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胆上张瘤的治疗方案和风险评估

疾病详情
60多岁的患者被诊断出胆上张瘤,医生建议不能做手术,患者询问其他治疗方法和手术风险。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对于胆上张瘤,除了手术外,还有其他治疗选择,如放化疗等。老年患者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要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建议到肿瘤科就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医生
您好,我是医生。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
患者
我最近被诊断出胆上张瘤,医生说不能做手术。请问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医生
对于胆上张瘤,手术并非唯一的治疗选择。我们可以考虑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患者
我已经60多岁了,能否承受化疗?
医生
化疗的可行性需要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建议您到肿瘤科就诊,医生会给出专业的建议。
患者
如果需要手术,费用大概多少呢?
医生
手术费用取决于手术方式和难易程度。具体情况需要向外科医生咨询。
患者
如果可以做手术,风险会不会很大,毕竟年纪大了?
医生
是的,手术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相关问诊

我有糖尿病,最近做了胆管手术,吃饭吃得少,想知道能不能食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7

医生建议:针对糖尿病患者,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能全素)是可以食用的。这种营养剂适用于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病人,包括做过肠胃手术的患者。请注意遵循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定期复查血糖和肝肾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对恢复健康也非常重要。

查看详情

肝硬化、肝癌早期和胆肿瘤切除后的老年患者,想了解肝复乐片的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1

医生建议:对于肝硬化肝癌早期和胆肿瘤切除后的患者,使用肝复乐片需要谨慎。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可能出现的腹泻等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书的指示。除了用药外,保持清淡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详情

我做了胆管手术后,手术部位有个引流袋,需要封管吗?可以夹住吗?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22

医生建议:在进行胆管手术后,引流袋的正确使用和管理至关重要。使用专门的固定器来固定引流袋,避免夹住或过紧绑扎。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起,防止引流袋意外脱落。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无痛型黄疸

一周前,77 岁的周大爷被家人发现其皮肤、眼睛“变黄”了。家人担心他是否得了“肝炎”,赶紧带他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就诊。经消化内科教授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初步判断其为“无痛性黄疸”。经过化验及 B 超、CT 等检查,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遂转入肝胆外科治疗。 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专家介绍,肝炎因素只占黄疸人群 1/3 比例,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突然发生无痛性黄疸,应提防胆道系统病变可能,特别是恶性肿瘤。不少人一出现皮肤、眼睛或小便变黄,就自认是肝炎。这与我国是“肝炎大国”这一现实密切相关。而事实上,在引起黄疸的各种疾病中,肝炎不过占据 1/3 的份额。由于我国是“肝炎大国”,大众往往对肝炎疾病的认识较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熟悉得多,而且黄疸又是肝炎的一大症状,所以很多患者都有这样错误的想法:认为出现黄疸十有八九是患了肝炎。像周大爷这种无痛性黄疸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有 80%以上的患者并没有腹部疼痛,极易被误诊为肝炎或一般的肝病,甚至还会被误诊为传染病。需注意的是,此类梗阻性黄疸被视为“准急诊”,如果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很快就会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因全身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出现黄疸时一定要迅速到医院检查,以赢得最佳手术时机。 四类疾病有黄疸症状 肝胆科李主任介绍,出现黄疸症状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四类:  溶血性:如在输血时输入了异型血,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性疾病,引起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如肝炎时,肝细胞遭受弥漫性损害,大量胆红素入血。 药物引起肝损伤:如口服某些药物后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症而出现黄疸。 胆道梗阻: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等。 胆道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 如果发现有无痛性黄疸症状的中老年人,要分外警惕是否得了肿瘤,这种可能性挺大,很有可能是胰头癌或胆管癌,再三提醒,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一旦出现无痛性黄疸症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检查。及早就诊,及早治疗,错过最佳时机甚至可致命。 最简单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抽血检查肝功能以及行肝胆 B 超检查。黄疸病人可以发现肝功能的胆红素指标明显升高,B 超检查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肝脏或胆道病变,安全可靠、而且价格低廉。 当然,如果中老年朋友发现自己眼睛、皮肤或者尿液“变黄”了,最好还是及时找肝胆专科医师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钟崇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8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警惕“癌中之王”: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与治疗进展

在消化道肿瘤中,胃癌和肠癌的知名度相对较高,但胆道恶性肿瘤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胆道恶性肿瘤与胰腺癌一样,被誉为“癌中之王”。其早期发现困难,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佳。特别是胆囊癌晚期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仅为2%—4%,而晚期肝门胆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只有10%左右。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囊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已排名第五。 胆道恶性肿瘤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胆囊癌和胆管癌,后者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及上段、中段、下段肝外胆管癌。其中,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主要是胆囊黏膜上皮腺体恶性增生所致。胆囊腺瘤性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病和胆胰管合流异常等都是诱发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胆道恶性肿瘤之所以凶险,不仅因其会阻塞胆道系统,严重损害肝功能,又可继发胆道感染,而且极易侵犯临近正常组织,如肝脏、门静脉、肝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进而加重损害并使手术变得异常困难。因此,中晚期胆道恶性肿瘤伴随的区域淋巴结广泛转移、腹膜的种植转移和肝脏转移,往往导致肿瘤无法根治切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胆道恶性肿瘤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如果出现黄疸,伴有体重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差等,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因此,定期体检,特别是提高对“4F人群”的筛查,非常重要。 “4F”是4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包括“fat”、“female”、“forty”、“family”。译成中文,是指肥胖、女性、超过40岁及家族史。这些是临床医学已经发现和胆道结石密切相关的“风险因子”,间接增加了罹患胆道恶性肿瘤的风险。 胆道恶性肿瘤缺少有效的筛查指标,诊断主要依靠CT、MRI等影像学资料,联合相关肿瘤指标。提高胆道恶性肿瘤早期检出率的关键是监测高危人群,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萎缩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等患者。一般,患有胆结石和胆囊息肉者,尤其是长期患病者,至少每年做一次B超筛查,以期尽早发现胆道内病灶。 根治手术是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核心。胆道恶性肿瘤毗邻重要器官血管,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可能需要多脏器联合切除,更强调规范、彻底和精准性。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解除黄疸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能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经皮肝穿刺治疗(PTC)及十二指肠镜下放置支架,可缓解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并改善肝功能。结合放化疗可能使肿瘤体积缩小,延长生存时间。可见,只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患者仍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病友互助家园

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管细胞癌遗传吗传染吗

胆管细胞癌,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并不会遗传。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胆管囊性扩张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胆管细胞癌多见于五十到七十岁的男性,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早期手术治疗是治疗胆管细胞癌的主要方法。根据胆管细胞癌发生的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又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根据生长情况,肝内胆管癌可分为管周浸润型、管内生长型及肿块型,而肝外胆管癌包括息肉型、结节型、硬化缩窄型及弥漫浸润型。 肝外胆管癌早期发现时,可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肝内胆管癌,如有长期反复胆道感染、胆道结石,以及寄生虫感染,应密切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病变。胆管细胞癌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由于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多数已经处于进展期或晚期。胆管细胞癌的预后总体来说不良。 胆管细胞癌的治疗,如果是早期的病例,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配合放疗以及化疗,以达到巩固和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但是胆管细胞癌对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不是很敏感。对于任何一种恶性肿瘤,确诊的方式都是要取得病理,只有病理诊断才能说明这个病是真正的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都不能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金标准。 胆管细胞癌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对于胆管细胞癌的预防,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患胆管细胞癌的风险。 在我国,有许多专业的医院和科室致力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均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胆管细胞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预防和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医疗之窗

1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