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蛔虫病

蛔虫病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蛔虫病介绍
  • 典型症状是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见蛔虫
  • 儿童常见,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 通过驱虫药物治疗,可治愈、可控制

简介

11169/15/11210/3613447/61a664f6Edc15ebbd/14940264382387f2.jpg" style="max-width: 100.0%;" />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简称蛔虫(round worm),寄生在人体肠道或其他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蛔虫病是儿童常见寄生虫病,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1]。蛔虫病典型症状是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见蛔虫。主要通过驱虫药物治疗,可治愈、可控制。

症状表现[1-3]

  1. 主要症状:脐周疼痛,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大便可见蛔虫;按压腹部有条索状物或团块,时有聚散。
  2. 伴随症状:可有食欲异常、嗜食异物、面色萎黄、面部白斑、巩膜蓝斑、唇内粟状颗粒、舌面斑点、指甲花斑、烦躁易怒、夜啼、呕吐蛔虫、磨牙咬指甲等症状。

诊断依据[2]

结合临床症状,如果有排蛔虫或呕吐蛔虫史,粪便涂片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蛔虫病。

疾病类型[2]

无。

是否具有传染性[2]

非国家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 2]? 

传染源/传播方式:

  1. 蛔虫感染者和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2. 蛔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生吃附有虫卵的食物或用脏手抓取食物是主要的传染途径。

怎么预防[1, 2]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易感人群预防性使用驱虫药,不随地大小便,这些是长期预防蛔虫病的最有效措施。

是否常见?

常见,蛔虫是国内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广的寄生虫,我国约有5.31亿人感染,平均感染率为46.99%,最高达71.12%[2]。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年人。由于在全国学校贯彻肠道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近年来感染率逐渐下降。

是否可以治愈[2]

可以治愈。可通过驱虫药物治愈。

是否遗传[2]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蛔虫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糖尿病如何辩证病因:中医角度解析与治疗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辩证主要分为阴虚燥热型、肝肾阴虚型、脾肾两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这些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类型,中医治疗常用中药加减对症治疗。例如,阴虚燥热型常用知母、黄连等药物;肝肾阴虚型常用枸杞、菊花等药物;脾肾两虚型常用党参、黄芪等药物;脾肾阳虚型常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节制房事,注意饮食,避免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蔬菜和含糖量低的水果,保证合理营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休息。 蛔虫病在中医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使用君子散加减治疗。君子散的主要成分包括使君子、乌梅、苦楝根皮、白芜荑、雷丸和槟榔,具有调理脾胃和驱虫的效果。 注意事项包括:保持定时排便习惯,避免蛔虫在体内繁殖;使用苦栋皮麻痹蛔虫头部,配合排泄法排出蛔虫;驱虫药物可能含有毒性,可适当食用山茶油、菜籽油等食物以减轻毒素积存。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汇聚数万名在线专家,提供内分泌科、中医内分泌科和小儿内分泌科等科室的专业服务,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提供男科、妇科、心理科和眼科等独立科室的专业服务,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通过在线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医疗服务,提供便捷、隐私保护的慢性病管理。康复随访服务在慢性病管理中至关重要,医生通过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学习资源,增强疾病认知。患者通过完成随访任务,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可获得积分、优惠券等奖励,激励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希望这些服务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健康,祝您早日康复!

AI医疗先锋

7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阿苯达唑片不治疗会自愈吗?

阿苯达唑片不治疗会自愈吗? 阿苯达唑片主要用于治疗蛔虫病及蛲虫病。对于两岁以上儿童,根据病情,一次两片或一片。但若不治疗,蛔虫和蛲虫感染可能会加重,引起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二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阿苯达唑片。若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

家庭医疗小助手

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预防胰腺炎,你做到了吗?

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了解其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预防胰腺炎,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检查胰腺健康,如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2. 有胆石症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3. 及时治疗胆囊、胆管炎症。 4. 及时驱虫治疗胆道或肠道蛔虫。 5. 限制饮酒,避免暴饮暴食。 6.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 7. 及时治疗十二指肠病变。 8. 治疗感染性疾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9. 降低高血脂,防治动脉硬化。 10. 谨慎用药,避免诱发胰腺炎的药物。 11. 严格控制ERCP造影剂剂量和压力。

精准医疗探秘

9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孩不定期打虫会怎样?

小孩蛔虫感染时,服用肠虫清等蛔虫药片进行驱虫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连续三个晚上服用一片肠虫清,第二天通过上厕所即可排出虫体。但问题是,如果不定期进行驱虫治疗,会有哪些后果呢?   1. 感染加重:蛔虫在人体内寄生,会摄取营养,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如果不定期驱虫,蛔虫数量可能增多,感染加重。   2. 消化不良: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3. 消化道出血: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引起贫血等症状。   4. 神经系统损害:蛔虫感染严重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5. 生长发育迟缓:蛔虫感染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不达标。   因此,建议家长定期给孩子进行蛔虫检查,发现感染及时治疗,避免蛔虫感染带来的危害。

医疗趋势观察站

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蛔虫蛲虫感染不治疗会怎样?

孩子查出蛔虫或蛲虫感染,不建议单纯服用宝塔糖。因为宝塔糖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肠虫清则相对更有效。 蛔虫和蛲虫感染通常是由于孩子饮食不注意卫生导致的。如果不进行治疗,蛔虫和蛲虫感染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如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 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确诊后,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医疗新知速递

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内科学治疗如何见效快?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见效快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中药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够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针对性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对于多种内科疾病,如头痛、失眠、胃痛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和拔罐也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有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运动与健康

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驱虫治疗多久有效?

孩子的大便中出现小白虫,这通常是由于饮食不洁、卫生习惯差或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善孩子的饮食习惯,确保食物清洁,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其次,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咬手指等,以减少寄生虫卵的摄入。 对于肠道寄生虫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噻嘧啶等。 家庭环境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需要同时进行防治。 此外,定期的大便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寄生虫感染。

癌症防治先锋

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消除宝宝大便中的小白虫?

宝宝大便中出现小白虫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饮食不洁、卫生习惯差、肠道寄生虫感染等。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改善饮食:避免宝宝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确保食物煮熟。 2. 培养卫生习惯:教育宝宝勤洗手,避免咬手指等不良习惯。 3. 使用驱虫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噻嘧啶等驱虫药。 4. 家庭环境整治:家庭成员如有寄生虫感染,需同时进行防治。 5.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大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感染。

AI医疗先锋

8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治疗肚子疼多久见效?

当宝宝出现肚子疼的症状时,首先可以考虑到是否有虫子寄生在肚子里。这时,可以先尝试使用一些驱虫药物来观察是否会有所好转。常见的驱虫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噻嘧啶等,但具体使用哪种药物,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驱虫治疗后,宝宝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查等,以确定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肚子疼。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宝宝可能会因为逃避某些不喜欢的事情而欺骗我们,所以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既要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也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 总之,面对宝宝肚子疼的情况,家长应保持冷静,科学应对,既不能忽视病情,也不要过度担心。

生命守护者联盟

8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如何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涉及多种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要点包括体质、病邪、情志、行为、时间、地域等因素。治疗学要点包括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等原则。常用治法有解表、清热、攻下、和解、温里、补益等。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一些常见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感冒常采用解表法,如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对于外感发热,中医常用清热法,如使用银花、连翘等药物。湿阻则采用利湿法,如使用茯苓、泽泻等。痢疾、疟疾等疾病的治疗,中医则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的方剂。 肺病的治疗,咳嗽常用止咳平喘法,如使用杏仁、苏子等。哮喘、喘病则采用温肺平喘法,如使用麻黄、细辛等。肺胀、肺痈、肺痨等疾病则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方剂。 心脑病证的治疗,心悸常用养心安神法,如使用酸枣仁、远志等。胸痹心痛则采用活血化瘀法,如使用丹参、川芎等。眩晕、中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医则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脾胃肠病证的治疗,胃痛常用和胃止痛法,如使用香附、吴茱萸等。痞满、腹痛、呕吐等疾病则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方剂。 肝胆病证的治疗,黄疸常用利湿退黄法,如使用茵陈、栀子等。胁痛、胆胀等疾病则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肾膀胱病证的治疗,水肿常用利水消肿法,如使用茯苓、泽泻等。淋证、癃闭、关格等疾病则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方剂。

医疗趋势观察站

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