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黏膜感染念珠菌属致病,与免疫力低下相关
- 表现为口干、口腔黏膜灼痛、味觉减退等
- 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可治愈,不易复发
简介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口腔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使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该疾病可以治愈,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不易复发[1]。
症状表现[1]:
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出现口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
诊断依据[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可明确诊断。
疾病类型[1]: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其中念珠菌性口炎又可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是否具有传染性[1]?
具有传染性。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1-3]?
- 传染源/传播方式: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是本病的传染源。
- 预防:去除医源性诱因,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药物。空气滤过减少环境空气的污染,将易感者放在空气层流室或塑料帐篷中进行保护性隔离。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深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是否常见[1]?
常见。
-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尤以新生儿最多见,躲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并且大多数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
- 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女性患者多见。常见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
- 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
- 念珠菌性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
是否可以治愈[1]?
可治愈。首先应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停用抗生素等。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
是否遗传[1]?
否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是
宝宝四个月确诊鹅口疮,准备四个月,还未就医。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4
四个月大的宝宝,最近发现有鹅口疮,想了解如何处理。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9
婴儿额口疮,想了解如何使用面部清洗产品来辅助恢复。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41
文章 念珠菌病能一起吃氟康唑和制霉素片吗?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扁桃体一侧
医疗新知速递
文章 口腔黏膜感染如何有效治疗?
医疗之窗
历飞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沈阳市中医院
秦帅华
主治医师
口腔综合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国英
主任医师
口腔黏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