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长Q-T间期综合征

长Q-T间期综合征

别名:复极延迟综合征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长Q-T间期综合征介绍

简介

长Q-T间期综合征又称复极延迟综合征,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伴有T波和(或)u波形态异常,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晕厥、抽搐、甚至猝死等,该病发病率为1/2000,女性多于男性,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大多可治愈,部分也可提升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反复发作晕厥、抽搐、甚至猝死等。

诊断依据:

心电图检测男性QT间期≥0.47s,女性≥0.48s即可确诊;而QT间期处于0.41~0.46s之间,结合患者发作性晕厥、抽搐症状亦可确诊。

长Q-T间期综合征有哪些类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

  •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先天疾病引起的长Q-T间期综合征;
  •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后天因药物或疾病因素引起的长Q-T间期综合征。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常见,发病率为1/2000,女性多于男性。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经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与遗传因素有关。

是否医保范围?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长Q-T间期综合征相关问诊记录

患者近期开始服用莫西沙星,询问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8

医生建议:疾病:莫西沙星相关副作用 药品:莫西沙星 治疗建议:避免剧烈运动,警惕肌腱疼痛和断裂,监控QT间期延长风险,有重症肌无力者禁用。 生活建议: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服药。祝早日康复!

查看详情

患者询问盐酸莫西沙星片的副作用,医生提到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腱炎、QT间期延长、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等,并提醒患者在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排除过敏及用药禁忌后遵医嘱,用药期间如有任何不适及时线下就诊。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6

医生建议:疾病判断:患者可能患有需要服用盐酸莫西沙星片的疾病。
用药建议:盐酸莫西沙星片常见副作用包括肌腱炎、QT间期延长、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等,用药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排除过敏及用药禁忌后遵医嘱,用药期间如有任何不适及时线下就诊。
治疗建议:如果患者确诊为需要服用盐酸莫西沙星片的疾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饮食上应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此外,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查看详情

患者询问如何在考试体检时规避窦性心律不齐和Pr间期缩短的问题。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3

医生建议: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Pr间期缩短是其表现之一。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没有药物可以临时改变心电图结果以通过体检。因此,建议患者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查看详情
长Q-T间期综合征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探索室性心动过速的多元病因与预防策略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特发性室速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类型,通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频繁的室性早搏。然而,家族遗传性的离子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VT的发生,进而威胁生命。 心肌缺血是另一个常见的VT病因。当心肌大面积坏死时,心脏的传导系统和电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频繁的室性早搏甚至VT。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使用和中毒等因素也可能触发VT的出现。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42岁的John在一次普通的晨跑后突然倒地。经过紧急抢救,医生诊断出他患有长Q-T间期综合征,并在心电图上发现了频繁的室性早搏。幸运的是,John及时接受了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了心脏健康,避免了VT的再次发生。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VT的症状,例如心悸、胸痛、头晕或晕厥,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液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VT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医疗星辰探秘

1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律失常:预防和管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猝死,尤其是当心律失常是由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度引起时。心律失常的猝死前兆并不总是明显,甚至可能完全没有先兆。然而,了解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和风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种情况。 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器质性因素和遗传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因素通常与心脏疾病有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肌局部缺血,进而引发频发的室性心动过度,最后诱发心室颤动,导致心律失常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性猝死。因此,对于有冠心病病史或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相应症状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心律失常的风险。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另一种常见的原因,例如遗传性QT间期延长症。这种疾病通常具有家族性遗传特点,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基础心电图也可能显示Q-T间期延长。因此,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是否存在长Q-T间期综合征。因为长Q-T间期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进而引起心律失常的猝死。 对于有严重冠心病或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可能需要安装植入性除颤设备来预防心律失常所导致的猝死。这种设备可以在检测到心律失常时自动释放电流,恢复正常的心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其次,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最后,如果你有心律失常的家族史或已经被诊断出心律失常,务必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健康驿站

1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揭秘心律失常的多种成因:从遗传到生活习惯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问题,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 首先,遗传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长Q-T间期综合征和布鲁格达综合征等遗传性离子通道病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果你有家族成员患有这些疾病,那么你也可能面临相似的风险。因此,进行相关评估和基因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器质性心脏病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例如,冠心病可能会导致室性早搏,而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会引起房颤或房扑等心律失常。因此,如果你被诊断出患有这些心脏病,那么你需要密切关注你的心律,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此外,非心源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例如,甲亢可以增加房早、房颤和室早的风险;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可以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如果你被诊断出患有这些疾病,你也需要注意你的心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药物和毒物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例如,抗精神病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你应该向医生咨询其潜在的副作用,并告知医生你的心脏健康状况。 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例如,低钾或高钾都可能导致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良好的营养习惯和水分摄入非常重要,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最后,特发性心律失常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没有明显的病因,但仍然需要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对于所有类型的心律失常,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都是至关重要的。

医学奇迹见证者

1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揭秘睡眠猝死的潜在危险:心脏问题、呼吸系统疾病与更多

睡眠猝死,一个看似平静的睡眠状态,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它通常与心脏问题、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健康问题有关。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这些情况可能与基础性心脏疾病相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疾病、离子通道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或长Q-T间期综合征),或者与夜间交感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即使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长期熬夜或精神紧张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也可能导致睡眠猝死。由于长期低氧,患者在夜间鼾症明显,可能出现缺氧,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若未得到适当控制,可能会引起急性心梗或急性左心衰等严重后果,进而导致心脏猝死。 然而,睡眠猝死的原因不仅限于上述几种。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滥用等。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器质性心脏疾病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猝死的风险尤其高,且很难预防。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睡眠猝死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对于有心脏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长期熬夜、减少精神压力、戒烟限酒等都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同时,家人和朋友也应关注可能的风险信号,如夜间突然出现的呼吸暂停、心跳不齐等,及时就医可能挽救生命。

健康管理专家

16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应对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在心脏疾病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这种类型的心动过速通常与先天性基因突变或心源性问题有关,例如心动过缓、间歇神经源性或代谢性疾病。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也可能是诱因。确诊后,静脉镁盐或EA类药物可用于延长Q-T间期,但利多卡因和美西律对此无效。对于心动过缓或明显的常间歇病人,心房心室临时起搏器可能是必要的。在等待起搏器治疗时,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可以暂时提高心率。对于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β受体拮抗剂是首选治疗方法,起搏治疗也可用于基础训练没有明显缓慢的病人。治疗无效者可能需要除颤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于小王的案例。小王是一名年轻女性,自从儿童时期就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虽然她一直在服用β受体拮抗剂,但仍然经常出现心动过速的症状。最近,她的症状加重,频繁出现晕厥。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我们确定她患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我们立即给予静脉镁盐治疗,并安装了心房心室临时起搏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小王的症状明显改善,她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管理心脏疾病同样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定期体检和遵医嘱服药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被诊断出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症状,及时就医,并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或食物。

未来医疗领航员

17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个体化治疗策略:如何应对尖端扭转型室速

在心脏科领域,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是一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治疗,以防止其演变成致命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骤停。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对于成功管理TdP至关重要。首先,了解病因是至关重要的。TdP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药物副作用、电解质不平衡、心脏结构异常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因此,治疗策略也应基于病因进行个体化调整。 如果TdP是由于Q-T间期延长引起的,首选的治疗药物是静脉注射镁盐。镁盐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并防止TdP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如果TdP是由心动过缓或长间歇引起的,临时起搏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心脏节律来稳定心脏功能,直到病因得到纠正或其他治疗方法生效。 对于先天性的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的药物治疗。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脏的自动性,降低TdP的风险。然而,对于基础心率较慢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增加心动过缓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先进行起搏治疗,然后再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植入心脏除颤器(ICD)可能是最后的选择。ICD可以监测心脏节律并在检测到TdP时自动释放电击,以恢复正常心律。虽然这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方法,但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总之,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和综合考虑。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预防也非常重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TdP的药物,保持电解质平衡,定期检查心脏健康状况等都是预防TdP的有效措施。

医疗数据守护者

1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肿瘤患者的抗癌之路:心律失常的管理与预防

在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心律失常是一个常见的副作用。许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猝死。因此,了解和管理心律失常对于肿瘤患者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李女士,45岁,患有乳腺癌,正在接受化疗。最初,她并没有出现任何心律失常的症状。但在治疗的第三个月,她开始感到心悸和胸闷。经过心电图检查,医生发现她有室性心动过速(VT)。幸运的是,李女士及时就医,通过调整化疗方案和心律管理,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可能在开始抗肿瘤治疗之前就已经有心律失常,而其他人则可能是由于特定的药物或治疗方式引起的。例如,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它也被知会增加长Q-T间期综合征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进而引发猝死。 因此,在抗肿瘤治疗中,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或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医生可能需要暂停抗肿瘤治疗,直到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总的来说,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时,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检查、积极管理心律失常,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抗肿瘤治疗中的挑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医者仁心

17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长Q-T间期综合征:是什么?如何治疗?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特征是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和尖端扭转型室速。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反复晕厥、抽搐甚至心源性猝死。LQTS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其中先天性LQTS是一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非治疗者通常预后差,但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个年轻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倒地,经检查被诊断为LQTS。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日常保养,他成功地控制了病情,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这个案例表明,虽然LQT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患者仍然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产生原因是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或其调控蛋白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由某些药物、电解质紊乱或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脏起搏器或ICD(心脏复律除颤器)等设备,具体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和设备植入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定期的医疗检查和心电图监测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家庭医疗小助手

1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突然心脏停搏,甚至猝死。LQTS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等,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更为常见。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晕、抽搐、晕厥,甚至是猝死。值得注意的是,单次发作通常是短暂的,但有连续发作的倾向,可能会导致反复晕厥或猝死。对于先天性LQTS,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可能会有特异性表现,如JLN综合征还可兼见神经性耳聋。由于反复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能会出现晕厥、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LQT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例如,一个年轻的女性患者在剧烈运动后突然晕厥,经检查发现她患有LQTS。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日常生活的调整,她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发作,恢复了正常生活。LQT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植入心脏除颤器等方法。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健,避免诱发因素,如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总之,LQTS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脏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健康饮食指南

1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可能病因有哪些?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和突然心脏死亡。该病的病因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先天性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由基因突变所致。例如,编码或调节心脏钠、钾和钙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引发LQTS。已知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4个,超过1200个突变位点与之相关联。其中,罗曼诺-沃德综合征(RW综合征)和耶韦尔-郎格尼尔森综合征(JLN综合征)是两种常见的先天性LQTS类型。RW综合征最常见,后代患病概率为50%,而JLN综合征相对少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猝死综合征也可能与LQTS有关联。除了先天性因素外,获得性LQTS也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药物应用、电解质紊乱、心脏疾病、严重的心动过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例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微生物药物、血管扩张药物、有机磷、钾、可卡因过量等都可能导致获得性LQTS。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钙、低镁等也可能引发该病。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流体蛋白饮食导致的蛋白代谢增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自主神经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获得性LQTS的发生。因此,对于LQT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和家族病史、心电图结果、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

医疗星辰探秘

1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推荐医生
赵士超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三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脂血症(3例) 血脂异常(1例)
专业擅长:心血管内科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休克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和室性早搏、房速和室速、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等);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狭窄和返流);肺栓塞;心肌病(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心力衰竭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相关的性功能障碍和高原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均有较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简介 赵士超,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知名专家。从事心内科工作近40年,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在荷兰、英国交流学习。在省级、国家级杂志上及SCI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河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高血压学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心血管病学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主任委员; 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分会(联盟)副会长; 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分会(联盟)心理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医药论坛》杂志编委。
好评率:99% 接诊量:2059
王洁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三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高血压(12例) 胆固醇血症(6例)
专业擅长: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病,心衰,肿瘤心脏病,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如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3183
吴双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三甲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血压(2例) 高脂血症(2例)
专业擅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早、室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周围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1404
健康小工具
×