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哺乳期乳房疼痛咨询与处理

疾病详情
产后哺乳期乳房疼痛,询问处理方法。患者女性28岁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建议诊断为哺乳期乳房疼痛。处理上首先及时排空乳汁,避免积乳硬块形成。疼痛部位可冷敷或硫酸镁湿敷。一般不需要口服药物,及时通乳即可。注意保持乳头乳晕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冷敷可用冰镇的水和纱布、棉柔巾或土豆片、包菜叶子等。恢复期间注意乳房状况,如有问题及时线上咨询或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图文问诊,你好,我9.20号生的孩子,两侧都有痛,之前有过硬块,硬块下去后也有疼痛,疼痛明显。
医生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初步考虑诊断是哺乳期乳房疼痛。首先及时排空乳汁,避免形成积乳硬块。疼痛部位可以冷敷或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果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请及时线上咨询或去医院就医。
患者
硫酸镁是处方药,药店买不到。我在新疆,疫情最近比较严重,那就暂时冷敷。
医生
是的,硫酸镁湿敷有助于缓解症状。目前可以先冷敷处理。平日要保持乳头乳晕清洁干燥,哺乳和挤奶前后都要清洁。给孩子喂奶时,一定要吃完一边的奶再吃另一边。如果仍有硬块,可以尝试通乳处理。请注意及时通乳,避免药物使用不当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
有没有药可以吃的?
医生
一般不需要口服药物,及时通乳就好。如果是乳管痉挛导致的疼痛,吃药也没有太好的效果。主要是靠冷敷和及时排空乳汁。
患者
冷敷用什么敷?冰镇的水和纱布可以吗?
医生
可以的,用冰镇的水和纱布、棉柔巾都可以冷敷。也可以尝试用土豆片或包菜叶子放冰箱后冷敷。
患者
好的,谢谢。
医生
不客气,后续有问题随时联系我。祝您恢复良好!
相关问诊

哺乳期刨腹产后,刀口疼痛难忍,寻求适合哺乳期的止疼药物建议。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0

医生建议:在哺乳期,选择止疼药物需要格外小心。一般来说,哺乳期妇女不建议使用药物止疼,特别是含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成分的药物,因为这些成分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可以尝试一些非药物的止疼方法,例如局部热敷、按摩或使用止疼贴等。如果疼痛非常严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疼药物。请注意,任何用药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查看详情

我最近经常感到疼痛不适,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外用药物可以缓解?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24

医生建议:如果你有肌肉或关节疼痛,可以尝试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的外用药物,如布洛芬凝胶或对乙酰氨基酚乳膏。使用时,直接涂抹于疼痛不舒服的地方,每天两三次。涂抹后可以轻揉按摩以促进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休息也对缓解疼痛有帮助。

查看详情

产后哺乳期妈妈是否可以安全使用某种药物?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6

医生建议:在产后哺乳期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首先,了解药物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与医生或药师进行沟通。其次,排除过敏及用药禁忌,并遵循医嘱使用。同时,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禁止饮酒。最后,密切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如有任何异常,应立即就医。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什么是乳食壅积证?

乳食壅积证是中医病证名,指的是小儿因乳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起受纳运化失职和升降失常,乳食停滞而形成的病证。这种病证常见于疳积等疾病中。 例如,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因为家长过度喂养,导致其消化系统无法承受,出现了乳食壅积证的症状。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和中医调理,婴儿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乳食壅积证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二是家长的喂养方式不当,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规律都会增加小儿患上乳食壅积证的风险。治疗乳食壅积证的关键在于调整喂养方式,适量、定时地喂养,并结合中医调理,促进小儿的脾胃功能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小儿患上乳食壅积证。首先,喂养要适量、定时,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规律;其次,食物的选择也很重要,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给小儿吃过多的肥甘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最后,家长还可以通过按摩等方式,帮助小儿促进消化,预防乳食壅积证的发生。

生命守护者联盟

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乳食壅积证怎么治疗?

乳食壅积证中医病证名,多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甘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伤及脾胃而导致。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可以适当热敷或按摩腹部,可促进消化功能,缓解积食等不适。 2.药物:乳食壅积证可导致烦躁不安,纳呆,腹胀,腹痛拒按,或呕吐等不适,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和中,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半夏、茯苓、莱菔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2.针灸:针刺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或改艾灸,并加脾俞、肾俞、关元等穴,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调补脾胃的功效。 具体的治疗方法,需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

医联媒体

4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