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概念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骨密度和高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病患的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 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双能 X 线)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 值 ≥ -1.0:骨量健康;-2.5 < T 值 < -1.0:骨量减少;T 值 ≤ -2.5:骨质疏松;T 值 ≤ -2.5,且存在骨折: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预防 均衡营养,适当补钙 提倡体育锻炼,增加成年骨的储备 充足日照 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 保护肝肾功能 预防骨折 注重心理健康调节 基础治疗 钙剂和维生素 D 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 1、钙制剂: 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础治疗用药,通过补钙,达到改善骨吸收和骨代谢的平衡。按照我国老年人每日需钙量 1000~1200 mg 计算,除每日饮食供给 500~600 mg 外,还应补充钙 500~600 mg/d。 常用钙制剂分无机钙(氯化钙、碳酸钙)和有机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门冬氨基酸钙)两类,无机钙含钙高,作用快,但对胃刺激性大。有机钙含量低,吸收较好,刺激性较小。 由于人体不能吸收和储存过量的钙,且钙的吸收率与服用钙剂量的对数成正比,因此,补钙应注意不间断地长期给予均衡剂量,分多次服用,效果较好。 2、维生素 D(骨活化剂) 骨质疏松患者负钙平衡的原因之一是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具有活性的维生素 D 能加强肠道内钙磷的吸收,调节 PTH 分泌及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形成;与钙剂合用时,剂量宜小,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维生素 D 经肝、肾羟化后形成 1,25(OH )2D3 为最终活性物质,直接参与骨矿物质代谢。老年人一般维生素 D 吸收代谢(羟化)功能下降,影响钙的吸收,应适当补充。老年人每日维生素 D 摄取量为 400~800 U。 目前临床常用的制剂包括:①罗盖全:该药物具有活性的维生素 D(1,25(OH )2D3),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每日口服 0.25~0.5ug;②阿法骨化醇:该药只需经肝羟化为 1,25(OH )2D3,参与骨矿物质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全者亦可应用。0.5~1.0 ug/d,需长期服用(3~6 个月或更长)。 抗骨质疏松药物 1、骨吸收抑制药: ①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能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并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破骨细胞活性,使骨转化率下降,从而减少骨质的丢失。 其制剂包括:福善美(阿仑磷酸钠);唑来膦酸(密固达); ②降钙素(CT)类: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此外,CT 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腿痛、骨病引起的骨痛有特效,因而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一般给药 2~3 周后疼痛可缓解,能减少其他镇痛药的用量。其制剂均为天然合成品有:鲑鱼降钙素(密盖息) ③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本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能显著地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其制剂包括:盐酸雷洛昔芬片:推荐服用剂量为每次一片 60 mg ,每日一次;国外研究显示该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的危险性,故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期间禁用。 ④雌激素类药物: 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RT 或 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2、骨形成促进药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以特立帕肽为代表,具有强大的促骨形成的作用,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强于抗骨吸收药物;适用于绝经后、男性和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以及高骨折风险患者的治疗,对于骨痛患者也有很好的疗效;因该药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注意:对于患有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不建议使用特立帕肽。 中医药 主要有骨碎补总黄酮制剂、淫羊藿苷制剂、人工虎骨粉制剂等 康复措施 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旨在通过发挥肌肉力量对骨质代谢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纠正这类患者常见的驼背畸形;需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增强肌力、纠正畸形的练习以及针对某些骨折的康复治疗; 总的来讲,骨质疏松治疗需个体化、防治结合、筋骨并重!
陈强
主治医师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
175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