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有哪些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根据视网膜脱离的成因,临床上将其分为三大类: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与视网膜本身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如高度近视患者更容易出现周边视网膜的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这种类型的视网膜脱离多见于中老年人,且与近视程度密切相关。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则多由眼外伤、眼内手术、眼底血管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眼外伤会导致玻璃体出血,牵拉视网膜;眼内手术可能引起玻璃体混浊,导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增殖,进而牵拉视网膜;眼底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也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主要与视网膜或脉络膜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炎等眼底疾病,都可能影响视网膜或脉络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视网膜脱离。
对于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等。其中,玻璃体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视网膜脱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预防视网膜脱离,首先要重视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应加强眼部保健,避免剧烈运动和撞击。对于患有眼底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医疗趋势观察站
文章 视网膜脱落手术治疗效果怎么样
视网膜脱落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它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网膜脱落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视网膜脱落手术的效果存在差异。对于单纯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较高,约为90%。这种类型的视网膜脱落通常表现为锯齿缘离断、小裂孔或有分界线的视网膜脱离,容易复位。然而,对于巨大裂孔的视网膜脱落,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
视力的恢复程度取决于黄斑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时间长短。如果黄斑未脱离或脱离时间较短,视力预后相对较好。相反,如果黄斑脱离时间较长,即使视网膜完全复位,黄斑功能也可能无法恢复。因此,对于视网膜脱落,及早手术至关重要。
对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采用玻璃体切除、眼内硅油填充联合手术等方法。此外,由于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药物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除了手术治疗,术后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需要多休息,避免重物或剧烈运动。定期使用滴眼液,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术后6-8周内避免乘坐飞机。保持眼部卫生,避免感染和发炎。此外,注意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畅通,以促进眼睛恢复。
视网膜脱落手术虽然有一定风险,但通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视力。
疾病解码者
文章 高度近视的并发症:视网膜脱离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指的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最常见的类型,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等人群更容易发生RRD。临床表现包括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及幕样黑影遮挡等,严重者视力明显减退。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视力预后取决于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的时间长短。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是由于玻璃体内及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纤维增生膜引起的牵拉,进而造成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及眼外伤等均可发生TRD。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ERD)有两种类型,即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均无视网膜裂孔。前者见于原田病、葡萄膜炎、后巩膜炎、葡萄膜滲漏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CSC、Coats病、脉络膜肿瘤等。后者主要见于湿性ARMD及眼外伤。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
疾病解码者
周玮琰
副主任医师
眼科
山东省立医院
冯浩
副主任医师
眼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