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病高峰为5~8岁,是最为严重的抽动障碍
- 以进行性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
- 主要通过心理、药物治疗方式干预
简介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抽动障碍,多起病于学龄期,发病高峰为5~8岁。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免疫等因素有关。
本病首发症状一般为面部肌肉的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或者发声抽动(如清嗓子),之后累及肩、颈、四肢、躯干等部位,发展为频繁且复杂的抽动,并兼具运动与发声抽动,表现为噘嘴、摇头、点头、耸鼻、踢腿、投掷、干咳、犬吠声、吼叫等。
本病的病程较长,临床主要通过心理、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多数患儿的症状在少年后期可减轻,8%患儿可得到完全缓解,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伴随终生,停止治疗后易复发[1,2]。
症状表现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症状包括噘嘴、摇头、点头、耸鼻、踢腿、投掷、干咳、犬吠声、吼叫等。
诊断依据
临床医师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之外,还需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脑电图、脑CT、脑部核磁共振、角膜检查等方式来诊断此病,同时应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哪些类型?
无具体分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多起病于学龄期,发病高峰为5~8岁,发病率为3‰~8‰,终生患病率为1‰[1,2]。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主要通过心理、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多数患者的症状在少年后期可减轻、消失。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疗程。
是否遗传?
是。本病通过多基因遗传,常染色体13q31可能是病因的候选基因[1]。
是否医保范围?
是,但门诊治疗不报销。
我的孩子被诊断出抽动秽语症,医生推荐了一种药物,但我担心用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想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建议。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6
17岁患者出现秽语抽动症症状,想了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生活建议。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8
15岁孩子被诊断为抽动秽语症,主要表现为吼叫和发声,医生开了外用药,想了解更多信息和生活建议。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8
杨圣海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刘月影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赵嵬
副主任医师
小儿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