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门诊心脏监护中心房颤动发现率低于预期

门诊心脏监护中心房颤动发现率低于预期
发表人:医疗故事汇

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门诊心脏监护在心房颤动的早期发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一项最新的随机试验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的发现率却低于预期。

该研究由美国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Hooman Kamel博士等人进行,旨在探讨门诊心脏监护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纳入了40位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或高危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佩戴Cardioner移动心脏门诊远程测量检测仪进行21天的心脏监测,另一组则接受常规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与之前的研究相似。在监测组中,患者佩戴监护器的依从性仅为64%,其中25%的患者不依从监测。研究结束时,两组均未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仅有2位患者出现短阵性心动过速,2位患者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通过门诊心脏监护来发现心房颤动仍然具有挑战性。这可能与心房颤动的隐匿性、监测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隐源性卒中患者的心脏健康,并采取更为有效的监测手段。

除了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也值得关注。例如,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也可能导致卒中发生。因此,对于隐源性卒中患者,除了心脏监测外,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心脏疾病。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权衡利弊。

总之,门诊心脏监护在隐源性卒中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现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依从性,并采取更为有效的监测手段,以降低心房颤动导致的卒中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消融手术和起搏器植入等。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

    对于初次发病的房颤患者,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常用的药物包括多非利特、依布利特、氟卡尼、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与发病时间有关,初次发病7天内,药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超过7天则成功率下降。

    2. 控制心室率

    对于无法恢复正常心律的患者,治疗目标转变为控制心室率,避免心室率过快,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预防血栓形成

    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等风险。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肝功能损害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房颤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监测病情变化。

    2.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3.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心慌气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心慌气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一、心慌气短的常见原因

    1. 生理因素:过度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导致心慌气短。

    2. 病理因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慌气短。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心跳加快,从而引起心慌气短。

    4.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肺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慌气短。

    二、心慌气短的治疗方法

    1. 生理因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饮酒、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等,可以有效缓解心慌气短。

    2. 病理因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心脏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

    4. 肺部疾病:针对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氧疗等。

    三、心慌气短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吸烟,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3. 饮食健康: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4.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规律有序的电活动,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取代,导致心房泵功能下降,心室反应极不规则。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常会出现短脉现象,即脉搏明显小于心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诸多隐患。

    心房颤动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心室率:心房颤动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率,并根据医生建议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控制心室率,避免过快的心率加重心脏负担。

    2. 预防摔倒:心房颤动患者应避免在活动时突然跌倒,可在家中设置防滑垫、扶手等,确保安全。

    3.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重要诱因,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对心脏造成损害。

    4.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易发生血栓,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5. 生活方式调整:心房颤动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以降低疾病风险。

    心房颤动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电生理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包括迷宫手术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改善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又称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当心脏的左心房或右心房出现心肌纤维化,如高血压、心肌疾病等,会导致心房内出现微折返激动,形成多个异位起搏点。这些异位起搏点可以代替窦房结的功能,导致心律失常,表现为心率不规律且心率大于脉率。

    心房颤动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头晕、胸闷和疲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黑斑、晕厥和多尿。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还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一些患者可能无症状,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则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活动后心室率加快等症状。心房颤动还可能导致全身性栓塞,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治疗心房颤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法治愈心房颤动,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和预防中风。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可以治愈心房颤动,但存在复发风险。

    预防心房颤动,患者需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心房颤动具有重要意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了解心房颤动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至关重要。

  •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率不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等。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目标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急性心房颤动患者,通常需要通过药物迅速控制心室率,如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而对于慢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除了控制心室率外,还需要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倍他受体阻滞剂、Ia类或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包括射频消融术、迷宫手术等,通过手术消除心房颤动的触发灶或传导途径,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保养也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需要重视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等。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

  •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房颤进行诊断和治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12年发布了新版房颤管理指南。与2010年版相比,新版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

    首先,在预防卒中方面,新版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该评分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不需要接受抗凝治疗的低风险患者,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抗凝治疗。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预防卒中方面的优势,推荐在大多数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优先使用NOACs。

    其次,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对多种药物进行了更新。例如,维那卡兰作为一种新的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时间较短或心脏手术后房颤患者。此外,指南还对决奈达隆的使用进行了修改,明确指出其适用于维持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但不能用于永久性房颤和心力衰竭患者。

    此外,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导管消融在治疗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重要性。对于既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之,2012年ESC房颤管理指南的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慢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需要综合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1. 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律平、胺碘酮等。

    2. 控制心室率:常用的药物包括倍他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以及地高辛、地尔硫卓等。

    二、手术治疗

    射频消融手术是治疗慢性房颤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存在复发的风险。

    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

    对于中高危患者,需要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并给予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

    四、其他治疗方法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2. 高血压的治疗:通过控制血压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3.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治疗:通过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4.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通过改善心肌供血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五、日常保养

    1. 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 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六、就诊科室

    慢性房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涉及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等科室。

  • 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肌肉不协调地收缩,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慢性房颤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恢复窦性心律,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房颤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

    •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用于控制心室率,减少心脏负荷。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用于控制心室率,缓解心悸症状。

    非药物治疗包括:

    • 心脏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将高能量电流传递到心房,破坏异常电活动,恢复正常心律。
    • 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存在快慢综合征或慢快综合征的患者,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改善心率和节律。
    •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进行开胸手术,如迷宫手术等,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慢性房颤患者应遵循以下日常保养建议:

    •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慢性病。
    •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

    慢性房颤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的心内科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跳不规则、心跳过快。对于老年人来说,房颤的危害不容忽视。

    房颤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心肌梗死、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这是因为房颤患者的心率非常快,影响心脏的功能和射血。此外,房颤还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造成重要脏器的栓塞,如心肌梗死、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

    因此,当老年人出现房颤时,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形成,而射频消融术则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治愈大多数房颤患者。

    除了积极治疗外,老年人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房颤的风险。

    总之,老年人房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跳不规则、心跳过快。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因此抗凝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Pradaxa,商品名:泰毕全)在中国获批上市,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同时出血风险较低。这对于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2. 定期复查,监测凝血功能,确保抗凝治疗效果。

    3.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抗凝药物效果的食物。

    4.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现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治疗房颤原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总之,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科学用药,才能有效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提高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