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便血可是痔疮也可是癌症

便血可是痔疮也可是癌症
发表人:药事通

便血,这个看似平常的症状,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很多人认为便血只是痔疮发作,但你知道吗,便血也可能是直肠癌的早期信号。

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患有12年的痔疮病史,一直自行用药,直到便血量大到无法忽视才去医院就诊。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他竟然患上了直肠癌中期。

事实上,便血是痔疮和直肠癌的共同症状。痔疮的便血通常是鲜红的,不与粪便混合,而直肠癌的便血则是持续性、慢性带粘液血便,与粪便混合。

那么,如何区分痔疮和直肠癌的便血呢?专家提醒,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出现便血,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除了便血,直肠癌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带血及粘液,便秘或腹泻交替,大便变细,中下腹部疼痛等。

为了预防直肠癌,我们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少喝酒,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加强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
  • 如果出现便血、便秘、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总之,便血并不是小事,它可能是痔疮,也可能是直肠癌。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癌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大肠癌,即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大肠癌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早期症状及体征

    大肠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以下表现需引起重视:

    1. 便血:是早期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表现为大便带血或黏液。

    2.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等。

    3. 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或胀痛。

    4. 腹部肿块:常位于右下腹部。

    二、早期诊断方法

    1. 直肠指检:简便易行,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方法。

    2. 大便潜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是否有隐血,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3. 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4.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大肠癌的侵犯范围。

    三、预防措施

    1.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久坐。

    3. 戒烟限酒:烟酒是诱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

    4.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

  • 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对人们的胃肠道功能造成了不小的考验。越来越多的胃肠炎、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这背后隐藏着肠道肿瘤的隐患。

    人体胃肠道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广东夏季天气湿热,食物容易变质,导致肠胃炎发作。此外,广东人偏爱生冷、腌制食物,饭前喝汤,这些饮食习惯对肠胃造成不利影响。

    偶尔的消化不良可能不碍事,但经常性的消化不良可能是胃肠道癌肿的症状,应尽早检查。1周1次消化不良要警惕胃肠道癌症,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

    目前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方法有钡餐、验血、验便、内镜等,其中消化道内镜可确定息肉、肿瘤的大小、位置,还可直接取活检以判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40岁以上应定期筛查,吞咽不适、饱胀、消瘦、食欲不振、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往往是胃肠道癌症的警示,应马上做胃肠镜检查。

    专家建议,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消化道警示症状,胃镜、大肠镜也应该作为某些人群的健康体检项目。提倡40-45岁开始做第一次胃镜检查,若无明显病变3年复查一次,若有增生等病变则要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大肠镜从50岁开始做第一次,无明显病变10年复查一次,否则需要2年-3年复查一次。

  •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临床肿瘤学》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摄入与大肠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马延磊博士在秦环龙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团队对18个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共纳入100万例病例,分析了维生素D摄入水平、维生素D血液转化物25(OH)D表达水平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量较多或血液中25(OH)D表达水平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概率较低。维生素D摄入量较少的人群较摄入量较多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增加67%。血液中25(OH)D表达水平较低的人群较表达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风险增加33%。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中25(OH)D表达水平每增加10毫微克/毫升,大肠癌的相对发病风险将降低74%。

    秦环龙教授表示,目前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探究维生素D在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使肠道肿瘤数量减少、体积减小。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导致肠上皮细胞保护性蛋白β-儿茶素构建被破坏。

    因此,秦环龙教授提醒公众,日常饮食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等。同时,维生素D可由人体合成制造,需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照射等。

  •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根据某医院肛肠科的一份免费筛查报告显示,在半年内筛查的830人中,就有13人患有直肠癌,比例高达1.5%。这一数据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直肠癌的整体发病率,但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直肠癌的发病情况。

    据疾控中心报告,直肠癌虽然并不像肺癌、胃癌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却不容忽视。去年,我国因癌症去世的患者中,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位列第三,其发病率也从十年前的第五位上升到了第三位。

    专家指出,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40-59岁已成为发病最集中的年龄段,甚至有10多岁的患者。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的肿瘤生长更快,更容易转移。此外,痔疮虽然不会癌变,但却是诱发直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在患直肠癌后出现便血,却误以为是痔疮,延误了治疗。

    据统计,约有八成的肠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中晚期治疗的平均生存期只有一年到一年半,而早期治疗的平均生存期则可以超过五年。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直肠癌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目前,直肠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多数人认为与食物、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以下几类人群属于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高蛋白高脂饮食、吸烟和饮酒者;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或本人得过大肠息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年不愈者;胆囊切除10年以上者;接受过下腹部放射治疗和长期便秘者;不明原因反复便血或排便习惯发生改变者。

    专家建议,为了远离直肠癌,我们应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少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从而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专家还提醒,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1. 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有排便不畅感;

    2. 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如拉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

    3. 出现腹胀、腹痛或其他腹部不适;

    4. 有“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

    最后,专家强调,直肠指诊是检查直肠癌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70%以上的直肠癌患者通过肛门指诊即可作出大致诊断。

  • 癌症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每年给全球带来无数家庭痛苦。据2018年统计,全球癌症新发病例高达1800万,死亡人数达960万。与此同时,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已达4.25亿,对全球卫生支出造成巨大负担。

    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与癌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是无糖尿病人群的1.2倍。其中,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最高。

    那么,糖尿病是如何导致癌症的呢?研究发现,高血糖会抑制体内一种叫做AMPK蛋白激酶的活性,导致TET2抑癌功能下降,进而增加患癌风险。

    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预防癌症呢?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其次,研究表明,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低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物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增强TET2的活性,从而对肿瘤产生抑制作用。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癌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体育锻炼,也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总之,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控制血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癌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与肠癌的诊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细菌不仅会影响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成为预测肠癌发生和转归的关键因素。

    2018年,在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指出,具核梭杆菌诱导肠癌患者化疗耐药,导致患者术后复发。这一发现为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具核梭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可以在人体内兴风作浪,抵抗化疗药物,从而影响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复发者的肠道细菌中具核梭杆菌的含量明显升高,这说明具核梭杆菌与肠癌的复发密切相关。

    房静远教授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可以激活肿瘤细胞自噬发生,从而促进大肠癌术后化疗耐药。这种耐药性会降低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此,研究具核梭杆菌,有望逆转肠癌化疗耐药的发生。

    此外,具核梭杆菌还可以通过下调miR-18a*和miR-4802表达,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激活,从而参与具核梭杆菌介导的肿瘤细胞化疗抵抗。这一发现为治疗肠癌提供了新的靶点。

    总的来说,具核梭杆菌与肠癌的关系密切。了解这种细菌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肠癌。

  • 大肠癌的治愈可能性与癌变范围、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若癌变仅限于肠道黏膜表面,且未侵犯深层组织或淋巴结,手术治疗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然而,若癌变已侵犯深层组织或出现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治愈可能性降低。

    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以及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不良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为了预防大肠癌,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

    一旦确诊大肠癌,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并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以预防癌症复发。

  • 近年来,药物临床试验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一些临床试验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浙江农妇沈新连接受韩国药物实验并最终死亡的事件为例,探讨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沈新连,一位普通的农民,于1998年至2001年参与了由韩国癌症中心医院与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人参防治大肠癌药物试验。然而,在服用药物七年后,沈新连不幸去世。这引发了她家属的质疑,也引起了社会对临床试验伦理问题的关注。

    事件发生后,沈新连家属将负责药物试验的相关单位告上法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最终判定原告败诉。这一判决引发了社会对临床试验伦理问题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 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 如何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 如何规范临床试验

    一、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1. 知情同意问题

    沈新连参与药物试验时,并未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过程、风险等信息。这引发了知情同意问题。知情同意是临床试验伦理的核心原则之一,确保受试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自愿参与试验。

    2. 受试者权益保障问题

    沈新连在试验过程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权益保障。例如,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试验方并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3.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临床试验过程中涉及大量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临床试验伦理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1. 加强知情同意

    试验方应充分告知受试者试验的目的、过程、风险等信息,确保受试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自愿参与试验。

    2. 建立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

    试验方应建立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医疗救治和赔偿。

    3. 加强伦理审查

    设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审查,确保试验符合伦理要求。

    三、如何规范临床试验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临床试验法律法规,明确试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试验过程。

    2. 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临床试验的监管,确保试验符合伦理要求,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3. 加强伦理教育

    加强对临床试验参与者的伦理教育,提高其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

    临床试验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伦理审查,完善知情同意机制,建立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才能确保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为受试者带来福音。

  • 结肠癌,一种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如今正悄然侵袭着年轻的白领阶层。不少年轻人认为结肠癌与自己无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经常运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久坐不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时间延长,刺激肠黏膜,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此外,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进一步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危险。

    现代生活方式下,年轻人久坐办公室、宅在家里、出门以车代步,饮食多叫外卖,使得结肠癌趁虚而入。有专家把这类在办公桌前坐出来的结直肠癌称之为“办公桌工作癌”。为预防结直肠癌,白领朋友应每周保持运动。

    蔬菜水果是预防结直肠癌的“绿色屏障”。蔬菜水果提供的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清洁工,能促进肠道蠕动,清洗肠道内的垃圾和废物,减少肠道致癌物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危险。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每人每天摄入30~40克膳食纤维;日本70岁以下每天标准摄入量是19~27克;我国推荐的标準是每日膳食纤维30克。

    据一份白领健康调查显示,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导致32%白领存在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问题。掌握科学的消化道肿瘤防治办法,去伪存真,才能有效提高消化道肿瘤的预防成功率,而科学规范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态度,规范化的治疗措施,是对抗这类生活方式导致的肿瘤的根本之道。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