应调整宝宝的穿着和睡眠环境。

    5. 饥饿:宝宝饥饿时会出现定时哭闹。母乳喂养者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人工喂养者可适当增加奶量。

    6. 尿憋:宝宝夜间尿憋也会哭闹。父母应观察宝宝夜间尿尿的规律,及时为宝宝把尿。

    7. 昼夜颠倒:宝宝白天睡得多,夜间精神不足,会导致啼哭。父母应调整宝宝的作息时间,确保宝宝白天充分活动。

    8. 需要爱抚:宝宝夜间啼哭也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应多给予宝宝爱抚,满足其情感需求。

    二、预防夜啼的方法

    1. 保持宝宝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

    2. 定时喂奶,避免宝宝饥饿。

    3. 注意宝宝的衣着和睡眠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

    4. 鼓励宝宝白天多活动,避免白天过度睡眠。

    5. 多与宝宝交流,满足其情感需求。

  •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忍耐力是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它不仅关系到宝宝的日常生活,还对其未来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宝宝的忍耐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1. 利用游戏培养忍耐力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忍耐力的有效方式。例如,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玩“等待游戏”,如“等妈妈吃完苹果再玩”、“等妈妈穿好衣服再出门”等。通过游戏,宝宝可以逐渐学会等待和理解时间的流逝。

    2. 通过故事传递耐心价值观

    故事是宝宝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忍耐力的有效方式。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耐心、坚持和努力的故事,如《小蚂蚁和大象》、《小壁虎借尾巴》等,让宝宝在故事中感受到耐心的重要性。

    3. 日常生活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宝宝的忍耐力:

    • 鼓励宝宝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提高其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 在超市购物时,让宝宝等待结账,并引导其观察商品、价格等信息。
    • 在餐厅用餐时,让宝宝等待上菜,并教他如何耐心等待。

    4. 培养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忍耐力的基础。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

    • 教宝宝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 鼓励宝宝面对挫折时,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心态。
    • 引导宝宝学会自我安慰,如深呼吸、想象游戏等。

    总之,培养宝宝的忍耐力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和努力。通过游戏、故事和日常生活训练,宝宝可以逐渐学会等待和理解时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儿童医院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片充满快乐与欢笑的海洋。在这里,宝宝们不仅能自由的玩耍,同时还能学到知识。大部分入园的宝宝都对新环境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遐想,但是,有的宝宝在幼儿园却被一些“负能量”困扰着。最近,我院接诊了一位因“闷宝宝”现象前来咨询的家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5岁的小明进入幼儿园生活学习已经快3个月了,每天按时上学放学,看似一切都很正常。但是,有一天小明的班主任向小明妈妈反映,说小明在班上特别“闷”,不管是做游戏还是吃饭,小明基本不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和交流。班主任也曾想办法调动小明的情绪,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小明妈妈带小明也看过心理医生,排除了自闭症的可能。这件事让班主任很不解,更让小明妈妈感到困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不知该如何去解决小明目前的问题。

      小明的情况也许能够引起许多家长的共鸣。曾经也有不少家长向我科医生抱怨过自己家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不合群”,导致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孤立。这不仅让老师着急、孩子难受,作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更为苦恼。其实,小明的情况很典型,也很常见。家长其实没必要为此太过敏感、紧张。很多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加入集体生活的时候,各种不适应的情况都会发生。比如原本性格开朗的孩子变的沉默寡言,不爱讲话;或者原本性格很温和的宝宝,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对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等等。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宝宝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一直与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环境,初入幼儿园会让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现象。

      第二、孩子在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后,会遇到很多性格各异的小朋友,孩子不知道这么多小朋友哪个是友好的,哪个或许是有敌意的,这样的想法让宝宝感到很不安。

      第三、宝宝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因为长时间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很少和外面的其他小朋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宝宝羞于和其他孩子进行沟通,也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去表达友好的情感。

      针对这些原因,我为家长们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相信能够对于出现孩子的问题起到针对性的帮助作用。首先,在决定进入幼儿园之前的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家长要不断的告诉孩子,要去幼儿园生活了,并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告诉他幼儿园的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异同,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优势。这样做让孩子在心里对于去幼儿园生活学习有所准备。第二,入园之前,应多带宝宝到户外进行活动,让宝宝尽早的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为融入幼儿园大家庭做好心理建设。第三,为消除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家长应在决定让孩子入园之前的半年时间尽可能多的培养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收拾玩具等等。第四,即便做足这些准备工作,等到孩子真的进入幼儿园生活了,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方面积极进行沟通,争取在短时间内消除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各种不适应现象。

      我提醒您,有时候,幼儿园“闷宝宝”现象不光是孩子的过错,作为家长,不要只把孩子全托给“隔辈人”,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多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相信您的亲力亲为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生活有您义不容辞的责任。

  • 宝宝在哭闹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暂停,面色苍白,这种现象让许多新手父母感到担忧。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屏气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心理行为障碍。

    屏气发作通常发生在孩子受到情绪刺激后,如悲伤、恐惧、发怒或疼痛等。在情绪激动时,孩子会大声哭闹,然后突然停止哭声,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眼球上翻,意识丧失。有些孩子还会因脑缺氧而发生抽搐。幸运的是,屏气发作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十几秒到1分钟左右,少数情况下会持续2-3分钟。

    屏气发作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有关。一些孩子由于性格较为任性、爱发脾气,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屏气发作。此外,屏气发作也与孩子的惊厥阈有关。当孩子情绪激动时,静脉血回流受阻,导致短时间内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预防和减少屏气发作:

    1. 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让孩子受到情绪刺激。

    2. 教育孩子学会情绪管理,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处理。

    3. 避免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4.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情绪激动,要及时安抚。

    5. 如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呼救并采取急救措施。

  •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是许多新手妈妈头疼的问题。其实,通过观察宝宝的体重、大小便、精神状态以及妈妈们喂奶时的感觉,可以初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一、宝宝吃饱的四大表现

    1. 体重增长是关键

    宝宝的体重增长是判断其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宝宝出生后前三个月,每周体重增长约200-300克,之后逐渐减慢。宝宝出生后,由于生理性体重下降,大约一周后体重会恢复至出生时的水平。

    2. 精神状态好

    宝宝吃饱后,精神状态会很好,表现为活泼、反应灵敏。如果宝宝吃奶后仍然哭闹,可能是奶量不足或者宝宝不舒服。

    3. 大小便规律

    宝宝吃饱后,大小便次数和量都会增加。一般来说,宝宝每天会尿湿6-8块尿布,大便4-5次,呈金黄色稠便。

    4. 妈妈喂奶时有感觉

    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通过乳房胀满情况和宝宝吸吮奶汁的声音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二、宝宝饿了的四大表现

    1. 哭闹不止

    宝宝饥饿时,会表现出哭闹不止,这是宝宝的一种本能反应。

    2. 体重不增

    如果宝宝长时间体重不增,可能是营养摄入不足。

    3. 大小便次数减少

    宝宝饥饿时,大小便次数和量都会减少。

    4. 睡眠质量差

    宝宝饥饿时,睡眠质量会变差,表现为睡眠不安、易醒。

    三、如何判断宝宝吃多少

    宝宝的奶量是每公斤体重每24小时100-200毫升。一般来说,100毫升已经足够满足宝宝的正常需求。

    宝宝自己也会控制食量,如果宝宝很快喝完奶后仍然哭闹,可能是奶量不足;如果宝宝喝了一点点就不喝了,可能是宝宝不舒服或者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

  • 作为新手爸爸,面对哭闹不休的小宝贝,你是否感到束手无策?别担心,本文将为你提供10个实用绝招,帮助你轻松安抚宝贝,让他笑口常开。

    绝招1:了解宝贝的需求

    宝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饿了、困了、尿布湿了,也可能是需要陪伴或安慰。作为爸爸,首先要学会观察宝贝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找出他哭闹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安抚。

    绝招2:户外活动

    将宝贝抱在怀里,在户外散步或兜风,让他感受新鲜空气和户外风景,可以有效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哭泣。

    绝招3:安抚奶嘴

    如果宝贝是因为饥饿或口渴而哭闹,给他一个安抚奶嘴,让他吸吮,可以有效缓解他的不适感。

    绝招4:轻轻摇晃

    轻轻摇晃宝贝,让他感受到安全感,可以让他很快安静下来。

    绝招5:亲子游戏

    和宝贝一起玩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如躲猫猫、捉迷藏等,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让宝贝感受到快乐。

    绝招6:变换声音和表情

    变换说话的声调、拍手、跺脚等,可以吸引宝贝的注意力,让他忘记哭泣。

    绝招7:模仿音乐

    哼唱一些柔和的歌曲,模仿歌曲的动作,可以让宝贝感到好奇和快乐。

    绝招8:使用婴儿背带

    将宝贝抱在胸前,让他感受爸爸的体温和心跳声,可以让他感到安心和舒适。

    绝招9:耐心等待

    有时候,宝贝只是想发泄情绪,让他哭一会儿,等他情绪稳定后,再进行安抚。

    绝招10: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宝贝经常哭闹,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判断孩子是否吃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宝宝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家长需要通过观察和了解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宝宝的需求。

    1. 观察宝宝的哭声

    哺乳时,宝宝长时间不离开乳房,或哺乳后宝宝安静入睡,直到下次喂奶前才有些哭闹,这是宝宝吃饱的表现。相反,如果宝宝哺乳后仍然啼哭,或者吃奶时很费劲,吮吸不久便睡着了,睡不到1~2小时又醒来哭闹,这可能是宝宝吃不饱的信号。

    2. 观察宝宝的吃奶方式

    宝宝吃过奶后能安静地睡觉,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些哭闹,这表明宝宝吃饱了。如果宝宝吃奶时很费劲,吮吸不久便睡着了,睡不到1~2小时又醒来哭闹,或者有时猛吸奶,这可能是宝宝吃不饱的表现。

    3. 观察宝宝的体重增长

    用婴儿体重增加的情况和日常行为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宝宝清醒时精神好、情绪愉快,体重逐日增加,说明宝宝吃饱了。如果宝宝体重长时间增长缓慢,并且排除了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则说明通常认为宝宝吃饱的时候他并没有吃饱。

    4. 观察宝宝的排便情况

    正常大便应为黄色软膏状。奶水不足时,大便会出现秘结、稀薄,发绿或次数增多而每次排出量少,这是宝宝吃不饱的表现。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宝宝更好地摄入营养:

    疾病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宝宝感染各种疾病,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吸收。

    合理喂养

    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

    营养补充

    如果宝宝营养摄入不足,可以考虑添加适量的辅食,如米粉、蛋黄等,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定期体检

    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