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懒洋洋地洒在了我脸上。我伸了个懒腰,却感觉身体像是被重物压着,提不起劲。口苦、口臭,舌苔厚重,我忍不住皱了皱眉。
“我总是感觉很累,口苦口臭,舌苔厚重,可能是脾胃湿热吧?”我自言自语,心里有些忐忑。
“您现在有什么不舒服的吗?”电话那头,中医科医生的声音温和而关切。
“感觉是,反酸烧心,胃胀胃痛,舌苔一层味道很大,口臭。”我一口气说了出来。
医生让我拍一张舌象的照片,我按照指示,嘴巴张大,舌头自然伸出,光线清楚,尽量暴露舌根。照片传过去后,医生说:“看舌象湿热牙周,湿热严重。”
“平时脾气急或者爱想事或工作压力大吗?”医生又问。
“嗯,压力比较大。”我回答。
“大便是干的还是稀的多,一天几次?”医生继续询问。
“大便还可以比较正常。”我回答。
“口苦有吗?”医生问。
“口很苦。”我回答。
“天天感觉睡完觉也很累。”我补充道。
“请问您有阴囊/睾丸潮湿的症状吗?/大腿根有湿乎乎的感觉吗?”医生问。
“有,湿乎。”我回答。
“您平时一般几点睡觉?”医生问。
“晚上每天大概十点多,一般十一点前都睡了。”我回答。
“您最近2周有下面哪些症状1、睡着了出汗,2、手脚心发热,3、手脚出汗,4、口干,5、全身燥热,6、耳鸣,声音如蝉鸣有吗?”医生问。
“没有。”我回答。
“您有全身怕冷吗?特别是腰膝关节。尿频吗?白天还是晚上尿频?”医生问。
“还有别的不舒服症状吗?”医生问。
“相对于热来说比价怕冷。”我回答。
“请问您是否有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受损/其他慢性疾病?以便我给您用药建议。”医生问。
“没有。”我回答。
“怕冷考虑是湿热闭阻阳气引起的。”医生说。
“根据您的症状(和舌象)考虑是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医生说。
“是吧。”我回答。
“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及药物过敏,建议您服用茵胆平肝胶囊和藿香清胃片按照说明书服用2周。”医生说。
“谢谢!”我回答。
“处方详情”医生说。
“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医生说。
“点击卡片后您可直接预约药品,服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我说。
“不客气。”医生说。
“给你开具了处方,您可以参考用药前请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禁忌,注意事项,如您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如皮疹、皮肤瘙痒、发热等,请您及时上线咨询或去医院就诊。建议饮食清淡,忌辛辣生冷,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医生说。
“饮食清淡一些,少吃辛辣油腻及生冷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炒薏米、莲子、赤小豆等。”医生说。
“1.适当运动到后背微微汗出。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情绪压力2.注意情绪调节,少思虑3. 尽量不要熬夜,最晚十一点前睡着。4. 建议您睡前泡脚20分钟,然后点按涌泉穴3-5分钟。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有引火下行,补肾安神的功效。”医生说。
“口臭建议您:1、多刷牙,每天要坚持早起和睡前刷牙,同时刷牙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刷。2、戒烟戒酒,经常抽烟喝酒也是易发生口臭的。3、少喝咖啡,喝咖啡也是会引起口臭的。4、忌暴饮暴食,口臭的发生和暴饮暴食也有关,如吃太多的东西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会导致胃部胀气,尤其是吃一些油腻辛辣之物,更难消化,如这些食物在胃里堆积发酵后就易产生污浊的气味,从而引起口臭现象。5、防止便秘,有不少口臭都是由于便秘引起的,因为便秘会使体内的秽物不能及时的排出,这样这些秽物可产生很大的毒素,当这些毒素淤积在体内时,就会引发肠胃不适,从而让浊气上流引发口臭,所以平时要注意多吃蔬果,以防便秘的发生而导致口臭。6.建议您完善口腔及幽门螺旋杆菌等检查,如有不适随诊。”医生说。
“平常还爱发生湿疹。”我说。
“跟这个有关系么?”我追问。
“有关系的,湿热严重导致的。”医生回答。
“吃这两个药就可以哈。”我说。
“湿的消除是最慢的,所以平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方面:不能贪凉冷饮,图一时的痛快,这样会加重湿的郁积;一定要坚持锻炼,最好全身微微汗出,不需要大汗淋漓,这样可以有效的去处湿热;再就是,一定要规律睡眠,睡眠好了正气充足才能去处邪气。还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少思虑,少生气。”医生说。
“先服用观察观察。”我说。
“需要调理一段时间。”医生说。
“服药过程中您有任何不适,可以随时上线咨询。”医生说。
“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医药问题需要咨询吗?”医生问。
“谢谢没有了。”我回答。
“不客气。”医生说。
“祝您早日康复,再见。”医生说。
“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非常感谢您的信任!麻烦您在对话结束后对我的服务作出五星好评,祝您平安喜乐,再见!”医生说。
“问诊小结”医生说。
我挂断了电话,心里五味杂陈。虽然不知道这两个药是否真的有效,但至少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我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作息,希望能早日康复。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