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新生儿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

就诊科室:

儿科 新生儿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新生儿鹅口疮介绍
  • 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口腔常见病
  •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斑膜,同时可伴有局部痛感
  • 严重时可影响患儿正常的吞咽、呼吸功能

简介

新生儿鹅口疮又称雪口病、白念菌病,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而引起的一种口腔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与新生儿胃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口腔内菌群尚未稳定有关,当口腔卫生环境差、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时,容易导致白色念珠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白色分泌物产生而逐渐发展为鹅口疮。本病主要可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同时可伴有相关部位的痛感。由于患部形似奶块,需要与滞留奶块进行鉴别。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干预进行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家长平时应注意保持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

症状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状,形似奶块,不易被擦去,如果强行擦拭,可导致下方出现红色创面。部分患儿可能会伴有局部疼痛、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哭闹、进食困难等表现。

诊断依据:

口腔黏膜白斑送实验室检测,显微镜下看到白色念珠菌丝及孢子即可诊断。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其发病率为2%~82%[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临床上一般采用碳酸氢钠溶液对患处黏膜清洗消毒,进行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是,门诊治疗不报销。

新生儿鹅口疮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如何治疗鹅口疮?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症状为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难以擦去。治疗鹅口疮通常采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素等。在新生儿时期,鹅口疮的治疗尤为重要,因为此时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治疗期间,家长应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洁,并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 治疗鹅口疮需要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指导进行,不可自行用药。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时间。治疗期间,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预防鹅口疮的关键在于保持口腔卫生,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预防鹅口疮:定期给孩子清洁口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接触病源体,以及合理膳食,增强孩子的体质。

医者荣耀

9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它可以在口腔黏膜上引发多种临床表现。念珠菌性口炎是其中一种类型,其典型症状包括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点或斑块。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也被称为雪口病,常见于新生儿。这种疾病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2至8天内出现,好发部位包括颊部、舌头、软腭以及嘴唇。受影响的黏膜会出现充血,并出现散在的白色小斑点,这些斑点大小如帽针头,很快就会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的丝绒状斑片。严重的情况下,这些斑片可能会蔓延至扁桃体、咽部以及牙龈。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黏膜的充血较为明显,因此呈现出鲜红色与雪白色斑点的鲜明对比。除了外观上的变化,患者还可能感到口腔疼痛、吞咽困难以及食欲下降。 为了预防和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建议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并使用含氟牙膏。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治疗可能包括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调整饮食以及增强免疫力。 以下是一个真实案例:小明的母亲发现小明出生后不久,口腔内出现了白色斑点。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诊为新生儿鹅口疮。经过局部用药和调整饮食,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学奇迹见证者

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鹅口疮如何治疗?中医中药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新生儿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口腔疾病,其初期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乳白色的斑点,斑点边缘清晰,表面光滑,有时伴有疼痛和流涎。这种疾病不仅影响宝宝的进食,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鹅口疮的治疗,中医有独到之处。中医认为,鹅口疮是由于脾胃湿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进行调理。外用中药如黄连解毒汤、黄芩、黄柏等,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对于缓解鹅口疮症状有显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家长带宝宝到正规的医院,如当地的中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病情加重。 以下是一个治疗新生儿鹅口疮的真实案例: 小丽是一位新手妈妈,她的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了鹅口疮。小丽非常着急,四处打听治疗方法。后来,她听朋友介绍,在当地的中医院找到了一位治疗小儿口腔疾病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专家的仔细检查,医生为宝宝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小丽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为宝宝保持口腔清洁,并按时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宝宝的鹅口疮症状明显改善,最终痊愈。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新生儿鹅口疮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当然,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医生,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效果。 除了中药治疗,日常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2. 喂养时注意避免宝宝口腔受到刺激。 3. 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避免给宝宝吃过硬、过热、过冷的食物。 4. 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健康百科

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鹅口疮治疗与护理:专业与真实案例

新生儿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可能会伴有疼痛和进食困难。针对新生儿鹅口疮的治疗,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碳酸氢钠水冲洗:用碳酸氢钠水(1%的浓度)清洗患儿的口腔,可以有效缓解口腔黏膜的炎症和疼痛。 2. 制霉菌素片涂抹:将制霉菌素片研成粉末,涂在患儿的口腔黏膜上,可以帮助抑制真菌的生长,加速病情恢复。 3.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食物、戒烟戒酒,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4. 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减少感染的风险。 5. 血糖检查:鹅口疮可能与血糖水平有关,建议进行血糖检查,以排除血糖异常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为患儿清洗口腔,防止病情复发。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小明的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了鹅口疮的症状,口腔黏膜上出现了许多白色斑点。经过医生的诊断,小明给宝宝进行了碳酸氢钠水冲洗和制霉菌素片涂抹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小明注意宝宝的饮食调整,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并保持宝宝口腔的清洁。经过几天的治疗,宝宝的病情明显好转,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宝宝恢复了健康的笑容。

家庭医疗小助手

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治疗要点

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也被称为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婴儿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白色念珠菌的霉菌,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如皮肤、口腔和肠道。新生儿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白色念珠菌主要来源于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当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物品时,就可能导致局部感染。 其次,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此外,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口腔黏膜娇嫩,也更容易受到念珠菌的感染。 为了预防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以下措施至关重要: 1. 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注重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2. 母亲喂奶前应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 3. 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 4. 每次使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确保奶瓶清洁。 5. 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口腔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治疗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主要采用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克霉唑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遵医嘱,按时给宝宝用药,同时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AI医疗先锋

10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新生儿鹅口疮是念珠菌性口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2至8天内。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婴儿的颊部、舌头、软腭和嘴唇等部位,表现为黏膜充血和散在的白点,这些白点很快就会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的丝绒状斑片。病情严重时,念珠菌性口炎还可能蔓延至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 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也称为急性红斑型,除了假膜和口角炎外,还可能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和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常首先出现味觉异常或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主要表现为颊黏膜的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以及舌背的丝状乳头增殖。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也称为托牙性口炎,常见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大部分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 对于念珠菌性口炎的治疗,首先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改善口腔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等。此外,还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庭医疗小助手

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腔念珠菌病的常见类型及预防措施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包括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等。白念珠菌感染还可能导致扁平苔藓、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等口腔疾病。 念珠菌性口炎是一种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多见于新生儿,也称为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是颊、舌、软腭及唇部粘膜充血,出现白色或蓝白色的斑片,严重时甚至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等部位。 除了新生儿外,念珠菌性口炎还可能发生在其他年龄段的个体身上,表现为粘膜充血、白色斑片,严重时伴有发热、哺乳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等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 2. 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3.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若出现口腔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未来医疗领航员

9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霉菌性外阴炎的危害与防治

霉菌性外阴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其病因主要是念珠菌感染。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危害。 首先,霉菌性外阴炎会影响月经的正常进行。患有该病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阴道瘙痒、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多或减少。 其次,霉菌性外阴炎对正常怀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念珠菌感染可导致子宫颈黏液分泌异常,从而影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降低受孕率。此外,孕期患有霉菌性外阴炎的孕妇,分娩时可能将病原体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患鹅口疮等疾病。 为了预防霉菌性外阴炎,女性应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卫生,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衣。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多糖分,以免引起血糖升高,导致念珠菌感染。 治疗霉菌性外阴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抗真菌药物治疗: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霉菌素等。 2. 中药治疗:采用中药煎剂或中药泡洗,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功效。 3. 日常保养:保持外阴部清洁,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衣,避免过度摩擦。 总之,霉菌性外阴炎的危害不容忽视。女性应重视预防,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自身健康和生育。

生命守护者联盟

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关注胎儿健康,预防感染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这一看似普通的妇科问题,却可能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本文将为您解析霉菌性阴道炎对胎儿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一、霉菌性阴道炎对胎儿的影响 霉菌性阴道炎,又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妇科疾病。在孕期,孕妇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阴道环境也容易受到破坏,因此更容易患上霉菌性阴道炎。如果孕妇不及时治疗,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时,有可能被感染,导致新生儿鹅口疮等疾病。 二、如何预防和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1. 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天清洁外阴,保持干燥; (2)穿着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避免紧身衣物; (3)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清洁外阴; (4)孕期避免性生活,减少感染机会。 2. 治疗 (1)孕期不再提倡阴道冲洗,局部用药为首选; (2)可使用达克宁栓、制霉菌素栓等局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哺乳期卵巢处于抑制状态,阴道上皮薄弱,易发生厌氧菌感染,可口服甲硝唑进行治疗。 三、总结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孕妇应重视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数字健康领航者

7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的防治策略

怀孕期间,女性的生殖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患霉菌性阴道炎的风险。霉菌性阴道炎,也称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感染,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李女士在怀孕四个半月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她经常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霉菌性阴道炎。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建议她使用红核洗液清洗外阴,以减轻症状。 霉菌性阴道炎不仅影响孕妇的舒适度,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霉菌性阴道炎可能会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鹅口疮。虽然这些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 除了药物治疗外,孕妇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使用刺激性的洗液,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衣,以及避免食用过多的糖分食物,都有助于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复发。 李女士在医生的建议下,积极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症状明显改善,霉菌性阴道炎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霉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感染,孕妇应引起重视。通过及时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保障母婴健康。

康复之路

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立即咨询
plus免费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